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留意你的出行成本第1节堵车是谁的错——公地的悲剧
堵车犹如现代城市的一块痼疾,始终无法治愈。尽管城市道路越修越宽,立交桥越架越高,而堵车却依然故我。人们在滚滚车流中,痛并快乐着,拥堵并思索着。眼看一条条宽阔的马路成为巨大的停车场,有心宽、幽默的司机,苦中作乐,创造了塞车文化。
近年来,塞车段子广为流行,一则改版自《大腕》台词的“堵车段子版本”在司机之间流传着,“塞车算什么?您得研究有车族的心理,愿意花两个小时上班的车主儿,根本不在乎再多花两个小时”。“什么叫马路天使您知道吗?马路天使就是,走什么路都选最堵的,不选最快的。”在堵车中创造一些“作品”,也成了人们在漫漫归途中解闷儿的方式。
那么,堵车为什么会久治不愈呢?在经济学家眼里,一部分原因应归咎于“公地的悲剧”。
1968年,格力特?哈丁教授在一篇文章《公地的悲剧》里提到:公共资源的最终毁灭是理性人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他在文章中设想有一个公共牧场,我们可以预期到的是,每一个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牧羊人都必然会使自己放养的羊尽可能的多。因为在牧场上每增加一只羊带来的收益只归该牧羊人所有,而增加这只羊给牧场带来的成本却由所有牧羊人承担。哈丁在文章中说:“在信奉公地自由化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正是灾难所在,毁灭是所有人的目的地。”
具体到堵车,由于道路是公共资源,谁都有权使用,当上下班堵车的时候,人人都按捺不住往前挤,图一时之快,结果就像螃蟹缠在一块儿,谁也走不了。
明代的刘伯温在他的《郁离子》中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官员瓠里子从吴地回故乡广东,可以乘坐官船。他到岸边后发现有一千多条船,不知哪条是官船。送行的人说,这太容易了,只要看哪条船船篷是旧的、船橹是断的、布帆是破的,那就是官船了。他照此话去找,果然不错。他感叹地说:唉,现今的风气如此之坏,官府公家的东西竟遭到如此破坏。
生活中不乏耍小聪明的人。表面上看,自己占了便宜,但实际上是大家一起吃了大亏,也就是说,这种貌似“利己”的行为,其实也在损己。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每个人都把自己家打理得干干净净,可一出门就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因为“那不是我的家”。当人人都这么做了之后,结果是大家共同生活在垃圾堆里。
解决公地的悲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公地”的存在,“公地”越少,那么浪费的社会资源也就越少。但是“公地”又是社会所必需的,不可能一点也没有。如果我们对公地的管理形成了非常严格的制度约束,虽然公地是公共的,但管理的责任却落实到了具体的人,这样,每个人的“过度放牧”行为都会受到干预,会尽量降低“公地的悲剧”发生的概率。
然而,要想彻底摆脱公地的悲剧的困扰,还有赖于我们的道德价值和观念的改变。下面这个关于非洲草原上狮子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
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着各种野生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地。狮子身居这个地域食物链的顶端,是它们维护着非洲草原的生态稳定。
在草原上,狮子主要以食草动物为食,而食草动物们则依靠草生存。据计算,要养活一头狮子,需要40平方公里的草原。
虽然狮子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但是在严酷的生存法则面前它们保持了自己的理性。虽然它们不懂得过度放牧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草原有自己的法则。不同的狮子为了各自的生存会严格坚守自己的领地,而不会破坏草原的秩序。
因为经验告诉狮子们,一旦使草原超过它的负荷,食物链就要发生断裂,生态平衡就会遭受破坏,狮子就要挨饿。所以它们一直严格遵守草原的法则,各自在自己的领地捕猎。
狮子的本能告诉它:要在草原上生活下去,就必须遵守草原的法则,尽管自己很强大,但不遵守自然法则只能是自取灭亡。我们人类虽然拥有自以为傲的智慧,但是在自然面前我们和狮子是一样的,我们只不过是自然中普通的一员。和狮子相比,我们的优势是我们总结出了在自然中生活的法则,我们的劣势是我们从来没有认真遵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