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幸福乡村江山
47734800000011

第11章 创新建设理念

(一)品牌特色化:让幸福乡村形神兼具

幸福,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就在于让老百姓感觉到幸福,活得有尊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义,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之要。江山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省委“两创”总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部署要求而提出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正是对“让百姓幸福”这一执政之要的积极探索和具体实践。

黛瓦粉墙错落有致,村庄道路整洁通畅,房前屋后绿树环绕,家家庭院鸟语花香。耳畔萦绕的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眼前浮现的是老人们开怀的笑容,嘴里哼着的是温情古朴的村歌,脚上跳着的是欢快喜悦的舞蹈,手里捧着的是带着故乡味道的面条,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是江山市围绕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开展“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典型缩影。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首唱了几代人的《东方红》响彻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脚下的“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的上空,村民们欢快地唱着歌,脸上洋溢的满是幸福的笑容。一首《东方红》,如金灿灿的阳光温暖胸膛,在江山,我们领悟了幸福的内涵,串联起“中国幸福乡村”的历史起源。幸福的歌儿唱起来,这是美丽村庄步入幸福时代的响亮号角;这是希望田野丰收农民致富的快乐和鸣;这是江山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和谐旋律。

近年来,国家将国民的幸福指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国务院领导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江山要建设的“中国幸福乡村”,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让百姓开怀唱响“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秀美、社会和谐、百姓满意”的新生活。江山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城乡融合的要求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工作思路,设立5方面50项指标,让幸福的歌儿溢满江山。

2008年以来,为切实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有效增强农民群众对物质、精神、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基础上,江山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启动实施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在全市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和基层基础五大提升工程,以“中心村”培育为切入口,计划通过12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抓点成线,连线扩面,整体推进,逐步把江山绝大多数农村建设成为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

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衢州市领导前后莅临指导下,江山市通过强化领导、广泛发动、加大扶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等举措,实行“五村联创”和“单村创建”相结合,全面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18亿多元,建成“五村联创”的“幸福乡村”45个,单项特色村150 个。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2010 年人均纯收入达 9345 元,增幅达12畅67%;农村更加秀美,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服务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越来越让老百姓感觉到满意。

实践证明,江山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是一个切合区域实际、顺应群众要求、富有江山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我们坚信,通过进一步具体实践和努力探索,一定能不断丰富“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科学内涵,使之成为全国品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之一。

(二)幸福指标化: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幸福是一种感觉,如何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江山市设计出5方面15类43项指标,推进农村“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基层基础”等五大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全市农民的幸福指数。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问卷调查综合分达不到90分,就不能算幸福。

2010年,峡口镇合新村在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时发现,对照43项指标,村民人均纯收入、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等少数指标还没有达到创建要求,村民不富,村集体综合实力不强,群众的幸福需求自然是得不到满足的。有了努力的方向,村两委马不停蹄地忙开了。在镇里帮扶下,该村第一件事就是将村里的一片50多亩闲置土地,开发成白菇种植基地,到2010年年底,该基地共种植白菇200万袋,助农增收200多万元,还为村集体带来了近10万元的租金收入。

尝到了白菇种植的甜头,村民曾江青精心准备白菇种植原料,打算扩大种菇规模,力争收入翻番。村党支部书记罗富军说:“下一步,村里还要继续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生产,保住中国幸福乡村荣誉。”

(三)规划长远化:让幸福乡村有序推进

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江山市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其近、中、远期的实施步骤及分阶段目标为“255行动计划”,即:开头2年抓点示范打出品牌,中间5年连线扩面打响品牌,最后5年全面覆盖巩固品牌。

1畅 近期:抓点成线阶段(2009—2010年)

在完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内容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创建行动,重点做好一批基础较好村的改造提升工作,确保50个左右村基本达到“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标准,力争在2年时间内初见成效,打出“中国幸福乡村”品牌。

2畅 中期:连线扩面阶段(2011—2015年)

充分发挥第一批“中国幸福乡村”的典型示范作用,以“一轴二线三区”沿线周边村和中心村为重点,每年完成25个左右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确保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和旅游景区、城镇周边的125个左右村基本达到“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标准,力争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打响“中国幸福乡村”品牌。

3畅 远期:全面覆盖阶段(2016—2020年)

按照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基本完成全市其他村的创建工作,并巩固提升已取得的创建成果,将大部分乡镇(街道)建成“幸福乡镇(街道)”,全市基本建成“幸福江山”,最终实现“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目标,使“中国幸福乡村”成为江山又一个国家级的区域品牌、城市营销推介的又一张金名片。

(四)发展多元化:让幸福乡村因地制宜

幸福是源自内心的感受和真实的生活状态,除了用5方面15类可操作性指标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幸福需求,江山市也十分重视村民幸福感和乡村实际状况的结合,换句话说,在江山,幸福是因地制宜。

1畅 大陈乡大陈村:幸福是一碗大陈面的浓情

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唱起荣获首届“全国村歌十大金曲”的《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幸福的感觉就涌上了大陈人的心头。大陈面是大陈村在建设“中国幸福乡村”中实施产业增收的特色主打产品,具有500多年的工艺,也承载着许多人文底蕴。面条是农村人招待客人最好的食品,代表着情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说:“寄托了思念和家的味道的大陈面,捧在手里,吃在嘴里,幸福在心里。”

2畅 清湖镇和睦村:幸福是陶车慢转中的喜悦

土陶重放光彩,这是和睦村人的幸福。江山市把“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与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相结合,推进和睦彩陶特色文化村建设。60余座被考古专家称为活化石的馒头窑,散落在村里,各式花盘壶罐的泥坯泛着泥土芳香,成排成列晒在农家院子里。老陶工悠然地抽着烟,揉一团泥,在陶车上慢慢转动,随着陶器的渐渐成型,幸福就这么一点一滴地转了出来。

3畅 贺村镇丰益村:幸福是创新创业中的激情

丰益村紧临木材加工园区,村民洗脚上岸变身“上班族”,日子也一天天殷实起来。依托园区,他们还发展服务业,“村里人都有事做,老人也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村党支部书记郑仓旺说。严宗富夫妇办了一家木材加工厂,家里新房底楼出租,三楼办旅馆。“我们在创业中体会幸福!”不仅是他的心声,也是广大丰益村村民的内心真实感受。

每个村有每个村的特色,新农村建设要因村制宜,幸福感的增强也要因村制宜。大陈乡、和睦村、丰益村只是江山市众多“幸福乡村”的缩影,还有浙江省首届魅力新农村凤林镇白沙村、古色古香的廿八都古镇浔里村、景色绝美宜居养性的贺村镇耕读村等,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幸福。一个个幸福的村庄,如丰收的果实,五彩缤纷,映得江山如此多娇!

(五)主体多样化:让幸福乡村共享共建

为了使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主体多样化,真正让幸福乡村共享共建,江山市积极发挥农村妇女在“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妇女组织的凝聚力,江山在全市农村开展了“农家女幸福行动”。“农家女幸福行动”是江山市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一项有效活动载体,是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指导思想上,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根据江山市关于“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参与“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促使广大妇女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弘扬文明新风、建设和谐家园,在实现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同时推动全市“中国幸福乡村”的建设工作。

在目标要求上,结合“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工作,以抓点成线、启动见效为重点,在全市农村全面启动“农家女幸福行动”“五大工程”的实施活动,重点是在2009年18个已命名的和2010年32个正在创建“五村联创”“中国幸福乡村”的行政村展开。活动中要求各行政村以建立一支由村妇女骨干组成的文化活动队伍,并结合各村实际,根据“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要求,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活动开展情况将作为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考核奖励加分的依据之一。

在实施步骤上,第一阶段:调查摸底,制订计划。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农家女幸福行动”要求,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工作目标、计划和具体措施。第二阶段:统筹资源,组织实施。紧紧围绕全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工作,发挥本地优势,吸引社会参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系统开展“农家女幸福行动”。第三阶段:完善机制,巩固提高。不断探索、建立“农家女幸福行动”的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使“农家女幸福行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具体措施上,“农家女幸福行动”是妇女组织参与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载体,围绕“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目标,创建活动以“整合资源、凝聚妇女、建设幸福新农村”为主题,着力做好“五大工程”,即“女性创业工程”、“和美和谐工程”、“母亲素养工程”、“村容整洁工程”、“家庭建设工程”。

1畅“女性创业工程”

一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电教式、项目化的培训,培训工作要有计划有措施。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开放式信息化的妇女教育培训网络,提高培训覆盖面,18~50岁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80%以上接受培训。重点抓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女能人、女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的培训培养,全市年培训人数不少于300人。二是搭建妇女创业平台,为妇女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目标任务,引导、组织农村妇女发展种、养、加等产业和服务业,扶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妇字号”生产经营项目。积极引导女能人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和发展妇女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建立来料加工集中点、“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妇字号”示范农家乐等,提高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女性创业经验交流,树立创业女性典型。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基地参观、技术比武等活动,着力提高妇女增收致富的能力。

2畅“和美和谐工程”

一是组建巾帼志愿队。根据本村资源实际,建立健身娱乐队、家教志愿队、生态宣传队、敬老帮扶队、妇幼保健队等活动志愿队,并制订活动计划。二是建立各类活动阵地。以村妇女学校、农民文化活动中心、远程教育基地为主阵地,发挥文化中心户、家庭教育活动点的作用,开辟家长学校、姐妹悄悄话等新的活动阵地,让每位妇女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经常性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娱乐活动,村组织比较大的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三是开展家庭结对活动。开展以“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家庭结对帮扶和城乡文明家庭互结对活动。招募“爱心家庭”成员,结对帮助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与城市文明家庭互结对,通过互访互动,实现城乡家庭的优势互补和文化交融,共创文明和谐大家庭。

3畅“母亲素养工程”

一是通过各种培训班、报告会等形式,向农村妇女做好政治形势宣传工作,受教育面达90%以上。促使全村妇女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开展中国幸福幸福乡村建设的意义。二是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集中面授、远程教育、咨询服务和菜单式自主学习培训等形式,对全村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母亲开展继续教育,每人能轮训一遍。三是成立村家长学校,开设亲子课堂、家庭教育服务、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文化中心户、妇女家庭教育点等形式多样的家庭阵地,拓展家庭教育覆盖面,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4畅“村容整洁工程”

一是开展“绿色生态庭院”创建活动。增强妇女的参与意识,发动每家每户开展庭园整洁绿化美化活动,使创建率达到95%以上,合格率达85%以上。制定适合本村实际的整洁、验收标准以及奖励措施,努力营造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二是健全村庄保洁员队伍。成立环境宣传巾帼志愿者队伍,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定期开展环境整治活动,确保村容村貌整洁美观。三是设立宣传“一条路”。在完成“路平、灯明、水清、地绿”工程的基础上,在路两旁设立公益广告灯箱和文化长廊,营造文明和谐宣传氛围,让村民在休闲中学习和提高。

5畅“家庭建设工程”

一是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家庭创建,使“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男女平等、共同发展,爱岗敬业、勤劳致富,家庭和睦、邻里融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崇尚科学、倡导文明”的和谐家庭建设观念深入每家每户。各类特色家庭创建面达95%以上。二是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制观念、道德水平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平安创建”宣传教育活动,健全村级妇女维权站(室)服务制度,及时调处家庭和邻里纠纷,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实现家庭零暴力目标,以家庭平安促进社会稳定。三是开展“三情四心”创建评选活动。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结合中国幸福乡村“文明乡村”创建中的“四好”,在全村开展以“邻里情、婆媳情、夫妻情”为主要内容的“三情”创建活动;开展以“热心老人、贴心婆媳、爱心父母、孝心子女”为主要内容的“四心”评选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建设长效化:让幸福乡村日渐成效

建设“中国幸福乡村”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发展口号,更是一项立意深刻、内涵丰富的民生工程。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已建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等“五村联创”的“中国幸福乡村”45个,建成“单项创建村”150个,基本实现了“255行动计划”的近期目标。

通过“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江山初步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步跟进,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初步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步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持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农村乡土文化和农民综合素质的同步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乡土特色文化不断繁荣;初步实现了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基础条件的同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江山市还在很多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创新。自启动实施“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配套保障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宅基地有偿收储和流转等试点工作,有效激发农村改革发展内生力。累计流转土地10畅6万亩,流转率达36畅3%;林权抵押贷款1畅75亿元,同比增长43%;农房抵押贷款发放6302万元,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有效解决了农民创业起始资金难的问题。

通过“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干部工作作风持续优化,农民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大力实施以建立民情档案、深化民情沟通、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以选优配强新班子、全力打造新风貌、谋划发展新思路、完善运行新机制和激励再创新业绩为主要内容的村级“五新争先”活动,并积极推行干部分片包村、民情沟通、镇村干部联合办公、定期蹲点调研、干部重心下移考核管理等乡镇干部重心下移“五项制度”,镇村干部又重新回到了基层群众中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各村通过“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这一载体,农民群众抢发展、争先进的意识得到有效激发,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