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狼道
47838900000026

第26章 狼性准则(5)

好奇心是知识的源头,而知识又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我们要得到知识,就必须要有好奇心。你若有好奇心,你就会很想知道你不了解的事物,主动去找寻答案,那些答案就是知识。相反,若你没有好奇心,即使把所有写有答案的书籍放在你面前,你也不会有丝毫的兴趣去看,对你来说,这些书籍和废物没什么区别。

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知识的,所以,我们只有对事物好奇,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牛顿对生活中的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其他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苹果掉在地下,这对许多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他却追根究底,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当然,除了要知道身边各样事物的基本理论,我们还要继续追寻更深层次的东西,要寻根究底。如果瓦特知道了水壶盖子为什么会升起后就不再进一步地追寻、思考、引申,我们今天就不会有蒸汽机、蒸汽火车了。因此,我们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还要看事物的本质。

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办法有很多,比如看书、上网、看电视、发问,都能满足好奇心,获得知识。应该问什么人呢?什么人都可以,要追求知识,就要不耻下问,这是孔夫子的经验。

总而言之,好奇是成功的第一步,你要想成功,就不能没有好奇心。知识好像大海,无穷无尽,只有对事物充满好奇,不断地问问题,才可能一步步地迈向成功。

但是,好奇心却往往是人们最缺少的。许多教授虽然知识渊博,但因为缺少好奇心,所以只能原地踏步。他们忘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好奇心是成功的第一步,如果没有了好奇心,就不会成功。每个大企业都是由创作开始的,而创作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

小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看法,知识也增长了。这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会了,对周围的环境太熟悉,太了解了,我们的好奇心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可能我们会这样想:这个世界也不过是如此,没有什么新奇的。

你的这种想法似乎是对的,从地球的表面看来,我们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再探讨、再研究了。但是,如果我们能想一想为什么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他就会发现地球引力,而其他人看到苹果掉在地上,却认为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你也许就会从中有所领悟。

其实,只要我们去深入地思考、观察,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上的每个东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你是永远无法完全了解的,你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世界包罗万象,可以说是无奇不有,无怪不存。好奇探怪,是人们认识和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也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觉得新奇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一种探索方式。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爱因斯坦说,自己没有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自己也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对任何事物都寻根究底罢了。

爱迪生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他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爱迪生的成长过程吧,也许从中能有些启迪。

1847年,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里。很小的时候,爱迪生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有时候问得大人都没法回答。

有一天,他看着母鸡正在孵蛋,就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吗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害得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因此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

当爱迪生长到8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分分上学了。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老师没办法回答,于是就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就这样,上了三个月课以后的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里去了。

爱迪生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儿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她认为自己的孩子并不笨,于是决定自己来教育孩子。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傲起实验来。可以说,母亲的这种教育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最早期的启蒙教育。

爱迪生长大以后,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能好好休息,以便白天有精力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很多次的重复试验之后,一架新式的发报机在爱迪生手下诞生了。

可以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离不开他的好奇心。在他发明了电报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振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纷纷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首要条件,没有好奇心,很难想象一个人会成功。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都和爱迪生一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也就有了很多伟大的发现。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上中学的时候,听说可以用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这个仪器的名字叫日晷。他很好奇,就向老师了解日晷的原理,回家后找了些废旧材料,很快就做出了一个日晷。他利用自己做的日晷,研究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因为对天文的极大兴趣和好奇,长大以后,哥白尼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推翻了过去一直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的地心说,这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大贡献。

化学家罗蒙诺索夫,从小生长在一个渔民家庭,很小的时候就随父亲到海上打鱼。他对大海发生的所有自然现象都感兴趣。出海后回到家里,罗蒙诺索夫总是要问父亲许多问题。为什么夏季傍晚海面会出现光亮的水纹?为什么冬夜天空会出现绚丽的北极光?为什么海水每天两起两落?也正是因为这种从小就有的好奇心,长大以后的罗蒙诺索夫终于在化学领域有了一番作为。

大动物行为学家古多尔曾经说过,闷热的鸡窝常常和自己的儿童时代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小时候,他曾钻进鸡窝一直待了五个钟头,为的是要看看母鸡究竟是怎么下蛋的。

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

它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几乎每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都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一生是充满了对大自然奥秘好奇的一生,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一步步攀登科学的高峰。

科学家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的敏感与探求。它是以大量原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好奇心是科学家们学习、研究的最初动因,也是最基本的创造心理因素。

好奇心不仅仅只是著名的科学家所必需的,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要学习知识、有所成就也离不开好奇心。

成才离不开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成才。要想有成就,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种子,没有种子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种子播种在黑土里以后,经过人们的浇灌、培育,会逐渐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长成栋梁。

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你就有可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许多人都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对于一个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好奇心是其一项最宝贵的财富。

不经意的好奇,意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巧克力最初的来源地是中美洲,那里的热带雨林中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野生可可树,树上结满了果实可可豆。1300多年以前,约克坦玛雅印第安人用焙炒过的可可豆做了一种饮料叫chocolate。墨西哥阿兹台克人战胜了玛雅人并从他们那儿学到了关于chocolate的一些知识。

16世纪,当西班牙殖民者来到美洲时,阿兹台克人又把chocolate知识传给了他们。1504年,哥伦布出于好奇,环球航行回欧洲时带了些可可豆回去,随后的探索者DonCortes发现了chocolate的商业价值并把这种饮料传到了西班牙。

西班牙人对chocolate进行改进,在里面加上糖使其变甜,到17世纪时这种饮料在欧洲那些富有的贵族中变得盛行起来。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可可树的种植发展到巴西,特立尼达和其他西印度洋的一些群岛,后来又发展到西非和其他热带国家。随着巧克力的产生,这种食物很快传遍全球各地。

哥伦布一时的好奇,意外地促进了一种世界性食品的产生。

§§§第三节狼性多变

狼的自述:

如果我是一只羊,我想吃的就不仅仅是草,现在草场越来越少,我该怎么办?那我会把我的牙齿磨尖,去寻找生肉,而不是等着被饿死。为了生存,我要学会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狼有着灵敏的嗅觉和宽阔的视觉,狼能凭借嗅觉和视觉,并依循足迹等线索寻找猎物,如果狼发现猎物所处的形势很有利,就会尽可能悄悄地接近猎物。一旦被狼相中的猎物逃跑时,狼会随后紧追,如果没有办法立即追获,便会很快打消念头,立即放弃眼前的猎物,转而寻找其他的猎物,因为,狼宁可选择长期等待而换取长远的胜利,也不愿以生命换取眼前的小利。当狼很快靠近猎物的时候,会咬住猎物后腿踢不到的位置,像肩部,臀部,颈部等。狼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策略是变化万千的,这就是狼性的多变,是它们智慧的生存法则,狼也正是凭借这种高明的策略而一次次地捕获进入它们视野的猎物的。

狼性的多变,使得狼能一次次地捕获猎物,而作为一个企业,也只有在多变的市场中学会不断地变化,才能不断地前进。俗话说: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韬晦有度,进退有方

狼性的多变,转化为做事,其实也就是韬晦有度。韬晦,即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真实抱负,以免引起对手或政敌的警觉,耐心等待,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失为一种变通的好方法。或许有人会说这样一来不就有窝囊之嫌了。其实不然,面对猖獗的恶势力,只知躲避、退缩而永远都不敢挺身而出,无所作为者,谓之窝囊;而善于从容退让,暂时忍受屈辱,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等候转败为胜的时机,这也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此亦韬晦之计,是大智大勇之表现。

韬晦,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隐藏、伪装的意思。春秋时代的老子曾有一段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此即韬晦之术最早的理论化总结。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人们的真实面貌和目的常常需要用假象掩盖。中国古代的权术家们很早就学会了在政治斗争实践中运用韬晦的手段,从志向、才能、名望、感情、生理等各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掩饰和伪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韬晦常用手法之一:在志向方面进行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