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到5岁以后,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对于父母的不当行为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训练的时候,同时还要避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智能特征
孩子长到5岁后,无论是动作能力、语言特征、认知特征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都较4岁时有较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动作智能特征
5~6岁孩子的身体平衡及控制能力有所改善,能做大量的体力活动游戏。
弹跳能力不断在加强,能瞄准投抛,学会了跳绳子。
能用足尖对足跟向后走2米,能扔得动半斤重的沙包,会拍两下皮球。
在精细动作方面,手更为灵巧,懂得了系鞋带,把鞋带穿过孔去,然后打结。
会画人像10个部位。
会穿针引线。
能熟练地使用蜡笔、铅笔、剪刀、尺、胶水等物。
语言智能特征
言语器官已发育成熟,具备了正确发音的条件,也有了说话清晰准确的愿望。
如果之前的教育都很正规,这个时期孩子基本上都能正确发音。
孩子不仅掌握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还开始掌握一些常用副词和连词,熟练运用。他们会说: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好吗?我不但喜欢玩水,还喜欢游泳。
认知智能特征
开始学会认识钟表,能说清楚几点几分。
记忆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能记住许多天前发生的事情。
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开始学习心算,有一定的联想能力。
开始学会应变与应急,办事能力比以前强了许多。
社会交际智能特征
有能力照顾年龄比自己小的孩子。
在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出好恶。
给人添麻烦了知道要道歉。
会和小朋友一起聊天。
知道自己做了错事时会故意隐瞒。
生活自理智能
在父母的帮助下能够自己洗澡穿衣服了。
能够整理自己的物品,使东西看起来比较整齐有序。
有些孩子做事情开始表现出有条不紊的势头来。
智力发展目标
孩子一天天长起来,智力发展目标也越来越复杂,让父母难以定论。5~6岁的孩子智力究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能掌握2500~3500个词汇,副词的使用也更多样化、更准确,能恰当地使用根本、简直、永远等副词,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鲜明。
对代词、助词的运用比以前更为得当。
能把1套3~5张的图片,按情节顺序作出正确的排列,并进行有头有尾的叙述,使听者能领会。
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数数时不需要借助手指的帮助。
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做成一件事情。
会自己洗头、洗澡,女孩还会自己整理头发。
手部和腿部的动作能够协调,可以边跑边拍球。
会整理自己的衣物。
开发智力的饮食
为了保证孩子智力开发的需要,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主食外,依旧还要以乳类豆制品和蛋类作为辅食。孩子需要摄入主食?米饭面条等;的量为每天180~260克,蔬菜类每天200~250克,禽畜肉类每天30~40克,蛋类每天60克,奶类每天500克左右?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每天25克。在保证这些营养需要的同时,父母要尽量给孩子准备多种健康食品,以保证孩子不会对吃饭感到厌倦。
●星期一
早餐:千层饼、蒸芙蓉蛋。
午餐:米饭、冬瓜炖排骨、炒土豆片、黄瓜汤。
午点:苹果。
晚餐:菜肉卷、土豆烧牛肉、绿豆大米粥。
●星期二
早餐:牛奶、葱油饼、肉炒绿豆芽。
午餐:米饭、清汆牛肉丸、炒地三鲜、西红柿鸡蛋汤。
午点:梨。
晚餐:鲜奶馒头、木须肉、清炒菜心、地瓜粥。
●星期三
早餐:牛奶、果酱卷、煎鸡蛋。
午餐:米饭、香酥鸡翅、清炒藕片、虾皮冬瓜汤。
午点:苹果。
晚餐:麻酱卷、肉末豆腐、蛋花玉米羹、炒小白菜。
●星期四
早餐:牛奶,青菜粥,瘦肉包。
午餐:米饭,冬瓜连锅汤,素炒小菜心。
午点:苹果。
晚餐:馒头,玉米面粥,松仁豆腐,鲫鱼汤。
●星期五
早餐:牛奶,花卷,黄瓜丁。
午餐:米饭,酱猪肝,羊肉炖胡萝卜。
午点:梨。
晚餐:馒头,咖喱牛肉,鸡蛋豆腐汤。
●星期六
早餐:豆浆,千层饼,豆腐干。
午餐:米饭,牛肉丸汤,芹菜肉丝。
午点:苹果。
晚餐:米饭,猪肉粉条,炒三丝。
●星期日
早餐:地瓜粥,牛奶,花卷。
午餐:米饭,鲫鱼泡菜汤,家常豆腐。
午点:苹果。
晚餐:牛肉面。
孩子长到5岁后,父母不需要再专门为他们准备软饭,让孩子和大人吃一样的饭就可以了。为了保证孩子智力发展所需要的维生素C,这一时期的午点主要以水果为主。对于晚饭时间较早,而孩子睡得较晚的家庭,还需要适当地给孩子补充晚点,以保证其智力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智力训练
5~6岁孩子的智能训练要在原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增加训练的方法。这一时期的训练要为孩子的入学做好准备,所以父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动作能力训练
这个时期的孩子走路时喜欢蹦蹦跳跳,身体各部位的力量都有所增加,投掷物体和接物体的能力都有所增强,能单腿站立约10秒钟……此外,手的灵活性也大大提高,已经会用手指模仿一些动物的肢体……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父母可以适当提高训练的难度,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训练孩子的动作能力:
腿部力量的进一步训练
孩子都是由站立开始,逐渐学会走路、跑步和跳跃,由此可见,跑步和跳跃对孩子来说难度最大。之前已经有了让孩子跳台阶的练习,到了6岁后,父母可以采用难度更大的方法训练孩子的跳跃能力。
●跳绳
先让孩子学习自己用手摇绳子,用一只脚跨过去,同时另一只脚赶快跳起,使绳子经过地面又再绕到上方来。当孩子练习这种动作一段时间后,可进一步学习双脚交替每迈一步都摇绳子一圈,使跳绳的速度加快。跳绳是一种弹跳能力的训练,可以锻炼孩子的全身肌肉和骨骼。
●参加集体舞蹈
集体舞蹈能训练孩子按节拍做各种动作,保持队列。刚开始训练时,孩子可能不太听话,站不好队,不能按时做动作。这时,尽量让孩子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重要的是训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经过一定的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就会随之加强。
进一步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手部动作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都很有帮助,因为这些动作不仅能锻炼孩子手部的灵活性和力量,还能促进其手与眼之间的协调。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练习倒水
爸爸拿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杯放在桌子上,先在一个水杯里装八分满的水,然后让孩子将水杯里的水倒到另一个空的水杯里,来回操作。等孩子动作熟练后,改换大的容器,爸爸给孩子找一个装满水的水壶,让孩子把水倒进大水杯里。在倒水的过程中,爸爸要注意孩子是否能稳住水壶。
接着,爸爸在小水壶里装上八分满的水,并让孩子将水壶内的水分次倒入各个小水杯中。在这一倒水过程中,爸爸注意水是否会倒到杯外。练习倒水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手眼协调能力,训练手腕的灵活度与手的抓握力。
●捏泥巴
孩子5岁以后,父母可以指导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捏汽车、小泥人、小兔子等。经常地训练,孩子捏泥巴的样式不断翻新,逐渐能捏出比较复杂的样式。
●使用工具
帮助孩子学会熟练地使用剪刀。给孩子提供一些旧衣物和用旧的小工具,让孩子做一些拆装工作。孩子看见父母做家务时,孩子也会抢着做,不妨让孩子帮忙抹桌子、扫地等。不管孩子做得干净与否,最重要的是使孩子在劳动过程中掌握更多工具的使用方法。
●抛接球
父母准备一套羽毛球拍和一个羽毛球,然后和孩子一起玩。训练开始时,父母先给孩子做示范:将球向空中抛去,当球落下来时,再用球拍接住,并不断重复抛和接的动作,嘴里同时数1个、2个……接下来让孩子自己练习。这项训练能锻炼孩子手臂的肌肉,提高其手眼协调能力。
●钓瓶子
父母先准备一只空塑料瓶、一些细线、一根小木棍和“钓鱼竿”。父母先帮孩子将细线的一头系在“钓鱼竿”上,另一头系上小木棍,当做“鱼钩”,然后将空塑料瓶放在鱼竿够得着的地方,引导孩子将“鱼钩”对准塑料瓶口放进去,并将塑料瓶“钓”起来。当孩子成功地完成这项训练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通过这项训练,能培养孩子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语言能力训练
5~6岁孩子掌握的词汇量明显增加了,说话不再受词汇的限制,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父母已经不需要再根据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去推测他们语言的意思,即使是初次和他们接触的人也能听明白他们的语言。他们还能独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根据这些特点,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手段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加强孩子对各种词语的熟悉程度
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正确地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语言中,以增强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表达效果。但是,孩子们在正确地运用词语之前,先要熟悉各种词语,能够做到随时说出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孩子达到对词语的熟练运用,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以下几个小游戏:
●词语接龙游戏
先教孩子训练规则:先抽出一张词卡,让孩子读出词卡上的词,如“数学”,妈妈和孩子轮流说出以词尾字作词首字的另一个词语,如“学校——校园——园丁——丁香……”,并且要求不能接两个字全部相同的词。这项训练能训练孩子对词汇的运用,并能扩大孩子的词汇量。
●找朋友游戏
准备一式两份的词卡,一份保持完整,另外一份从两个字的中间裁开。然后将裁开的词卡顺序打乱,给孩子看一张完好的词卡,并要求孩子在裁开的词卡中找出两张拼好后和完整的词卡一样的半张词卡。依照这个方法将所有裁开的词卡拼好,这项训练能帮助孩子识记词语,了解字与字之间的联系。
●给妈妈写信游戏
给孩子准备好一支笔和一些纸,让孩子把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写出来,对不会写的地方,可以用画代替,写的时候爸爸可以在一旁指导。这项训练能帮孩子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且锻炼了孩子的书写能力和绘画能力。
与孩子谈论共同话题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孩子总是会学得更快,而且谈论起来也更有兴趣,甚至能够“滔滔不绝”,根据这个特点,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和自己谈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孩子喜欢的电视节目,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在这种谈话讨论过程中,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措辞既要准确又要形象生动,并且思路要清晰。此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与成人、同伴自由交谈,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经验。
教孩子运用关联词
一般而言,有关联词连接的句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孩子学会用关联词,能让他们了解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也能使他们的表达能力更加简洁和有效。
学习“如果……就……”的用法。父母与孩子交谈时,先示范用“如果……就……”说一句话。如“如果明天天气好,咱们就去游乐园玩”,然后让孩子学着造句。如果这种造句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父母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机会提问,并教会孩子如何回答。例如:“如果爸爸回来得早,你想做什么呢?”回答:“跟爸爸一块儿去游泳。”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孩子说完整话:“如果爸爸回来得早,我就跟爸爸一块儿去游泳。”然后,逐渐减少提示。如果孩子学会了完整地用“如果……就……”说话时,你就可以跟孩子一起运用这种句式的会话游戏。
“因为……所以……”的用法。父母之间做“为什么?”“怎么办?”的对话示范,然后让孩子也参加进来。父母向孩子提问,如果孩子只能回答一部分“因为……所以……”的问题,父母就要对各种提问进一步给予提示。开始训练时,父母要有意识地问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为什么?”的问题,如“妈妈为什么去菜市场?”“人们为什么等到绿灯亮了才过马路呢?”等问题。
词组训练
在阅读或者听广播、看电视时,经常会出现一些4个字一串的词组。这时候,父母要利用时机让孩子学会用词组说话。一些易懂的词语孩子一训练就记住了,也易于脱口而出,不但使孩子的语言文采增色,还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对孩子进行词组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组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父母给出一个特定的的字,然后让孩子根据这个字来组词。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组词时,父母可以只要求他们组一个词。在训练的后期,父母则需要加大组词的难度,要求孩子能够根据一个特定的字说出一系列与这个字有关的词,因此需要孩子有着较为丰富的词汇量和较快的反应能力,通过这项训练,能帮助孩子将认识的字词联系起来。
爸爸/妈妈提出一个字,然后让孩子说出和这个字相关联的词,个数不限,说得越多越好。如爸爸提出“好”字,孩子就可以联想出:好人、好感、好多、好久、好累、好远、好评、好看、好友、好运、好戏、好书、好事……照这种组词的方法,不断地引导孩子用认识的字组成词语。
记忆能力训练
通过前面有意无意地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忆水平,记忆速度加快了,保持记忆的时间也更长。但是,与其他任何一种能力一样,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记忆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父母还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对孩子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
视觉记忆训练
让孩子看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记住,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生活中也有着很普遍的应用,如一个人只有从视觉的角度记住了某个物品的样子,下次看到时,才会一眼就认出该物品,认人也一样。视觉记忆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会涉及,因此父母们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该项能力的训练。
父母每天和孩子在家附近散步,给孩子介绍住家附近的环境,如门口是一条大马路,左边有肯德基,右边有超市等。带着孩子多走几趟,等孩子有了基础的认识后,与孩子一起以家为中心,画出周边的环境图。通过该项训练,孩子不仅能够知道如何找到自己的家,还懂得通过反复地看、寻找参照物来帮助记忆和采用画画的方式加深记忆。
对于某些画面感较强的记忆内容,父母可以让孩子采用画画的方式来加深记忆。例如,从某个地方回家时要经过的路线,孩子经历过的某一次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事情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在脑子里将要表达的内容重现一遍,加深印象。
听觉记忆训练
听觉记忆能力与视觉记忆能力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父母应该专门对孩子进行这种能力的训练。
父母说出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让孩子跟着自己按照下面两种方式仿说:
●即时仿说
说出数字、字、词,立即让孩子跟着说。
●延时仿说训练
间隔一段时间,可以是5分钟、10分钟,也可以是半天、一天,让孩子回忆先前听到的信息,如数字、词、字、句子等。
教给孩子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帮助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归类记忆法,把同类的事物归纳在一起并建立一定的联系,记忆的效果就会好;歌诀记忆法,把记忆的材料编成口诀或者歌谣,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来提高记忆效果;自我复述法,把识记的材料变成自己的话,以加强记忆。
正确的记忆方法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了好的记忆方法,孩子的记忆效率才会更高,在单位时间里记下的内容将会更多,而且记忆时间也更长久。
及时复习,巩固记忆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新知识若不复习,就很容易被遗忘。根据遗忘的规律,刚学完的新知识,其遗忘的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复习越及时遗忘得越少。
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孩子5~6岁时,他们的情感与社交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父母应该抓住几个方面训练孩子这一方面的能力。
教孩子学会宽容
在人际交往中,宽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一个懂得宽容的孩子,对别人的错误不会斤斤计较,更不会睚眦必报。因此,在社交中,懂得宽容的人往往会比较容易赢得朋友。但是,幼小的孩子是不懂得宽容的,需要父母一步步的培养和引导。
父母自己要会宽容,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当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时,要懂得宽容对方,原谅对方。比如,孩子的一件玩具被小朋友借去,送回来时坏了。这时,妈妈要告诉孩子:“他是不小心弄坏的,不是故意的。你应该原谅他。”
训练孩子对他人的情绪保持敏感
对他人的情绪保持敏感,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在人际交往中,察言观色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不具备这项能力或者这项能力较差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说错话而不自知,或者不懂得察看他人发出的表情信号,从而招致他人的厌恶。
教孩子“察言观色”,开始理解他人传达的非语言信息,如表情、语调、手势、眼光等。通过识别表情,理解别人的感受。如爸爸生气时的模样是什么样?说话的语调是什么样?
爸爸/妈妈给孩子做出各种心情不好时的表情,然后明确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心情不好,不要来惹我。”
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态度决定一切。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所以孩子应该学会礼貌待人。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当孩子在熟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的好感,认为孩子懂事,夸赞一番,对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处。当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的时候,他们也会更乐于交往,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除了社交方面的训练外,父母还需要对孩子情感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各种能够理解各种代表情绪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所以父母可以教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从外面回家后,父母对他们提问:“今天玩得怎么样,开心吗?”或者是“今天高兴吗?”。引导孩子说出“开心”、“高兴”、“不开心”、“不高兴”之类的表达情绪的词语。让孩子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语言。
感知能力训练
在6岁以前,孩子一般还无法以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与学习,必须依靠实际的感觉。所以,孩子必须不断地以身体及四肢的动作来增加感官及运动的经验。
感知“最多”、“最少”的意义
“最多”和“最少”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两个词,但是,对于不到6岁的孩子而言,他们还不理解什么是“最多”和“最少”,这需要父母通过一些正确的训练来帮助他们认识。
找出一些小物件,将它们分成大小不一的三堆,然后让孩子指出最多的一堆、较少的一堆和最少的一堆。然后,父母指出一堆,让孩子说出其中包含几个小物件。开始训练时,父母先使每堆物件之间的数量相差较大,而后逐渐缩小差距。这项训练能帮助孩子感知“最多”与“最少”以及“多”与“少”的区别。
感知音乐的表达力
父母先准备电子琴一架,不同高度的积木3块。首先把3块积木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好,引导孩子认识低、中、高的含义。之后,引导孩子做动作表示低、中、高,如蹲是低,半蹲是中,站立起来则是高。接着妈妈弹奏电子琴,让孩子分辨低音、中音、高音。等孩子明白了分辨方位和音乐中的“高、中、低”的意思后,就让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
认知能力训练
5岁多的孩子已经能够认出很多常见物品,并且能够说出名字。由于记忆力的发展,认识并记住常见物品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对孩子的认知能力训练将会适当加大难度,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认钟表
父母找来一面大钟、一个小闹钟和一只手表,先教孩子认识大钟的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并告诉孩子,分针走一圈,时针只需要走从一个数字到另外一个数字之间(如8~9之间)的五格,但它们都表示一个小时。接着,父母将分针调到正对12的位置,然后拨动分针,让孩子观察时针的变化,拨动一圈之后,孩子会看到时针前进了一个数字。父母又将分针拨动半圈,然后孩子看时针的变化。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对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其中涉及数的进制,因此,这项训练不仅仅锻炼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而且锻炼了其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父母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教孩子认时间,具体方法如下:
●认整点
找来一块黑板,在上面画一个直径约1.2米的大圆,写上1~12的数字,构成钟面。然后让孩子站到钟面前,把自己想象成钟,双手竖起放在12点的位置,一只手臂比另一只长,分别代表分针和时针。
爸爸或者妈妈按顺序报钟点数,让孩子移动手臂到代表时针的点数。超过6点后,让孩子交换代表时针和分针的两只手臂。
当孩子睁着眼睛能找到正确的位置后,再让其闭上眼睛做同样的动作,重复几次。
●认半点
对孩子来说,认识整点较容易,但是认识半点则较难,父母可以按照学习整点时间的步骤,作如下变化:
在黑板上画一面钟,一半用红色,一半用绿色。
让孩子将双臂放在12点的位置,保持臂长一长一短。然后让长臂开始绕钟移动,当到达数字6的位置时,告诉孩子停下来,并告诉他已经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称之为12点半。
多角度认识圆形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很准确地认识不同大小的圆形,但是,圆形还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圆形能够由什么样的图形组成?要进一步认识圆形的作用和构成,父母可以进行以下训练:
在吃圆形的饼之前,用小刀将饼切分成2份、3份、4份。让孩子学会经圆心切分,使每份大小相等。然后,父母再找来圆形的硬纸片,用剪刀剪下1/2、1/3、1/4,再让孩子将它们重新拼成圆形。通过切分和拼合,让孩子认识圆形以及圆形的1/2、1/3、1/4的不同形状。
认识刻度
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认刻度。但是,对于不到6岁的孩子来说,认识刻度确实有些难度,父母需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训练。
父母给孩子准备一个量杯和一个瓶子,让孩子试一试用杯量水,说出用几杯水可以灌满一个瓶子。教孩子学会看量杯的刻度,如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等,也懂得250毫升牛奶就是半斤,500毫升就是1斤,然后算一算一瓶水大概是多少毫升。比如3杯水装满了一瓶,让孩子把每一杯水是多少毫升写在纸上,然后加起来,知道一瓶水大概有多少毫升。通过这个游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游戏中让孩子认识到“容积”的计量单位。
认识日历
父母利用挂历,先教孩子认星期,告诉孩子一星期有7天,按顺序分别是星期一至星期日。孩子认识了星期后,再让孩子认月份,将月份按照31天、30天分类,并指出2月份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月份。当孩子学会了看星期和月份后,父母可以随意指一个日期让孩子认知,强化孩子认识日历的能力。这项训练不仅教会了孩子看日历,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认识事物的特性
妈妈:“什么白?”
孩子:“大雪白、棉花白、白云白、小兔白……”
妈妈:“什么红?”
孩子:“太阳红、红旗红、红花红、苹果红……”
妈妈:“什么圆?”
孩子:“皮球圆、太阳圆、饭碗圆、包子圆……”
该项训练也可以由爸爸和孩子来进行,父母还可以问:什么黑,什么大,什么会叫,什么会飞,什么会跳……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东西具有的特性,父母都可以问孩子。这项训练不仅强化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思维的敏捷。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5~6岁的孩子,大脑的抽象逻辑性思维开始萌发,孩子对语言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但因为孩子的词汇量还不够丰富,对抽象性、概括性较高的句子掌握得还不多,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出现了词不达意、表达不清等现象。父母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训练孩子的逻辑能力:
在游戏中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游戏永远是训练孩子各种能力的最好方法,在这个时期,训练孩子思维逻辑能力的游戏有以下几种:
●儿歌接龙游戏
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儿歌接龙游戏,具体方法参照以下步骤:
爸爸:“一只青蛙一张嘴。”
孩子:“两只眼睛四条腿。”
妈妈“扑通一声跳下水。”
爸爸:“两只青蛙两张嘴。”
孩子:“四只眼睛八条腿。”
妈妈:“扑通两声跳下水。”
……
孩子在参与这个游戏的过程时,会积极思考,争取不出错,因此其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找朋友游戏
父母准备大小不同的螺丝及螺丝帽数组。首先将螺丝和螺丝帽分散在桌面上,让孩子凭着视觉判断它们之间的不同,并将螺丝帽和螺丝按大小进行分类。接着,让孩子通过看和用手触摸,分别分辨大小螺丝帽和螺丝的差异,进一步细分。最后,父母和孩子进行一场拧螺丝的比赛,看看谁拧在一起的螺丝和螺丝帽最多。在这项训练中,孩子需要不断判断如何分类,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
●给小人找家游戏
父母先准备一些有各种形象的小人图画,图中有男孩和女孩,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戴眼镜的和不戴眼镜的。先把图画拿给孩子观察,并请孩子说出他们谁和谁是一家的,并说出理由。这项训练主要是让孩子学会看示意图分类,提高孩子的分析推理能力。
●谁的不一样游戏
父母先在一堆相同的东西中放置一个不同的物品,例如:在一堆书籍中放置一辆玩具小车。然后请孩子拿出里头不一样的东西。当孩子把东西拿出来后,父母让孩子解释为什么要拿出这个东西,而不拿其他的东西。父母在听完孩子的理由后,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异、同”的概念。
这个游戏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逐渐学会推理、判断、说明。
●故事接龙游戏
父母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大可以将故事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父母讲故事的开头,让孩子按照情节内容编出合理的故事结局。父母也可以告诉孩子故事的结局,让孩子编故事的开始。这种接龙讲故事的游戏是非常受5岁孩子喜欢的,不仅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训练他们思维的逻辑性。
●猜谜语游戏
孩子思考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创新的过程,父母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有趣,对孩子来说难度不大的谜语,如:
大眼睛,宽嘴巴,“咕呱咕呱”爱说话,捉虫能手就是它。(谜底:青蛙)圆又圆,轻又轻,节日飘在半空中。(谜底:气球)
小宝宝圆头脑,拍一拍,跳一跳。(谜底:皮球)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谜底:鹅)
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是个圆盘,有时是把镰刀。(谜底:月亮)
兄弟两个一样高,一日三餐它们忙,光吃饭菜不喝汤,酸甜苦辣抢先尝。(谜底:筷子)
训练孩子的逆向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逆向思维得到高度的发展。在使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进行分析和推理,这种推理开始由表面的转向内在的,由直接转向间接,对于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训练5~6岁孩子的逆向思维,主要是让孩子学会推理,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
父母找来一副扑克,选出其中表示数字1~9的牌。先请孩子把牌洗好,然后父母随意抽出其中一张藏起来,然后将剩下的牌摊开,让孩子猜一猜被抽出的牌是什么花色什么数字。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父母重点培养的内容,这也是孩子最能表现“独立”的环节。5~6岁的孩子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自理能力:
解、系鞋带
孩子5岁左右,父母就要开始训练孩子解、系活结。
父母先做示范,一步步告诉孩子如何让绳子(绳带)一步步地穿插,绕结在一起。示范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讲解。接下来让孩子自己做练习。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做,或者只进行了一部分,父母可以提醒他们,或者用手把手的方式教他们,直到孩子学会。系鞋带是一项动作精细的活动,这项训练不仅能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锻炼孩子手部动作的精细度。
整理书包
孩子5~6岁时,已经可以上幼儿园了,所以,父母不但要让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玩具,还应该让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书包。父母先给孩子做示范:将书包里的书和文具都倒出来,清理一下书包,然后把书一本一本地放进书包里,码放整齐,接下来是铅笔、文具盒的整理。等孩子收拾、分配清楚以后,再检查一下有什么东西落下了。然后让孩子按照示范的程序自己整理书包,如果孩子收拾得很有条理,父母就要给予表扬。
棉被折法进阶练习
前一阶段的整理床铺训练中,是爸爸或妈妈先将被子铺好,然后和孩子一起折叠,孩子6岁前后,父母就可以进一步训练孩子折叠被子。父母让孩子自己抓住棉被角的两端,抖一抖放在地上,将两角和对面两角合在一起,再对折,共折3次。多练习几次,孩子的动作就会熟练起来。
学洗头
孩子6岁前后,妈妈就可以教孩子学习洗头发了。妈妈先兑好水,水温既不能太凉,也不能太热,接着让孩子自己将头发冲湿,抹上香波或洗发液,双手在头发上不停地摩擦直至出泡沫,清洗耳后额前、枕后发际和汗多的部位,然后将泡沫清洗干净,将头发擦干及时梳理。训练孩子自己洗头发,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一个有想法的孩子,不会盲从于他人,其思维活跃,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特点在孩子5~6岁时已经有所表现。为了更好地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鼓励孩子废物利用
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在用过一次后就不需要了,扔了又觉得可惜。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废物利用的方法,变废为宝。让孩子利用废物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且,将废弃的物品重新利用起来,有利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如果家里有废弃的盒子、饮料瓶、吸管等,先不要着急于扔掉,而是将这些东西统统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动手改造,将它们重新利用起来。在刚开始时,孩子可能觉得不知道如何下手,父母可以先给孩子做示范,如用饮料瓶做成一个花瓶,然后让孩子自由发挥,只要将这些废弃物变成有用的东西就可以了。
训练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具体来说也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父母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其创新思维。
在这项训练中,父母可以针对某个事物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思考所有合理的答案。
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应鼓励孩子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父母应多给孩子出一些类似的题目,并鼓励孩子尝试着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