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个大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旁边的侍卫看着这两个大臣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撤了酒宴,派人把这两个大臣送回了家中。第二天上午,他俩从沉醉中醒来的时候,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不记得当时发生什么事了。
太宗这样说,并非真的忘记了昨天的事,而是对臣子的宽容。可见宽容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人有宽宏气量的一种表现。现代的领导,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下属冲撞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妨学学宋太宗,既不处罚,也不表态,装装糊涂,行行宽容。这样做,既体现了领导的仁厚,更展现了领导的睿智,不失领导的尊严,而又保全了下属的面子。以后,上司和下属之间的相处也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因为你的宽容,你的下属也会更愿意为你做事。
作为一名领导人,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心胸。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设身处地地替下属着想,这样的老板不是父母官,也称得上是一个修养颇高的智者。而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他会尽量避免说不,以免伤害对方。他们不采取任何行动,希望问题会自动消失。但是,他们也绝不会说不敢面对问题或向员工投降。有气量和懦弱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宽容有着很大的影响。没有宽容,就没有信任;没有宽容,就没有团结和合作;没有宽容,奇迹就不可能出现;没有宽容,成功也会离你越来越遥远。
古人讲所讲的忍字,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
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晋书·朱伺传》)这里所说的忍,是一种顽强精神的体现。其二是抑制。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吗?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宽容待人的人,是深沉而有气量的,是智慧与谋略的表现。
在很多地方,气量也表现在不拘小节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介绍: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任皇帝。626—649年在位。
在位任贤纳谏,励精图治。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发展科举制;施恩威于边境,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汉藏联系,使国昌民富,其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旧唐书》称其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又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能开创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唐朝帝国,唐太宗的气量,不可谓不大。
《旧唐书》称其不拘小节,也许是对他最为贴切的评语。大的气量,应该做自己认为的大事,沉迷于点滴小事中而不能敞开胸怀,不但得不偿失,而且是一种最为愚蠢的行为,是成不了大事的。
现今社会,做人更需要气量,君不见,报纸上,电视上,天天各种各样的新闻满天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特别是针对一些名人的,更是小事也可以炒成大事,如果没有一点气量,没有一点包容心,那么你天天就会受气,既然如此,何不气量大一点呢?
俗话说,脑袋够大,才装得下十年寒窗的书香;耳朵够大,才能听得进逆耳忠言;嘴巴够大,笑得才够畅快;肚子够大,才能撑得下人事之船。凡事讲究大气二字,生活的快乐就会变得宏观起来,而所有的不快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中国人讲究雅量就像讲究面子一样重要,做人要有气量,有胸襟,宽待他人一切可以原谅的过错,能彰显一个人的气质和品德修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立壁千仞,无欲则刚,就是对宽容最好的注释。
对别人宽容,固然是一种值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特质。然而,在对别人有气量的同时,能否对自己大度一点,似乎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对自己宽容,首先要看你是否有能力将自己与他人放在对等的位置上——要看得起自己;要看你是否能在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要认清楚自己;还要看你是否对宽容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阐释——要相信自己。宽容与纵容,你要分清这两个词的意思。
中国的家长都有这样一个喜好:拿自己的小孩与别人的小孩做比较,你的小孩比较漂亮,我的小孩比较聪明,他的小孩比较调皮;中国的城市人比较喜欢拿金钱拥有量做比较,你是蓝领,我是白领,他是金领……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人们往往能够原谅他人,但却很苛求自己,甚至自家的垃圾筒没有邻家的好看都能让人伤心好一阵子,其实这样的人在某些事上即使能做到对别人宽容,也不是真正的有气量。
人比人气死人,所以不要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去比。肚子足够大能撑别人的船,固然是件骄傲的事;但肚子大到能将自己包容进去,那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才是真正的有气量的人。
所以,真正的有气量的人是对人对自己都能宽容的人。宽容别人是一种美德,宽容自己同样也是一种美德,同样是一种有气量的表现。
志求高远
志是人的心意所向,《诗·关雎序》称:在心为志。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狼的生存也可以称其为心态的生存,引申到人类的生活,可以称为是志求高远。
立志,其实就是让一个人从大地上站立起来,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从浑浑噩噩中悔悟过来,从芸芸众生中凸现出来。生活不能没有目的,人生不能没有方向。立志,就是给人生一个目的,一个方向,从而使得一个人的智慧、情感和意志沿着既定的方向驶向既定的目的,最终达到成功。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止,就是人生的至善境界,生活的目的,就是使人高大的东西,它支撑着一个人的价值,体现着一个人的尊严。
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志与做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一个人的志向如何,不但决定一个人的品格如何,而且也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智慧以及他未来的成就如何。立志,是一种人生智慧。一方面,需要有崇高的目标,如诸葛亮写给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说: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另一方面,也不可逞才使气,妄自尊大到不切实际的地步,即所谓志大才疏,如《三国演义》中的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又有四世三公的出身,拥有青、冀、幽、并等广大地盘,认为自己在群雄中没有人可以比得上,天下唾手可得,结果因为妄自尊大,在官渡之间中被曹操打得狼狈逃窜。
后来,在曹操举兵攻冀州时,袁绍又气又急吐血斗余而死。《三国演义》特别有一首诗议论这种立志不当之人: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庆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不但要有高远的志向,还要有切合实际的努力过程,这是一种人生智慧。儒学的创始人孔夫子在立志上可谓称得上很有创造性。《论语·为政》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治学孔子的本意。孔子治学而不入仕,在当时是不会有太高的地位的。但当孔子看到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新兴统治者不断产生,新兴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执政的合理性,往往要援引传统理论,以说明自己行动的正确性。他希望有更多的士人能通过掌握道去影响并改造统治者,于是便将解道当作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后来的治学与讲学。志求高远,会让人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孔子一生以治学为核心,终于成为一代大家,为历代后人所称颂,他的一生也算是过得很充实的。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但是却不敢立大志,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其实我们应当深信:志当存高远,要立志就要立大志。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并且为着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一定会让目标成为现实的。
哥白尼是波兰的著名科学家,为了证实太阳中心说,他不畏封建教会的专制独裁,敢于提出自己的正确论断,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能够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含辛茹苦,努力研究,终于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并且凭着毅力,在临终之前,完成了《天体论》这部巨著,为人类以后研究天体学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创立了陈氏定理。陈景润在中学时期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为祖国争光,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为此,他一直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他顶着狂风恶浪,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坚持研究,始终不懈,终于部分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为数学科学打开了禁区,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荣誉。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立志成才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他们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人杰,他们的志向也鼓舞着当时的人们以及今天的后人。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可以找出很多立志成才的例子。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常常立志,但是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又退缩了,他们不愿为了志向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没有自己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吃苦耐劳的作风,没有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他们永远也不能对人类做出贡献,永远也享受不到那种经过艰苦奋斗而得到的快乐,永远也享受不了成功的喜悦。
立志高远,会使人生充满信心。三国时诸葛亮与友人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避乱游学于荆州,虽然他们都有很高的才识,但却没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所以讨论人生的前途,成为他们经常的话题。不过,因为他们又都立有高远的志向,所以对于前途他们总是抱有信心。
当年,为了请得诸葛亮出山,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从而使得诸葛亮迅速作隆中对,向刘备讲述鼎足三分的战略计划,并且随刘备进入群雄逐鹿的政治、军事斗争生活。在参与赤壁之战,夺取益州、汉中,平定南中之叛,六出祁山伐魏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活动后,于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临终前诸葛亮上表给刘禅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年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这说明诸葛亮对个人的生活及俸禄、官职并无太多要求。他的志向,在于实现作为帝王之师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志向自然是高远之志,不是一般的人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后代的士人,诸葛亮的高远志向,却对他们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中,不求上进的经营管理者可以说有很多,取得的成就大也好,小也好,都不肯再前进,只会躺在原地睡觉。联想集团的前任主席柳传志说过:联想为什么能做大,因为联想志存高远。想到才能做到,想都不敢想怎么做。但知难行易,过河如何过,要首先想清楚,然后去培养自己的素质。
人的一生,总是有得意的时候,也不乏失意的时刻,就像大江大河中航行的一叶小舟,总会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也总免不了遭遇顶风逆水。春风得意时,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心想事成,荣誉与金钱呼之即来;而在失意之时,似乎老天都与自己作对,真所谓喝凉水都塞牙,简直是倒霉到了极点。
其实,人生还是失意时少,得意时多,但是,人们感受最深的往往是不如意。人生来就只习惯于享受,得意的时候,并不觉得怎么的,甚至认为理应如此;失意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心气浮躁,怨天尤人,什么世态炎凉、疾病折磨、贫穷煎熬,活得很累,生活很难。纵观世间的一切失意之事,最大的莫过于事业上的挫折,抱负无法实现。生活拮据也好,情场失意也罢,都是可以找到解脱的方法的,只有事业上的不顺心,空怀一腔热血,却无法施展才华的境地,才是最让人窝火的。不管你有多么高明的良策,也不管你有多么博大精深的学识,对不起,就是不用你,你说什么也没有用。有学问又怎么样?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怎么样?没有伯乐相中你,你也只能是一匹普通的马。难怪唐朝大诗人陈子昂发出如此的哀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诗人空怀一腔报国热血,但却无处施展,心怀是多么的悲凉。
诗人的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说,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军中,由于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而受到降职处分。诗人因此登蓟北楼,想起战国时代燕昭王礼贤下士、重用乐毅之事,不禁感慨万千,也因此而留下了千古名句。
如果,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境界再抬高一些,可能就会想到,宇宙之辽阔,时间的流逝,个人在这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苍茫和时间的长河之中,到底有些什么样的作为才不是虚度此生呢?个人的力量与无际的时空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因怀才不遇而耿耿于怀实在是患得患失的心态,也是一件幼稚的事。乐毅遇上了燕昭王又怎么样?燕昭王一死,还不是被迫出奔赵国。一个人得意也罢,失意也罢,总是难免的,只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量,就不会太在意一时的得失,而应该把视野放远一些,把志向放高一些。
生时,能够有益于当时的社会;死后,能够闻达于后人,这是一个有识之士的心愿。庸碌无为,湮没无闻,那无异于对人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