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面小康是江西人民的共同理想。
2009年江西生产总值7589.2亿元,年末全省人口4432.16万人,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已突破2500美元。2009年江西三次产业结构为14.5:51.2:34.3,二三一结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全年江西农民人均纯收入5075元,比上年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2元,增长9.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比上年分别下降3.8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2009年末江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9.5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97平方米和1.36平方米。2009年,江西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大专以上占5.57%,高中占18.37%,初中占37.74%,小学占32.91%,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
江西已经为建设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在加快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当然,在走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差距,江西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
1.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尽管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连年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键是要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应该从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劳务经济、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几个方面综合着力。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要积极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开发绿色、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要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帮助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抵御市场风险,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增加经济收益。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人多地少是江西的基本省情,多年实践已经证明,农民外出务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帮助农民获取务工信息,减少外出成本;在江西农民集中务工的地区设立相关机构,帮助务工农民解决找工作、维权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发展劳务品牌,江西已有安义塑钢、吉安菜农、临川泥工、资溪面包等成功的劳务品牌;劳务品牌外出打工具有市场集体谈判和获取信息、抵御市场风险的较强能力,能有效增加务工农民的收入。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将输出地建成品牌劳务的发展基地,进而在家乡形成与品牌劳务对接的产业集群,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3)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的沿海发达地区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江西发展经济的重要机遇,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经过30多年风雨洗礼,江西农民工中已有不少在外事业有成者,他们或者拥有一定的资产,或者拥有一定的技术,或者拥有一定的市场网络和信息渠道,他们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使他们的创业为家乡经济带来内生动力,促进江西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4)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化质量
减少农民能使农民有效致富。要减少农民,就要使农民能走出农村、脱离农业;就要使农民能进入城市顺利找到工作,增加收入,能够通过努力获得城市永久居住权;就要使他们在城市能够享受与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随行子女能平等享受城市教育资源;使进城务工农民无后顾之忧地融入城市,成为市民。
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重点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进程中,农村人口的素质包括生态意识、文化素质、法制观念和技能素质。
(1)提高生态意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是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需要江西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提高生态意识,参与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全面小康建设中去。生态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要让生态教育进课堂。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媒体和多种形式,进行生态教育,让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2)提高文化素质
教育是社会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工具和通道,只有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公平均等的教育,才能避免阶层固化,从根本上激活社会发展活力。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向边远地区倾斜、向贫困家庭学生倾斜。要继续推行济困助学政策,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推行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通过多项举措,保证农村适龄儿童都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学生都能享受中职涉农专业免费教育。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农村青少年今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避免贫穷在代际间传递。
(3)提高法制观念
要向广大农民进行普法教育和城市生活规范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加快向城市转移的速度。
(4)提高技能素质
目前在农村有扶贫部门、农业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教育部门多个渠道的农民培训工程,渠道众多,经费和人力分散,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应该整合各种渠道的培训经费和培训师资,使农民技能培训达到更佳效果。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功能,开设有针对性可供农民选择学习的课程,使农民通过远程教育不出村庄就可学习和掌握各种需要的技能。
3.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全面小康,就要加强投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1)搞好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2009年江西财政安排资金3.5亿元,在11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43万名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补助55元;对224万名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农民个人缴费部分每人每年补助30元,其中对1.2万名农村重度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按最低缴费标准全部由财政负担。要继续搞好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并适时将其推广到全省范围,做到农村人口老有所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
(2)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保障水平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实现全覆盖,提高保障水平。要关注残疾人康复,将社区康复服务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通过配备康复协调员,建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等,解决农村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问题。
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制度,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低保补助标准的同时做到应保尽保,让困难群体能够充分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与江西人民同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