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糯米
糯米即黏稻,俗称江米、元米。其质柔黏,味甘性温。李时珍说:“糯稻,其性黏,可以酿酒,可以为粢,可以蒸糕,可以熬汤,可以炒食。”又道:“糯性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糯米的药用功能,孙思邈谓“益气止泻”,并称之为“脾之谷”。缪希雍《本草经疏》论道,糯米“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大抵脾肺虚寒者忌之。”
每100克糯米含蛋白质6.7克,脂肪1.4克,糖类76.3克,钙19毫克,磷155毫克,铁6.7毫克,此外尚含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等。药用煮粥、酿酒或炒熟为末服用。
2.粳米
粳米即今人常吃的稻米、大米。历代医家对粳米功用论述颇多,诸如:益气,止烦,止渴,止泻,补中,壮筋骨,益肠胃;煮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下痢;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粳米性硬少黏,气味苦,甘、平、无毒。宋代寇宗奭曰:
“粳以晚白米为第一,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明代汪颖也说:“粳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为第一。……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惟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
粳米成分与糯米相近,惟含磷略多,而钙较少。
3.粟米
今称小米。别名白梁粟、粢粟、粟谷、谷子等。性味甘、咸、微寒。每100克含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淀粉72~76克,钙29毫克,磷240毫克,铁4.7~7.8毫克,与大米相比,维生素B↓1高1.5倍,维生素B↓2高1倍,粗纤维高2~7倍,此外尚含烟酸及微量维生素A原。功能为滋养肾气、健脾胃、清虚热。《本草纲目》谓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公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4.秫米
俗称黄米。味甘、性微寒。含糖类高达77%。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功能:“利大肠,疗漆疮。”孟诜《食疗本草》:“治筋骨挛急,杀疮疥毒热。生捣和鸭子白敷毒肿。”李时珍云:“秫米味酸,性热,黏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
5.小麦
别名淮小麦。味甘、性平。每100克小麦粉含蛋白质9~12克;淀粉73克,钙43毫克,磷330毫克,铁5.9毫克,此外尚含淀粉酶。功能为养心安神,厚肠益脾。孙思邈《千金食治》称小麦“养心气,心病者宜食。”《本草纲目》说它“可止虚汗”。小麦之轻浮者或带稃的颖果称浮小麦。
晒干入药,性味甘凉,含多量淀粉及维生素B。李时珍谓其功能为:“益气除烦,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龚廷贤云:“浮麦止汗,兼治骨蒸。”
6.荞麦
别名花麦,三角麦。性味甘平,功能为下气利肠,清热解毒。《本草纲目》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7.玉蜀黍
俗称玉米,包米,包谷等。性味甘平。其脂肪油含多量不饱和脂肪酸。功能为调中开胃,降脂。《本草纲目》谓:“小便淋漓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
8.黑豆
大豆之黑者,又名乌豆。药用解表清热和滋养止汗的豆衣等即黑豆为之。其气味甘、平、无毒。《名医别录》说:“生大豆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漏,下淤血,散五脏结积、内寒;炒为屑,味甘,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唐代陈藏器说:“炒黑豆热投酒中饮之,治风痹瘫痪口禁,产后头风,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消肿。”孟诜《食疗本草》谓黑大豆“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煮食之,主心痛,痉挛,膝痛,胀满。”李时珍说:“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
9.黄豆
黄豆是“豆中之王”。含蛋白质40%左右,在量和质上均可与动物蛋白比美,所以黄豆有“植物肉”及“绿色乳牛”之誉。黄豆蛋白质中所含必需氨基酸较全,尤其富含赖氨酸,正好补充谷类赖氨酸不足的缺陷,而黄豆中缺乏的蛋氨酸,又可得到谷类的补充。因此,我国人民一向以谷豆混食,以使蛋白质互补,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美国科学家从黄豆中提取一种磷脂,可增进人体正常的凝血功能。
黄豆脂肪含量为18%~20%。比动物性脂肪优越之点是含胆固醇少,而富含亚麻油酸及亚麻油稀酸,这类多不饱和脂肪酸使黄豆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卵磷脂也较多,这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意义。
每100克黄豆含钙约367毫克,磷571毫克,对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病及易患骨质脱钙的老年人很是相宜,对神经衰弱和体虚者也大有裨益。每100克黄豆含铁11毫克,不仅量多并且易为人体吸收,所以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以及缺铁性贫血患者极有益。此外还有钾、钠等无机盐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
黄豆纤维质富含皂草甙,具有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功效。据澳大利亚研究者指出,人体中分泌消化脂肪的胆酸,是在肝脏内由胆固醇合成,含皂草甙的食物纤维质能吸收胆酸,并使之随粪便排出体外。胆酸的消耗,必然要动用体内胆固醇继续制造以资补偿,从而促进了胆固醇的代谢,不仅有助于减少胆固醇的沉积,而且间接起到保护心脏健康的功效。
黄豆在营养上的种种优胜之处,决定了它的药用价值。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早已发现,例如汉代人假托神农之名所写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把大豆列为中品,并指出它的功用可治“痈肿”、“止痛”等;梁代《名医别录》说黄豆可以“逐水涨,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淤血,散五脏结积内寒”等。明代李时珍指出:大豆“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诸毒。”并举《延年秘录》“服食大豆”方云:大豆五升,如做酱法,取黄捣末,以猪肪炼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温酒送下。可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体,加气力,补虚能食。”
黄宫绣《本草求真》有一段论述甚为精到:“黄大豆,按书既言味甘,服多壅气,生痰动嗽;又曰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其理似属一两歧。岂知书言甘壅而滞,是即炒熟而气不泄之意也,书言宽中下气利肠,是即生冷未炒熟之意也。人物生则疏泄,服之多有疏泄之害。故豆须分生熟,而治则有补泻之别耳。用补,则须假以炒熟,然必少食则宜,若使多服不节,则公见有生痰,壅气、动嗽之弊矣。”
10.黄豆芽
明代陈嶷有《豆芽菜赋》:“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污泥,根不资于扶植,金芽寸长,珠蕤双粒,匪绿匪青,不丹不赤。宛讶白龙之须,仿佛春蚕之蜇……物美而价廉,众知而易识,不劳乎椒桂之调,不资乎刍豢之计。数致而不穷,数食而不斁……涤清肠,漱清肌,助轻吟,益清职……”
为豆芽作赋并大加赞美一番,可见豆芽委实不凡。
黄豆经水浸出芽后,其脂肪含量无甚变化,蛋白质的人体利用率也基本未变,谷氨酸有所下降,但天门冬氨酸又有些增加;黄豆中不能为人体吸收又易使腹胀气的棉子糖、鼠李糖等,在生芽过程中消失,这就可减少吃黄豆引起的胀气现象;有碍于食物吸收的植物凝血素也几乎全部消失,黄豆发芽时,由于酶的功效,促使植酸降解,更多的磷、锌等矿物质被释放出来,这就增加了矿物元素被人体利用的机会;黄豆发芽后,维生素的变化更大,其中胡萝卜素可增加2~3倍,核黄素增加2~4涪,烟酸增加2倍多,叶酸和吡哆醇也有所增加。最有趣的是氰钴素(维生素B↓12)的变化:以前的书上都写道只有动物体和微生物才能合成维生素B↓12,然而瑞士有人做黄豆无菌发芽试验发现,在豆芽中,B↓12大约增加10倍。在豆芽的子叶部分,维生素C的含量也大有增加,高者每100克可含30毫克以上,一般也在10毫克左右,这对本来极少含维生素C的大豆来说,简直近于奇迹性的变化。在绿叶蔬菜淡漠的寒冬季节,用豆芽来填补维生素C的空缺,这岂不是天赋人们的健康蔬食!
黄豆芽煮食味甘性寒,中医认为入脾、胃、膀胱,有利湿清热之效。主治胃气积结,胃中积热,水肿疼痛,湿痹痉挛膝痛,破妇人恶血等。
11.豆腐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不仅以精练的语言把制作豆腐形象化,更以准确的字眼,道出了豆腐之作为食品的精粹:“为乳”、“为酥”。现代科学分析证明,豆腐比牛乳无不及,豆皮比酥油有过之。
豆腐用石膏或卤水点成,因而含钙和镁盐较多。钙质对小儿骨骼与牙齿生长有特殊意义,而镁盐则对心肌有庇护功效。这又有利于冠心病患者。
豆腐在一千多年前就备受人民推崇。五代人陶谷所著《清异录》载:那时人们就呼豆腐为“小宰羊”。这比方十分恰当,豆腐之白嫩细软及营养价值实在可与羔羊肉比美。清代林兰痴有诗云:“莫将菽乳等闲尝,一片冰心六月凉。不曰坚乎惟曰白,胜他什锦佐羹汤。”
李煜赢在《豆腐为二十世纪全世界之大工艺》一书中谈到:“中国之豆腐为食品中之极良者。其性滋补,其价廉,其制造之法纯本乎科学。”又说:“西人之牛乳与乳膏,皆为最普及之食品,中国之豆浆与豆腐亦为极普及之食品。就化学与生物化学上观之,豆腐与乳质无异,故不难以豆质代乳质也……。且乳来自动物,其中多传染病之种子,至豆浆与豆腐,价较廉数倍或数十倍,无伪作,且无传染之患。此豆浆、豆腐胜于牛乳与乳膏也。”
豆腐作为药用,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异的价值。《本草纲目》载其功用为“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及“清热散血”等。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说:豆腐具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等功效。
12.赤小豆
李时珍称赤小豆为“心之谷”,分析其功用为“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并“治下痢肠澼,解酒毒,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难产……”
《本草经疏》谓:“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胀满,止泄,利小便也。”
陈士铎《本草新编》谓:“……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益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微,不可不辨。”据《朱氏集验方》载:宋仁宗在东宫时,患痄腮,命道士赞宁治之。取小豆七十粒为末敷之而愈;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尚书郎傅永授以药,立愈。其方所用即赤小豆。
赤小豆的药用不大为人注目,其实比之绿豆的功用并不在以下。其下水肿,排痈去脓的效能,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梁代《名医别录》又具体指出它的“疗寒热热衷消渴,止泻痢,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滞”等功用。此后历代医家论述赤小豆的功能概有: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令人美食;捣末同鸡蛋清和匀,除一切热毒痈肿;煮汁洗小儿黄烂疮;和鲤鱼煮食,甚至脚气等。
现在已知,赤小豆的营养价值相当高:每100克含蛋白质21.7克,糖类60.7克,钙76毫克,磷386毫克,铁4.5毫克。此外尚有硫胺素、核黄素、菸酸、皂素等。
13.绿豆
李时珍称绿豆为“食中要物”,“菜中佳品”。列举其用途为:“可做豆粥、豆饭、豆酒,炒食、滆食,磨而为面,澄滤取粉,可作饵顿糕,荡皮搓索,水浸湿生白芽”等等。从而又盛赞道:“真济世之良谷也!”这是总讲其食用价值。绿豆在营养上确实无愧李时珍的盛誉,堪称谷、豆中的佼佼者。每100克含蛋白质23.8克,脂肪含量仅为0.5克,糖类58.8克,钙80毫克,磷360毫克,铁6.8毫克,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B也较丰富。
绿豆作为药用,自古备受重视。唐代孙思邈说它“治寒热热衷,止泻痢卒澼,利小便胀满。”孟洗认为绿豆“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煮汁止消渴。”李时珍指出: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
先秦名医扁鹊有著名的“三百饮”,用绿豆、赤小豆、黑大豆各1升,甘草节100克,水8升,煮极熟,任意食豆饮汁。治无行痘疮、疏热解毒。
民间又有“绿豆枕”,将绿豆干皮装入枕芯,再加些干菊花,有清火明目降血压之效。
古方还有“通神散”,用绿豆皮、白菊花、谷精草等份,研为末,每服一钱,并以干柿饼一枚,粟米泔水一盏,同煮干,食柿,日3服。此方对斑痘、目生翳有效。
14.扁豆
扁豆又称南扁豆、蛾眉豆。性味甘、微寒。每100克含蛋白质20.4克,糖类60.5克,粗纤维60克,钙57毫克,磷368毫克,铁6毫克,还含一定量的锌、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以及泛酸、氰甙、酪氨酸酶等。此外尚含胰蛋白酶抑制物,淀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A、B等。还有豆甾醇、磷脂、蔗糖、葡萄糖等。
血球凝集素是一种有害蛋白,遇高温可被破坏,所以在食用时应充分加热。
扁豆功用为健脾和中,化清降浊,除湿止渴。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王士雄谓“患疟疾者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