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7755700000002

第2章 中国的名片

1.全球重要的湿地

在40岁以上成年人的记忆中,童年的春天常常可以听到蛙鸣,夏天的夜晚追逐点点的萤火虫,走到河边的泥地里,总会不期而遇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些美好的童年回忆,实际都来自“湿地”。

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但湿地最重要的功能还是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它连接了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实现了地球生命系统的演替与发展。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鄱阳湖湿地包括水域、洲滩、岛屿等地貌,洲滩指高低水位之间的广阔地域,面积约3130 平方千米;岛屿41个,面积约103 平方千米。

(1)鄱阳湖湿地地表水径流量

鄱阳湖湿地为鄱阳湖辐聚水系的汇聚中心,其水环境受制于整个水系大环境。鄱阳湖水系由鄱阳湖及与之相连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及清丰山溪、潼津河、樟田河和博阳河组成,流域面积为162225平方千米,1950~1984年流域平均年径流量为1457×108立方米,1986~2000年流域平均年径流量1525×108立方米。

(2)水位

鄱阳湖1956~2000年各水文(位)站平均水位12.86~15.19米,最高水位22.43~22.98米,最低水位为5.90~12.09米。有75%的年份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7月;78.8%的年份最低水位发生在12月、1月。

(3)水温

鄱阳湖湿地多年平均水温在18℃左右,以8月最高为29.9℃,1月最低为5.9℃,全湖极端最高水温为38.2℃,极端最低水温为0℃。日间最高水温出现在15~17时,最低水温在6~8时。由于鄱阳湖湖水不深加上受风浪、湖流的影响,水温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小,上下层水温相差在1℃左右。

(4)水质

鄱阳湖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全湖水质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水标准,水质较好。从超标情况来看,总磷、挥发酚、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等项目在不同的水期在部分的监测断面出现超标。从污染分担率情况来看,入湖口以总磷、挥发酚、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比重大,湖区以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比重大,出湖口以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污染比重大。从污染负荷比情况来看,入湖口以赣江南支口和信江东支口污染相对较重,修河口和抚河口污染相对较轻;湖区以蛤蟆石和都昌污染相对较重,星子和瓢山污染相对较轻。虽然目前鄱阳湖水质尚良好,但有机污染物质、营养物质等入湖量大,特别是总磷等营养物质,这些对鄱阳湖水质都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污染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全湖氨氮、挥发酚和综合污染指数以上升趋势为主,高锰酸盐指数以下降趋势为主;湖区波阳、龙口、瓢山、康山和蛤蟆石以上升趋势为主,渚溪河口和蚌湖以下降趋势为主。

链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东鄱阳湖为核心,包括长山岛、西山岛等,范围辐射至饶河岸边的角丰圩,总面积36285万平方米。

鄱阳湖是典型的湖泊湿地,丰水一片,枯水一线。丰水期湖中碧波万顷,水天一色,舟行其中,浪鸥不惊,犹如置身琉璃世界。特别是落日浴波,明月沉璧,更使人流连忘返。湖边港汊、池泽罗布,丛苇渔村,芰荷叶舟,点缀着水乡湖村一番佳境。景区内湿地生态链中,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500余种,鸟类350种,每年全球大约有98%以上的白鹤、天鹅等珍禽来此越冬。淡水鱼类就有118种,还有许多贝类、菱莲、水草等。唐代诗人韦庄有泛鄱阳湖诗:“四顾天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逆鲤似梭投运浪,小舟为叶傍斜晖。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宋代诗人徐灵晖曾游过鄱阳湖,也有“四望疑无地,孤舟若在天。龙尊收巨浪,鸥小没苍烟”之句。

秋冬时节,水退滩露,正值草长鹤舞十月天,鄱阳湖湿地草洲十日一景。一些时日是秋天的芦苇荡黄灿灿有如金波万顷的麦田,似层层金色麦浪随风荡漾,仿佛置身黄金海岸;一些时日是万顷碧波似锦缎,草长足以没过人的膝盖,仰面躺下去,感受明净的天空、澄清的湖水、绿油油的草地、点点的帆影、朦胧的鸟翅,让人感觉恍如梦回生命家园,只想长睡不起。散落在这些洲地的诸如香油洲、西山、爱斯尼岛等,都是让人一听名字就想身临其境的人间美景。

2.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您知道目前地球上还有多少供生命使用的淡水吗?虽然地球表面有75%被海水覆盖,但海水却不能被人饮用或用于灌溉。地球上的水量是这样分布的:海洋占97.2%,冰山和冰川占2.15%,地下水占0.31%,湖泊占0.009%,大气中(水蒸气)占0.001%,而河流与小溪仅占0.0001%。其中,只有地下水、湖泊、河流与小溪中的淡水可以被饮用,这就是说地球可以供给陆地上生命的水量不到它的总水量的1%。可见,淡水资源是有限的、珍贵的,直接影响到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以湖中最大岛屿松门岛为界分为两部分,北部入江水道,南部为主湖区,湖体南北长173千米,东西平均宽16.9千米,最宽74千米,最窄3千米。湖盆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比降12~1米,湖岸线长约为1200千米,湖泊形态系数为109,发展系数(弯曲系数)为6.

(1)湖面面积的历史演变

鄱阳湖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空间格局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鄱阳湖是一个很古老的构造断陷湖。在距今1.35亿年前的地质运动中,现今的鄱阳湖区沉陷为一个大盆地。到白垩纪末,这个盆地两侧又发生了两条近南北向的大断裂,中央部分则进一步陷落成为一个巨大洼地。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第四纪中,这个洼地潴水为湖,即《禹贡》中所称的“彭蠡泽”。这时的彭蠡泽范围广袤,面积是今天鄱阳湖的2倍。最初,泽水在今彭泽县附近沿着最早的赣江故道汇入长江,以后,湖口与长江之间的高地被水流凿通,形成由湖口通往长江的水道。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高温多雨时期,长江干支流的径流量相应增大,江水由湖口倒灌入湖,加上赣江来水的顶托,使鄱阳湖有所扩展,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

元至明初,地面下沉速度减缓,湖底有大量泥沙淤积,河流入口处形成三角洲,湖面因之大大缩小,并在湖水向北撤退过程中,于湖周围留下许多小湖。此后,鄱阳湖的面貌仍继续变化不止。湖东北部依然下沉,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湖南岸的地表却在缓慢上升,这使得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加重,三角洲的范围日益扩大。

(2)湖面水位的季节变化

鄱阳湖湖面水位的涨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湖水最大量在3~7月份,这是由于江西境内春夏两季降水最多的缘故。秋冬两季,湖面可缩小l/7~1/6,仅剩几条航道。湖滩出露,绿草繁茂,形成坦荡的湖滨区,成为湖区人民打草沤肥、牧放牲畜、割草为薪的生产基地。

鄱阳湖有一条狭长的通往长江的水道,它是因沿湖口—星子大断裂带而形成的。港道两岸山丘直立,长约50千米,宽3.5~6.5千米,每年由此注入长江的水量相当于当地长江水量的1/5,对长江下游水势有很大影响。

鄱阳湖的泥沙淤积情况远较洞庭湖为小,其萎缩趋势相对说来也不如洞庭湖那样迅速,鄱阳湖不像洞庭湖那样与长江有四口相通,仅由湖口一处入江,且湖盆地势也较长江为高,长江洪水一般很难倒灌入湖。鄱阳湖湖面辽阔,容积量大,赣江、修水、抚河、信江、饶河五河之水通过它调蓄后注入长江,滞洪期可达一个月之久。据测算,它可削减峰量的15%~30%。1954年洪水期五河入湖最大流量为45800立方米/秒钟,经湖泊调蓄后,由湖口入江的最大流量为22400立方米/秒钟,仅为总流量的一半。所以,鄱阳湖虽然没有洞庭湖那样的调蓄长江洪水的功能,却对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威胁,缓和长江汛期的洪水起着重要的作用。将来如能控制赣江南、北、中三支分流的流量,恢复由吴城入湖主支的泄洪量,使赣江来沙直接经由鄱阳北湖输入长江,以减少入湖泥沙量,将大大延缓其萎缩速度。

从大规模围垦导致湖面萎缩到近年退田还湖使湖面一定程度的恢复,从泥沙淤积导致各河口三角洲向湖中推进到湖中草洲面积的扩大,至今,当鄱阳湖水位为22.59米时,湖泊面积为4070平方千米。其独特的水文特征,即年内季节性和年际间差异性的水位落差的巨大落幅依然不变,年内变幅在9.59~15.36米,年际间最大变幅为16.69米。这一特征使得鄱阳湖始终维持丰水期“茫茫一片水连天”、枯水期“沉沉一线滩无边”的夏水冬陆的自然景观。

(3)流域的汇水中心

鄱阳湖是流域的汇水中心,仅以湖口与长江相通,控制着流域与长江的水量吞吐平衡,多年平均年入湖径流量为1509亿立方米,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它不仅接纳流域五大湖来水、湖边14条30千米以上的河流直流入湖,在一定的情况下,还接受长江水的倒灌。直接入湖的河流较大的有清丰溪、潼津河、漳田河、博阳河以及土塘水、侯港水等。

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的长江中游以南,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它的面积在枯水期约有3100平方千米,丰水期为3900多平方千米,湖区总面积达18000平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在岳阳楼上可以俯瞰洞庭湖的景色。

太湖: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湖区属江苏省,它是中国东部近海地区最大的湖泊,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湖区总面积约为310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为2420平方千米。

洪泽湖: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区总面积为2069平方千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入洪泽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

巢湖:巢湖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总面积为753平方千米。其源头起自英、霍二山,主要入湖河流有丰乐河、杭埠河、兆河等。

我国主要淡水湖的面积比较见下表。

3.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抛妻别子外出谋生,妻儿老小牵肠挂肚,盼望着亲人安全回港。”这是过去鄱阳湖渔民们在极端艰苦的生活中,用来倾吐苦水和思念亲人的歌谣。当他们在平静湖面上行船、捕鱼时,也会以歌声找乐趣。小歌,是渔民歌唱捕鱼或水上生活而运用的歌曲形式,它丰富了鄱阳湖渔业文化,并成为鄱阳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鄱阳湖文化是赣文化的重要支脉,具有巨大、鲜明、独特的特色。浩浩彭蠡,巍巍匡庐,养育了鄱阳湖文化,并以水光山色的浩瀚缥缈、巍峨崇峻、嶙峋秀雅的自然,熏染陶冶了人与地域的文化,赋予其特殊的文化精神与气质。受自然濡化的文化人,又以其创造的文化,衍生、创造、发展了地域文化。鄱阳湖文化资源丰富独特。

(1)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

鄱阳湖地域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稻作文化资源尤其丰富。稻作文化包括远古农业文明遗址、地域民风民俗、特色民居建筑等,这些构成了鄱文化中富有特色的部分。境内有世界农业文明源头之一的万年仙人洞。考古发现表明,四五万年前的史前时期,这里就已有了早期居民;“鄱阳之渔”、“浮梁之陶”和“余干之沃”的民俗文化闻名遐迩;境内许多乡村仍保留着原生态田园景观,形成独特的鄱阳湖田园景观与民居建筑。流域内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5个,其中有国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一个古代民居群落——乐安流坑民居;具有典型明代初期建筑风格的民居——景德镇祥集弄民居;肇基于唐末,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清代,现存明清时期独具一格的庞大的民居群落——安福塘边村民居;大量使用条石砌成的南城汾水民居;徽派民居建筑——婺源民居。

(2)璀璨夺目的陶瓷文化

鄱阳湖周边地区有着悠久的冶陶制瓷史。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遗存之一。商周时代,鄱阳湖地域的冶陶业更有飞跃发展,樟树吴城、新干大洋洲、鹰潭角山窑址等商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向世界展示了鄱阳湖地域陶瓷文明的风采和神韵。樟树吴城文化遗址中,4座中国最早的龙窑和原始青瓷碎均入选“20世纪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洪州窑以及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是鄱阳湖地域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链接: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以瓷都闻名于世,郭沫若曾挥笔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在此都”。景德镇之所以能够成为瓷国之都,一个先决条件是它附近有丰富、优质的瓷土矿藏。“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汉代起,景德镇就开始了制瓷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并以品种繁多、型饰精美、制作精良著称于世。宋代工商业的蓬勃兴起、城市的高度繁荣和长江流域及东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瓷业的空前发展。在晚唐和五代已开始烧制青瓷和白瓷的饶州昌南镇,于这一时期结合二者之长,创烧出被称为“饶玉”的青白瓷。温润如玉的青白瓷一经问世,便风靡天下,深受海内外欢迎,迄今为止,它仍是海内外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多的宋代瓷器品种之一。景德镇也因青白瓷赢得中国历史上唯一以皇帝年号命名的殊荣。元代,景德镇又有了青花、釉里红、卵白釉三大创造,这是景德镇能工巧匠对陶瓷史的划时代贡献。今天,景德镇瓷器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具识别性的赣鄱器物,景德镇陶瓷文化是鄱阳湖地域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3)灿烂辉煌的铜文化

鄱阳湖周边有不少金属矿藏,铜矿蕴藏量特别巨大,德兴铜储量居全国之首,以铜为主的金属冶炼、加工历史悠久。从商周时期大规模的青铜铸造,到唐宋永平监铸钱业的繁荣,直至当代铜业的再度振兴,在长达3000余年的时间跨度中,鄱阳湖周边地区的铜文化始终放射着灿烂的光芒。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是以樟树吴城遗址为核心的吴城文化遗址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土的国宝级青铜器震惊世界。大墓出土文物多达1375件,其中青铜器475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精美,铸工之精湛,堪称“长江中下游青铜王国”;1988年发现的瑞昌铜岭大型商周铜矿遗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铜矿遗址,中国铜矿采冶的历史起点由此推至商代中期;唐代开始,政府就在饶州置永平监铸造铜钱,南唐时年铸钱已达6万贯;宋代以后,铅山永平监因铸币业而被列为中央直辖,一个小小的市镇曾聚集了三十余万工人,年铸铜钱超过60万贯,占全国铸钱总量的10%以上,居全国第二;除永平监外,宋时鄱阳湖地域江州德化县(今九江)又有广宁监,年铸币量达30万贯以上,居全国第五。饶州又是当时铜器的制造中心,所造铜镜的质量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链接: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国宝级青铜器震惊世界,大墓出土文物多达1375件,其中青铜器475件,其因数量之多、品类之全、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精美、铸工之精湛,堪称“长江中下游青铜王国”。

从学术意义上来说,这一发现弥合了江南文明史的断层,说明鄱阳湖流域在商代就有与中原地区同样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因而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品类,可与河南安阳殷墟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鼎足而立,其中伏鸟双尾虎、乳丁纹虎耳方鼎均为罕见的国宝级文物。墓内出土的短剑、手斧和犁等在北方商墓中未见,特别是青铜犁的发现将中国犁耕的历史从西周往前推至了商代。大洋洲出土的青铜文物融合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本地土著等诸多文化元素,被视为探索华夏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重要物证。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至今已有19年,但仍然留下了众多谜团。新干大洋洲商墓是吴城文化遗址群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其他遗址的发掘,吴城文化必将为世人带来更多的惊喜。

(4)内涵深厚的山水文化

鄱阳湖地域自然景观别具一格,这些自然景观中的绝大多数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鄱阳湖及周边地区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这些风景名胜区均以自然与人文景观并胜闻名于世。最典型的是庐山、三清山和龙虎山。此外,鄱阳湖自然景观中还蕴含着大量由来已久的传说,如彭蠡开湖传说、大矶山与小矶山传说、大孤山(鞋山)传说等。鄱阳湖是古今著名的水战战场,三国东吴周瑜在此演练水军;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留下许多动人故事;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大破曾国藩湘军水师于石钟山下,史称“湖口之战”,至今战争遗迹尚存。历代文人(包括王勃、李白、陆游、解缙等)写下了大量歌咏鄱阳湖的诗篇;湖口石钟山,自唐代李渤、宋代苏轼撰文描写之后,更成为文人墨客神往之地。这些都构成了鄱地骄人的山水文化资源。

(5)驰名中外的名城文化

鄱阳湖周边地区名城名镇众多,人文积淀深厚。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北端,自然环境优越,又处于中原文化直接影响之下,西周开始鄱阳湖周边地区就有接受中原号令的地方政权。西汉初年设立的豫章郡,下辖18县大部分都在鄱阳湖平原。历史上江西的四大名镇——景德镇、河口镇、樟树镇和吴城镇,均分布于鄱阳湖周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大半也集中在鄱阳湖流域。

鄱阳湖周边地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资源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景德镇、南昌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浮梁县瑶里镇、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九江;省级历史文化名镇9个:樟树市临江镇、浮梁县瑶里镇、横峰县葛源镇、贵溪市塘湾镇、贵溪市上清镇、铅山县河口镇、铅山县石塘镇、广昌县驿前镇、宜黄县棠阴镇。

(6)群星闪烁的名人文化

鄱阳湖及周边地区自晋代以来学术昌明、才俊辈出,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赣鄱大地上出现了陶渊明、晏殊、曾巩、王安石、黄庭坚、姜夔、朱熹、陆九渊、汤显祖、蒋士铨、宋应星、朱耷、雷发达、詹天佑、方志敏、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等一批对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建筑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

(7)壮观神奇的候鸟文化

鄱阳湖地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候鸟文化资源,以白鹤为主人公的羽衣仙女故事是其代表。湖区民间还有大量与鸟类相关的传说谣谚与风尚习俗。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伏鸟双尾虎与玉羽人,以及鄱地出土的各类陶鸟和鸟状把手等,体现了远古鄱人对鸟的崇拜,以鸟为主题的各类纹饰在鄱地木雕、砖雕和石雕上时有所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每年来鄱阳湖的候鸟除白鹤外,还有天鹅、大雁、鹳和丹顶鹤等,鄱阳湖因此又被称为“天鹅湖”和“候鸟王国”,人们常用“行于天则蔽云月,嬉于地而遮草木”来形容湖中禽鸟之多。

(8)博大玄妙的宗教文化

鄱阳湖地域宗教文化资源密集。许逊在此创立净明忠孝教派,史称“净明派”。位于南昌市中心地带的铁柱万寿宫因传说许逊曾在此以铁柱镇蛟而名闻海内,南昌西山万寿宫为净明派祖庭,每年庙会期间都有大批信徒来此进香朝拜;鄱阳湖地域是道教的发源地与传播地之一,龙虎山为天师道祖庭所在,有“中国道教第一山”之称。除龙虎山之外,鄱阳湖流域的三清山等地的道教文化资源也极为丰富。逐渐形成一个以庐山为中心的环鄱阳湖传播圈,至唐宋时期,庐山大小寺院多达数百所,其中东林寺、西林寺、大林寺被称为三大名寺,归宗寺、栖贤寺、开先寺、圆通寺被称为四大丛林。此外,鄱阳湖地域著名寺院还有:奉新百丈山百丈寺,宜春仰山栖隐寺,宜丰黄檗山寺、洞山普利寺,修水云岩禅院、崇恩禅院,萍乡杨岐山普通禅院,宜黄曹山寺,靖安石门山宝峰寺,永修云居山真如寺,南昌佑民寺、抚州崇寿院等。

链接: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祥地——东林寺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麓,始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创始人慧远自幼精研儒家经典和老庄著作,后从名僧道安学佛。慧远转入庐山后,倡导弥陀净土法门,筹建东林寺并在此主持三十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祥地,这一宗派在中国佛教派系中影响很大。唐代鉴真和尚最后一次东渡扶桑之前,曾在东林寺停留,因与东林寺僧人智恩志同道合,两人一同东渡,将净土宗教义传入日本。

(9)人文荟萃的书院文化资源

鄱阳湖地域在历史上官学、私学林立,书院数量众多,分布密集,许多书院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庐山白鹿洞书院有“天下书院之首”之称。此外,还有声名远播港台乃至东亚诸国,成为中外学者心目中的学术圣地的铅山鹅湖书院、最早见于志书记载的书院之一高安桂岩书院、最早的私家书院浔阳东佳书堂、北宋时与浔阳陈氏东佳书堂齐名的奉新华林书院、首开理学与书院结合之风气的江州濂溪书堂、南宋时被列为四大书院之一的贵溪象山书院等。

链接:白鹿洞书院

庐山白鹿洞书院有“天下书院之首”之称。

南唐时洛阳人李渤兄弟隐居庐山,始创江州景星书院和李渤书堂。李渤在庐山隐居期间养了一头白鹿,人称白鹿先生,李渤隐居读书的地方因之被称为白鹿洞。晚唐五代之间,时局混乱,鄱地士子中兴起读书修学山林之风,庐山及白鹿洞一带成为诸生聚集的中心,南唐因而在这里设立了庐山国学。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建立。南宋淳熙年间,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并下大力气重修白鹿洞书院,制订洞规讲义,把《大学》、《中庸》自《礼记》中辑出,与《论语》、《孟子》汇成《四书》,作为白鹿洞书院的主要课程。白鹿洞书院此时达到鼎盛,影响超过各地书院,“遂为海内书院第一”。

(10)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资源

鄱阳湖地域是有名的戏曲之乡。中国远古传说中的音乐之神洪崖先生据说就居住在新建西山洪崖。相传洪崖先生又名“伶伦”,是轩辕黄帝的乐官,曾在洪崖凿井炼丹,创制音律,后来修道成仙。鄱阳湖地域出土文物中包括大量乐器,如修水山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陶埙、新干大洋洲商墓的铜铙、贵溪仙水岩崖墓的十三弦木琴与木扁鼓等。有资料表明,最迟在汉代,中原宫廷演出的舞蹈音乐已传入鄱阳湖地域。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发源于弋阳县,赣剧与采茶戏在鄱地民间至今仍拥有雄厚的观众基础。鄱地民众对外来剧种并不排斥,京剧、越剧、黄梅戏在这里也很受欢迎。

鄱阳湖地域是傩舞戏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除南丰外,婺源、宜黄、乐安、万载、萍乡等地至今仍保留着傩庙、傩面具以及各种傩仪。傩仪中的傩舞以驱鬼祛疫为主要功能,兼有娱神娱人之目的。由于各地文化风俗的差异,使得表现内容和解释也各不相同。如南丰县城跳傩是为了避邪和祈求五谷丰登;南丰石邮乡傩舞是避疫驱瘟,以求富足平安;乐安傩有旱龙悼屈原和“驱瘟”、“收瘟杀符”两种说法;流坑乡则称傩为“玩喜”,每逢结婚、生子、建屋等喜事就“玩喜”,人们为自娱而舞。

傩舞贴近生活、比较自由,形式多样,动作中糅合了武术和戏曲身段,演出气氛轻松活泼,情趣盎然,老少咸宜,在民间广为流行,深受群众喜爱。傩舞保留至今的节目有200多个。

(12)声名远播的茶文化

鄱阳湖地域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区。出产庐山云雾、浮瑶仙芝、梁渡银针、婺绿、上饶白眉、宁红、浮红、攒林茶等许多名茶,并有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事象。

鄱阳湖地域民间茶俗异彩纷呈。婺源有农家茶,武宁、修水等地有与日常生活和节庆相关的茶礼茶规。此外,在鄱地民间还流传着大量关于饮茶故事以及茶歌、茶曲、茶舞等。在采茶歌和采茶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茶戏,是茶与艺术结合的产物。由于地域不同,采茶戏呈现出不同的表演形态。

鄱阳湖地域还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博大的人文内涵:宋代欧阳修、黄庭坚、杨万里等著名文学家的诗篇,促进了当时茶叶和茶事的传播,并给茶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明代宁王朱权在其《茶谱》中,对于散茶冲泡的技艺做了精心研究,“朱权茶道”被后人称为“开千古茗饮之宗”。今天,“清饮法”仍为中国品茗的主流,日本煎茶道也受其影响。喻政的《茶书全集》将唐代至明代的代表性茶书汇聚成册,许多有价值的茶书因此得以保留,当代海内外茶文化研究从中受惠甚多。

(13)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

赣鄱大地是革命老区,许多与革命斗争有联系的事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虽然红色资源主要集中于赣江流域,但鄱阳湖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容忽视。“弋横暴动”(弋阳与横峰)是江西本地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席卷赣东北的革命风暴;“英雄城”南昌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