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四季健康养生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47723700000003

第3章 合理膳食与养生

药疗不如食养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俗话也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不言而喻,没有食物充饥,人就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不能维持生命,就不能生长发育,更谈不上延年益寿。食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可以说妇孺皆知。

民以食为天,重视饮食文化,以饮食来补养身体,保持健康,或用饮食补养法使病人尽快康复,这在世界传统医学中都是具有共同性的。祖国传统医学里就有“药疗不如食养”的提法。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是人体运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的来源。所以,人的日常保健要着重照顾脾胃,调摄饮食。

根据季节气候来安排饮食

天有四季,日有黑白,地分东西南北。气候、季节的变化人们各方面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根据季节安排饮食,这就是天人相应的原则。

一般来说春季宜升补,夏季宜清补,秋季宜平补,冬季宜滋补。中医传统主张认为,秋冬需养阴,春夏需养阳。

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冬天多无事,需静养;养阴可降低新陈代谢,使储存大于消耗,对夏天的损失进行调整修补,储备能量等春夏消耗。而且阴能转阳,阴足才能持久抗寒。春夏季机体新陈代谢加快,饮食中生冷食物较多,阳气外溢,较易损伤,所以要养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古代农业社会不一样,冬天不是静养休息,而是一年四季不停地忙于工作,参与竞争。

所以,现代人喜欢秋冬补阳,抗寒、增强活力,而夏天多补阴,清热、降火。

具体地说,人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在饮食宜忌方面,同样也要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制宜。比如,炎夏之季,适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暖,南方多火,宜吃清淡。

一般情况下中老年人还是冬天以静养为主,适当补阴,夏天注意适当补阳为好,这符合生物钟规律。因为老年人生活自由度大,自己易掌握,而年轻人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自主。民间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人活动少,消化功能差,易内热郁积,萝卜微凉,可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夏日生冷食物多,易损脾胃,生姜微温,有暖胃肠、解毒等作用。但要注意,补阴补阳还是要以机体状况为依据,季节是考虑的其次因素。

整体原则看饮食

所谓整体原则观念,是指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以上是紧密联系的,在功能活动上是密切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绝不可只看局部,不看整体。

比如,在生理上,肝开窍开目,瞳仁属肾,肝肾同源,肾水能滋肝木。在功能上,肝藏血,肾藏精,目得血而能视。在病理上,肝肾不足,容易形成目暗夜盲。

所以,虽然是夜盲暗目,视物昏花的眼睛局部病症,在饮食宜忌上则宜吃具有补益肝肾,养肝明目作用的猪肝、鸡肝、桑葚、枸杞子、首乌粉、黑芝麻等食品,而忌吃辛辣香燥,助火伤阴的刺激性食物。

饮食宜人有选择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蔬为充”。其内含说明了以下两点:第一,每种食物都各有作用,不能互相代替,饮食要多样化,食不厌杂。第二,多种粮食作物和多种蔬菜是生存的基本食物或主食,而肉类和水果是补益于健康、强壮的辅助食物。

既要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功用,又要考虑到自己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疾病属性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饮食的宜忌。这就是因人因病、辨证择食,这就叫饮食宜忌的辨证观。举例来说,凡属阴虚体质者,宜吃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清补食物,忌吃香燥温热的上火温补食品。而阳虚体质适宜吃温热补火的温补食物,忌吃大寒生冷的损阳食品。健康女性在月经期间切忌服食寒性凉性食物和各种冷饮,男性阳痿之人又适宜吃些温补壮阳之品。最常见的感冒患者,若属风寒感冒,则适宜吃些辛温散寒的生姜、葱白、红糖、紫苏等食物,属风热感冒时适宜吃些绿豆、薄荷、菊花脑、荷叶、金银花等凉性食品。

了解食性,科学搭配

所谓的食性指的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食物归经和配伍禁忌等。四气又称四性,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其中,凉与寒类同而次于寒,温与热类同而次于热。另一种性质平和者称平性食物。一般来说,寒凉食物如苦瓜、西洋菜、西瓜、雪梨、绿豆、豆腐、苋菜、白菜、青瓜、莲藕、柿饼、兔肉、田鸡、甲鱼等,多具清热、泻火、解毒作用。温热食物如酒曲、生姜、大葱、韭菜、、胡萝卜、荔枝、红枣、饴糖、砂糖、狗肉、牛肉、鹿肉、鸡鸭肉、鲫鱼、海虾等,多具有温阳散寒作用。平性食物如粳米、糯米、黑豆、豇豆、黄豆、山药、南瓜、花生、猪肉、银鱼等对热症和寒症都可配用,尤其对那些虚不受补、实不敢泻的病人更为适宜。

根据身体情况安排饮食

传统医学用阴阳来将人体划分,热为阳、冷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快为阳,慢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阴阳对立,阴阳依存,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衍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就会导致疾病。食物也有阴阳,食物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例如,当机体心率快、血压高、新陈代谢强、兴奋性高,自己难以控制时,可以认为阳大于阴,阴阳平衡失调,需要食用一些补阴食品。如果心率慢、血压低、新陈代谢弱、兴奋性低、精神不振,可以认为阴大于阳,阴阳平衡失调,需食用一些补阳食品。但有时也要看具体人,有人虚不受补,要阴阳双补,细细调养;有人则因实泻之,才能保证阴阳平衡。

五脏平衡肾为本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有心、肺、脾、肝、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其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肝属本(火克金生土,金克木生水,水克火生木,木克土生火,土克水生金)。传统医学还找出了食物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根据不同脏腑功能情况,调整饮食。如肝阳上亢,可以吃蛇、甲鱼、蟹等清热去火入肝的食物。

再如,老年妇女多有肾阴不足,用枸杞则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老年男性往往肾阳虚,则可用黄鳝、动物鞭补肾阳。脏腑功能多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缓和一点即“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根据上述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关系)。平常多采取“强肾健脾”的进补原则,因为肾为人之本,脾主吸收运化。

以脏补脏

中医以及民间习惯运用动物的内脏来调理补养人体内脏虚弱之证,如以肺补肺,以心补心,以肾补肾、以脑补脑等,已经有了相当悠久的历史。唐代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发现动物的内脏和人体的内脏无论在组织形态还是在生理功能上都十分相似,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食养食疗经验,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

采用“以脏补脏”的办法,可达到增加营养、又补充受损脏器的物质和功能的作用。动物脑富含脑磷脂,常吃鱼头、鸡头之类对增加脑细胞功能颇为有益。再如,生姜主入肺、胃之经,核桃主入肺、肾之经,蛇入肝经等,他们对这些脏器功能有调节作用。

五味有讲究

五味指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另一种其味不偏不倚的食物称淡味。《内经》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牌,是谓五入”。酸味食物如青梅、石榴、山楂等,有收敛固涩、涩肠止泻作用。苦味食物能燥湿、清热、泻实。甘味食物能补养身体、缪和痉挛、调和食物性味。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止痛作用。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滋润潜降。淡味食品能渗利小便等。实践证明,饮食疗法中有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孕妇老幼宜淡味、热性疾病宜苦味、清泻宜淡味、滋补宜甜味之说。

锻炼与饮食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体育锻炼也是重要的古代养生文化。体育不单纯是一招一式,还解决心理问题,重要的还包含保健饮食文化内容。如静功要求吃素食和行气宁神的食品等。动功中的击打对决等,都需要吃有助于体例恢复,肌肉发达的食物。

中医饮食养生的传统禁忌

食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学说,是中华传统饮食宜忌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医认为饮食物的养生调理作用,绝非专指珍奇美味,也不只是讲“营养素”有无多寡,而是根据病证、病位、病性和病人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类型及四季天时、地理因素,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的理论,来分析并选择食物的宜与忌。这种丰富多彩、辨证科学的饮食宜忌观,在近代营养学和西医理论中是没有的。

但是,饮食养生中,也有应禁忌的注意事项。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饮食禁忌,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汉代以前有《神农食忌》、《黄帝杂饮食忌》;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后世进行了广泛的实践,逐步有所发展。如果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内经》认为,人能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就是节度与控制,要求吃饭时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摄合理,不偏食,不零食等。如不知节制饮食,就会生病。《灵枢》中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说的是食无定时无定量,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害处。《内经》还认为,过食肥甘厚味,容易产生内热,甚至会引致痈疽疮毒;过冷过热,不仅伤害脾胃,还能伤肺;偏食偏嗜,不仅会引起多种疾病,甚至会影响寿命。

《素问》提醒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并且告诫人们要“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经常保持人体“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如果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内经》认为,人能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就是节度与控制,要求吃饭时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摄合理,不偏食,不零食等。

如不知节制饮食,就会生病。《灵枢》中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说的是食无定时无定量,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害处。《内经》还认为,过食肥甘厚味,容易产生内热,甚至会引致痈疽疮毒;过冷过热,不仅伤害脾胃,还能伤肺;偏食偏嗜,不仅会引起多种疾病,甚至会影响寿命。《素问》提醒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并且告诫人们要“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经常保持人体“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中医传统饮食宜忌的四大理论

发物的种类与治病原因

中医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在祖国医学中,认为“发物”是能引起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诱发和加重某些疾病之物。凡食性与病性相同者,皆为发物,就是说寒性食物诱发和加重寒证,热性食物能诱发和加重热证,所以皆可认为是发物。在现代社会,“发物”的范围较广,有的甚至扩大化了。

发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动气之物:如比目鱼、春芥等多食动气,凡气滞诸证忌之。

(2)动血之物:如慈姑、胡椒等多食动血,凡失血诸病忌之。

(3)积寒之物:如蚌、螺、西瓜、鲜柿等,多食寒中,凡脾胃虚寒者当忌之。

(4)发风之物:如春芥、虾、蟹、鹅等,多食发风疾,凡外感未清,疮疡痧痘,咽疼目赤者忌之。

(5)发热之物:如姜、薤、韭、羊肉、香菇、川椒、胡椒、辣椒等,多食发热,凡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者忌之。

(6)助湿之物:如海鲜、羊脂等,多食助湿生痰,凡脾虚泄泻者忌之。

发物的种类多,范围广,但从发病机理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致病危害。

(1)激素诱发:如猪头肉、公鸡、羊肉、老鹅等中含有大量动物激素,即令在煮熟之后,其合成激素的基本物质仍然存在,进食之后,道人体的内分泌,或血管、神经系统有激发或兴奋作用。一些与上述系统有关的疾病则容易被诱发。

(2)致敏引发:许多蛋白质食物,如畜禽、鱼类、海鲜、蛋、奶和某些蔬菜、水果均含有较多的生物活性物质,进入人体,往往作为过敏原,而引发变态反应性疾病,这些食物,实际上也是发物。

(3)刺激促发: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韭、蒜、胡椒等,性味辛辣,对肠胃和机体有刺激性,对热性病,出血性疾病,各种炎症如疮、疖、痈、肿有加重病势,促发炎症的作用。一些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能兴奋神经,对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有诱发作用。

根据民间习俗和《随息居饮食谱》等一些文献资料归纳起来,常见的发物有猪头肉、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鸡蛋、鹅肉、鹅蛋、鸭蛋、野鸡肉等肉类;有鲤鱼、鲢鱼、鳟鱼、鲚鱼、鲍鱼、白鱼、黄鱼、乌贼鱼、鲳鱼、鲥鱼、鲈鱼、鲟鱼、鲩鱼、章鱼、比目鱼、黄鳝、蚌肉、蚬肉、鲦鱼、带鱼、鳙鱼、虾子、蟹等水产类;有香椿头、芸薹、芫荽、芥菜、菠菜、豆芽、莴苣、茄子、茭白、韭菜、竹笋、南瓜、慈姑、香蕈、蘑菇等蔬菜;有桃子、银杏、芒果、杏子、李子、杨梅、樱桃、荔枝、甜瓜等瓜果;有葱、椒、姜、蒜之类辛辣刺激性调味食品;还有菜油、黄大豆、豆腐、豆腐乳、糟、酒酿、白酒、豌豆、蚕蛹等;有时还将荤腥羶臊之类食品一概视为发物,特别是在患有疮疡肿毒,或慢性湿疹皮炎之类皮肤病人以及过敏性疾患者,发物忌口更显得重要。

发物之所以会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有学者归纳起来认为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上述这些动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会促使人体内的某些机能亢进或代谢紊乱。如糖皮质类固醇超过生理剂量时可以诱发感染扩散、溃疡出血、癫痫发作等,引起旧病复发。二是某些食物所含的异性蛋白成为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复发。如海鱼虾蟹往往引起皮肤过敏者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腕疱疮、牛皮癣等顽固性皮肤病的发作。豆腐乳有时也会引起哮喘病复发。三是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如酒类、葱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对炎性感染病灶,极易引起炎症扩散、疔毒走黄。这就是中医所说热证实证忌吃辛辣刺激性发物的道理。

食物的归经

中医传统上将某些食物对相应脏腑经络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称为食物归经。如神经衰弱病人可常吃些动物的脑髓,肝病病人可常吃些动物的肝脏,贫血病人可多吃些动物血、骨髓等。食物同药物一样,有一药归两经或三经,也有一食归两经或三经。如山药能归肺经、脾经和肾经,故凡肺虚、脾虚及肾虚之人均宜食之。桑葚归肝经和肾经,肝肾阴虚者宜之。莲子一物入心、脾、肾三经,故心虚失眠多梦、脾虚久泻带下、肾虚遗精早泄者,均宜食之。

食物的升降浮沉

所谓食物的升降浮沉作用,指食物进入人体后,由于食性不同而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痢等作用,如西瓜清热利尿,淮山药、大枣调补中气,有助于治疗内脏下垂等。食物的味道厚薄、质地轻重决定着食物的升降浮沉的性质。厚是指味道浓,薄是指气味清淡。可以说,升浮食物多为辛甘温热,沉降食物多为苦酸咸凉。质轻者升,质重者降,如食物的花叶多能升浮,籽实多能沉降。不同食物的配伍和加工制作可以改变食性:温热性食物中加些沉降寒凉的食物,如辣椒加入苦瓜,可使辣椒的热性大减;在寒凉性食物中加入温热性食物,则可减弱或改变其寒凉性质。此外,有的食物经加工制作可改变其食性,如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则敛,盐水炒则下行。掌握食性和食物的升降浮沉作用会使食疗的效果更好。

配伍有禁忌

配伍禁忌指的是配伍和禁忌两部分内容:配伍是利用食物协同和拮抗作用,取长补短,更充分地发挥其食疗作用;禁忌指配伍同时,要注意某些人对某些食物需忌口,以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

饮食禁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经过后代人的不断实践,逐步完善。

例如:辣椒加醋做成酸辣汤,其预防或治疗风寒感冒的效果比单味药效果要好。河蟹有除热解结、散血通络之效,其性咸寒,肢冷、便溏、畏寒等阳虚的人不宜食用。若加生姜则可抵消或减轻其寒凉性质,即使阳虚者食之也无妨。食物的忌口主要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的性质来决定。一般说,热症和阴虚者忌辛热食物,寒症和阳虚者忌咸寒或甜腻食物。在烹调方法上,凡用来治病的食物,一般忌炸、烤、熬、爆等烹调方法,而多采用蒸、炖、煮或煲汤等方法,以保持食物的食性。进食数量宜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而且应坚持服用一定时间,以保证疗效的发挥和巩固。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

“羊肉,其有宿热者,不可食之”;“梨,金疮、产妇不宜食”;“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寒热羸瘦者,弥不可食,伤人”;“时病愈,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肿”;“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黄花菜”;“扁豆,寒热者不可食之”。

“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凡鸟自死,口不闭、翅不合者,不可食之。”“鱼头中无腮者,食之杀人。”“鱼目合者”、“鳖目凹陷者”、“虾无须及腹下通黑者”、“鳖目相向、足斑目赤者”、“木耳赤色及仰生者”、“菌仰卷及赤色者”等等,皆不可食。

“雉肉久食之,令人瘦”;“梅多食,坏人齿”;“李多食,令人胪胀”;“桔、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梨多食,令人寒中”;“樱桃杏,多食伤筋骨”;“胡桃多食,食人动痰饮”;“小蒜多食,伤人心力”;“久食小豆,令人枯燥”;“大麦久食,令人作癣”;“荞麦面多食,令人发落”;“盐多食,伤人肺”等。

食物与中药的配伍禁忌:如鼋鱼忌荆芥;鲫鱼忌厚朴、麦冬;牛肉忌仙茅;猪肉忌黄连、甘草、桔梗、乌梅、胡黄连、苍术、百合;猪心忌吴茱萸;猪血忌何首乌、地黄;羊肉忌半夏、菖蒲;萝卜忌人参;葱忌蜂蜜;雀肉、大蒜忌白术;狗肉忌大蒜、杏仁、商陆;鳖肉忌白芥子、薄荷、白矾;鸭蛋忌桑葚……诸如此类,在历代本草书中还很多,病家可在实践中再次观察验证。

现代养生一般的饮食禁忌

平时常听人说,曾经吃过某一种食物,胃里立即感到不舒服,或者吃了某种食物,结果老毛病复发了……类似情况很多,各类不同体质的人,都可能有它具体的饮食宜忌,对于这些问题,很难作面面俱到的解答。这里,谨将人们饮食禁忌的总作简要介绍。

我国古代曾有食疗法,食物和药物一样也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入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因此,人们的饮食必须寒温得宜,五味调和,这样五脏才能各得其味,如果饮食失调,势必对内脏造成损害,对健康则不利。

为了健康长寿精力充沛的需要,人们首先应该戒除饮食方面的不良习惯,如食物忌过咸,以免给心脏、肾脏等器官增加负担。食物忌太烫,以免烫伤黏膜、牙龈,引起溃疡、炎症和疤痕。忌暴饮暴食,以防胆囊炎、胰腺炎、脑血管病发作。忌偏食,以防营养缺乏。忌不经细嚼下咽,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导致胃炎和溃疡。忌多吃零食,以防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缺乏。

如果是病人,饮食禁忌还应根据疾病的症候而异。例如阳虚证宜温补,忌清补滋润;阴虚证切忌温补燥热;寒证忌咸寒食物;热证忌辛辣,宜清凉。如果病属表证,症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饮食宜清淡,切忌油腻酸敛之品,以免影响邪气外散。

五脏有病时应禁忌饮食具有相克关系的食物,以免加重脏腑的损害,如肝病禁忌辣味,心病禁忌咸味,脾胃病禁忌酸味等,这些都是中医的传统认识,可供病家参考。

必须说明的是,由于人体对食物的反应各不相同,常常因人而异,人们应在饮食中细心观察,确实不适应的食物可以禁止,不必拘于传统认识和民间传说,以免因盲目忌嘴而影响健康。

纵口欲而百病生

古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言道:“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为口伤身,滔滔皆是,人有此身,饥渴洧兴,乃作饮食,以遂其生。彼味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的确,“纵口欲而百病生。”

俗话说有“病从口入”这句至理名言,它深刻地揭示了吃喝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医学专家认为,人的很多疾病固然跟遗传基因有关,但与进食关系也很大。生于食病也于食,死也于食。

长期进食不合理、不科学,不仅会造成诸如:高血压、癌症、肥胖症、心脏病等许多难治之症,给自己增加痛苦,影响工作学习,而且会缩短寿命。因此,防止“病从口入”,注意进食合理、科学、卫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嘴馋是人们的通病,特别是一些儿童和中老年人。为了解馋,他们常常大吃大喝,暴饮暴食。有的见到好吃的,对味的东西,就饱食一顿,有的见肉就馋,炖鸡可吃一只,炖肉能吃两斤。以自己有“海量”而自豪,即所谓的“福”。殊不知这样贪食,后患无穷。

医学家认为,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均可引起胰腺炎,进一步可并发腹膜炎,甚至会丧失性命。肥胖症自然也是贪吃贪喝所致。身体欠佳的人,暴饮暴食害处更大。如:溃疡病人,进食太多,往往引起旧疾疼痛加剧,由于胃扩张使胃壁变薄,更容易导致溃疡穿孔和胃出血;糖尿病人,可使血糖增高而促使病情恶化;冠心病患者,由于胃对心脏的压迫,很可能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如幼儿饮食过量,不但会猛增胃肠的负担,干扰心、肝、胃等正常功能,导致胃肠疾病,而且会出现部分食物不能完全消化的现象。不仅“积毒”难返,“积食”也难返。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滞留在胃肠中,容易造成腹胀、腹痛,还易被肠道细菌腐蚀而变质,产生一定的毒素,影响孩子胃肠粘膜以及肝肾的功能。家庭应很好地控制孩子的饮食量。

贪吃贪喝,暴饮暴食,不论大人小孩都对身心健康无益,而且害处很大。

据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每天都吃牛、羊、猪肉,可能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

这项研究是根据1996年至2002年间对全美89万女护士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的调查为基础的。长久以来,专家们一直怀疑牛、羊、猪肉所含的脂肪能诱发心脏病和癌症,但要确证牛、羊、猪肉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其中部分原因也包括缺乏大规模的调查。

这项最新研究则提供了迄今以来最有力的证据,证明进食大量牛、羊、猪肉确实会助长至少一种癌症的滋生。

研究人员发现,每天以牛、羊、猪肉为主莱的妇女,患结肠癌的可能比一个月只吃一次肉的妇女高25倍。举例说,每周吃一次牛、羊、猪肉的妇女,患结肠癌的可能比完全不吃牛、羊、猪肉者高40%,每周吃2~4次者高55%,每周吃5~6次者高80%。

显然,过量的饮食首先要产生营养过剩,会引起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次,过量的饮食还会破坏胃、肠、胰、胆等消化器官的正常功能,会造成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诱发心脏病等,由此可见“饮食之欲,于身尤切”。

可是,人们往往忽视吃也能带来灾祸。正如明代御医龚延贤在他的《寿世保元》中指出的“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如果一味让滋味煎其腑脏,醴醪鬻其肠胃,恣意纵口欲,陷溺于大吃大喝,那么,肠胃必将遭受一场大劫难,于身于心,皆不利。

现在世界上越来越重视对进食的有效控制。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出现了“控食警察”,对那些大腹便便的贪食者和肥胖者,进行监督。每顿食物都要经“警察”检查,限制食量,超过者立即调整,这些大腹便便者不仅要忍气吞声地服从,而且还付给工钱。可见,贪食成性者,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控食也是一条不错的办法。

饮食病来肤变色

有一些人一听说某种食物有益,就不分青红皂白,无所顾忌地拼命摄取。其结果,不仅没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造成危害,甚至连皮肤也随之改变了颜色。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过多地食用胡萝卜、柑橘、笋瓜、菠菜、黄玉米、豆类、奶油、鸡蛋、芜菁、甘蓝、南瓜、黄萝卜、红薯和木瓜会发生皮肤变黄,颜色在掌部、鼻唇沟、鼻孔缘、前额、下巴、耳后以及指节处最为明显。

番茄红素系红色的胡萝卜素样色素,见于番茄、甜菜、辣椒和各种水果及浆果内。过多食用这些食物,可导致皮肤淡红色色沉和肝功能异常。

如果皮肤一旦变了颜色,则显示你的身体可能发生了变化,除了恢复饮食的均衡外,还应该及早去医院诊治。因此,你不妨重新审查一下你的食谱,删减多余的菜肴。

荤素食物的科学搭配

摄取食物是人生的本能所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但是怎么吃,吃什么对健康长寿有益?对这个问题,世说纷纭,有的主张“杂食”,有的主张素食。我国农村有句俗话,叫“吃荤吃荤,吃得胖胖墩墩;吃素吃素,吃得面黄肌瘦”。荤菜营养丰富,吃了能强壮身体。但吃荤过量又容易患肥胖症和其他心血管病。但吃素又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当然,专家还是认为荤素搭配为好。

我国古代《内经》就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泛指谷物、豆类,为养生之本。如米、麦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人体所需要的有50%左右的热能和50%左右的蛋白质由粮食提供,同时它们也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

“五畜”系指动物性食品,是人体脂肪的主要来源,而动物性蛋白质量较高,又补充了谷类蛋白的不足。中医一直认为。“血肉有情之品”,对机体补益作用要比草木之品强。如猪肉,黄宫绣说是“丰肌体,泽皮肤,补肉补形的要味。”据《名医类案》记载:“一人因中暑;热邪熏灼后津血已枯,形肉尽脱,用草药难复,而饮猪肉粳米粥后,三日即见转,满月而康复。”另外,肉类也是铁、铜、硫、磷等多种无机盐和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

吃素的未必长寿,吃肉的也未必短命。关键要科学地选择膳食结构。如果不讲膳食科学,盲目进食,或者食物结构不合理,不仅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而且会对健康与寿命有直接影响。

“胃喜”则健康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选择食物的标准,应以“胃喜为准”,适合自己的口味的食物,就有养生祛病的功能,就可以择而食之。胃以喜为补,曾是清代杏林巨匠叶天士传世名言,他曾治一病人,其形色衰夺,已成劳怯之候,先生阅前医治法,遍选补药,丝毫不见奏功,反饮食不思,病势日趋沉重。他诊得脉后对病家道:“求医无益,食物自适,胃以喜为补,若不明胃喜知味,实难拟法,暂不投药。”嘱日以湘莲、芡实、香糯、南枣、百合、燕窝、鸽蛋煮粥服之,病人竟日好一日,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叶天士又云:“药不在贵,对症则灵;食不在补,适口为珍。”这些警句,对老年人的养生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长寿最佳食谱

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饮食务求适宜、适量、适口,否则就不能吸收精微,反遗后患。

科学家认为:膳食中的营养不良或热量过高(脂肪、糖、蛋白质等),维生素过量,均能使寿命缩短。因为过量摄入脂肪、热量,营养过剩与失衡,其结果是肥胖症多发,各种富贵病——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日趋提前。同时,国内外很多科学家也认为:食物和饮食习惯与人体许多癌症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

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在全美因患癌症而死亡者当中,35%因饮食发病。在德国,1/3的癌症死亡病例是消化器官肿瘤。很显然,饮食对此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健康长寿,世界各国营养学家、医学家都在着力探索人们合理食物结构问题,开列了一系列最佳食谱。

美国布鲁斯·詹纳博士认为,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推荐食谱,泛滥成灾,这些食谱有的明智达理,有的荒谬可笑,针对这种情况,他指出日常若以下列十大食物为基础,那么人们在保健强身方面将有颇多受益。

①鸡;②比目鱼;③脱脂牛奶;④蘑菇;⑤椰菜;⑥马铃薯;⑦糖松糕;⑧干面食;⑨香蕉;⑩柑橘。

他认为这是最佳食物结构。还有英国营养学家米里亚姆?波留宁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提出了12种“超级”食品,认为它们价格便宜,味道鲜美,食用方便,能供应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保证身体的健康。这些食品是:干杏、燕麦、罐装沙丁鱼、胡桃、豌豆(小扁豆);花茎甘蓝、胡萝卜、柑橘、全营养面粉、动物肝脏(肝脏酱)、低脂牛奶(酸乳酶)和橄榄油。波留宁博士解释说,她之所以挑选这12种食品,并冠以“超级”的美称,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各种维生素、纤维质和脂肪酸。在一般情况下,能有规律地用上述食品或其中的一些,就能保证身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使体内各个系统达到最佳的“运转水平”。

合理进补

中医养生,讲究以饮食进补,所谓“缺什么,补什么。”中国历代的养生学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了不少对抗老补虚有效的药物,它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补阳几个方面。病人或老人在用补药时,应根据病因而补。例如老人血气已衰,不适于大补蛮补,否则,适得其反。又如久服人参可出现腹胀纳少,烦躁失眠。久服银耳、大补阴丸,可出现呕吐、清涎、脘闷、食少。服用过量鹿茸、全鹿丸,有身热、鼻出血、胃灼痛、四肢颤抖等症状。因此,进补时要慎重,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不可自己滥用。

时下生活好了,吃补品补药补品的也多了,其目的是为了强壮身体、延年益寿。所以市场上各种补药补品也应运而生,什么奶粉、钙粉、花粉、核酸、洋参……其种类之多,销售之广,消耗量之大都是空前的。

不过进补一定要讲究科学,不能以补代食,以补伤身。中医认为病人和老人在保健运动和摄生养性的基础上,根据体质的不同和防治疾病的需要,适当地辅以滋补药物,对于治疗疾病、延缓衰老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药物终属补偏救弊之品,使用不当或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有辨证进补的问题。

炼丹服丹也许太不着边际,现在差不多绝迹了。在这方面下工夫的人也就不多了。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有过一个很有影响的中医学派叫做“补土派”。脾属土,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消化系统。这派医家把补脾胃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根本。自然是同当时民众中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有关。

旧时的中国,大众营养不良的时候居多,所以补的观念就会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所以在补上减少盲目性,还要冲破传统观念。就目前而言,据说我国的平均营养摄入量已经超过了中等发展中国家水平,比古代当然不知要进步了多少倍。是不是还要像先前那样的补法,就值得商量了。

科学研究表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如果父母经常让他们服用蜂王浆、花粉食品、人参、虫草等补品、补药,容易导致假性性早熟。据专家研究,经常服用补品补药导致的假性性早熟,大约占假性性早熟者的25%。但是,这种现象至今未能引起更多家长的注意。许多家长由于爱子心切,常常买些补品补药,让孩子服用,希望孩子长得更健康和壮实一些,结果未必能够如愿。

专家们指出:如果经常给孩子服用补品补药,即使孩子还是学龄前儿童,甚至是未满周岁的婴儿也可能会发生乳房突然增大,阴茎变粗,或阴道流出白带样的分泌物等。这样,反而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另外,补剂还有个缺陷,它只着重于补充机体组织所缺乏的各种营养成分,强调“缺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这样就忽略了对营养的消化、吸收、同化、代谢,忽略了合理营养的原则——全面、均衡、适量。因而它在功效、用途及适应性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

事实证明:过量的维生素A、D及铁、锌均会引起中毒;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感冒、燥热的人不宜吃人参;过敏性体质的人不宜服用花粉;至于一些补品还含有激素成分,我们选择时更应慎重。我们中国人吃东西,除了为果腹、为解馋外,常常还会考虑到健身和除病一类目的,而这种饮食的保健又是以“补”为核心的。南方女人坐月子,要吃桂圆、红枣、当归熬乌脚鸡;北方女人则吃红糖、小米、鸡蛋,风格虽大不相同,但都是为了“补”。

纵观历史,补也有不同的层次。以汤色浓重的红糖水补血,以状似脑仁的核桃补脑,或是用猪腰子补肾,羊肚子补脾,都是低层次的进补,反映了一般百姓虽然不懂医道,补得不免朴拙幼稚,却也孜孜以求,用心良苦。中层次的补就要讲究温补、热补,补血、补气,补品还要分个君臣主辅。这个层次的补在医家眼中即是用药。还有最高一个层次的补,就是通过吃补品而成仙。

饮食要有序有节

古代养生家强调,饮食必须定时、适量、有规律,这叫“饮食有节”。饮食适量下面再谈,这里主要谈饮食安排的规律性。一般来说,饮食的规律性是按照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安排而定,这样使摄入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适应人体的消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证进食与消化过程协调一致,使吃进的食物能充分地被消化吸收。

俗语说:“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根据一天三餐食物分配比例,早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30~35%,午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40%,晚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25~30%。

无论是对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来说,吃好早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影响整天精力的大问题。由于早餐对血糖的多少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影响大脑的能源物质,故劳动中消耗的能量常常通过早餐得到补充,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平时人必须保持血糖的正常水平,才会感到全身舒适、精力充沛、思路清晰、反应敏捷。

那么,早餐的主食应该是什么?

从正常的饮食安排来看,每日三餐,每餐之间间隔5~6小时。一般混合性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约为4~5小时,而且脾胃也需要休息一定时间,才能恢复其功能。所以,两餐之间间隔5~6小时,是合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要求的。早餐需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决不能敷衍了事。因为从上顿晚饭到次晨,经过大约12小时消化,基本上是处于空腹状态。如果早餐不吃、少吃或吃得不好,补充脏腑活动需要的水谷中精微不足,造成不到中午吃饭时间已经饥肠辘辘、头晕眼花、神疲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以致影响工作效率。

中餐是补充上午的消耗,为下午更好地进行工作继续做好供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中餐饱的含意就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注意,适量多一些,好一些。

《饮膳正要》一书指出:“晚餐不可多食。”民间也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说法。现在看来,这样的安排是非常有道理的。

晚餐少的含义包括食用的数量少和脂肪少。古代医家指出:“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和积聚。”因为晚上睡觉,活动是降低至最小值,如摄入过多营养物质,容易造成过剩,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日久天长,人会发胖,增加心脏负担,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同时,晚餐过饱,会增加胃肠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以致影响睡眠。这叫做饮食过饱。造成“胃不和,则卧不安”。

科学烹调健康来

古代的饮食疗法专著,如孟铣的《食本草》、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都很注意食物的烹调,其中介绍了具体的烹调的方法,强调要使食品的色、香、味俱全,这不仅增加了食欲,而且有益于健康。

现在看来,从营养学的角度上理解,色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食品的本身颜色要鲜,惹人喜爱;二是指在一餐中要注意各种食品之间的颜色搭配,一顿饭的食物最好不要少于三种颜色,像米、面、豆腐的白,蔬菜的绿和肉类的红。也可以用大豆、花生米的黄来代替肉类的红,有人称其为“三色原则”。这个原则可以从一个侧面调整好饮食,使人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

除了一般的烹调技术外,中医学还认为,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保护营养成分,调和五味、阴阳、寒热等。食物按照五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而这五味有阴阳两种属性,对这些五味不同的营养品,在烹调过程中必须要强调阴阳和平,这样,既不会过于阴凝腻滞,又不会过于辛热燥烈。例如在助阳的食物中,加入青笋、青菜、白菜根、鲜果汁,以及各种甘润瓜类之品,可以避免中和或者柔缓其辛燥太过之弊,而在养阴的食物中,加入肉桂、八角、花椒、干姜等辛燥的调味品,可以克制其滋腻过甚之偏。同样,食物的五味又具有寒热不同的特点。寒为阴,热为阳。

所以,酸味、苦味食品多具寒性,辛味、苦味食物多具热情,而咸味食品以寒性多见。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烹调食物应该多用些姜、椒、葱、蒜等调味品;体质偏热的人,则应少用辛燥之品的调味,而宜多制作寒凉清淡的食品。根据食物的五味有相互制约和生化的作用,在具体烹调过程中加以应用,而使其食品味道香美,又可缓和食物性味之偏,从而有益于营养和健康。例如,根据“甘和酸”的意思,在酸味食物中入甜味,酸味得到减轻,从而缓和其酸性收敛的作用,像西红柿里加入白糖,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又如根据“酸胜辛”的意思,在辛辣食物中加入酸味,辛辣味就减轻,且能收敛其辛燥的作用,像炒辣椒时加入少量的醋,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对米、面和蔬菜的烹调,现在更讲究营养价值了。

如蔬菜烹调中的学问有:蔬菜应尽量新鲜吃。保存时间长,受太阳晒,风吹,都会使营养损失。清洗蔬菜切忌泡在水里,更不要切好后放置时间过久,因为同样会使其营养素大量流失。做菜最好的方法是炒菜,急火快炒,煮菜时间一长,则易破坏维生素。煮菜时应加锅盖,防止维生素随蒸气跑掉,减少了菜的香味。炒菜或做汤,可加适量的醋或淀粉,对维生素C有保护作用,并可调味。

又如米和面的烹调,在米、面中保存大量营养素,故注意其烹调方法是很重要的。淘米可以损失很多营养素,尤其是维生素B,因为它大部分在外层,又易溶于水,所以要避免用力搓洗,尽量减少淘洗次数。为了防止营养随水蒸气丧失,最好吃焖饭。煮粥时不要加碱,否则维生素遇碱即破坏。

熬粥时要加盖,否则营养素随水蒸气跑掉。面食的做法不同,对营养素的破坏程度也不同。蒸和烙,如蒸馒头和烙饼,其维生素损失较少,而水煮、油炸则损失较多。至于煮面条,维生素有一半到面汤里去了,故吃面条应该要喝汤是很合理的。

动物性食物,一般都比较难消化,烹调时就烧熟煮烂,以利消化吸收。炒肉,如肉丝、肉片、猪肝等,损失维生素最少,可以先用淀粉酱油拌好下锅,这样即保护维生素、蛋白质,又可鲜嫩、可口。

适宜的饮食烹调是营养健身中重要的一环,上述是对一般人的饮食而言。至于像老年人,在饮食烹调中尤忌五味过甚,寒热不和,且勿制黏硬生冷之品,而应做到温热、烹烂、味淡六个字。

搭配得宜健康多

饮食养生中,对搭配合理是十分讲究的,这一点古今养生家的看法是一致的。由于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不同,在进行合理的调配以后,使人体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素,满足各种生理功能的基本要求。

组成饮食的主要内容有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几个方面。古人讲到五谷是用作营养,五果是作为辅助,五畜之肉是用以补益,五菜是用以充养,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兼而取之,只有主食与副食的全面搭配,才能称为合理的营养,而有益于健康。

当然,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单一食品无法满足,偏食更会导致人的阴阳气血失去平衡。

在饮食进行合理调配中,对五味调和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酸、苦、甘、辛、咸五种类型的食物,不仅是人体饮食的重要调味品,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古人说得好:五味调和得当,可以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肌理固密,人体有抵抗力,以抗御外部的侵犯,增进健康。

所以,现在饮食上主食方面的粗细粮混食、粗粮细作,副食方面的荤素搭配、什锦菜等对摄取营养是很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