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发现自我与设计自我
47769700000011

第11章 经营强项,优势助你实现理想

拿破仑·希尔说过:“由于我们的大脑限制了我们的手脚,因此我们掌握不了出奇制胜的方法”。我们都在渴望成功,渴望成功后带来的名与利,但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常常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本来有能力做好,却因犹豫不决而坐失良机;本来难以做到,却勉力而为,结果欲速则不达。这种事在你我周围有很多。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关键是要认清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用优势出击,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了你的优势,那么,成功一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发掘优势会使你的人生大放异彩

发掘自己的优势不容易,但你自己必须有信心,谁都帮不了你,一切全靠你自己。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帮助你确信这一点。

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几亩的土地,靠着辛勤的劳作,日子过得很不错。但他不知从哪里听说,如果在一亩土地下面埋有钻石的话,那只要抓一把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那块土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埋有钻石的地方。他走到了遥远的异国他乡,但最终未能发现什么钻石宝地。一晃15年过去了,最后,他囊袋空空,一贫如洗。一天晚上,他来到海滩,在绝望中自杀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个买下农夫这块地的人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一块石头,他拾起一看,原来是一块钻石。就这样,在农夫为寻钻石而舍弃掉的土地下面,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钻石矿藏。

财富只属于自己去发掘的人,其实你也拥有自己的“钻石宝藏”,它是你的潜力和优势,它足以使你的理想变成现实。你应该尽力去挖掘自己的“钻石宝藏”——优势。

一天,一个喜欢冒险的男孩爬到父亲养鸡场附近的一座山上去,发现了一个鹰巢。他从巢里拿了一只鹰蛋,带回养鸡场,把鹰蛋和鸡蛋混在一起,让一只母鸡来孵。于是,孵出来的小鸡群里有了一只小鹰。小鹰和小鸡一起长大,因而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鸡外还会是什么。起初它很满足,过着和鸡一样的生活。

但是,当它逐渐长大的时候,它内心里就有一种奇特不安的感觉。它不时想:“我一定不只是一只鸡!”只是它一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直到有一天,一只了不起的老鹰翱翔在养鸡场的上空时,小鹰感觉到自己的双翼有一股奇特的新力量,感觉胸膛里心正猛烈地跳着。它抬头看着老鹰的时候,一种想法出现在心中:“养鸡场不是我待的地方。我要飞上青天,栖息在山岩之上。”

它从来没有飞过,但是它的内心里有着力量和天性。它展开了双翅,飞到一座矮山的顶上。极为兴奋之下,它再飞到更高的山顶上,最后冲上了青天,到了高山的顶峰,它发现了伟大的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个很好的寓言而已。我既不是鸡,也不是只鹰。我只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平凡人。因此,我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这就是一般人不能成功的问题所在了,因为你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能够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把自己钉在我们自我期望的范围以内。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每一个人的内部都有相当大的潜能。爱迪生曾经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无穷的潜能,而我们独特的优势就潜藏在我们的潜能之中。只要我们能够自立自强,积极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我们就会钓到成功的“大鱼”;当我们冲天一飞时,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的伟大!

唤醒沉睡的优势与潜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陆哥·赫胥勒说得好:“编撰20世纪历史时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令人恐怖的地震,不是连年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自身的人类从未开发的巨大潜能。”

古希腊特尔斐神庙中的碑铭上镌刻着几个大字——“认识自我”,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认为这几个大字“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当人类把身心投向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中,往往遗忘了这一古训。

人类用极大的精力和代价研究外部世界,大到浩瀚无垠的宇宙,小到细菌、夸克、顶夸克,可是却没有很好地关注自身的潜能。与人类大力投入对外部世界的研究相比,人类对自身潜能实在是太漠不关心了!人的潜能开发不仅最为根本、最为重要,而且人的潜能极其巨大,哪怕是作出杰出成就的人“利用他自己的大脑潜能还不到百亿分之一”。

人类拥有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巨大潜能,但是这些巨大潜能都处于沉睡状态,远远没能得到开发、利用。一方面,潜能无比巨大,另一方面,潜能开发十分容易。

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可以立即见效。

有一家炼钢厂分厂的工人总是完不成定额。该厂经理不管用好言好语鼓励工人,还是想方设法劝告他们,甚至骂他们,用开除威胁他们,但是都没有效。

总厂厂长斯切魏伯来了,他在白天班快要放工时问工人:“你们今天白班炼了几炉?”

“6炉。”

他二话没说,拿起粉笔在地板上写了一个“6”就离开了。

夜班工人来了,看见地板上有个“6”字,就问白班的工人是什么意思。

“今天斯切魏伯来这里,他问我们今天炼了几炉,我们告诉他6炉,于是他用粉笔写了个‘6’字。”

第二天早晨,斯切魏伯再到这个炼钢厂来了,夜班工人把“6”字擦掉了,写了个“7”字。

白班工人看见夜班工人在地板上写了个大“7”字,他们想赶过夜班工人的数量,就热火朝天地大干起来,到了交班时,他们竟写上了个“10”。

就这样,一班胜过一班。在极短的时间里,这个原来生产落后的炼钢厂比总厂的任何一个分厂的生产都要好!

就是一个小小的数字,就能够把潜能轻而易举地开发出来!

在体育上,人们为了挑战体能极限,为了那0.001秒、0.001米殚精竭虑。科学发明层出不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可是在人的潜能开发上,人们却故步自封!人类何等聪明,又何等愚蠢!

我们只不过清醒了一半,我们只运用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小部分资源,未开发的地方很多很多,我们有许多能力都被恶劣的习惯糟蹋掉了。

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伟大取决于能力,我们人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要发挥出这些潜在的优势,那么人人都能比现在的自己伟大百倍、千倍。可悲的是,千千万万的人都从未认真地审视自身的潜能,从未意识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巨大潜能。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最易成功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模仿别人做的事,很少有人能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锁定目标,全力以赴,所以不能够成大事。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槛,而迈进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而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他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成大事者,梦想成大事,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不多。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大事的成功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从很多例子中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成就”来自他对自己擅长的工作专注和投入,只有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的代价,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实。

一位知名的经济学教授曾经引用三个经济学原则做了贴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个国家选择经济发展策略一样,每个人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做自己专长的事,才会胜任愉快。换句话说,当你在与别人相比时,不必羡慕别人,你自己的专长对你才是最有利的,这就是经济学强调的“比较利益原则”,这是第一。

第二个是“机会成本原则”。一旦自己做了选择之后,就得放弃其他的选择,两者之间的取舍就反映出这一工作的机会成本,于是你了解到必须全力以赴,增加对工作的认真度。

第三是“效率原则”。工作的成果不在于你工作时间有多长,而是在于成效有多少,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才能得到适当的报偿与鼓舞。

境遇是自己开创的,成功乃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轻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你也许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许真的可以变得“很不平凡”,而成为大家羡慕的成功者。

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脚踏实地是获取成功的另一法宝。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立志,有的人想当科学家、发明家或者大文豪,个个看起来志向远大,皆为成大事者之梦。年轻人难免都会“崇拜偶像”,希望找到学习的典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科学家、发明家。培养一技之长,一步一步去累积自己的个人资源,才是迈向成大事的成功之路的要素之一。

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大事的工作方法在于:该花的心血一定要投入,该有的过程一定要经过。人生充满变数,一个人的成败与否,不单看他的资质,而是毅力。人应该要有梦想,否则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但成大事者必须日积月累地做好准备,你可以立志做大老板,做大文学家,但绝对不要躺在那里等待。

扬长避短才利于优势的发挥

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对自己的弱点和短处要设法避开。人生的诀窍就是利用自己的长处。在人生的坐标系中,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自卑和失意中沉沦。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善于做学问,没有当官的素质,可他非要从政不可,或不得已被推上某个领导岗位,结果在官场上很不得意,学问也耽误了。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用劳伦斯·彼得的话说,这叫“迷失自己”。这种人的失败,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丢了自己的长处,而用了自己的短处。

凡成功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长处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坚持住既定的方向,而如愿以偿地获得成功的。坚守自己的优势方向,就要能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不随波逐流,不赶时髦。

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可谓名扬四海。你也许不知道,马克·吐温在试图成为一名商人时却栽了跟头,吃尽苦头。马克·吐温投资开发打字机,最后赔掉了5万美元,一无所获;马克·吐温看见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作品赚了大钱,心里很不服气,也想发这笔财,于是他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然而,经商与写作毕竟风马牛不相及,马克·吐温很快陷入了困境,这次短暂的商业经历以出版公司破产倒闭而告终,作家本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

经过两次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毫无商业才能,于是断了经商的念头,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这回,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马克·吐温完全没有了商场中的狼狈,重新找回了自信。最终,马克·吐温靠工作与演讲还清了所有债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也许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所有技能中,总有你的长项。成功者的择业原则是:去选择最能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使自己的品格和长处得以充分发挥的职业。因为唯有利用自己的长处,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利用自己的短处会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人是复杂的、多面的,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优点、优势,这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聪明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点,使自己具有永恒的魅力。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呢?那就不要忘了“尽善尽美”四个字。事情无大小,每做一件事,总要竭尽全力求其完美,这是成功者的一种标记。

在人生的路上,只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点、优势,就会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

兴趣能促进潜能的极大发挥

要想找到自己的优势,首先要发现你自己的兴趣所在。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

爱因斯坦4岁时,父亲送给他一个指南针。指南针无论怎么摆放,指针总是朝着那个方向。“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这使他感到了莫大的惊奇,父亲通过让他直接感知激发了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兴趣。爱因斯坦在自传中追溯自己的科学历程时,专门谈了这件事给他心灵带来的震动。他认为,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邹韬奋说过:“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他对所学的是否真正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

有了兴趣,人们就会自觉地从事或追求这种爱好的事情。兴趣、爱好是一种动力,它使人勤奋,使人坚持不懈地干下去。

然而,很多人会说,他知道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多么的愉快,但是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彻底地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坚持干下去。另一是在自己无法从事自己最热衷的工作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在现有的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在勉强自己一段时间之后,也许会在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工作中,找到工作的乐趣。

刘伟在学校里成绩优秀,但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只好中途辍学。对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要找一个好工作实在是太难了。他虽干了不少的工作,但没有一个是他满意的,所以他对这些工作都抱着打临时工的心理,在什么地方都干不长。

就这样高中毕业5年后,刘伟仍然没有自己的事业。年龄愈大,对打杂工一类的低下工作愈不感兴趣。即使有人要他去做学徒学个手艺,他也不好意思去了。在这时,他父亲最后一次帮他找了一个在运输公司开车的工作。他开始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兴趣,比以前做任何工作都认真。同时他也得到了老板的赏识,老板教了他很多运输业方面的知识。后来,老板因体力原因,提前退休,把生意交给了刘伟管理。

这真是意外的幸运,刘伟由开车司机变成了运输行业的经理,使他对这一行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而且也有了很大的抱负,立志要把这个小公司发扬光大。刘伟这时候才明白,工作兴趣的确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他也体会到,以前是因为自己的理想太高,老是觉得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在前面等着他。可这次,他在现实生活和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勉强自己对工作产生兴趣,而这一心理上的转变,正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的兴趣,为此,要对兴趣进行选择。因为兴趣是一柄双刃剑,很多兴趣不但对成功无益,反而严重地影响自己的生活。例如,对赌博、吸毒兴趣越大,对人的损害也就越大。所以兴趣并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需要意志、志向的控制和引导。

列宁曾经对溜冰有很大的兴趣,但这一兴趣严重地影响到了他的学习。溜冰本身就耽误时间,溜冰后又十分疲劳,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为此,列宁费了很大的工夫才克服了这个兴趣的困扰。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让我们感兴趣的人和事,为此,我们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选择那些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兴趣。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兴趣的鼓舞下,可以促使我们自身各方面的潜能和优势得以极大发挥从而促使我们奔向人生成功的目标。

集中优势,而不要分散优势

为什么有些人被称为天才?就是因他们能专注于某一特定目标,不懈地辛勤工作,终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获得了一般人不能获得的成就。集中优势与成功存在着密切的重要关联。

孔德·德·布芬在自然史方面取得了极为卓越的成就,他的一生证明专注才能成功这一道理。他写作《自然史的变迁》,先后修改不少于11次,才自感满意。他对每一部著作都深思熟虑,从不马虎,他从事著述50年来,一直如此。他还常说,天才就是有条有理,一丝不苟。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功就在于像蜜蜂一样不停地劳作,永无止息。正如迈登·勒克观察所言:“布芬的成功最明白无误地表明天才就在于把全部精力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当布芬完成他的第一部著作的写作时,他已疲惫不堪。但他强迫他自己再回到原作上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润色,一直到他感到满意为止。一直到他感到在这种反复推敲中感到快慰而不是厌烦和疲乏为止。他的成功是这样换来的。”

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法则:明智的人最懂得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以形成集中优势,唯有如此方能在一处挖出井水来;明智的人也善于依靠不屈不挠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忍耐力,努力在各种的生存竞争中去获得胜利。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每天都在干与他们兴趣不合的工作,优势得不到发挥,业绩平平,生活平庸,时常自叹命运不济,他们希望机会来了,再去做称心如意的工作。他们常常把做事情和干事业看得过分简单,不肯集中自己全副心思去做。他们不知道,在一项事业上的经验好比是一个雪球,随着人生轨迹的推移,这个雪球永远是越滚越大的。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把全副精力集中在某一项事业上,在这一方面随时随地作努力。这样,在上面所花费的工夫越大,获得经验也就越多,形成优势,做起事来也就越顺手、越容易。

歌德这样说:“你最适合站在哪里,你就应该站在哪里。”这句话可以作为对那些不懂用优势出击者的最好忠告。

那些富有经验的园丁往往习惯把树木上许多能开花结实的枝条剪去。为什么呢?这里为了使树木能更快地茁壮成长,为了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饱满,就必须要忍痛将这些旁枝剪去。否则,若要保留这些枝条,那么将来的总收成肯定要减少数倍。

那些有经验的花匠也习惯把许多快要绽开的花蕾剪去。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花蕾不是同样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吗?花匠们知道,剪去其中的大部分花蕾后,可以使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其余的少数花蕾上。等到这少数花蕾绽开时,一定可以成为那种罕见、珍贵、硕大无比的奇葩。

其实,做人就像培植花木一样,与其把所有的精力消耗在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精力,埋头苦干,全力以赴,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自然也可以取得杰出的成绩。

世界上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才干不够,而是因为他们不能集中精力、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他们使自己的大好精力东浪费一点、西消耗一些,而他们自己竟然还从未觉悟到这一问题。如果把心中的那些杂念一一剪掉,使生命力中的所有养料都集中到一个方面,那么他们将来一定会惊讶——自己的事业上竟然能够结出那么美丽丰硕的果实!

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要比有十种心思来得有价值,有专门技能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这方面下苦功求进步,时时刻刻都在设法弥补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总是要想到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有十种心思的人就不一样,他可能会忙不过来,要顾及这一点又要顾及那一个,由于精力和心思分散,事事只能做到“尚可”为止,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

优势需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和石比,绳和木比,硬度显然相差太远,然而只要专注,全力做好一件事,天长日久,石头也会被水滴穿,木头也会被绳锯断。人做事也是这样,只要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比较完善。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天下非常混乱。有一个茶匠很喜欢武士的装扮。有一天,这个茶匠一时兴起,就穿着武士的衣着,带着武士刀上街闲逛。不巧正碰上对面来了一个真正的武士,茶匠看到武士,吓得头都不敢抬起来,快速地通过。武士见茶匠一脸惊慌,就说:“取出剑来,我要和你比武。”茶匠心想:如果跟武士比武,自己一定会死,但是自己也是一位得道的茶师,要死也不能死得太难看。于是,他就骗武士说:“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办,等办完了这事,再来与你比武。”武士答应了。

茶师找遍了全城,找到了一家著名的剑道馆,他跟剑道师傅说:“你教我一种死得最漂亮的姿势,因为等一会儿要跟人比剑,我一定会被杀死,可是我要死得像个第一流的茶师。”师傅说:“你先泡一壶茶给我喝,我再教你。”于是茶师就很专心地用了毕生功力泡了此生最后的一壶茶。师傅喝了之后非常的感动,因为他这辈子从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茶。于是他就告诉茶师:“你去比武的时候,你的心就保持你现在泡茶的样子,这就是最美好的姿势。”

茶匠听了很开心,就冲回去跟那个人比剑。他把腰带扎紧,高举着剑,全神贯注盯着武士。武士大吃一惊,心想:对手原来武功这么高强,就吓得把剑丢了,跟茶师磕头说对不起,爬着离开了。

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集中精力于某一点,就容易把事情做好,如果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到许多方面去,结果肯定不容乐观,古人比喻说:十个手指按九个跳蚤,结果一个也按不住。

有一个农夫,既有房子也有地,生活十分富裕。有一次,他花钱雇了一条狗,帮他防止流浪的乞儿闯进院子,还要帮他烧烤面包,给他天天浇灌和收拾菜园。

那狗谋得了职业,尽力想把工作干好。

这时候,农夫去赶集,等他回家一看,菜园没有收拾,面包也没有烘烤,而更叫他恼火的是,小偷爬进了院子,把仓房偷了个精光。

农夫哇啦哇啦地痛骂那狗。对于每一桩过失,那狗都有一番辩解:为了收拾白菜的苗床,它把烤面包的事放下了;收拾菜园吧,可是又到了看守院子的时候了;至于错过小偷的那一刻,正好赶上它想去烤面包。

做什么事都是这样,追两兔,一兔不得。平常工作中,业务再忙,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做事时不可半途而废,也不可一心二用,集中优势做好一件事之后再做下一件,这样工作一定能做好。

分散精力是对优势的最大浪费

一个人若能正确认识自己,深知自己才能有限,于是发愤图强,从不幻想做一个全才,也没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野心,而是专注于发展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并且充分利用这项才能,这样,他比那些多才多艺的人更容易集中精力。他不必经常担心自己能否同时做好其他事。他知道,要取得成功必须专心发展某一项才能。于是他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走向了成功。

有些人每天都在做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既没有勇气解脱,又自叹时运不济,幻想适当的机会到来,宝贵的岁月和激情就这么被一点一点地消磨掉了。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年轻人被这种不专一的想法耽误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精力正在白白地消耗掉,如同小水坝的裂缝里流失的水一样。注意力不集中、对琐事过于关心、焦虑和猜疑等消极情绪都在消耗人们的精力。要学会把精力集中到关键事物上,就像让水坝里的水流集中到水轮机上成为动力,不让它白白消耗。一个人在年轻时没有学会集中精力,就很难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显著的成功。当一个人试图在同一时间去做过多的事情时,精力的浪费令人可惜。

一个成功者往往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通常,工作紧张的大忙人都希望设法赶走那些来与他海阔天空地闲聊、消耗时间的人,不希望宝贵的光阴受到损失。

当青年人刚刚踏入社会时,精力十分充沛,要尽快地把精力集中在有助于你优势发挥的工作或行业中。如果不趁年富力强时集中精力去做事,以后就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人的时间、能力与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不能使优势得到集中,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必然做不出成绩来。得与失是一对矛盾,有得必有失,欲得之,必先失之。追求成功者要学会摆脱,只有摆脱掉不必要的和不重要的东西才能在重要的方面做出成绩。

1.学会摆脱事

面前有数件甚至数十件工作,怎么办呢?“五马分尸”总不是个良策,同时去捉几只跳蚤,结果是一只也捉不住。唯一的办法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有选择地先抓住一两件事集中力量去做,把其他事情摆脱掉。摆脱的办法是:取消一部分工作,分给别人或委托别人做一部分工作,推迟做一部分工作,“对付”一部分工作(即花少量精力把事情对付一下,能“过得去”就行)。

2.学会摆脱人

我们常被许多人所包围,办公室常常是门庭若市,下班后到家来访的也是摩肩接踵。怎么办?如果对每个人都认真接待,听其倾诉,有求必应,那就会耗费很大精力而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好办法仍是摆脱。不过,摆脱人比摆脱事更难。有经验的、精明的新闻人物对记者的包围颇有一套办法,对自己想要阐明的问题,利用记者的发问借题发挥,大发议论;而对不想阐述的问题,常采用“无可奉告”的方法予以摆脱。但仅此方法还不行,还得采用所答非所问、一言以蔽之、含糊其辞、笼而统之、大帽子底下开小差、踢皮球以至借故离去等方法突破记者的重围。他们对待记者,既不失礼貌,不得罪,又不被牵着鼻子走。你想成功吗?那就应该学点这种艺术。

3.要学会摆脱过去

专心致志,不念“昨天”。对“昨天”应持的态度是:继承、发扬和修正。对过去决定做的事(包括正在做的和尚未做的),要查其必要性,任何事情如果无法证明其确属有效及确属需要,便应立即放弃,删除过时和无效的计划,不要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填补昨天的并且证明无多大成功希望的窟窿,不要为了“体面”而怀抱过时的东西。摆脱过去,还包括当把一项新的任务委托给一个人干的时候,要免去原有的一些任务,不把原有负荷减轻,再有才干的人也难以在新的工作中做出较大的成绩。在人员方面应吐故纳新。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去,对过去的成功和错误都不要当做包袱背上。同时,还要善于在感情上摆脱过去。每个人的过去,都会有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有过怨恨和悲伤,包括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对这种感情要尽快摆脱,更不要把它带到新的工作关系中去。

不要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人生正如有风有雨有泥泞的旅途,我们每个人都是旅行者。许多时候我们都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里。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家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的时候,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知会没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就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是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我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可凭借的优势,并且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因为缺陷常能给我们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这就正如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警句:“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生活中的优势也有利害两面,本来可以使人更好地进取,但也可使人懈怠和丧失斗志。

圣若望大学门口的停车场,每日总看见成群的灰鸟在场上空翱翔,只要发现人们丢弃的食物,就俯冲而下。

它们有着窄窄的翅膀、长长的嘴、带蹼的脚。这种“黑鸥”原本就是海鸟,只为城市的垃圾易得,而宁愿放弃属于自己的海洋,甘心做个清道夫。

龟兔赛跑的故事更令人深省,兔子自恃是跑步天才,在遥遥领先的优势中便放松了自己,在路旁睡起大觉来,而处于劣势的乌龟却最后赢得了冠军。所以,有优势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看到优势的另一面,多一分忧患意识,这样才不致让优势“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