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以自己这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由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基因所造成。无论好坏,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当你了解自己,你就会扬长避短,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撞击,也不会为本来就不可能成功的事发愁、怨恨自己,你会欣然接纳自己,从而摆脱了那无法接受、无法认可自己的痛苦。
成为你自己,除了要接纳自己之外,还必须学会自己支配生活,逐渐离开过去的指导者(亲人、师长、朋友等),逐渐地摆脱对他们的依赖。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同指导者们交谈,需要他们帮助成长,需要他们提供一种安适感和一种我们也能与他们匹敌的感觉——这种他们所给予我们的希望预言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未来,给了我们一种以实现自己梦想的额外的动力。
在成长中,不管我们选择谁为指导者,总有一天我们必须准备抛弃他们,恢复自由之身而变成我们自己。我们已超越出他们加给我们的信仰,而步向我们自己的信仰。为了变成你自己,有一天你不得不告别你的指导者,离开你的指导者意味着你已学到足够的方法来支配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不管你多么倾慕他们,如果你追随大学中的导师、高中时的朋友、那些帮助你在就业后的第一种职业中成为专家的老人,或那些曾引导你如何生活的可敬老前辈或朋友,你便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美国学者伍尔夫的名句“你不能再回家”,意思是你必须长大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而不能像小孩一样还凡事依赖父母。只有你成为你自己,你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独立存在,完全证明你自己已成长且超越了那个过去的自我,而且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对权威的不服从,从传统角度看来是犯了弥天大罪。在某些学术权威看来,他领导的这个学科几乎已成为他一个人的自留地,不允许他人发表与其不同的意见,如有违反便要对其无情地打击。这种权威在传统的服从习惯影响下,失去了其固有的理性,几乎成了新一代的学阀。
有一位高等院校的知名教授,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上造诣甚高,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名度很高”。但是,有一次他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他所研究的领域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不过,这个新的概念却是和这位教授的原有设想完全不同的,因此,所推导之结论也自然大相径庭。
事情终于被这位鼎鼎大名的学者知道了,这次他那修养有素的态度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原来颇为自信的内心也遭到了重重的刺激。他冷静不下来,总觉得这位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翅膀硬了,就故意拆自己的台。于是他决定反击,虽然他也觉得对方的见解和看法并非全无道理,而自己的理论也不见得无懈可击,可是自尊心却使他认定不管什么场合之下,都必须尽一切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理论,保全个人的面子。他这样想了,也立即这样做了。他的那位学生开始感到迷惑,不知道自己的老师为什么对自己的工作会有那么强烈的反感,所以他总想找个机会,去向他解释。但是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徒劳无益,他的每次耐心阐述和解释,得到的总是越来越带有敌意的责难和反击。这时,他逐渐相信老师是认为自己在蔑视他的权威,是陷进了过分相信自己的误区,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他却百思不得其解。
科学是客观的,正确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是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消失的。所以,那位青年的科研成果到底还是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然而,为此他已耗费了比理应付出的要大几倍的精力,原因就是他遭受到这方面的权威、他自己的老师强烈的反对。
早在两百年前,西方的一位学者向当时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却得到了鼓励和支持。
法国科学家洪堡德(1769—1859)是一位德高望重而又豁达大度的科学家,正当他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一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秀盖·吕萨克(1778—1850)却向他发起了挑战。
盖·吕萨克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化学家,在气体基本定律上有突出贡献。当时他正在研究气体受热膨胀的规律。经过实验,他发现洪堡德的研究有误。于是他发表论文,尖锐地批评了这位前辈的疏忽,并提出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新的气体定律。
盖·吕萨克的论文无疑是对这样一位有名科学家的冲击,但是洪堡德却不曾仅仅为了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当他通过认真研究,发现真理在对手一方的时候,他的不安顿时冰释,并且主动地来到盖·吕萨克的住所,开门见山地对他说:“你的论文很有道理,虽然语气刻薄了一些,但是你是对的。”随后他诚恳地道出自己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想约请盖·吕萨克和他一道参加对空气进行测定的研究。
随后洪堡德兴致勃勃地向盖·吕萨克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考察了四年的情况,并提出去意大利、德国的考察计划。他不仅建议盖·吕萨克一起来整理自己在美国考察的工作结果,而且还计划在新的考察中,与这位年轻的化学家共同设置流动实验室。
老科学家的诚挚无私感动了初出茅庐的盖·吕萨克,他立即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盛情而真诚的邀请。最后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合作是愉快的,而且更是有成效的。
上面两个例子,一中一西,恰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权威的不同态度,也给我们处世提供了有益的警示。
不落俗套
常听到有人说:“最近忙得团团转!”你是否也如此呢?目前,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相当丰裕,而我们每天为俗事缠身,但却不知在忙些什么。
在某国,有人提议设置写上“在这么狭小的国土上,何必匆忙地赶路呢?”的交通安全标语。
许多人早饭不吃,便赶着上班和上学,走到十字路口,连红灯也不耐烦等,一看到没有车辆就闯红灯。
整天就是忙着从这儿到那儿,回到家里,匆匆地解决晚餐又赶着看电视了。
在路上碰到朋友,互相寒暄:
“好吗?最近过得怎样?”
“哎呀!老样子,总是忙得团团转!”
大家似乎总是这样回答,好像忙碌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也常希望能悠闲一点,但却一天天忙碌起来,很自然的就加快了步调。譬如,家中来了访客、电话响了、收报费或出外应酬等,这些都是不便拒绝的事,若拒绝应酬,往往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批评:“他真是个怪人,不太好相处。”
于是,人们不得不牺牲该做的事或休息时间,而忙碌于应酬。然而,仔细想想,交际的幅度愈大,工作量也就增加得愈多,随着忙碌而来的是机械化的生活,一切反而更显得不灵活,更得不到好的成绩,对于这种结果,我们自己也推卸不了责任。
即使日常的生活再忙碌,也不要受工作和琐事所左右,应采取主动的方法,如果听其自然,事到临头才想做的话,事情一定不能处理得好。
有一次,一个旅人向旷野西方走去,发现一条深不可测的大河阻挡了去路。河的南岸有熊熊的烈火,河的北岸则没于水下,只有中间留着一条宽约四五寸的细长白道,一直通往西岸。
旅人正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背后出现了许多强盗和凶猛的野兽,似乎随时准备扑上前来。旅人心想:“我现在要是后退的话,一定会死。可是,前进或留在这里,还是会死!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这时东岸传来一个声音:“你要赶快下定决心,朝那条白道走去。只要顺着白道前进,一定不会死的。如果你犹豫不决,就会必死无疑。”
接着西边也传来一个声音说:“你一心正念,快走过来吧!我会保佑你的。不要害怕掉入水火之中!”
当旅人顺着白道走过去时,身后的强盗和野兽都大声喊道:“喂,回来呀!那条路太危险了!”
可是,旅人不再理会,一心一意地走过白道,终于到达西岸,而得救了。
在这个故事中,东岸比喻烦恼多的时间,西岸比喻极乐世界,强盗和野兽是指我们的感觉作用,河水象征贪婪,白道代表我们的信心。
这个“二河白道”的比喻,就是要我们不可受异端学说的困扰,要抛弃偏见与独断的想法,追求宇宙的自然真理,以全部心灵生活。
“时间是现在,事情就在身旁,该做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此时此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即使每天过着忙碌的生活,也不可失去原则。对自己的事要仔细选择,然后放手去做,才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