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幸福乡村江山
47734800000039

第39章 附录江山市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行动纲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及省、衢州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关决定和实施意见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富裕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共建“中国幸福乡村”,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行动纲要如下:

一、重要意义

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是我市认真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城乡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战略,加快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战略选择;也是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江山实际和特色,对我市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化谋划、一体化推进、品牌化经营,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具体抓手。我们要通过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这一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把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升到区域领先、全国知名的水平,积极打造新的国家级品牌。

二、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原则、程序及规划

1畅 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和转型升级的总部署,认真落实衢州市委市政府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关要求,紧紧围绕我市“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三大战略,致力于满足全市农民不同层次的幸福需求、提高全市农民的幸福指数这一目标,着力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提升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提升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档次,提升村级组织建设水平,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和谐稳定,整体推进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全市农民的创业增收成就感、民生保障安全感、精神文化愉悦感、居住环境舒适感、民主管理信任感。

2畅 主要目标

从2009年开始,通过12年左右时间,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全市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和基层基础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富裕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江山绝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为“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之一,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五村联创”共建“中国幸福乡村”的具体目标是:

创建富裕乡村:就是通过实施新一轮的产业增收提升工程,推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农民就业创业的多元化拓展,重点突破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努力建设生产发展、增收稳定的“富裕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创业增收成就感。

创建满意乡村:就是通过实施新一轮的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均衡化发展、社会保障的一体化覆盖,努力建设生活宽裕、保障到位的“满意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民生保障安全感。

创建文明乡村:就是通过实施新一轮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培育,努力建设乡风文明、健康积极的“文明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精神文化愉悦感。

创建美丽乡村:就是通过实施新一轮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推进农村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努力建设村容整洁、生态环保的“美丽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舒适感。

创建和谐乡村:就是通过实施新一轮的基层基础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事务管理的民主化运行、公平正义的法制化保障,确保农村“五大安全”,努力建设管理民主、稳定祥和的“和谐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民主管理信任感。

3畅 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全面覆盖。制订行动纲要,搞好整体规划,做到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有序推进,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工作推进上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面上,创建工作最终要求全覆盖,使全市每一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百姓的幸福指数都得到明显改善。

(2)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注重挖掘每个村的自然地理、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因素,体现村庄的个性魅力,积极打造产业型、文化型、生态型、田园型、集贸型、古村落型等各种类型特色村,切忌千村一景、千人一面;创建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和难易主次,排好年度创建计划,分步推进,分批实施。

(3)整合资源,项目带动。以项目为龙头,科学整合中央、省、衢州市以及本市的各类资源,大力加强向上争取、结对帮扶和财政扶持,促进项目、资金、指标等要素向“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村倾斜,实现项目的累进和叠加效应。

(4)激活主体,各方参与。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主观意愿,激发和保护好农民群众投身“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加强协调、增强合力,发挥好财政奖励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积极运用市场机制,转化自有资源,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5)严格考评,打响品牌。确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标准,既要突出产业增收创建富裕乡村、环境整治创建美丽乡村两大重点,也要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兼顾抓实满意、文明与和谐等乡村创建工作,全面、综合设置创建内容和评价体系,立体考评,宁缺毋滥;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策划和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扩大“中国幸福乡村”的品牌影响力。

4畅 工作程序

市委、市政府成立江山市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行动领导小组,与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合一,市农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五村联创”各协调小组,分别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五大提升工程。每年年初,领导小组根据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行动的整体规划,按照乡镇、村自主性申报、市级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每一年度的重点创建对象。领导小组统筹确定全年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内容和项目安排表,落实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具体实施,并负责督察指导。没有列入“中国幸福乡村”年度建设计划的村,可以分别向“五村联创”各协调小组申报单项或多项创建活动。年终,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考核验收和授牌,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各村的创建工作予以表彰奖励。

5畅 实施规划

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其近、中、远期的实施步骤及分阶段目标为“255行动计划”,即:开头2年抓点示范打出品牌,中间5年连线扩面打响品牌,最后5年全面覆盖巩固品牌。

(1)近期:抓点成线阶段(2009年至2010年):在完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内容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创建行动,重点做好一批基础较好村的改造提升工作,确保50个左右村基本达到“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标准,力争在2年时间内初见成效,打出“中国幸福乡村”品牌。

(2)中期:连线扩面阶段(2011年至2015年):充分发挥第一批“中国幸福乡村”的典型示范作用,以“两线”沿线村为重点,每年完成25个左右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确保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和旅游景区、城镇周边的125个左右村基本达到“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标准,力争在市内外有较大影响,打响“中国幸福乡村”品牌。

(3)远期:全面覆盖阶段(2016年至2020年):按照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基本完成全市其他村的创建工作,并巩固提升已取得的创建成果,将大部分乡镇(街道)建成“幸福乡镇(街道)”,全市基本建成“幸福江山”,最终实现“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目标,使“中国幸福乡村”成为江山又一个国家级的区域品牌、城市营销推介的又一张金名片。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新一轮的产业增收提升工程,创建富裕乡村

1畅 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要完善规划布局。完善优势特色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全面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推动特色产业区域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要突出发展重点。从全市看,要重点培育“1+5”农业主导产业,在稳定优化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培育以食用菌、畜牧、果蔬、竹木、茶叶等为重点的五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从乡村看,要根据各自实际和产业基础,鼓励“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发展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要健全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四大百亿”工程,加快推进农田水利、道路、电力、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深化土地流转、农业机械推广等方面的探索改革,扩大农房、林权、宅基地等新型抵押贷款,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加快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进一步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增强龙头带动力,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2畅 做大做特乡村家庭工业

充分发挥本村原有的地域、产业和人力资源等优势,主动对接全市“4+ X”工业主导产业布局,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因村制宜发展乡村特色家庭工业。要大力发展来料来样加工业。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和扶持,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着力发展来料加工点、来料加工专业村,加工地要遍布全市85%以上的乡村;积极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业务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力争全市来料加工费收入逐年增长10%以上。要大力发展家庭工业。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乡村发挥优势,重点发展一些适宜一家一户发展的工业产业,努力培育一批家庭工业经济强村;实施全民创业计划,激发乡村农民的创业激情,为乡村家庭工业提供孵化基地;主动做好现有企业和家庭工业的服务工作,努力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支撑有力、集约发展的乡村家庭工业集群;盘活利用原有的闲置用地和房屋,并依托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的辐射带动,科学发展乡村工业,充分发挥工业在吸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大力推行村企结对帮扶。鼓励企业指导带动乡村发展特色经济,支持企业向农村去投资,到农村去创业,在农村求发展,到农村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劳务培训基地、发展流通加工业、开拓农村市场、扶持培育各类特色专业村等,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畅 规范提升乡村休闲旅游

首先,要按照全市“一中心三景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提升“江郎山—清漾、廿八都—浮盖山、仙霞关—戴笠秘宅”三大核心景区的品位档次,进一步打响“千年古道 ·锦绣江山”旅游主题品牌,致力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其次,要增强大景区的辐射,借助大景区的影响,做足浓郁的乡土文化文章,重点开发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带动江山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提升发展“农家乐”产业,突出重点区域,建成一批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以山水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观光型、度假型、休闲型“农家乐”产业基地,使“农家乐”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4畅 积极促进农民创业就业

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我市农民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项扶持政策和惠民工程对农民创业就业的推动作用。一是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继续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激发和调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开展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等“输血式”帮扶活动,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二是扎实推进“下山搬迁脱贫”工程。依托园区、集镇和城市,加快下山搬迁安置小区建设,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促进高远山区农民下山异地安置,改善创业就业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三是扎实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对接工业和服务业的用工需求,深入开展劳务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动培训后农民在本地转移就业,引导、组织和服务好农民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竞争力。

(二)实施新一轮的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创建满意乡村

1畅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优化城乡布局。真正按照“城乡规划一张图”、“城乡建设一盘棋”的要求,着力培育中心村,建设农村社区,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农村的推行提供有力的辐射平台。推进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径,率先建成一批“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强化社区管理。切实抓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采取“村民出一点、乡村补一点、财政拨一点”的办法,整合卫生保洁、医疗卫生、放心超市、事务代办、文体公用设施维护经营等功能,对村内公共服务事业进行统一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加强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环卫、供水以及公交一体化,努力使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城镇化的现代文明生活。

2畅 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化发展

研究制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促进科教文卫体等民生事业均衡化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深入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名师资源共享、校舍维修改造、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及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五项工程”,全面完成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做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小规模学校改造,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三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完成农村卫生布局调整,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以农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为农民提供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加快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巩固提高农村“文体俱乐部”建设,在建好宣传栏或黑板报、乒乓球室、阅览室或电教室等“一栏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好宽带网、球场、戏场、文化特色队、体育运动队等“一网、二场、二队”,切实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运动条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3畅 推进社保救助覆盖面扩大

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构筑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原则,积极探索尝试,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参保率,并根据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逐步提高参保农民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完善参保办法,调整保障标准,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不断健全社会公共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以农村低保、无业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济、社会帮扶、互助互济、公益扶助、慈善救助为补充的农村社会公共救助体系。

(三)实施新一轮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创建文明乡村

1畅 注重特色人文的挖掘开发

从倡导先进文化、培植民间艺术、适应大众需求、形成自身特色出发,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净化文化环境,打造文化品牌,不断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支撑。加强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深入挖掘并不断外延名人、古道、古窑、古码头、古村落及传统工艺等人文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加快清漾、和睦等特色文化村后续项目、廿八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保安特工城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百年无赌”、“麻糍文化”、“集贸赶墟”、“哲学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村。努力把一批有价值的民俗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成为特色文化产品,进行扶持打造,形成品牌,形成产业。

2畅 深化各类精神文明的创建

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认真实施“春泥计划”,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基础性创建评比活动。要以“孝”为先,实施家庭美德建设。开展“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评选活动,提倡尊老敬老、夫妻互敬互爱、科学教育子女的社会风气。要以“诚”为要,实施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信得过产品”、“信得过摊点”等评比活动,引导人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要以“善”为本,实施社会公德建设。大力提倡互助互济,动员和组织为鳏寡老人、军烈属及其他贫困户提供帮助,形成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风尚。要与时俱进,提升农村整体文明水平。鼓励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实施婚育新风进万家计划,倡导生育文明新风;加强农村殡葬管理,推进“绿色殡葬”工作。

3畅 着力提升全市农民的素质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加强公民道德规范、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宣传教育,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现代农民群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三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法”(学法、守法、用法)、“四科”(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双思”(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法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开展好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广泛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教育,增强文明生活意识。积极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四)实施新一轮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创建美丽乡村

1畅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狠抓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工作,建设“山水家园”,打造“锦绣江山”。要大力整治工业污染。严格按照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治旧与控新双管齐下,提高工业企业污染物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实现清洁化生产,从严把握环境关口,杜绝新的污染项目落地。要重视治理面源污染。科学制订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零排放”生猪饲养技术,全面建设农村沼气应用工程,着力抓好村庄污水处理;普遍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实施“沃土工程”,努力提高农田地力。要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积极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制订并实施江山港(含主要支流)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村庄现有水面,全面整治河沟渠塘“脏乱差”,努力恢复河沟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有偿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执法管理力度。

2畅 开展人居环境改造

要以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等工程为总抓手,加快村庄整治建设步伐,使全市的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工作重点上,以整治村庄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等“八乱”为重点,因地制宜、整线连片,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和风景旅游区、城镇周边的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再由沿线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等“八化”标准,其中道路硬化可有水泥硬化和生态化硬化等多种方式。工作载体上,深入开展“农村洁化运动”,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运行机制,完善巩固“市查乡(镇)、乡(镇)查村、村查组、组查户”的环境卫生四级联查机制,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深化提升“312”绿化运动,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绿化,实现村庄内部及周边、住宅庭院及四旁的绿化、美化。工作延伸上,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因地制宜地缩减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建设中心村;制订完善农村建房技术标准,大力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通用图纸,努力营造村庄的统一风格和形象。

3畅 探索长效管理机制

确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管并重,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洁、绿化管护、村容美化、村务管理等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制订完善和规范《村规民约》,发挥其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对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要认真地予以追究。要真正体现“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把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实施新一轮的基层基础提升工程,创建和谐乡村

1畅 落实“五项制度”,实现重心下移常态化

在乡镇、街道机关中不断深化干部分片包村(社区)“五五责任制”、“民情沟通日”、乡(镇)村干部联合办公、定期蹲点调研、干部重心下移考核管理等五项制度,扎实推进乡镇、街道工作重心下移,有效改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突出重点,确保分片包村职责到位。进一步明确分片包村工作职责,突出重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加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个性化指导、促进村级规范化运行和管理、梳理和解决民生热点问题等四个方面重点。创新载体,确保民情沟通常抓常新。坚持和完善“民情沟通日”制度,改进“民情沟通日”活动形式,提高“民情沟通日”活动实效。突破难点,确保蹲点调研取得实效。各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带头联系一个村(社区)或一家企业,经常深入村、户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建立疑难问题“领导包案、干部挂联”工作机制。优化服务,确保联合办公满意群众。坚持乡镇干部每周学习和工作例会制度,全面推行“民生服务日”制度,积极推行全程代理便民服务制度。强化考核,确保重心下移落到实处。不断健全分片包村岗位责任考核机制,推行分片包村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

2畅 深化“五新争先”,实现村级管理规范化

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要求,纵深推进“五新争先”活动,着力打造“五新”村级组织,力争到2012年使全市60%以上的村党组织达到“五好”标准。围绕打造实干队伍,选优配强新班子。深化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大力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鼓励探索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充分发挥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资源优势,务实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和谐创业型班子创建活动,推行两委联席会议、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重大财务联章联签等制度,严格执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提升村级干部的能力水平;不断深化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村级各员等三支队伍建设,规范设置和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指导员以及“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等农村“三老”队伍作用,提升整体能力。围绕软硬环境提升,全力打造新风貌。按照“六统一四化”和全面导入CIS城市品牌形象标志系统要求,全面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划和改造建设。切实加强活动场所和远教站点日常管理维护和产权监管工作,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开放使用效益,坚持一室多用、一所多用,真正成为农村开展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和信息收集传播等工作的有效阵地。围绕促进增收致富,积极谋划新思路。不断完善村级五项规划,坚持以项目化理念推进规划贯彻实施。积极实施“一村一平台”计划,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推行村干部绩效工资制度,将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增量相挂钩。切实深化和规范村账乡镇(街道)代理和组账村代理制度,加大对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力度。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实现规模经营为突破口,多产业、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围绕保障高效运作,完善运行新机制。加强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建设,坚持村务财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重大村务公决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村务民主提议、村民约谈等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加强村级便民利民服务机制建设,坚持“民情沟通日”和“民生服务日”制度,建立完善全程代理服务制度,不断完善“一日一值班、一周一集中、一月一沟通”的村级工作新机制。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党员议事会、农村党员村务责任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坚持完善发展党员全程票决、两票制评议党员、不作为党员告诫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围绕深化工作落实,激励再创新业绩。加强考评激励,坚持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发展目标承诺考核、群众满意度民主测评等制度,建立不胜任村干部诫勉教育、不合格村干部处置制度;注重关爱激励,坚持完善落实集体经济薄弱村运行经费补助、退职村干部养老保障补助、党员关爱专项资金等各项补助制度,全面解决村主职干部的基本报酬,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探索选拔激励,坚持完善从村主职干部中择优选拔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乡镇班子成员的制度,为优秀村级干部打开上升通道,激励村级干部不断完善提升,推进工作。

3畅 围绕“五大安全”,实现社会管理长效化

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一中心、二员、三室”的基层维稳网络建设,积极开展以综治网格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平安连万家”活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政治、治安、信访、生产和公共等“五大安全”常态化。一是着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凶杀、抢劫、强奸、盗窃等严重刑事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提升农村流动人口规范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村”、“法治村”建设,开展“无传销乡村”创建活动,确保治安安全。二是不断巩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形成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提高矛盾纠纷调解率和成功率。市、乡、村三级联动,不断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强化乡村初信初访工作实效,探索建立陪访、导访、代理访机制,引导群众有序上访,确保信访安全。三是有效推进对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生产监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确保生产安全。四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等各种风险,认真抓好防火、防汛、防疫、防灾工作,确保公共安全。五是有效防范和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及敌对势力破坏活动,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确保政治安全。要逐步推进维护和谐稳定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机制化和长效化,不断提高人民对社会安全稳定的满意度。

四、工作机制

1畅 建立明晰化的责任机制

创建“中国幸福乡村”,人人有责。要根据“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分头落实”的原则,将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位。要建立网格式的工作负责体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市面上的创建工作,各协调小组负责各“五村联创”的相关工作,各创建指标的责任部门负责具体的指导、督察和考核。其他各部门、社会各界都要主动融入,积极配合支持创建工作。各乡镇(街道)负责本乡镇(街道)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并明确一名干部专门做好有关创建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创建村是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主体,要切实担负起各项具体工作职责,动员组织村民积极参与,确保各项创建工作都“有人做、有人管”。

2畅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要充分体现政府前期引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市财政要设立“中国幸福乡村”以奖代补资金,制订出台有关规定实行专项使用管理,并建立有计划的融资机制,加强投入,促进“中国幸福乡村”的创建工作;乡镇财政也要逐年增加对“中国幸福乡村”创建的投入力度,并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村级可以通过宅基地整理和有偿选位、集体山林认养、田地认种等形式,以市场化的手段拓宽资金渠道,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激发村内致富能人的参建热情,也可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补助支持,最终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

3畅 建立科学化的建设机制

要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依据全市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分布,以“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具有江山特色的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整体规划。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江山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着力重点,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的原则,对全市的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突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发展大户的带动作用,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精品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要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的工作目标,首先向重点村、重点乡镇、示范带集中投入,逐步扩大建设面,提高精品率,有序推进,亮点连线成片,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江山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活动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4畅 建立长效化的管理机制

建后管理是巩固“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成果的关键,要逐步形成“市、乡镇、村三级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民群众人人参与”的长效化管理机制。市和乡镇负责对各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村集体通过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保洁队、志愿者服务队、老年人监督队等组织,负责村内的环境保洁、村庄道路、文体设施、放心超市、卫生服务中心等村内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农民群众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参与自愿组织等形式实现村内事务的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5畅 建立目标化的考核机制

加强对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督察考核,把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督察制度,实行定期督察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制订出台考核办法,明确年度及建设期内的目标任务,使各项建设工作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全面引入农民幸福感、满意度调查,并将此作为评定“中国幸福乡村”的重要标准;尽快出台详细的考核细则和办法,将指标具体化、操作化。建立专项工作经费和考核奖励资金,对“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