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幸福乡村江山
47734800000006

第6章 主要建设任务

(一)实施产业增收提升工程,创建富裕乡村

1畅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①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按照“两区六群”的空间布局,全面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推动特色产业区域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力争建成9畅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5畅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②突出发展重点。在稳定巩固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培育以食用菌、畜禽、果菜、竹木、茶叶和农业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六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块状发展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食用菌等六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③培育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农民职业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植、养殖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龙头带动力,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④推进土地流转。围绕农业“两区六群”,优化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逐步从被动流转向主动流转转变,从零星散户流转向整组、整村整体流转转变;推动土地连片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大户、经营能手集中,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至2015年,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率达到55%以上。⑤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抓好农业机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大力发展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规模设施农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行“五有一追溯”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加快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防御机制和市场预警机制,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效益。

2畅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①改善农民创业就业环境。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项扶持政策和惠民工程对农民创业就业的推动作用。积极开展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等“输血式”帮扶活动,帮助低收入农民增收致富。依托园区、集镇和城市,高标准建设下山搬迁安置小区,促进高远山区农民下山异地安置,改善创业就业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十二五”期间累计安置下山搬迁农户4502户、15050人。②提高农民创业就业技能。主动对接全市“4+X”工业主导产业和“2+6”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扎实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深入开展本地企业用工人员、农村创业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推动培训后农民在本地转移就业。“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农民5万人次。③拓宽农民创业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来料来样加工业,加强宣传引导和扶持,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积极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业务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借助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力和“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成果,重点开发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农村服务业发展。

3畅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过健全资产运行机制,努力盘活和经营好原有的集体房屋、山场、林地、水库、荒滩等资源,促进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并规范宅基地整理和有偿选位等制度,拓宽村级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资源、筹集资金的渠道。探索试行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政策,积极创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加强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在城市郊区村和经济富裕村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并切实解决好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

(二)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创建满意乡村

1畅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①优化农村社区布局。根据自然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以及“城乡规划一张图”、“城乡建设一盘棋”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农村社区布局。②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围绕“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总目标,创建100个左右农村社区示范点;重点推进集管理、教育、服务、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到2015年,全市建成21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00个以上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着力健全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健全农业生产、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社会救助、老年福利、社区教育、法律援助、转移就业、社会治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畅 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化发展

①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深入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名师资源共享、校舍维修改造、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及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等“五项工程”,全面完成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做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小规模学校改造,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三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到2015年,全面普及农村15年基础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高中毛入学率达96%。②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完成农村卫生布局调整,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以农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为农民提供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认真实施“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工作”和城镇百千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到2015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95%以上。③加快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巩固提高农村“文体俱乐部”建设,在建好宣传栏或黑板报、乒乓球室、阅览室或电教室等“一栏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好宽带网、球场、戏场、文化特色队、体育运动队等“一网、二场、二队”,切实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运动条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3畅 推进社保救助广覆盖

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构筑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参保率,并根据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逐步提高参保农民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完善参保办法,调整保障标准,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不断健全社会公共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以农村低保、无业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济、社会帮扶、互助互济、公益扶助、慈善救助为补充的农村社会公共救助体系。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0%,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

(三)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创建文明乡村

1畅 注重特色人文的挖掘开发

从倡导先进文化、培植民间艺术、适应大众需求、形成自身特色出发,加强农村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努力将一批有价值的民俗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深入挖掘并不断外延名人、古道、古窑、古码头、古村落等人文遗迹资源,加快清漾、和睦等特色文化村后续项目、廿八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二期工程、大陈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大力加强民间文化研究和民间艺人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批富有江山特色的婺剧传承基地,积极培育剪纸、壁画、木偶戏、手狮、断头龙、练枪、制陶等旅游特色产品,保护修缮宗祠、族谱、族训等珍贵文化遗产;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特色文化活动,结合农村文化资源,举办运动会、文化节、排舞、唱村歌等村民参与度高的群众文化活动。

2畅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

切实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以“孝、诚、善”为根本,大力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开展“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青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现代文明,努力营造邻里和睦、家庭和美、秩序良好、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大力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省级文明县为主要载体,遵循“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原则,进一步加大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力度,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不断提高城乡文明共建、共享、共管水平。深入实施“双百结对共建文明”、“乡风评议”、“春泥计划”、“农家女幸福行动”、“幸福家庭评比”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全面提升农村整体文明水平。鼓励勤俭持家、讲究卫生,破除迷信,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实施婚育新风进万家计划,倡导生育文明新风;加强农村殡葬管理,推进“绿色殡葬”工作。

3畅 着力提升全市农民素质

①完善文化场所建设。不断加强乡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村级图书室藏书在1000册以上,管理规范。②搭建文明教育平台。完善“幸福乡村讲习所”、“村官讲师团”、“农民夜校”等教育平台,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本市乡土能人向农民群众传授现代文明知识,每年不少于4场次。③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农民把握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能力,增强贯彻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知法守法的主动性。加强创业技能教育,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开展文明礼仪、卫生知识培训,广泛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教育,增强文明生活意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四)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创建美丽乡村

1畅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①大力整治工业污染。严格按照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治旧与控新双管齐下,提高工业企业污染物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实现清洁化生产,从严把好环境关口,杜绝新的污染项目落地。突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科学制订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零排放”生猪饲养技术;全面建设农村沼气应用工程,着力抓好村庄污水处理;普遍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实施“沃土工程”,努力提高农田地力。②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积极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制订并实施江山港(含主要支流)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村庄现有水面,全面整治河沟渠塘“脏乱差”,努力恢复河沟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有偿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执法管理力度。

2畅 开展人居环境改造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继续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等工程,到2012年完成所有行政村整治任务,进一步改善规划保留村的村容村貌。以整治村庄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等“八乱”为重点,因地制宜、整线连片,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和风景旅游区、城镇周边的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再由沿线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等“八化”标准。突出抓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程。坚持政府统筹、政策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落实资金、土地、信贷支持政策,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和空心村整治、中心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相结合,踏踏实实奋战三五年,努力争取实现农村旧貌换新颜。要通过实施农房改造建设,实现优化村庄布局,促进人口集聚,节约利用土地,同时全面改善村庄环境。至2015年,全市要确保改造建设农村住房25000户、拆除农村危旧房40000户以上,完成建设用地复垦面积4500亩。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运行机制,完善巩固“市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查村、村查组、组查户”的环境卫生四级联查机制,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312”绿化运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以林为先;生态建设,从林开始”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312”城乡绿化运动,大力开展道路两旁、水体沿岸、农户庭院的绿化美化。村庄绿化要和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尽量选用乡土经济树种。

3畅 探索长效管理机制

确立细节化管理理念,建管并重,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洁、绿化管护、村容美化、村务管理等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制订完善和规范《村规民约》,发挥其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对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要认真严肃地予以追究。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维护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实施基层基础提升工程,创建和谐乡村

1畅 深化“三民工程”,实现为民服务常态化

健全民情档案,推进基层组织网格化管理。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健全完善执政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做到村情、户情、事情档案健全,更新及时,妥善保管。重点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资料纳入村情档案,将宅基地信息、邻里关系、荣誉证书、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等纳入户情档案,将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等纳入事情档案,确保网格化率达到100%,民情信息全掌握,群众反映良好。定期沟通民情,促进基层组织规范化运行。坚持完善“每日一值班、每周一集中、每月一沟通”的“三个一”村级工作运行机制,不断规范程序、拓宽方式,切实为群众办事、解忧。全面推行村级事务“四议”工作法,对网格员收集的民意信息、村干部每天值班受理记录的群众反映事项,及时进行梳理、分析,涉及村级长期发展、村民切身利益的,按照两委会提议、党员会首议、民情会商议、村民会决议等“四议”程序,进行民主讨论、科学决策。建立“民情议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共同商议解决收集民情中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问题。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实现基层组织高效化服务。搭建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民生365服务站建设,做到工作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承诺制度、监督制度五到位;按照“六统一四化”要求,全面推进便民服务项目代办点的规范化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开通“民生365服务热线”,24小时接受群众的政策咨询、困难求助、建议投诉,真正做到“民生365、服务每一户”。完善服务流程,将各种规范性工作程序公开上墙,积极推行“阳光服务”,推广连心卡,切实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2畅 深化“五新争先”,实现村级管理规范化

围绕打造实干队伍,选优配强新班子。深化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大力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鼓励探索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充分发挥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资源优势,务实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和谐创业型班子创建活动,推行两委联席会议、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等制度,严格执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提升村级干部的能力水平;不断深化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村级各员等三支队伍建设,规范设置和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指导员以及“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等农村“三老”队伍作用。围绕软、硬环境提升,全力打造新风貌。按照“六统一四化”和全面导入CIS城市品牌形象标志系统要求,全面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划和改造建设。切实加强活动场所和远教站点日常管理维护和产权监管工作,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开放使用效益,坚持一室多用、一所多用,真正成为农村开展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和信息收集传播等工作的有效阵地。围绕促进增收致富,积极谋划新思路。不断完善村级五项规划,坚持以项目化理念推进规划贯彻实施。积极实施“一村一平台”计划,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推行村干部绩效工资制度,将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增量相挂钩。切实深化和规范村账乡镇(街道)代理和组账村代理制度,加大对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力度。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实现规模经营为突破口,多产业、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围绕保障高效运作,完善运行新机制。加强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建设,坚持村务财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重大村务公决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村务民主提议、村民约谈等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党员议事会、农村党员村务责任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坚持完善发展党员全程票决、两票制评议党员、不作为党员告诫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围绕深化工作落实,激励再创新业绩。加强考评激励,坚持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发展目标承诺考核、群众满意度民主测评等制度,建立不胜任村干部诫勉教育、不合格村干部处置制度;注重关爱激励,坚持完善落实集体经济薄弱村运行经费补助、退职村干部养老保障补助、党员关爱专项资金等各项补助制度,全面解决村主职干部的基本报酬,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探索选拔激励机制,坚持完善从村主职干部中择优选拔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乡镇班子成员的制度,为优秀村级干部打开上升通道,激励村级干部不断完善提升,推进工作。

3畅 围绕“五大安全”,实现社会管理长效化

着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凶杀、抢劫、强奸、盗窃等严重刑事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提升农村流动人口规范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村”、“法治村”建设,开展“无传销乡村”创建活动,确保治安安全。不断巩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形成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提高矛盾纠纷调解率和成功率。市、乡、村三级联动,不断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强化乡村初信初访工作实效,探索建立陪访、导访、代理访机制,引导群众有序上访,确保信访安全。有效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重点加强对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生产监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确保生产安全。积极应对各种社会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等各种风险,认真抓好防火、防汛、防疫、防灾工作,确保公共安全。全力保障政治安全。有效防范和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及敌对势力破坏活动,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确保政治安全。要逐步推进维护和谐稳定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机制化和长效化,不断提高人民对社会安全稳定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