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
4782600000086

第86章 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信贷消费

第11章第5节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信贷消费

在天堂门口,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相遇了。上帝让她们各自说出自己一生最高兴的事情。

“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住了一天新房子。我这一辈子活得也不冤啊。”中国老太太高兴地说。

“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在我去世之前终于把买房的贷款还清了。”美国老太太也高兴地说。

上帝叹了口气,说:“选择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

这是20世纪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意在说明中美两国居民的消费差异。

此一时彼一时,时过境迁,如今“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这个新兴的消费观念已吹到中国,正成为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新宠。

当这股负债消费的旋风刮入并无直接收入来源的高校学生群时,潇洒豪爽的是青年学子,苦吞黄连的却是为子女不计回报无私付出的家长。面对银行卡汹涌进校园的攻势,家长们很是无奈。“孩子办卡,我们事先毫不知情;一旦发生欠款的情况,作为家长,我们还要替孩子还债,总不能让孩子还没进入社会就有不良信用吧。”很多家长表示,学生办理信用卡没有必要。他们认为,学生拥有的大额度可透支信用卡,已经打破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财平衡,造成了学生脱离家长的“财政监督”,为大学生的不理性消费开了口子,也为家长增加了负担。

据调查,经常性负债消费的大学生比例超过10%,60%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儿子的内裤都要穿100多元的牌子货,而我和孩子妈妈平时都不舍得买太贵的衣服,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就这一个孩子,钱省下来不给他给谁呢?”普遍存在于家长内心的宠爱意识悄悄为大学生超前消费推波助澜。

不仅男同学消费讲排场,女同学的攀比意识也毫不示弱。在成都市中心王府井、太平洋商场里,前来选购“兰蔻”、“碧欧泉”、“安娜苏”等进口化妆品的女大学生不在少数,依恋、维尼小熊等单价五六百的衣裙也颇受年轻时尚女大学生的追捧。

当此起彼伏的手机声打破昔日校园宁静时,当礼尚往来的宴请使校园内外的茶社、餐厅生意火暴时,当因为购置时装、相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使一些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大学生成为“透支”一族时,大学生难道仅仅是在透支金钱吗?高校里这种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费现象的蔓延,不但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而且还因为玩物丧志,丢掉了年轻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时,也给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成了不堪承受的重负。

一位瑞士经济学家曾告诫中国的一位记者,中华民族拥有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负债消费方面切忌走西方的老路。

各类社会调查结果都显示,消费广告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尤其大,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攀比也是造成盲目高消费的原因之一。

高消费和透支消费带来的是债台高筑,加之现代社会竞争力大,求职不易,失业率增加,对于那些缺乏社会阅历、工资收入低、正在求学或刚刚组建家庭的青年群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以下是国外两个负债青年的自述,或许能给我们以警示。

米歇尔,男,23岁,学徒工,负债4万瑞士法郎。

“我没什么抱怨的,负债都是我一手造成的。我喜欢高级发烧音响、电脑、CD,还喜欢各类美食。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广告,我无法控制我的购物欲望。我17岁开始独立生活,19岁已经欠债1万瑞士法郎。我向银行借了1万瑞士法郎还债,可是刚取到钱,我就控制不住自己,买了一个价值700瑞士法郎的随身听。剩下的钱也很快花光。从16岁到22岁,我一直没有纳税,现在,我欠税务局的税款就达3万瑞士法郎。

“由于欠债太多,银行已经将我列入‘操行有问题的付款者’行列,每个月从我的工资中扣除2170瑞士法郎还债。而且,我已经不能再使用消费卡购物。我一定要走出负债消费的阴影,否则,我将无法生活下去。”

蒂娜,女,22岁,商场收银员。欠债800瑞士法郎,相当于她一个月的工资。

“我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是750瑞士法郎。我父母认为我已是成人,应该自己去生活。他们只帮我支付病险。我想上大学,有个文凭好找份像样的工作,多挣钱。但一天工作8个小时,哪还有精力去上学读书?我只是在大学里勉强跟着而已。眼下,我欠债800瑞士法郎,我不敢和朋友们外出,哪怕是去喝上一杯。我的手机也被电信局掐了,我上个月没交话费。”

时下,在我国的一些大都市里,月光族、负翁族、奢侈族成了一道道惹眼的风景。信用卡透支消费被一些人用作盲目赶时髦、讲排场、摆阔气的手段,同时给他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也给社会金融系统留下隐患,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对信用卡透支消费的情况,有关银行业内人士指出:“年轻人都爱追求潮流和新奇,但又具有较强的虚荣心,而信用卡透支消费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年轻人奢侈购物的催化剂。其实,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消费,在消费者没有具备相应经济实力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进行提前消费。”为此,我们提醒那些信用卡消费过度的人,还是应及早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别等到欠了债再叫苦。同时还要对消费者进行适当的消费指引,让他们了解拥有一张信用卡不仅拥有许多权利,还有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