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健康生活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47708000000004

第4章 中老年人的问题与价值

人口老化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任何一个生物物种,其总数量取决于它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如果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增长率为正,总数量增加,如果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则增长率为负,总数量减少。只有出生率同死亡率完全相等,增长率等于零,总数量才能保持稳定。一个物种的总数量,当增长率长期保持负值时,可以一直减少,直至变为零,也就是物种绝灭。从理论上说,如果增长率始终保持正值,一个物种的总数量一直增加,最后有可能达到无限。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自然界将限制这种增长过程。

例如有一种动物,当环境适宜,食物充裕时,它的出生率会大于死亡率,总数量增加。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环境有可能变得对它不利,食物减少,于是死亡率会大于出生率,总数量减少。实际上,该动物数量增加本身,便会引起环境变化。例如,该种动物数量过多时,在一定地域,食物便会显得不足。由于饥饿和疾病,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它的总数量號会开始减少。所以,在长时期里,一种动物的数量绝不可能无限地增加,而只可能是要么保持稳定,要么减少。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动物的数量都在减少,有的已经绝灭,还有的正濒于绝灭。

可是人类的情况却有些不同。惟有人这个物种不是消极依靠自然的赐予,而是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更适于自己生存。所以,人类自出现在世界上几百万年来,总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例如,100万年前,那时世界上总人口大约是12万。到30万年前,人口大约是100万,70万年问仅增加到8倍多。从30万年前到现在,人口已增加到50亿,30万年间竟增加到5000倍!人类只要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每年有净长率,人口增长的这种势头就会保持下去,直至地球再也承担不了,终有一天以灾难性的方式来阻止人口的增长。举例说,如果人类保持现在的年增率2%左右不变,根据计算,那么,1800年以后,整个地球的全部物质都应该变成组成人体的血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人类自己不加以限制,无情的自然法则便会来起作用。

惟有人类能改造自然,也惟有人类能对自己的增殖自觉进行控制,以免遭无计划地人口增长导致的自然界的惩罚。人类若要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发展技术和文化,提高自己的素质,就必须对人口总数确定一个上限,并竭力保持人口的稳定。为此,就必须设法让人口增长率变为零。

让人口增长率为零有两条途径。第一条是增加死亡率。增加死亡率违背人类每一个体的意愿,这当然是不可取的。相反,人类正通过种种努力去减小死亡率。第二条途径是降低出生率,让出生率始终与不断降低的死亡率相等。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可靠的、简便的、不会有任何副作用的节育技术,可以降低出生率,目前的主要障碍只是一些经济上和观念上的因素,最终一定可以克服。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死亡率一直在降低。这样一来,人口老化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死亡率和出生率的降低,两者都是人类进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人口老化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

正确对待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是必然结果,没有任何人可以摆脱这一结果。不同的是,有些人死得早些,有些人则死得晚些。

过去,在婴儿高死亡率,战争、饥饿,灾荒频繁的年代,死亡经常发生,不同年龄的人都会出现死亡,人们感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活中自然的、正常的现象。

19世纪60年代,殡葬业从欧洲兴起,埋葬前的尸体从家中转到一些特别机构,死者由一些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处理。对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件很难了解的事。与此同时,人口死亡率因生产力提高、卫生事业发展而大幅度下降,生活中的死亡现象不断减少,于是,死亡变成一种陌生而神秘的过程。死亡问题也由过去经常谈论的话题变成忌讳提及的话题。许多人缺乏死亡的精神准备,对死亡的恐惧心理由此产生,他们不愿意了解关于死亡的常识,总觉得自己离死还早着呢。

尽管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但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正迈向死亡。对一般人来说,年轻时死亡的来临似乎很遥远,面对老年人来说,则会经常遇到。心理学家提醒人们,死亡来临之前,做好思想准备要比无准备要好。如果死亡突然来临,个人及周围的人的适应能力会比较迟钝,束手无策。若死亡是在一个长期疾病后发生,则人们有了心理准备,适应能力增强了。

不想死,是人的本能。老年人也存在强烈的生存愿望,但是,人总是要死的。对待死亡应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在身体尚好的时期,我们应尽力工作,丰富生活,充分显示生命的价值。当身患重病时,积极配合医生治病。若知道死亡即将来临,及时安排好后事,冷静等待生命的最后一刻。

人是社会动物。机器坏了就停止运转,被处理掉了。人的生命因死亡而停止,它的影响还会依然存在,不会由于生命的终止而停止。

老年的价值

西方社会学界关于老年人的价值有以下几种观点:功能学派认为,老年人对社会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对下一代的社会化上。老年人屡经沧桑,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文化的传播者。尽管人的生理机能会随衰老而衰退,但仍可发挥自己的经验、知识为社会作贡献。这是一种“有价值论”的观点,以功能(作用、贡献)作为价值尺度。

冲突学派认为,社会中青年把持了有权势的团体,他们置老年人的利益于不顾,使老年人成为社会上受压抑的群体因此,老年人应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抗议权力分配不均。冲突学派以权力作为价值尺度。

交换学派认为,社会互助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按照换得酬赏作为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老年人之所以被社会所遗弃,是因为老年人缺乏可以用来交换的价值。交换学派是以利润(利益)作为价值尺度。

社会生物学派认为,社会行为遵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优胜劣汰原则。老年人不适合生存竞争要求,因此社会不应勉强扶助他们,应让老年人自然淘汰。这一学派以生物机能作为价值尺度。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看问题,正确的老年价值观应是这样;老年的价值应把老年人摆到整个社会结构中,看它是否协调,能否推动社会前进来加以考察。老年人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群体,今天的老年是昨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又是明天的老年,对待老年这部分人口处理不当,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结构体系能否正常地运行和发展。

正确的老年价值观不仅可以使老年人更好地自觉地安排他们人生的最后阶段,使其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同时,对社会、对决策部门来说,正确估价老年人的价值,从而制定正确的政策,可以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才智,增进社会各方的互助,减少社会的冲突和负担。

老年价值观是关于老年人社会价值的性质、标准和评价的基本观点,是对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社会功能的理论概括。对老年观研究的目的在于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自己、对待社会;是时也敦促社会关心、理解和正确对待老年人,从而协调代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不同的社会和不同发展的老年价值观,有各自衡量老年人价值的不同标准和尺度。西方的一些流派中,有的用“权力”作标准,有的用“利益”作尺度。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社会地位和作用,把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其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尊重和满足。我们按照这个基本观点来探讨人生价值中的老年价值观问题

老人节

为了倡导社会尊老,爱老风气,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老人节”(或“老人日”),有的是传统节日,有的是政府规定的节日,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前后数日,集中举办各种尊老爱老活动和宣传活动。1982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第20号决议,曾建议各国政府确定一年的某一天为“老年日”。

在日本,政府早在1966年便规定了每年的9月15日为“尊敬老人日”,9月15日至20日为“老人福利周”。在“尊敬老人日”,日本总理大臣要向百岁老人发贺信和赠送银杯,地方行政官员也在那一天向百岁老人赠送“敬老金”,发慰问信或登门拜访。在“老人福利周”,各地经常举办老年人的书法绘画展览,开展各种群众性活动,并集中进行敬老宣传活动。

智利政府规定每年10月15日为全国“老人节”,每年10月含15日的那一周为“老人周”。届时举办各种敬老庆祝活动。

美国称老人为“资深公民”,政府规定每年劳动节(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祖(外祖)父母节”。在那一天向年满65岁的老年人颁发“资深公民证”,老年人可凭该证享受一些优待。

我国目前尚无全国性的老人节,但部分地区已有类似的节日。

吉林省延边地区的朝鲜族,每年8月2日为“老人节”。节日里村子里举行集会,青年男女唱歌跳舞向老年人祝贺,子女向老人敬酒,报答老人养育之恩。

云南省的哈尼族,每年农历冬月十五日,男女老少也聚集在一起,欢度他们的老人节。

此外,我国香港地区和台湾省,也有过老人节的习俗。

我国有老人节的地区还有;沈阳市(9月1日,叫“敬老日”),大连市(3月1日,叫“敬老日”)、牡丹江市(9月1日,叫“老人节”)。

北京市从1985年开始。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时,有关部门也集中组织敬老活动。许多人建议把这一天正式定为北京市的老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