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共往事风云录2
47768800000052

第52章 流沙———一个地名的寓意

不是宿命论,也不知起义军领袖们到达普宁县的流沙镇时,对这个地名是否皱过眉头、预感到某种不祥。反正今天我们再来念叨这个地名时,心中充满了惆怅:这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命运的作弄?将一个象征的地名写在了起义军最后的驿站!

起义部队是10月3日陆续到达流沙的。

周恩来到得较早,由四个士兵轮流抬着担架。周恩来躺在担架上,盖着毯子,一时发热,一时发冷。按郭沫若的说法,是“脸色显得碧青”。贺龙、叶挺稍晚到达。革命委员会决定在这里开个会。会址选在路旁的一座教堂里。

这座教堂已多年失修,形状尖峭,姿态生硬,只能从临空的十字架和花色玻璃上还能判断出是座教堂。会议室设在教堂内细长的侧厅里,中间放了一张长木方桌,四周摆了一圈木椅。

周恩来从担架上被搀扶下来,慢慢坐到桌边,努力提高嗓门,向大家作报告。他在检讨失利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在瑞金、会昌连捷之后,竟然在汤坑打了败仗?第一是我们的战术错误,我们的情报太疏忽,我们太把敌人轻视了。我们已经打到筠门岭,应该穷追,由蕉岭、梅县打出,不让溃败了的黄绍、钱大钧部有整顿的机会。我们没有这样做,竟由筠门岭折回,绕道长汀、上杭、大埔而入潮汕。这样便把我们作战力量最强的两师人不能不分开来,留了一师人在三河坝镇守。终让敌人得到了居高临下的形势,集中力量把我们各个击破了。”

卫士给周恩来送上一杯茶,几块饼干。周恩来稍微休息一下,接着说:“其次是在行军的途中,对于军队的政治工作懈怠了。民众工作也没有跟上,不仅没有发动民众,而且还犯了许多错误,比如进入汕头以后,为了维持秩序,枪毙了两位工友,这引起群众反感,所以有的群众就说我们是蒋介石的第三军队,这种影响很坏……”

疾病已使得周恩来十分虚弱,他不愿多讲过去,话题直转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中央的命令,我们共产党人将不再打国民党的旗号,我们将在苏维埃的旗帜下单独地干下去!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事实上已不存在了。”

周恩来的语调有些苦涩。他那长长的胡须,沉郁的目光,紧闭的嘴唇,都流露出深刻的负重之感。尽管听讲的人已经料到更加危险的下一步,尤其是队伍中的国民党左派,都不愿意接受此时就要“分家”的现实。会场沉默了,空气凝固了。

没有时间商讨。周恩来宣布:“武装人员尽可能收集整顿,向海陆丰撤退,今后再作长期的革命斗争。这工作已经做得略有头绪了。非武装人员愿意留的留,不愿留的就地分散。已经物色好了好些当地的农会会友作向导,分别向海口撤退,再分头赴香港或上海。”

党务委员会主席张曙时表态:“那也好,就这么办吧。”

叶挺仍不主张去海陆丰:“海陆丰已经有敌人,同时,我们到那里后,受到从广州和汤坑两个方向来的敌人的夹击,而那里是不大的一块地方,又是背水作战,地形很不利。”

聂荣臻也同意叶挺的意见:“二十五师可能被隔绝,二十四师伤亡大,汤坑战斗没有取胜,再打下去是困难的。”

周恩来支撑着说:“贺龙同志的二十军已经向海陆丰前进了。”

周恩来说完,不知为什么,大家的目光都转向贺龙。或许因为他是个向来豁达大度、异常乐观的人,他的意见是一种信心。可是贺龙却一声不响,闷头抽着烟,面孔分外地阴郁和黝黑。

正在讨论的时候,得到报告说,前边走的二十军的两个师缴械了。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使得整个会场议论纷纷。最按捺不住的还是贺龙,他将烟斗向桌上一拍,高声说:“我被我自己的家族出卖了,连累了革命,对不住大家。”

叶挺仍然保持他平日的高亢语调,说得很简单:“我们再有一团人,便什么都不成问题啦。到了如今这种地步,只好当流寇(打游击),还有什么好说!”

这些话无意中刺激了贺龙,他呼地一下站起来,大声吼道:“但我心不甘,我要干到底!就让我回到湘西,我要卷土重来!”

午后2时,刚布置好,准备离开教堂时,一位侦察员仓皇来报:村外的山头上,有敌人的尖兵出现!

叶挺拔出手枪,指挥人员撤出教堂,并让警卫部队殿后。

周恩来还没有走,他和李立三、张国焘还有些紧急事商量。他对他俩说:“你们赶紧离开部队潜返上海。”

李立三问:“你呢?”

周恩来:“我仍随部队行动,沿途由我相机处理。除应留下的人员外,一律遣送到香港上海一带去。”

张国焘看周恩来病成这个样子,有些怜悯:“你的病怎样?你病了应先离开部队,让我留下来代替你的工作。前线情况到底如何?”

周恩来没有改变计划的意思:“我的病不要紧,能支撑得住。”他挥了一下手,急遽地说:“我不能脱离部队,准备到海陆丰去,扯起苏维埃的旗帜来!你们快走吧!不能再讨论了,迟了就来不及了。前线糟得很,还能剩下多少队伍,现在一点把握都没有……”

周恩来仍然坐上担架,李立三和张国焘也都离开教堂,各奔前程了。

敌人来得突然,二十四师撤下来的部队,与革命委员会的人混在一起,各个单位还来不及疏散,有些改了装的人员还没有和向导接头,一个成建制的部队也找不到,想调挺机关枪也没有办法,有了枪管找不到枪架,真是一片混乱。后面的人就盲目地跟着前面的人走,据说是要开往云落宿营———这一带的地名真是怪异,总是怀着某种象征。

在村头陆续收集,大约有一个营的武装人员。这一营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殿后,一部分打冲锋,由叶挺领队,争夺那必经的西南山头。

走在中间的是庞大的非武装人员,比那一营人还要多。武汉、南昌、上海、长沙及其他城市疏散下来的男男女女都有,才加上不少的勤务和挑夫。单拿政治部来说,就有好几名挑夫在挑着银元。离开汕头的那晚,财务处要各部委去领钱,大家怕累赘居然都不要硬洋,只有政治部自告奋勇,把好几箱“袁大头”全都挑来了。

浩浩荡荡地走出流沙,队伍向西南面横亘着的山头进军。山相当高,有蓊郁的林木。从这里到山脚,是一片旷阔的田畴,晚稻有些还没收割。田畴当中有二十来户人家,自成一个小村落。天已黄昏,后面追击的枪声也慢慢稀落。在田畴中的小路上走着,迎着从山上吹下来的凉风,人们的惆怅心情也渐渐平息,有人轻声哼起了《国际歌》……

正在这时,前头突然传来几声清脆的枪声。这几枪将毫无戒备的行军队伍打乱了。尤其是挑夫,他们抛下担子便乱跑,勤务也乱跑,穿长衫的国民党左派人员也乱跑。殿后的部队在往前冲,想冲上去迎战,但被这乱了营的队伍拦住了。见此情景,周恩来从担架上坐起来指挥,将每一部分人的职责作了分工,规定了如何联络通信,将队伍稳下来。他正发着40度的高烧。

带枪的人几乎都派出去了,只剩下一支非武装的队伍。天色逐渐昏黑下来,耸立在前面的连绵群山,阴森得像一只庞大的吃人的怪兽。大家感觉着焦虑,向导也没有了,只知道路向是从一个山缺口处翻越过去。

天色已黑透。周恩来着起急来,他叫大家整队,冒险上前。有人还是不动,他更急了:“不冒险只好坐以待毙的呀!”队伍这才重新整齐起来。

就在这时候,于万籁无声之中,在不十分远的背后,又零落地极尖锐地响出几下枪声。这比前一次更加出人意料了。周恩来回头去看,在一片昏黑中什么也看不出。参谋团的几名年轻卫士很机敏,立即掉头伏在地下,用他们的驳壳枪还击。郭沫若这一些军中文人,也学着他们的样,在一块块墓碑下边掩伏下来。一排枪射过去,对方反而沉寂了。弄不清是敌人,还是汤坑溃退下来的自己人。顾不得多想,趁着枪声沉寂,他们从墓碑下边爬起来,赶紧撤离。

这下队伍全乱了。

从流沙教堂出来,李立三、张国焘、廖乾吾和贺昌四个人脱离队伍,跟着一位向导循着田间的小路单独行动。他们也听见流沙大路那边传来的零零落落的枪声。他们的向导是中共普宁县委派来的一位农民兄弟,能干而熟悉当地情形。黄昏后,他们走到了有所碉楼的村庄,流沙方向的枪声也停止了。向导安慰他们:天一黑,敌人不会再追击,你们放心吧。他将他们悄悄引进他家里的后门,出去一会儿,回来时抱了一大包便衣,让他们赶紧脱下军装换上便衣;并给他们准备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倒不是饭菜有多么好,而是他们又饥又渴。饭后,向导将他们携带的短枪全部收藏起来,说留着将来农民起事之用。随后,他们溜出他家后门,循着山间小路,向海滨进发。

他们跟着向导,在无人烟的山岭中行走了一夜。向导很有些神秘:问他什么他都笑而不答,只是领着他们赶路,也不休息。唯一停下来,是在两三处喝了几口泉水,吃了几块饼干。第二天近午,望见前面的大海,向导才说休息一下。他说前面就是甲子港,再往前走,要分开走,要表现出这五个人毫无关系,但各人要互相照顾,以免失去联系:“到了市镇上,我将要走进一家熟识的店铺,你们也陆续进去,不要出声,一切由我交涉,自然有人出来招待。昨晚到现在,我们走了100多里小路,幸好都平安度过,现在到市镇上去,一切更要注意!”

其余四个人当然无话可说:“一切听你指挥。”向导此刻俨若一名大军统帅一样。

他们放慢了脚步,装作普通旅客模样,先后进入甲子港。这个海滨市镇,完全是个渔港,满街都是鱼产品。海港中停泊着大小渔船,海滩上晒着各式渔网,不仅各户门楣都是用大鱼骨搭成,上面堆着许多蛤壳,而且多数妇女头上手上都戴着贝类做的装饰品。这个镇上没有民团,也没有警察,除了一些大鱼贩子操纵市场外,似是一个无人过问的世外桃源。李立三等四人依照向导的话,走进了一间海边的店铺,便看见向导正和店老板谈话。他向他们使了个眼色,四个人便陆续坐到一条长凳上。向导又把他们引到店铺后面的楼上,他对他们说:“你们就在这时休息吧。这位店老板很怕事,不愿留你们在此过夜。他一会儿送茶饭来,你们不要下楼。我去找船,船找好后,你们就上船去。”

黄昏时分,向导回来了。他说:“船是找好了一条,船资要100大洋,午夜开船,直驶香港。渔船的情况我还不太了解,还要去继续打听。”四个急于离开的人们并不在乎船资多少,马上就将100元交给向导,并催他赶快准备起航。

天黑时,四人更是毫无顾虑地在海滩上荡来荡去。那位向导很着急地跑来说:“我找错了船,那是一条海盗船,船老板已侦知你们是大军官,一定带有金银财宝,可能在海上谋害你们,决不能坐!”他指着海上的船只轻声说:“我现在才弄明白,你们看,这面的都是渔船,那面的少数几只便是海盗船。”

“赶紧另雇船吧。”四人都要求着。

不一会儿船就雇好了,但向导坚持要去向那海盗船讨回所付的100定洋。四个人都急了,劝他:“算了,惹翻了他们更麻烦。还是赶紧开船吧。”李立三更是多了个心眼,让向导故意去和海盗船的老板攀谈,说今晚因事不走了,改在明晚走,免得发生不测,并叮嘱向导:“你也有危险,我们走后你明早一定要离开,千万不要去追那100元钱了。”

这样安排后,大约晚上10点,四人踏上了新雇的渔船,船夫解缆,驶向香港。

许多人都像李立三他们这样,通过甲子港逃往香港,再转各地。

撤离晚些的,就更困难了。

郭沫若一行四人摸黑从墓碑旁逃出,找不到路,就在茫茫田野里凭感觉朝海口方向走。一会又和一队有三十多人的武装队伍碰上了。郭沫若躲在树丛里一听他们说话,才知是叶挺的部下。忙着钻出来,跟着他们一块走。

连遭惊吓,已经有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他们走近一座村庄,想找个向导。不料,还未沾着村边,“轰轰”爆出两土炮,队伍又是一哄而散。

纠集起一些人,再走。总算找到个愿当向导的人。向导引着郭沫若他们跨沟跳坎。有一次,跳过一条宽沟时,大家都跳过了,唯有郭沫若扑通跌进水沟里。人们七手八脚把他从水中拉起来,已是里里外外全湿透了。没有衣服换,郭沫若只好打着赤膊,把湿衣服套在别人给他找来的一根竹竿上,就像扛着一面旗。夜来天气渐凉,郭沫若已是上牙下牙打战,只好一边走,一边用手在浑身上下使劲摩擦,发出点热量。

走到一个瓦窑场,士兵们拖着饥饿疲倦的身躯在场外空地歇下了。郭沫若四个人睡在场内的草堆里面。太疲倦了,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士兵和向导早已走得连影子都不见了。四个人好一顿懊丧,无法,只好就近找人买了一些旧衣服,换掉身上显眼的军服,装成当地老百姓,继续向海口方向走去。最后在进步青年农民和农协的帮助下,到了酒泉,再由酒泉上船去了香港。

从潮汕逃出的起义军将领,尤其是像陈赓这样的伤病员,处境更加困难。他是卢冬生和一名工人用行军床把他抬上货船底舱的。他们刚刚坐稳,就有一个黑影跳进货舱,东张西望。陈赓不免紧张起来。在这个铁匣子里,有情况很难逃脱。只见那人捡起一张烂席子,看看没有空地,便往陈赓脚下一铺,倒头便睡。呼吸声显得特别粗。

陈赓本来装作看报纸,拧过脸借着微光一看,差点笑出声来:这不是他的老同学、三师师长周逸群吗?

陈赓不甘寂寞,生出个玩笑念头。他拿报纸遮住脸,大声念道:“这报上的消息真灵通,周逸群还没上船,报纸就登出来了!”

躺在席子上的周逸群一愣,翻了个身,支棱耳朵,想听听清楚……听着听着,扑哧笑开了:“是你这个鬼呀!”

两人高兴地放声大笑。周逸群告诉陈赓,他是被黄绍的部队抓住了,但士兵没认出他,他逃了出来。汕头有个慈善团体给了他一张船票,他才上了船。他们决定一起到上海去找党。他们都担心:不知周恩来、叶挺、贺龙现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