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佛乡采访时,我们意外遇见全国抗震救灾英模舒云。
去年大地震,舒云失去了父母,姐姐又受重伤,6封家书没能催回他。他忙于指挥抢救受灾群众,实在顾不上回家看一眼。
“找一条适合当地的科学发展之路。”现任七佛乡党委书记的舒云,在回答记者提问“眼下最担心、最操心的事”时这样说道。
他扳着指头算了笔账,当地农民建新房,除了国家补助、特殊党费和援建指挥部的奖励,每个农户平均贷款超过6万元。
“乡里最近制定了一个‘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计划’,我们得千方百计给每户培养一个明白人、给每家创造一个经济源。”舒云对记者说,“我们正在努力,好在还有浙江人民的大力支援。”
是的,舒云他们担心的事,援建人员也同样在操心。
先讲浙川“贡茶”结亲谋发展的故事。说来也巧,唐代贡茶“紫笋”之乡的长兴县,对口援建“七佛贡茶”原产地的七佛乡。
“七佛贡茶名声比紫笋贡茶还要响亮,当年武则天坐上皇位,想喝上家乡的茶,便有了‘武皇平生饮最爱,唯有七佛贡茶来’之说。”长兴指挥部负责产业援助的彭志江说,“七佛号称有几千亩茶叶,可还真看不到一块像样的茶叶地,事实上成片的不到500亩,管理粗放,种植原始,产量很低。”
经过调研,长兴指挥部与七佛乡政府一起制定了一个“七佛贡茶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100亩的基地,委托县农业局从杭州采购了40万株国家级新品种“龙井43号”茶苗。他们又特地请来长兴茶业专家举办了3期培训班,传授新型种植管理方式。
听说来自浙江的茶苗于11月23日开始栽种,我们当即赶到桂佛村。正在地头忙活的村民刘守云,是承包这个基地的5个大户之一。今年58岁的老刘是该村二组组长,原先种有近10亩的零星茶叶地,是当地的老茶农。这一回,老刘积极性很高,不仅自己承包了26 亩,还每天督促村民来这里学习种植技术。
“过去我们种茶和种树一样,种下了也就不管了,能成活就行,长了七八年还是老样子,效益不好,我自家的10亩茶一年也收不了几斤。”老刘话很坦率,“这回有指挥部帮助,给我们送来优质茶苗,还送来地膜,教我们采用地膜覆盖技术,这方法保水保肥又保温。”
村支书李扶员告诉我们,村里计划用3年时间,发展1000亩茶叶基地。他说:“我到过你们浙江的安吉和长兴,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技术。”一旁的彭志江笑着介绍,李扶员是当地的能人,办起了“农家乐”,最近又新种了60多亩茶,还打算将原来的80亩老茶地进行改造。“每次我们请来专家,第一个抢人的就是我们这位书记。”
李扶员憨厚一笑,接过彭志江的话:“村民都很实在,只有你做出来样子,他们才认这条钱路子。”
再说浙江女婿楼子创业的故事。楼子乡地处海拔500~3000多米的山区,限于自然条件,还处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阶段,农产品商品率很低。全乡2000多人口,有近一半外出打工,大多去了山西挖煤。
德清指挥部援建人员在挨家挨户的走访中,有一天听说这里有个浙江女婿。经打听,那位名叫吴广海的小伙子,家住食用菌种植比较发达的丽水市,2005年与姓苏的楼子姑娘结了婚,有意为妻子家乡的重建出份力。
了解到这一情况,指挥部一阵兴奋,大家分头查找资料,联系有关专家咨询。楼子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林木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于是,他们很快制定了一个袋料香菇栽种示范基地的建设方案,计划租用土地23亩,建25个单体大棚,可年产20万袋香菇。
“按市场平均价格,除去成本及废袋,保守估计每个成品袋可产生净利润1畅5元至2元,20万袋可产生净利润30万元以上。”负责产业援助的陈国松说,“这还不包括土地承包和劳动力收入。”
他们找到吴广海,一拍即合。小吴联系了当地2名村民,3家合伙经营香菇基地。目前,20多个单体大棚已经搭建完成,明年年初制种,不用两个月就可以组织采摘与销售。
“这是我们合作搞的一个试点,成功了,把技术留在楼子,希望能成为村民致富的一条路子。”陈国松说。
我们再次回到马鹿乡。“一个菜园子、一枝黄樱椒和一只土鸡”,是湖州援建指挥部为当地农民特别配置的“菜单”。
马鹿乡是青川农业大乡,人口近万,农业以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等传统农产品为主。为了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规划,在去年入川以后,湖州援建指挥部人员,经过大量细致工作,摸清了当地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地实际和湖州优势,确定了钢管大棚蔬菜、黄樱椒引种和简家禽业公司扶持3个项目。
黄樱椒已过了收获期,我们决定先参观这里的菜园子。路上,援建干部陈平介绍说,指挥部采用“三乡联动和公司+经纪人+农户”经营管理模式来推广黄樱椒种植。年初,经指挥部联系,湖州中味公司和各村基地签订了黄樱椒产销合同,合同明确,公司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培训、统一进行收购。有了这份“旱涝保收”的订单,每亩黄樱椒增收2000元可以说是“底价”。“今年在3个乡的8个村开始引种,500多亩黄樱椒尽管遭遇了‘7 · 16’洪灾,效果还不错,目前要求引种黄樱椒的农户越来越多。”陈平说。
此外,湖州指挥部还重点扶持了当地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灾后重建。“简家禽业”通过公开承诺,以优惠价对马鹿等3乡农户提供鸡苗,收购成鸡。援建干部还拟了一句挺有吸引力的口号,“修好房子挣票子,养只土鸡是条好路子”,成为当地农民的美谈。
从市指挥部出发,一刻钟时间,我们来到大棚蔬菜基地。180个钢管大棚整齐排列,颇有我们浙江农村的常见景象。
这是青川县第一个落地的产业援建项目。大棚是从湖州专程运送过去的,采用先进的宽门、斜拉撑、双卡槽、半自动卷膜结构,坚固性好,管理方便,也适合机械化作业。
宽敞的大棚里,番茄开始泛红,尖头辣椒已到采摘期,嫩黄的芹菜长势喜人。黄维富一家3口正跟着湖州农艺师周坛根,查看菜苗生长情况。
老黄家承包了60只大棚,他还担任着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也是在援建指挥部帮助下建立的,负责蔬菜品种引进、协调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及对外销售等事项,是青川首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9家社员,承包了这里90亩的面积。
在老黄的介绍中我们知道,过去他种植一季油菜或玉米,一亩地的收成400元左右,纯收入不到200 元。今年,他家的大棚蔬菜,仅一只大棚,一季黄瓜3500元,芹菜3000多元,番茄4500元以上。“一年下来,一亩地纯收入5000元没问题。”他说。
儿子黄光平,当过4年兵,原先在外打工,今年被老父亲拽进了大棚,如今跟着周坛根身后学技术,整天乐此不疲。“没想到当农民还需要那么多的学问。”小黄一边说,一边不好意思地笑了,“今年夏天,我们马鹿种出了西瓜,一下子轰动了全乡,大家争着过来看新鲜。”
周坛根解释说,这边雨水多,光照少,自然条件下无法种植西瓜。老周是市农业局派驻马鹿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的专家,今年2月份到这里之后,整天在田头,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现代农业种植与管理技术。此前,市指挥部曾前后4批共聘请8位专家到马鹿乡,给农户进行现场培训指导,还举办了3个乡300农民参加的以蔬菜、黄樱椒种植技术为主的培训班。
“每户培养一个明白人,每家创造一个经济源。”这是青川农村的急需。
我们走出大棚,看见一幅鲜红标语“造血与输血相结合,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湖州援建正是在用造血的方式,推动着青川农民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大地震过去才一年半,微笑重新回到了更多青川人的脸上。只要你到过这里就会发现,他们在与援建人员的相处之间充满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