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幸福乡村江山
47734800000041

第41章 附录江山市首批命名的18个中国幸福乡村简介

白沙村

位于江山市南部凤林镇,距城区30公里,205国道沿村而过。该村是一个移民新村,2002年因白水坑水库建设需要从原定村乡的深山中整体搬迁至凤林镇松树岗,2007年邻近的原水碓淤村并入白沙村。

如今的白沙村,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有“浙西第一村”的美誉。漫步村中,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面宽敞整洁,道路两旁林木郁郁葱葱,绿草如茵,绿树掩映下的200多幢别墅式楼房,无声地诉说着新白沙人幸福美好的生活。白沙村村民的人均居住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农户房前屋后、道路四旁公共场所全部进行绿化,人均绿化面积41平方米。在鲜花盛开的季节,蜜蜂和蝴蝶在村中的林木花草间采蜜嬉戏,不时地,还可以看到白鹭在林木间翩翩起舞,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美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曲桥阁亭点缀的花园式村庄,仿佛一幅灵动的水墨画。

白沙村村民的生活忙碌而充实。白天,或在工厂上班,或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到了黄昏,融古今风貌于一体的休闲场所开始热闹起来。年轻人在篮球场、乒乓球室打球,或在阅览室阅读,老人在聚贤亭谈天说地,孩子们在草地上嬉闹奔跑。每年村里组织的运动会、琴棋书画比赛,大家踊跃参加,一展身手。

和美的生活来自于不断发展壮大的经济。离开了大山怀抱的白沙人白手创业,目前村里基本形成三大块状经济:一是村级工业园地,以木材加工为主,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入驻;二是白菇业,年种植白菇30余万袋,从事种菇的菇农有50多人;三是生态农业,发展了150多亩茶叶基地,20多亩生态葡萄园。村民人年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2008年的8000多元。走进任何一户农家,只见院落花木扶疏,室内家电齐全,窗明几净,厅堂墙上那张巨幅全村福,让人好生羡慕,千余张灿烂的笑脸,幸福和谐,感染着每个前来参观的人。

生活不断富裕的白沙村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在这个小小的村庄,建起了一座省三级幼儿园。原村支部书记毛兆丰老人,经过多年奋笔疾书,出版发行了第一本村志———《白沙村志》,书写了白沙600多年变迁。在此基础上,村里正着手续写第二部村志。

在党和政府关怀下,白沙村村民们易地创业,凭着勤劳坚韧、奋发向上的精神,将小小的白沙村建设成了魅力新农村,谱写一个又一个移民致富新篇章。

日月村

用“人在绿中,屋在林中,村在画中”来描述日月村是最恰当不过了。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幸福乡村,一个生态优美的乡村大观园。

日月村名,来源于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它本属于妙里圳乡十二村。1957年全国农村大兴水利时代,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没日没夜地修水库,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修建成了13个水库。这一切都被一位本地老师看在眼里,在他的提议下,为继承这种精神,大伙把村名改成了日月村。

2004年年初,日月村被确定为江山市生态建设试点村,由此开始了一场生态文明创建热潮。生态文明怎么搞?日月村人的法宝是发扬“自力更生、奋战不息”的“日月精神”。昔日的日月村,自然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都没什么优势。自然村规模小,村民居住分散。最大的特点是水塘多,房前屋后树木多。怎样利用原有的优势,并把劣势变优势?村领导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理清了发展思路,那就是以整治村庄环境、建设乡村大观园为契机,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村两委一班人率先垂范,带领全村群众大干起来。首先治理村中心塘,并将其命名为日月塘。接着,村道及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硬化、绿化等也跟着启动。违章建筑、露天厕所等拆除工作全面开花,并建立健全清洁家园长效管理机制。短短几个月,日月村的村容村貌就焕然一新。2010年,日月村借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东风,提出把生态示范村做精做美做特。在村庄范围内道路及各家住户的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植上树木、种上花草。绿化苗木以观赏树木、花卉、果树和速生用材林为主,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结合,使得今日的日月村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四季常青、瓜果飘香。村在林中,林在村中。

如今,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示范村展现在人们眼前:日月楼屹立在村口公路边引人注目;日月塘里碧波荡漾,水面上白鹅戏水,水底鱼儿游来游去,塘边垂柳依依,时而可见老人在悠然漫步;日月公园亭阁流彩,花团锦簇;8米多宽,绿荫夹道的日月大道,令人心旷神怡;花园别墅式的日月农舍庭院绿树掩映。村内建有名优果基地100多亩,果实成熟的季节,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引得游客慕名而来。

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了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占地1平方公里的消防器材工业基地,已吸引15家企业入驻,极大地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和村民收入的提高,2009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83元。

日月村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态家园,作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江山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日月村的下一个目标是:建设全国生态村。让美丽的日月村与江山共荣,与日月同辉!

花园岗村

沿着宽畅的村主干道走进花园岗村,栋栋簇新的楼房排列有序,家家别墅小楼前铁树迎宾;条条道路旁乔木错落有致,绿茵如伞的香樟树亭亭玉立。中心塘碧水盈盈,新开溪清流淙淙。颇具现代气派的社区活动中心综合办公楼别具一格,电教室、会议室、图书室、档案室等各种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休闲文化广场桂花满苑,绿荫成林,芳草萋萋;景观池中柳影摇曳,喷泉奔涌,金鲫游戏;健身场地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信步花园岗,整齐、洁净、美丽充盈,崭新、朝气、生机扑面,富裕、文明、祥和洋溢。

2001年3月,因水库建设需要,原定村乡日西村和白马淤村的180来户村民,从钱塘江源头的廿七都大山深处迁移到清湖镇花园岗村定居。花园岗村家底薄,村级经济负债1畅7 万元,人均耕地面积仅0畅29 亩,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穷则思变。怀着“为村民能过上幸福生活,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豁出去”的勇气和胆识,村两委班子集中精力带领全村甩开膀子大干起来。

下山脱贫后实施宅基地整理项目,为村集体挖到第一桶金。此后,花园岗村连连出新招:移民点零星宅基地向库区移民农户转让;山场公益林集中管理;集体提留土地招商引资,100亩工业用地规划上先后引进欧派门业等10多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达1畅5亿元,吸收全村70%劳动力就业;村集体租用村民土地,投入14万元搭建近万平方米的菇棚返租给村民种菇? ?从盘活资源入手,到走兴办工业之路,再到开展土地流转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短短8个春秋就打开了花园岗村的富裕之门。2008 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百万,年人均收入达 8000多元。

与经济发展同步,花园岗村按照建设全面小康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村道硬化亮化、村庄绿化美化、生态公厕建造、污水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饮用水、电力、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万元开掘的小溪,使新村从此有了引排水的便利;耗资5万元改造的泉水坑,现已成为常年碧水盈盈的清水塘;村主干道两旁栽种的2000株柚子树,如今已绿荫如盖,果实累累,全村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医院等一批现代化社会公益设施日益完备。

2009年以来,花园岗村启动花园岗第二期下山脱贫小区建设,上坞自然村的一片荒山变成了宜居之地,并利用清湖古镇、和睦土窑、移民新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做起了休闲旅游文章。颇具特色的农家菜肴,农家屋内宾馆式标准客房,移民新村大花园式的环境,让沪、杭等地游客流连忘返,称赞不已。

花园岗村历经9年拼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工业强村、旅游旺村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特色之路。从贫瘠的黄土岗上崛起的花园岗村,成长为美丽富饶的大花园,宜室宜家的美家园,生态休闲的新乐园,创业致富的好区园。

浔里村

当年因危山险峰护佑躲过了战争烽火,得以存留。与小桥流水的江南古村不同,她具有深山古村的幽深雄浑之美。“不知道江南古镇里,还有哪个地方像廿八都镇浔里村那样成片成群,整条街道整条胡同,保存着如此完好的明清建筑。”难怪著名作家汪浙成先生这样评说。

公元878年的黄巢农民起义军久攻宣州不下,便在浙西仙霞岭开辟350公里山道,由浙入闽,攻取福建诸州。于是,留下了从浙西进福建的唯一古道和历史上著名的仙霞岭险关,同时也在这里留下了一个由古代北方退役军人和各地商人组成的移民小世界———廿八都镇浔里村。

2005年,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2008年4月古镇项目动工建设。项目规划面积37公顷,总投资2亿多元,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7800多万元,重点打造浔里村浔里老街“一口三线、七大节点和十三个陈列馆”的古镇浏览区。2009年10月,这座古老村落开启了尘封千年的面容,笑迎四方宾客。

浔里村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保护开发而日渐显现,每天来浔里村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不停地审视着古村。

浔里村极具代表性的36幢民居、11幢公共建筑,沿着老街铺展开来,形成了近两公里的明清古街,其建筑风格融南北方风格于一炉,集浙式、徽式、赣式、闽式、西洋式于一体,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相得益彰。在这样的老街上行走,仿佛回到千年前。

古街的明清建筑,在柔和光影照射下,轻轻地在微风中翻转,如梦如幻。深长狭窄的回音壁和着游客的身影,显得古老而年轻。游客们经意和不经意中,摆出不同的姿势,与古街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让人惊奇的是,浔里村1500多人口,却交流着10多种方言,繁衍着100多个姓氏,被称为“百姓古村、方言王国”。古村民俗风情更为奇特,南北交融的外来文化在浔里村汇聚、碰撞,经过上千年的融合和扬弃,形成了奇特的“文化飞地”。村民至今传承祖先遗留下来的对山歌、跑旱船、踩高跷、牵木偶、滑石头等民间艺术。

建筑上,最为宏伟精致的是三进三层的文昌宫。文昌宫在人们心中极其神圣。当年,镇上文化人在此集会,外来大学士在此讲学。平时,只有年满16岁读过书的男人才有资格出入。整个建筑梁、枋、檀、藻井都画满了教人读书做人的精细工笔彩绘,有“悬梁苦读”、“卧冰求鲤,孝敬父母”等340幅,小到尺余见方,大致三四米宽的壁画。

是啊,浔里村就是靠着这份文化自尊,一代一代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漫步古街,沿袭至今的铁匠铺、豆腐坊、剃头店? ?吸引着游客的视线,众多的传统工艺,在这里演绎得如火如荼。据老人说,古街清同治年间处于鼎盛期,仅酒店饭馆就有50多家,南北杂货批发商40多家,想不到这个小小的古镇当年竟如此繁华。

不觉中,已到晌午,“隆兴斋”这个古色古香的客栈,为大家备齐了“廿八都八大碗二名点”。前不久著名导演张纪中率《新西游记》剧组来到这里,他已是第3次来浔里了,对这里情有独钟,并欣然题写“廿八都八大碗”。

置身浔里街,不仅能观赏到保存完整、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的古建筑群,欣赏“土味十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能了解百家姓氏,品尝各种特色菜肴和明清时期药膳。

浔里村如此深邃与厚重,积淀而久远,怎能不让人流连? ?

永兴坞村

原名林厅坞,因四周古木参天,身处森林中心而得名。后因村里缪氏祖先一世祖淳和公,细看山形胜地,环山茂林,蔚然深秀,眺望江郎诸峰,村子形似“燕窝”,四口井象四个“燕蛋”,且路网似“女”字,感觉此地定能永远兴旺,故更名“永兴坞”。

走进村里,便见道路两旁含笑、杜英等苗木迎风招展,笑迎来客。村内常年绿树环抱,四季鲜花盛开。村中3000米的主干道与环村绿化带,形成一道风景,莲心塘、秀海湖、文体广场、毛宅古居(戴笠老师毛逢乙故居)、石达开驻军遗址、镇福亭、文化会馆等景点将带您步入如梦如幻般的诗境。点缀其中的农妇塘边洗衣、小孩的嬉闹、老年人在文化会馆的闲谈娱乐、鹅鸭在池塘中悠游,一幅幅宁静安详的村民日常生活图,将让您领略和谐幸福的村庄美图。永兴坞人按照“人在绿中,房在树中,村在画中,民在笑中”的目标,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8%,是一块旅游开发的风水宝地。

永兴坞村现有近百人从事消防器材生产经营,是远近闻名的“消防器材村”。同时也是劳务输出村,通过劳务输出,每年为该村带来60%的收入。近年来,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商办厂等方式,壮大了村级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721元。村内建有40亩工厂化食用菌白菇生产基地,300亩清香梨基地。村里给清香梨注册“永兴坞”商标,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外销。村里养鱼不再用猪粪化肥,而是采用沼气综合利用,污水集中处理,规定禁养区等方式发展养猪业和生态鱼庄农家乐。

近年来,永兴坞村通过实施强产业提升实力、强服务提升合力、强素质提升民力、强环境提升魅力、强基础提升活力的“五强提升工程”,凝聚了民心,提高了村班子的战斗力和号召力,连续几届村两委成员均以95%以上的得票率当选。永兴坞村民风淳朴,他们从本村实际出发,大力倡导尊老爱老,形成一整套尊老养老的考核评比制度。“我为父母上红榜”体现了村中浓郁的孝文化。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达到“看病有诊所,学习有学校,娱乐活动有场地,计生就业有指导,矛盾纠纷调解不出村”的要求。村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98畅8%,五五普法教育率达100%。活跃的腰鼓队、排舞队让妇女们尽情享受跳动的乐趣,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流淌着农村特有的文明气息;十几年零上访、零刑事案件,注释着和谐的真正含义。村民歌手、民间乐师、排舞妇女,在自娱自乐地演绎着“幸福乡村之夜”。

当您感到身心疲惫时,不妨来永兴坞村走走,在莲心塘静静地垂钓,江南特有的灵秀、风味别致的农家小菜、世外桃源般的农家场景,将消除您满身的疲惫。永兴坞村如诗如画的村庄美景、如梦如幻的桃源仙境、淳朴好客的村风民风,正在柔和地散发出“绿精灵”的光芒。

和睦村

有着悠久制陶历史的古村落。这个以制陶闻名的村庄人文底蕴深厚,除了迄今发现的最大原始制陶基地,还留有明清年间的陆家孝忠祠堂、明代监察御史陆和“绣衣聪马”进士牌坊和“双节流芳”贞节牌坊等多处古迹。如今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正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

这个国内迄今发现的最大原始制陶基地,保存原始馒头窑70座。七八十年代,这里家家造窑,户户烧陶,加工出产水壶、药罐等生活用品,顶峰时期馒头窑达200余座,遍布全村。

美丽,是和睦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夏天来和睦,定会被村口满池荷花陶醉。20多亩的荷塘里,600多种荷花摇曳生姿,田田荷叶上点缀着朵朵小花,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沿着整洁的村道一路前行,不远处的瓦窑自然村,溪水潺潺,水车轻转,土窑罗列,青砖黛瓦却是另一番情趣。

2008年,江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大胆创新,将和睦原始制陶工艺和新兴时尚的彩陶理念结合,引进彩陶工艺,传承远古文化,激活民间资源,建设新农村。经过彩陶文化村开发、村庄道路硬化、村电气化改造、村庄环境整治、路灯亮化、下山脱贫点扩建、村办公场所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室新建、农民素质提升等多个项目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和睦如乡间的一把陶壶,开始从粗糙向精美蜕变,向人们展示它全新的风貌。

如今的和睦,慢轮陶车仍在,不为谋生,只为游客“过把瘾”。陶器,被赋予了更高的文化价值,仿古彩陶、黑陶雕像,海外订货不断。彩陶坊的彩陶在杭州、上海等地反响强烈,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众人的目光。

现在,村民以种植白菇、养猪、养蜂为主,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8650元,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80万元。

如果说美丽富裕是和睦的外在,那么和谐文明的村风是和睦村永远不变的内涵。文明和谐的村风,不仅得到保留,而且内涵更加丰富。2008年,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热心为民办实事的优秀人才被选进新一届两委班子,在构建和谐乡村的过程中,他们抓安全,重法治,确保了村里几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黄、赌、毒”事件,无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无参与非法宗教活动。

同时,村庄的特色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和睦村多次开展幸福家庭,卫生先进户,“好婆媳、好夫妻、好儿女、好青年”创建评比活动;组建妇女腰鼓队、排舞队,开展“春泥好孩子”、“村民运动会”、“篮球联谊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每当夜幕降临,村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腰鼓、排舞,伴随着音乐,快乐洋溢着整个村庄。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和睦村修建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每天安排干部值班,每周二组织镇村干部联合办公,尽量解决村民的困难。同时,村里还均衡发展社会事业,投资360万元,建成面积1800平方米,集教室、多媒体于一体的和睦小学教学综合楼,大大改善了师生教育、学习环境,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来吧,走进和睦,捧一把泥巴,在陶车上慢慢转动,让它蜕变成一把精美的陶壶,在这陶车慢转中感受和睦村民的幸福。

大陈村

位于江山市西北面,距市区10公里。明永乐年间,源自徽州婺源、定居常山的汪氏一支后裔,迁入这个“土田肥美、山川秀丽”的盆地,繁衍生息。

大陈汪氏,秉承先祖传统美德,弘扬徽州优秀文化。处之以学,诗礼传家;行之以商,富甲衢州;为三衢之巨族,传佳名于数世。

大陈村明清时期的建筑鳞次栉比,层叠有序,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它们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汪氏祠堂更是把徽派建筑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房屋左右对称,三进两天井,门楼、正厅、厢房等单元布局合理,富有韵律感。用材粗大,结构坚实。门楼重檐飞挑,气势恢宏。黛瓦、马头墙,质朴而清秀。内部构件的彩绘雕刻,栩栩如生,技艺精湛。

祠堂坐落在村庄的最前端,威镇全村,为聚集族众、归宗祭祖与行使族权之场所。文昌阁伴立在祠堂的一侧,汪氏子孙在此诵经习文。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工匠相挨,光溜溜的青石板叙说着当年街市的繁华与人群的熙攘。一座贞节牌坊的完整构件,静卧在村南的草丛之中,昭示着当时社会的荣辱标准、价值取向。

大陈汪氏“贾而好儒”,视读书为“第一好事”。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村里成立萃文会,创办萃文义塾,后又在衢州设立供族人赴试停息的试馆。1909年,萃文义塾改办成“萃文初级小学”。1942年,创办“大陈初级中学”,后又举办高中班,招生范围扩大到衢州、常山、龙游、开化等地,最兴盛时办有12个班级,教学质量与县立中学相伯仲。新中国成立以后,江山初级师范学校在大陈创办,历时七年,为衢州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此后,大陈一直都办有中学。一个多世纪来,大陈汪氏世代相继,重教办学,汪氏宗族人才辈出。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是著名的大陈老佛节,又称麻糍节。节日期间,全村捣麻糍声此起彼伏,香味四处飘逸,各种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家家户户大宴宾朋,整个村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老佛节原是以“迎老佛”为主要内容的庙会,也是一个庆丰收的节日,几经沧桑而演变成现在的形式。该节日已经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送生、做生日、嫁娶、送丧、挂对联等传统习俗依然盛行,弹棉花、编麦秆扇、做米糕、做面条等传统工艺大放异彩。百年名品“大陈面”,以其柔软而富有韧性、长煮而不黏糊闻名遐迩,畅销市场。

大陈村在做好古建筑维修保护的同时,不断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村歌由村支书参加全国演唱比赛,获“全国十佳村歌”称号,首届全国村歌之星走进浙江江山演唱大赛就在汪氏宗祠举行。目前,江山市已成立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准备第一期投资1300余万元,启动大陈古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工作。

古老的大陈村将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桃源村

毗邻峡口镇、江西省广丰县龙溪乡。2001年,因白水坑水库建设需要,由周村乡黄倚、达苎、白水洋、杨梅坪四个村的村民移居于此,2007年又与王家、荷花敦两村合并成为2700多人的新桃源村。现在,村民们在这块热土安居乐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续写了陶渊明笔下景美人和的世外桃源新记。

桃源村取名自《桃花源记》,陶渊明构想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桃源村却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一步步构建了一个民风淳朴,令人向往的幸福乡村。步入桃源村口,一块峭拔的山石立在眼前,山石上镌刻着文辞绝美的桃源村碑记,讲述了桃源村的变迁。桃源村绿树成荫,新楼鳞次栉比,水泥路四通八达。村中有两座水塘遥遥相望,取其心心相连,故名“连心塘”,塘上游览桥曲桥通幽,走累了,便可在塘边的“怡然亭”小憩。村委门前有开阔的篮球场,旁边的草坪健身器材齐全,是老少咸宜的休闲广场。华灯初上,村里便飘荡着腰鼓队、洋鼓队的鼓乐声,座唱班的歌声,跳排舞的村姑大嫂们的欢笑声。村里安宁祥和的景象,不仅让人联想起陶渊明描绘的桃源盛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桃源村得名亦来自桃源路口的桃源骨科医院,桃源骨科医院远近闻名,吸引病人的不仅是这里花园式的环境: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更是骨科医院专业的治疗,到位的服务,合理的收费。骨科医院,造福一方百姓,成为桃源村人的骄傲。而随着周村村民一起迁居而来的洪刚古寺,则以另一种方式护佑新水土。

当年从周村搬迁出来的村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下,走上创业致富之路。而今村里已经形成木材加工、白菇种植、生猪养殖等产业。还有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开阔眼界,增加收入。桃源村的“三民工程”,为桃源村的政通人和锦上添花。桃源村委建立民情档案,发挥“村议员”作用,定期沟通民情,建立专项事务代办员,全程服务村民。近期,又在市、镇党委组织部指导帮助下,严格规范操作,全面实施“三民工程”提升工作,深入推进“三民工程”建设,受到了各级组织和村民好评,衢州市“三民工程”现场会在桃源村召开,推广他们的做法。

展望未来,桃源村人正在构想另一幅美景:在村里遍植桃树,道路两旁种植观赏桃花,果园里开发品种多样的蟠桃? ?不久的将来,游客置身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村,真以为走入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了

早田坂村

位于江山市北面,与常山县接壤。现有人口1818人,其中劳动力892人,村庄区域面积5畅37平方公里,200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人均纯收入7876元。过去由于地理环境特殊,长期缺水,农田只能种早稻而得名早田坂。现在,勤劳的村民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石头文章,开采千层石、基建石、水泥石,并走种植、养殖致富道路,观光农业初具规模。每当杨梅、枇杷成熟季节,采摘娱乐,车来人往,川流不息,农家乐生意兴隆。村民们还种菇,做来料加工,搞畜牧业,外出办厂,开店,跑运输,发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早田坂村绿水青山,环境优美,村口矗立着700多年的参天古樟。观光亭阁,灯光球场,健身器材立两旁,文化广场红花绿树,连心湖鱼游虾欢,7个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晚间,百盏路灯亮堂堂,道路两旁桂花飘香,山上林木茂盛,山下泉水叮咚。

早田坂村不仅环境优美,楼房林立,而且干净舒适。村道上每隔50米安放着分类处理的垃圾箱。全村无露天厕所,建起了清洁卫生的公共厕所。农户门前实行三包,垃圾集中处理。公共场所和村主干道聘请3位保洁员天天清扫。建造污水处理池,弄头巷尾的污水用管道引进了处理池,彻底改变了村道两旁杂草丛生、污水横溢的脏乱现象。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村里组建了腰鼓队,培育了一支业余文艺队伍。每年传统的麻糍节都要举行文艺表演,吸引了众多的邻村群众。

早田坂村把村民自我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年年举行“四好”———好夫妻、好婆媳、好儿女、好青年评选活动,对优秀者进行表彰。鼓励村民亲善友好,和睦相处,发家致富。重视民事纠纷的调解处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年来无上访事件和刑事案件的发生。

早田坂村有着尊老爱幼的好风气,在国家政策之外,对70岁以上老人另外加发生活补助。为让老人们有个活动场所,村里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和图书室。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保持100%,幼儿的入园率在90%以上,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在95%以上,人人树立保健意识,在幸福生活中健康长寿。

早田坂村一直把党员教育放在首位,利用“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把每月15日定为党员集中教育日。村两委一班人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得到村民群众的肯定和信任。近年来,在外党员纷纷把组织关系往村里迁,村里党员已达到85人,要求入党的青年越来越多。

早田坂,这个浙西的山区小村,在“中国幸福乡村”大道上迈向更加富裕辉煌的明天。

毛村山头村

前不久,江山市农村文艺会演,有一支以中老年妇女组成的排舞队,特别引人注目。她们演唱的村歌《毛村山头新景象》,声情并茂,生动活泼,不但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得了奖,而且还让许多城里人怦然心动,慕名想去那里参观一番。

毛村山头村离市区近30公里。当年,除了被村民悉心管护的多棵数百年树龄的大樟树外,平淡无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却在短短的七八年中异军突起,成为江山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

这一切开始于2003年毛村山头村被确定为创建小康示范村。他们利用这一机会,在发展经济和民生服务上下工夫。村里大力发展养猪业,全村已有规模养猪户40多户,母猪饲养量达600多头。接着又投资80多万元,建成沼气池150个,既从根本上解决了养猪排污问题,又让村民们用上了沼气。村里投资100多万元硬化道路,在全镇率先实现各自然村之间通水泥路,并在路两边栽下林木花草;道路两旁的40盏路灯,每到夜晚,华灯绽放,流光溢彩;村里投资30万元安装了自来水,并且建造了7座生态公厕,配置了垃圾池、垃圾桶、垃圾车,安排了保洁员。2010年,又新建了污水处理池,使全村污水集中排放,统一处理。在村庄,吸引人们眼球的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逢年过节,这里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红红火火,热闹非凡。村里组织的排舞队在多次全市性文艺赛事中荣获金奖,还破天荒地举办了全市重点整治村干部体育运动会。

在毛村山头,有两个新景观,不得不提。

走到村口,你便会看到一座亭,它的名字可有一番来历。毛村山头的名字由“茅草山豆”雅化而来。古时这里山上长满黄茅草,山垄田里因十年九旱,当地人便大都种些马料豆,村名也就被叫为“茅草山豆”。进入21世纪,毛村山头人的日子尽管今非昔比,但仍给人贫穷的印象。2003年,在养猪致富道路上已经小有建树的村支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尽快甩掉旧名声。经过多方努力,毛村山头终于被上级确定为首批创建小康示范村。以此为契机,村庄的环境越来越美,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为了让后人记住曾经茅草遍地的历史,同时要时时、事事争取名列前茅,他们就给新盖的亭取名“前茅亭”。

在村里,还有一个景观塘,被命名为“两江塘”,这塘水的流向可不一般。流入景观塘的溪水在流出后,一分为二,向东流入钱塘江,向西流入鄱阳湖,“两江塘”也由此成为钱塘江水系和流入鄱阳湖的赣江水系的分水塘。

在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毛村山头村一定会把《毛村山头新景象》的歌唱得更响。

定村村

在绵延千里的仙霞山脉腹地,在三峰拔地丹霞秀色可餐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旁,在京台高速峡口出入口处、205国道边,有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幸福乡村———定村。

走进定村,清新、翠绿,春天的温暖在田野中弥漫;

和着凉风习习的峡里风,触摸气宇轩昂的定村牌楼;

伴着激动不已的心,凝望蔚蓝的天空? ?

让我们踏着欢快轻盈的步伐,走进这座魅力永驻的村庄。

气宇轩昂的牌楼,耸立村口,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用宽阔的胸怀书写漫长的历史画卷,用无尽的言语讲述传递定村千年不变的风云故事:汉朝的朱买臣衘着御旨踏在1畅6米宽的石径路上,经定村匆匆出征福建;风华正茂的粟裕将军带领他的红军队伍把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种子播撒在这片沃土上;30多种姓氏汇聚成的定村人抚摸着层峦环抱的山水脉搏,不尽地跳动。

亭亭玉立的六角怡心亭,是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排列整齐的苍柏把体育广场和农家乐园紧紧相连。孩子们在广场上打篮球、乒乓球,在踏步机和跷跷板上玩耍嬉戏。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里,留下美好而甘醇的记忆;老人们三五成群闲坐在亭子四周石凳上,望着碧蓝的天空,拉着家常。

徜徉在纵横交错的村巷,幢幢装修精美的别墅式楼房错落有致。好客的定村人会把你请进屋里,沏一杯浓浓的绿茶,邀你在八仙桌前细细品味;家家户户门前花坛里,鲜花四季不凋,共同展示着定村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

宽敞整洁的大街两侧商铺前,一拨拨妇女围着小方桌,一边唠家常,一边穿针引线,将小圆珠串成精致的工艺品。

神奇的峡里风踏着月色从青山峡谷中徐徐吹来,吹走炎热,吹散劳作的疲惫,温柔而清新。排舞队员们合着时代的乐章,在广场上翩翩起舞;那些刚收完稻谷、采好茶叶和从工厂下班的姑娘小伙,聚集在文化活动室内,或徜徉在书海里,或挥毫泼墨,陶醉在艺术花丛之中;上了年纪的,则在自己的“豪宅”里享受电视、网络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前行有声,岁月有语。定村人以自己独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耕耘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奏响充满青春活力和富有朝气的时代强音!

花园村

江山的中心点在花园村,花园村是江山的幸福中心。

花园村内,京台高速穿村而过,江郎山互通口就在村域中心,花峡线、水张线在此交会,48省道延伸到村旁。9个自然村,如同9颗明珠散落在田野、山丘、溪畔。全村阡陌纵横,流水潺潺,楼舍俨然,绿树葱茏,鸟语花香,正如清朝南塘诗人徐秉璠旅游该村作“芳田开笺”一诗曰:“祠门平接万顷田,漠漠遥开一幅笺。四序风光清入画,满园水色碧于烟。戴经锄罢堪挥笔,掛角归来乐捧篇。比户何妨耕且读,文明自足绍前贤。”

走进花园村,如同走进历史。尽管村名新鲜雅致,但历史却悠久深厚。早在唐代,檀亭、昭明桥等自然村,便是仙霞古道的必经之地,当地村民用檀树、青石、黑瓦建成路亭,凉风习习,檀香缕缕,令来江山巡视的皇上和京都大臣在檀亭休息时,心旷神怡。昭明桥旁建有香火旺盛的昭明寺,并设昭明铺,是江山14个铺递之一。沙村自然村,毛晃、毛居正父子均是宋朝进士,其编著的《禹贡指南》、《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六经正误》等作品均收入明朝《永乐大典》和清朝《四库全书》。村中的古宅、古亭、古桥、古碓、古梁、古树都传承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走进花园村,如同走进乐园。山冈周围柑橘、胡柚、杨树、月桂、水杉、毛竹等果木郁郁葱葱,欣欣向荣,飞鸟在白云中逗趣,蜂蝶在花丛间飞舞。嵩溪两岸,杨柳依依,绿草茸茸,水牛在堤岸上奔逐,白鹅在溪水里嬉游。花园村没有大街小巷的嘈杂,没有店铺林立的喧闹,但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广场、图书室、乒乓球室、远程教育文化室等,却错落有致,生机勃勃。

走进花园村,如同走进希望。檀亭畈,粮田平整,渠路纵横,在1000多亩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耕耖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穿梭其间。竹木加工、家具生产、水泥制品、玩具生产等工业企业如火如荼,食用菌、生猪、白鹅、茶叶、果蔬等特色经济蒸蒸日上。尤其是传统的蜂业生产是全市一面鲜艳的旗帜,全村100多户蜂农走南闯北,风餐露宿,辛勤劳作,先后创办了健康蜂业公司、有蜂缘蜂业公司、江山种蜂场,其中江山牌蜂产品获全国著名商标。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千亩粮畈,十里笙歌。改革的春风使江山的中心———花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2400多村民欣逢盛世,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花园村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将愈来愈繁荣,愈来愈美丽。

耕读村

它不仅有个儒雅的名字,而且有着绝色的风光。

村庄坐拥名山(大石山)、峻岭(湖塘岭)、大湖(湖塘水库)、深塘(湖塘)、涌泉(龙洞泉),又占尽古刹(康皇庙)、奇石(棋盘石)、妙山(五碗饭山)、西周古遗址、清代古民居,以及参天古树、古今名人等的神气、仙气、灵气。

大石山是座界山,即贺村镇与大桥镇的分界山、钱塘江水系与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山。山阳之水流向江山港,汇入钱塘江;山阴之水则流入江西赣江,汇入鄱阳湖。三里多长的大石山,山坡弛缓,山梁宽平。登上山巅,山两面几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耕读村的村庄农舍天女散花般地撒落在大石山脚,掩映在参天古树和成排成行的绿荫之中。湖塘水库,湖面宽广,波光粼粼。有里外两湖,冠名日湖和月湖,取与日月共存,和日月同辉之意。与众不同的是,大凡水库大都建造在峡谷僻远之处,离村落较远较偏。日月湖则不然,它紧邻村庄,且在村落低处,好像温存地依偎在耕读身边。

“耕读”古名“岗头”,清道光年间出了个秀才,为弘扬耕读传家的风气,遂倡议将村名雅化为耕读。村前的山丘上,有西周文化遗址,足见耕读历史之悠久。湖塘岭上的康皇庙香火很旺,在江山、常山、玉山(江西)都素负盛名。庙左右的几棵古樟,已有三四百年高龄,印证了康皇庙历史的古老。康皇除瘟疫救百姓的传说、湖塘女儿思盼在外夫君的故事、在棋盘石上下棋的神仙用棋子击退孽龙保得耕读平安的神话,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村中文化休闲广场上有郑十八太公墓,成了今人顶礼膜拜、思贤思圣的好去处。

今日的耕读人运用五村联创的神来之笔,把耕读村装扮得如珠似玉,玲珑剔透,美不胜收。村在外创业人士,投入巨资在120多亩的湖塘水库四周进行了绿化、美化,种下了200多亩名贵水果树。在浙江贝林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村庄整治、道路硬化、村绿化等项目全面启动,不仅使村里30名闲置劳动力解决了就业,还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了几十万元的收入。同时,耕读村还引进6家企业,村里劳动力中有近八成在这些企业务工。

耕读村根据村貌特点和文化资源分布,将全村分成幸福乡村形象展示区、山体景观区、水库休闲活动区和民俗文化活动区,结合环境改造、旅游开发,全力推进全村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江山最美的乡村———耕读”。这不是奢望,耕读人正瞄准这一目标阔步奔去。

合新村

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村。说它新,因为它组建才短短两年时间。2008年,峡口镇调整行政村布局,审时度势,果断地把平天堂上的新周、明珠、天堂三个白水坑水库移民村与大同、模三两个行政村合并,取名“合新村”。贫瘠的平天堂,一片荒芜的黄土地。然而,这个连名字都还让人陌生的合新村,却在“锦绣江山,风光峡口”里不负众望,跻身于新农村建设的最前列,成为江山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

与同是移民村的花园岗村、白沙村的玲珑精致不同,合新村以其独有的粗犷大气,让人耳目一新。从事非农产业人员占劳动力80%左右,农业特色产业占全村总产值的95%,令人刮目相看。

白菇种植基地:村集体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总面积65亩的白菇种植基地,年产值100多万元。

水果茶叶基地:全村种植板栗、猕猴桃、柑橘等水果1000 多亩,育有茶园1000多亩。

人工池塘:池塘名合心塘,水面面积3000多平方米,池水与峡口水库渠道水相连通,池塘四边垂柳成荫,既是村民洗涤之处,又是村民的休闲场所。

村民大街:大街名合心街,跨越原明珠、周村两村,长500多米,是未来合新村的商业街。

留守儿童之家:江山市唯一一个被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牌的先进留守儿童之家。

文艺队伍:村里组织起8支文艺队伍,总人数100多人。其中有:腰鼓队1支,20多人;排舞队2支,30多人;座唱班3支,25人;铜鼓乐队1支,10人;儿童腰鼓队1支,30多人。村文化广场经常有文艺队伍排练和表演,全村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

合新村有首歌,“五个指头握成拳,有劲又有力;五个兄弟抱成团,顶天又立地。合新新农村的明珠熠熠,合心又合力,平天堂上舞红旗”。这就是合新的理念———“合心合力,创造奇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握成拳、抱成团的合新人,合心合力,一定能在“中国幸福乡村”创建中更高地举起领先争先的红旗,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上仓村

走进上仓村,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中,一幢幢别墅随地势起伏而建,错落有致,给人以和谐淳朴之美。走近别墅,外墙涂着红的、黄的、灰的等各种颜色,与周围的红花绿树相映成趣。庭院内,一棵棵黄梨,一排排冬枣,随风起舞,花香满庭飘四方,硕果累累挂枝头。庭院外,古老的大桥溪,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小溪里,飘荡着小孩嬉水和农妇洗菜时的笑声。抬眼眺望,波浪起伏的山峦,满眼苍翠。看着青山相伴碧水环绕的小山村,你不得不赞叹,这是个宜居宜游的风水宝地。

沿着弯曲整洁的村道前行,道路两旁的花木,将把你引向一幅宁静的画面:花园天工自然,池塘清水,微风吹过,泛起阵阵涟漪,脉脉含情,偶尔的车辆来访,丝毫不会干扰这份宁静和安详。塘边石阶巧设悬念,本以为爬上去定是一个池塘,近前却是另一番景色:在花团锦簇、冬青作篱的园地内,围着一块文化体育广场。在这里,晨昏之时,活跃着年轻村民投篮的身影,日落之后,妇女们跳舞唱歌,老人们谈天说地,小孩们嬉笑打闹,让这里变得生机勃勃。

2010年以来,上仓村按照“生态立村,工业强村,商贸兴村”的理念,提升生态环境,构筑工业平台,发展特色经济。村里聘请了专家,制订了村庄规划,完成了道路硬化、农民安全饮水、清洁工程、公厕改造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为民木业、圆正化工有限公司等年产值3000多万元的企业,实现部分村民在本地就业。生态农业建设正成为村里经济的新增长点,100亩冬枣基地正在建设之中。特色农业也正受到更大的重视,大桥泥鳅的美味,远近闻名。但上仓人更愿意说,“美味泥鳅出大桥,大桥泥鳅看上仓”。2010年12月,村里举办了大桥泥鳅美食文化节,引得四面八方的食客纷至沓来,宁静的小山村一时显得热闹异常,村民们也从中体会到了经济与文化相融合所带来的好处。

上仓村干部群众上下同心,村风民风淳朴。从2010年开始的村级管理“五新争先”,“和谐型班子”创建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村班子集体和两委干部群众满意率均达100%,村干部的培训得到了切实加强,“一日一值班,一周一集中,一月一沟通”的村级工作新机制在不断完善中。村里已连续五年被评为平安村,实现了信访“零目标”。

在上仓,日渐富裕的人们,开始珍视祖先留下的财富,他们重新找回失落的鱼灯特色文化。村庄老艺人被人请出山,他们不再待在遗忘的角落,而是扎着鱼灯,脸带微笑。在过年过节之际,率领舞鱼灯的队伍穿街入巷,将文明的灯火再度点燃,照着村民进入甜甜的梦乡。

上仓,一个既有现代气息又充满自然生态的美丽村庄,终有让人悠然心醉的地方。你若不信,那就不妨来看看。

塔东村

顾名思义,位于双塔之东,东依大岭山,南面与江山市区相接,西傍须江,北与上余镇毗邻。46省道和京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可谓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交通便捷,人杰地灵,环境优美。

百廿秤是塔东村的中心自然村。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叫“田埔”的村庄,有一户财主,家中有一丘田,面积达一百二十秤(合30亩),因子孙不争气,败完家中财产后,最后把这一百二十秤田也分割卖掉,沦为乞丐,并因露宿路边而冻死,从此这里渐渐改名为“百廿秤”。

2009年,一座漂亮壮观、设施超前的村办公大楼在百廿秤拔地而起。它凝聚着塔东村干群共同奋斗的汗水与果实。办公楼前是一个宽敞且设施齐全的健身公园,里面绿草茵茵,树木成荫,百花吐艳,宣传标牌、石刻矗立其中。每当清晨和傍晚,都有老年人和儿童在此玩耍和锻炼身体;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期,又有许多青少年学生在球场上你争我抢,好不热闹。亭亭玉立的村亭,是村里的另一道风景。孩子们在广场上快乐地玩耍嬉戏、老人们坐在树荫下悠闲地聊天。古老的大樟树屹立村口,笑迎劳作归来的人们? ?

穿过健身公园,沿46省道一路前行,只见公路两边工厂林立,四宝藤椅、爱多塑业、石材厂、蜂胶厂、木门厂、防盗门厂、汽车交易城、不锈钢加工厂,还有农家乐、便民超市、汽拖修理部等,目不暇接。处处呈现出生机盎然、富裕幸福的新农村气息。

塔东村村民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过上了好日子,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更加急迫了。村里成立了威风锣鼓队、排舞健身队、文艺宣传队,每逢佳节都要聚在一起乐一乐。新农村的文化气息也因此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渐浓厚。

塔东村的人民,沐浴着现代生活的甘露,仍传承着古老的习俗。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村里的传统佳节———老佛节(又名麻糍节),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亲朋好友,满堂共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家里供上麻糍、鱼肉,庆贺丰收,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山变水变环境变,村变人变思想变。村民们经商办厂,年轻人出国务工,腰包鼓了,生活富了。现在楼房整齐,道路宽敞,清洁的自来水进家入户,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塔东村沉浸在宁静、安详而富有生机的夜景下。远处古塔璀璨的灯光与村办公大楼屋顶的“塔东村”三个耀眼的霓虹灯遥相辉映、熠熠生辉。

彭里村

位于江山市区西山脚下,交通便利,浙赣铁路、48省道、江青线、江溪线穿村而过,美丽的西山屹立于村的东面。

彭里村,据传因荆棘丛生而得名,彭里即“蓬里”,与江山方言谐音,古时这里曾经荆棘丛生,荒凉无比。那时村民白天不敢出远门,夜晚更不敢串门,与外界联系的只有一条通向玉山的石砌官道。几度沧桑,年华暗换。如今的彭里村,道路的皱纹被水泥抹平了;古时的荆棘“彭”,变作林花扬撒,甚至草地,都有人为它梳理;肥沃的土地如平滑的前额,顺着西山延伸;沿西山脚下用夹竹桃做成的花篱笆,披着晨露,撑起水晶般的幔罩。

在彭里信步由缰,绿树成荫,花香满地。穿着绿衣的土地上,文化长廊点缀园圃;富丽堂皇的庭院,洁净多情,凉风习习;一派繁忙的工业园区,唱着产品分娩的赞歌。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耕作区,各领风骚,又相互携扶。农家美食的炊烟,刺激着你的味蕾,金山路美食街,令多少游客来寻觅过鱼鲜鹅肥,流连忘返。生态园蔬,观光采摘,引领美食时尚、休闲时尚。

多年来,彭里村以“生态立村、工业兴村、三产富民”为发展理念,积极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构筑工业平台,做好招商引资文章,先后引进了顾家门业、江山虎商品混凝土、绿康食用菌有限公司等39家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3畅5亿元,全村有90%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356元。

踏上这块土地,你就可以感到这儿的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每当夜幕降临,街巷灯如星亮,村委会门前就会响起美妙音乐,村民们翩翩起舞,扭动着腰肢,幸福写在脸上。昔日围着灶头转的农妇,竟也展现着曼妙的舞姿。夜鸟鸣啭,夏蝉鼓噪,蛙声一片,伴着一场无羁的狂欢,穿过黑暗的草地,为夜晚洗礼。与彭里村紧邻的居民,闻声而来,他们慕名来到这儿。此情此景,让他们舍不得离开,竟与农民兄弟一起轻歌曼舞,享受欢乐。

在彭里村,一切真的、美的、善的,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江山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的荣誉。每年,村里都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开展“好婆媳、好夫妻、好儿女、好青年”评比活动,树立典型示范。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村民文明风气的完善。

§§参考文献

[1]Diener ED,Diener R畅B畅New Direction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the Cutting Edge畅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0:27(1):21-33 。

[2]ED Diener Subjective Well‐Being畅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畅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43 。

[3]江山市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行动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山市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行动考核细则的通知》,2009年10月。

[4]江山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5]江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扎实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决议》。(2010年9月28日,江山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

[6]江山市人民政府:《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江山市人民政府:《江山市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行动纲要》。

[8]江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寄语》,载 http://w w w畅czjs畅gov畅cnzjjsldzc/in‐dex畅htm。

[9]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实施意见》。

[10]江山市人民政府:《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载 http://www畅czjs畅gov畅cnztlmxncjs/。

[11]姜奇平:《国民幸福指数的测度》,《互联网周刊》,2004年。

[12]乐正:《幸福指数的构成和影响因素》,《南方日报》,2006年6月22日。

[13]马士龙、单之卉:《北京先行试算国民幸福指数》,《数据》2006年第8期。

[14]苗元江、陈浩彬、白苏妤:《幸福感研究新视角———社会幸福感概述》,《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2期。

[15]苗元江、朱晓红、陈浩彬:《从理论到测量———幸福感心理结构研究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6]苗元江:《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7]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侯晶晶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沈杰:《从GDP 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发展理论视野中发展观的几次深刻转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0]孙英:《幸福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王露璐:《幸福是什么———从亚里士多德与密尔的幸福观谈起》,《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日。

[22]威廉·佩沃特:《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李莹译,《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3]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4期。

[24]奚恺元等:《从经济学到幸福学》,《上海管理科学》2003年第3期。

[25]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2年第3期。

[26]张晓明:《中西心理学传统中“乐”的比较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7]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哲学研究》2001年第8期。

§§后记

江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浙江省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是华东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通节点,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辐射内陆的“桥头堡”,浙江省的西南大门、老工业基地、历史人文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座60万人口的旅游名城,山川秀美,文风昌盛。从2008年开始,江山市在全市吹响了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号角。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江山“中国幸福乡村”新农村建设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正在闪亮登场!“中国幸福乡村”品牌已显著打响,在省内外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江山市编制了“中国幸福乡村”画册、“中国幸福乡村”邮册等宣传品,制作了《走进“中国幸福乡村”———浙江江山》专题片并在中央7台《聚焦三农》栏目中播出,《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浙江日报》、《衢州日报》等中央及省级媒体均对江山“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大篇幅的专版报道。中农办、农业部、省农办及温铁军等国内知名“三农”专家到会,30多家央级主流媒体来江山采访报道。在2010年、2011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省千万工程暨农房改造现场会、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上,江山市都作了典型经验介绍。2011年2月,由省农办和《浙江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寻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浙江样本评选活动中,江山市的“中国幸福乡村”被评为样本之一在全省推广。仅2010年,来江山考察学习“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省内外县(市、区)单位已近70批2600多人次。江山“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决策正确、群众满意,领导认可、专家称赞的新农村,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眼光长远、策略到位、卓有成效的幸福乡村。

本书在写作与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大“卡特”)、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和浙江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单位或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江山市农村工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领导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要真诚感谢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办公室原副主任顾益康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CARD)黄祖辉院长、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办公室新农村建设处李建新处长、浙江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徐红玳所长、卫新研究员以及江山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周章恩书记、严黎霞同志等在调研、写作过程中提供的指导与帮助!

由于品牌新农村建设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作者做了大量的规范分析与实证调研工作,并付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但由于这方面的基础资料不多,加之时间仓促及研究者水平有限,研究中肯定存在着许多遗漏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胡豹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