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经济学
47836900000041

第41章 旅游经济发展展望(1)

旅游经济的发展正在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健康发展。未来,旅游经济将以更加全面、新型的产业融合的形式进行整合。这将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总体快速发展。而以区域合作、社区旅游等新形式组合的区域旅游经济将会发挥其独特的带动作用。旅游电子商务是目前旅游经济存在的主导方式,其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旅游行业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旅游产业融合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基本内容

旅游产业是围绕着食、住、行、游、购、娱,与之相对应形成的旅游餐饮、旅游住宿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区(点)和旅行社、旅游购物商店和旅游娱乐场所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综合考虑旅游产业的自身特性,可将旅游产业融合定义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或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新型旅游产品、业务渠道或新型旅游业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图10-1)。

图10-1旅游业产业融合的概念框架

(一)旅游产业的主要内容

1.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E.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波特认为:“价值是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如果用户愿意支付的价值超过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的成本,那么企业就有盈利,反之,则亏损”。企业的价值创造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是涉及到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类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活动、外部后勤、币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2.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

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在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因此,一个产业链也就是一个由多个相互链接的产业所构成的完整的链条。

所有的产业链都可以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通常由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的纵向关系所构成,可以将其划分为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关系;横向协作关系则是指产业配套,由两个并行的产业之间的横向关系所构成。

当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对象由企业层次转向产业层次,对产业链上的价值组织形式进行研究时,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内各个企业的价值活动通过一定的价值通道衔接而成的价值活动链,通过这一有序的价值活动链,产业链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各单独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之和。可见,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价值创造属性的反映。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类型

旅游产业是一个特殊的新兴产业,它的产业融合形式既具有一般产业融合的规律性,同时也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特点。考虑到旅游业本身的特殊性质及当前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本文将旅游业的融合分为以下两种具体的类型(见表10-1):

表10-1旅游产业融合的类型

产业融合类型

表现形式

与其他产业之间

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

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

与第三产业之间

会展旅游、旅游电子商务、体育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

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

旅游美食节、购物节、旅游集团的逐步成熟

1.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通过环节渗透、功能互补来实现融合。即在其他产业的价值链与旅游产业的价值链能够相契合并产生新的商业价值的环节上,旅游产业的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地向这些环节渗透,从而创造出新型的旅游产品、业务渠道或新型业态。

2.旅游产业内部的融合

旅游产业的内部融合指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不同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重组而形成的融合。旅游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是内部融合的重要内容,结构优化本身就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形成新的竟争力。

(三)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旅游业的产业特性——旅游产品特性。1)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旅游产品是无形的,没有形状、大小,不能独立的显性存在,这也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叠加性。2)生产、交换与消费的同时性。旅游产品必须以交换作为生产的前提,生产一旦开始,消费也就同时进行。旅游服务生产、交换和消费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旅游产品很容易出现局部的供求不平衡,产生淡旺季的现象,同时也使得旅游服务质量的控制不能像实物产品一样可以在卖出以前就经过检测,而必须依靠其他指标来保证服务质量。3)非贮存性。旅游产品不能独立于其生产行为而存在。如旅游淡季时期,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体验和项目设施空置,并非产品过剩,而是服务劳动力或旅游生产资料的闲置,淡季时期所提供的旅游体验价值也不可能被贮存到旅游旺季时期再供应给顾客。但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有些旅游体验可以通过实物化来克服其非贮存性。如通过录音、录像、摄影等方式,将旅游体验过程实物加以保存。4)非转移性。旅游活动只能发生在旅游目的地的特殊性质和旅游服务产品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及不可贮存性都意味着旅游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可能从产地转移到销售地。

旅游生产特性。1)旅游业生产活动的非独立性。旅游产品不能显性的独立存在,也不能贮存和转移,只能在旅游目的地生产的同时进行消费,这就决定了旅游产品的生产必须以消费者在场为前提。2)旅游业生产过程的非连续性。在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旅游产品的非贮存性和非转移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只为满足即时的需求,一旦需求出现中断,旅游产品的生产也得中断;但是另一方面,当旅游需求出现过量时,由于受制于旅游目的地的服务生产能力,不可能同时超负荷提供服务。3)旅游业生产过程中有形要素的借助性。在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旅游产品不能显性地独立存在,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有形要素(旅游项目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等)来进行价值和服务的传递。

(四)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外部推动因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产业融合处在旅游和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下,自然离不开一系列外部因素的推动。

技术创新。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便捷路径,是其重要的催化剂。旅游产业对技术的变革有天然的适应性。旅游产业充分地享受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利益。

企业竞争与合作行为。这里的“企业”不仅指旅游企业,还包括其他行业的企业。企业的本能是追求最大化的效益,而最大化的效益来自于消费者最大化的满意度。为此,企业不断地探索技术的创新,不断地在变化的环境中谋求持续的竞争优势。旅游产业的融合就是这些在竞争中的企业互动发展的结果,企业之间改变了传统的竞争观念,它们彼此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

政府管制放松。政府对经济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部平台条件。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政府将旅游作为一个经济产业的地位确立下来,对其管制逐步放松,限制性条件减少,旅游产业的壁垒更为降低。

二、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一)中国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分析

1.技术渗透融合模式

技术渗透融合模式是指通过技术路径将旅游产业的价值链活动环节渗透到另一产业中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联结起来,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举动和具有现实意义的一步。尤其是对于克服旅游产品的非贮存性和非转移性,增加其间接贮存性来宣传其体验价值并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2.功能附属融合模式

社会中的各个产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当这些功能和作用与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平行共进时,就产生了两者融合的契机。功能附属融合模式是指在两者的严业活动能够平行并共同创造利益条件下,将旅游活动和与其他产业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进行相结合起来,将旅游功能附属到其他产业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的模式。这样的功能融合使附属的旅游活动得以进行,也让其他产业拥有了深化和拓展其功能的创新途径,达到两者的双赢。

3.资源共用融合模式

资源共用融合模式主要指其他产业的某些价值链环节甚至是核心价值链环节可以通过创新性重组和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资源并构成旅游产业的产品价值链环节,形成新型旅游产品的融合模式。这使得旅游资源的外延得以不断拓展,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在这过程中,其他产业的这些价值链环节仍然保留着自身的价值创造活动,但同时也作为了旅游产业的新资源被加以包装,成为新型的旅游产品。

4.市场共拓融合模式

市场共拓融合模式是指旅游企业或其他产业的企业在对对方产业市场领域的拓展欲望下,以结构合并、项目合作等形式达成融合发展,并获得共同效益的双赢发展模式。当旅游产业想要涉足其他产业领域,或者其他产业想要分享旅游经济价值,在这两种方向的起点,对于对方市场领域的开拓欲望就成为了双方产业的企业进行融合合作的契合点。

(二)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1.融合范围扩大

产业范围和地域范围均在扩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旅游产业的融合范围将继续扩大,现在尚未融合或融合尚不普遍的某些产业或行业,在以后的发展当中可能会逐步参与进来,最终纳入到整个融合体系当中。如教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同时,旅游产业融合在地域范围上也将进一步扩大。为了存进旅游业的地区均衡发展,我国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将从发达地区逐步向不发达地区延伸。

2.融合程度加深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产业融合在操作层面仍然障碍重重,不仅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更多的是观念上的障碍、体制上的障碍。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型期,有这些障碍应该说很正常,转型的过程就是逐步减少障碍的过程,也是我国旅游产业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比如旅游区域融合,如现阶段我国旅游区域融合程度比较深的是以江、浙、沪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板块。旅游产业的区域融合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区域内各个地区的利益结合问题,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实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都是要追求其经济利益的,只有双方或多方都能得到利益,旅游产业融合才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而对利益的追求往往是落脚于对旅游者的把握。由此看来,虽然现阶段我国很多旅游产业融合现象都呈现出浅层次性的特点,融合程度不深,但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旅游产业也将进一步协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旅游产业的融合也将进一步深化。

§§§第二节区域旅游经济

一、区域旅游经济基本内涵

区域旅游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旅游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区域旅游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旅游经济学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探索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简言之,就是人类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它的贡献与独到之处,就在于它以空间维来观察旅游经济现象,对旅游经济活动作出理性解释和把握。

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其基本内涵是在宏观旅游经济背景中,区域旅游经济总量增长,人均旅游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产业和空间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地区间建立合理的经济关系,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为此目标而制定的区域旅游政策等。其不仅包括地区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文化、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其发展过程一般应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两个基本过程,即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是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伴随经济结构变化的客观过程。区域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是“量”的含义,而区域旅游经济结构变化是指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具有内在的“质”的含义。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经济结构变化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并统一于实践过程,即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之中。

二、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基本格局

依照旅游合作区域的宏观区位,对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格局进行梳理,大致分为以下类型:东部沿海旅游合作区、沿线带状(江、河流域以及交通轴线)旅游合作区、内陆腹地旅游合作区,以及一些专项旅游合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