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岁首,京都一反昔日的冷寂和萧索,抹上了一层温煦的色彩。2月5日上午,我们一行5人,带着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专程走访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本报顾问袁宝华。
“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多,如市场疲软、效益滑坡、技改无力等,但这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症结所在,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75岁高龄的袁老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说起话来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他说: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又一次突出地提出这个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和尽快落实的问题。我认为,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一切都要围绕着维护企业的自主权来进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一切都要围绕着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来开展。离开了这两点,企业走出困境就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呢?平素稳健的袁老思索了片刻,说,把乡镇企业的机制引入国营企业这句话曾受到非议,不少人把乡镇企业看作违法乱纪、投机倒把的化身,这是不公正的。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是一个政企分开的经营机制,是一个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杭州万向节厂的鲁冠球,靠的就是这种机制,才使一个乡镇小厂发展到年创利税1亿多元的外向型企业。如果国营企业都能像鲁冠球那样,有着扩大再生产、干部任免、工资确定等诸多自主权,即使国家不投入大笔资金,企业也能焕发出活力,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把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引入到国营企业当中,在当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袁老长期担任国家经济部门的重要领导职务,并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在企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在谈及产业结构调整,袁老批评了一些地方和行业缺乏应有的战略眼光,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使有的企业“高筑墙,晒太阳,不改行”。袁老说,国家以后将逐渐减少行政干预,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来调整和淘汰一部分企业,使生产要素得到更优化的配置。袁老透露,党中央、国务院为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研究制定组建100个企业集团,同时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扶持这些企业迅速成为真正的“国家队”。
袁老在谈话中,多次肯定了首钢的经验,高度赞扬了首钢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20%的高速、高效发展的重大成绩。他指出,这与首钢连续15年政策不变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政策的稳定与相对延长承包期对企业、对国家都是颇有裨益的。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告别袁老,我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我们各级政府都能迅速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搞活企业的指示精神,如果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像袁老所期望的那样去展开,中国的企业又何尝不能“活”呢?中国的经济再振雄风的日子难道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