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47862800000058

第58章 袁宝华谈深化改革搞活企业

中国在近4年的治理整顿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控制了经济过热的势头,制止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运行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调整中最困难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更重要的是在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办法,当然这些办法还不完善。有些还在探索中,思路是对的。但是在目前经济生活中,特别是企业遇到很大困难,许多企业没有走出困境,这说明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在流通领域流通不畅是个很大问题,企业效益不高制约着整个经济的发展,“三角债”也是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

“三角债”形成的原因归纳起来有5条:

1.固定资产投资不到位;

2.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3.亏损企业增加;

4.企业利润流失;

5.货不对路、市场疲软是“三角债”形成的重要原因。

企业亏损的原因很多,有企业本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企业流动资金靠贷款,实际上是把企业的利润以贷款利息的形式转化到银行了。有人做了分析,从1980年至1989年国家和企业在企业利润中占的份额10年间降低了20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的利润流失了,既没有上交国家,也没有留在企业,流失到其他地方去了,最后造成财政困难,该补贴的没有补,该退税的没有退,该给的没给,以至于形成债务链,互相咬住动弹不得。这些问题确实要花大力气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坚决措施。国务院已下决心以辽宁为重点、以“三角债”为突破口来解决搞活企业的问题。

再进一步分析,“三角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上、运行机制上和政策上的原因。

基本建设投资不到位是计划体制上的问题。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是体制上的问题,企业的流动资金80%以上靠贷款,实际上是把企业资金从财政上推到银行;企业的亏损有些是政策上的原因造成的,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企业要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当前多数企业缺少资金,拿不出新的产品到市场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继续进行治理整顿中重点加以解决。

关于搞活企业问题。这是一个老话题,搞活企业的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可以归纳成两条,一是落实企业的自主权,二是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所谓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就是要落实企业自主权。政策上到位,不相互打架,发生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不断研究解决,目的是落实企业自主权。企业内部改革,最终是为了调动职工积极性,把企业搞上去。最后归纳成一句话,就是要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不贯彻《企业法》,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枝枝节节不解决根本问题。要贯彻《企业法》,最根本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政企分开、两权分离。

1988年8月1日开始实行《企业法》,但8月30日国务院就决定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把已经下放到企业的权力又收回来了,采取双紧方针,致使《企业法》在开始实施以来,许多问题没有落实。最终表现在企业该得到的自主权没有得到,有些已经得到的自主权又重新丧失了。所以追本求源就是要政企分开、两权分离。

关于企业的自负盈亏问题,有许多争论,我认为,因为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因此也不应该有负亏的责任,权力和责任应该是对应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是搞活企业,增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就指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弊端是,企业缺少自主权,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国务院在10年规划及“八五”纲要中又进一步提出搞活企业的要求。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已经不是只谈论它的重要性,而是具体措施的落实问题。

要搞活大中型企业,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贯彻落实。就是要弄清企业的性质,企业不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法人资格,这是企业的性质。可是有好多部门,许多领导同志没有把企业的性质说清楚,也就是不承认它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让它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让它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其次是要真正落实《企业法》。这就需要宏观管理部门给企业微观经济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我们有许多企业,特别是机械加工业,一点指令性计划都没有,要靠市场调节,经济管理部门要创造条件,让它到市场里去,大胆地走出“托儿所”。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处于无序状态,有体制上的原因、政策上的原因、指导思想上的原因以及宏观调控软弱无力的原因,宏观调控政策不落实,该限制的限制不住,该倾斜的倾斜不上去。

第三,经济结构要积极进行调整,这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如果不采取坚决的、积极的措施去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那么经济就不能稳定,最终政治也不能稳定,社会也不能稳定,消极稳定的思想和倾向,对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是个很大的威胁。有些地区、有些企业保护落后,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或行业保护主义,不肯调整不合理的结构。1981年调整时,一些企业就讲“高筑墙,晒太阳,不改行”,抵制调整。国民经济在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下不可能发展,不可能搞下去,这样的经济没有出路。不调整,企业就不可能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真正把企业搞活,从根本上讲,至少要做到以上三条。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会造成最大的浪费,在这个问题上,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尽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跟不上,阻力在经济管理体制上,财政上分灶吃饭的体制阻碍宏观上产业政策的贯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样使一些地方的经济活动只限于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缺乏战略眼光。许多厂长反映企业苦不堪言,厂长难当,厂长不能用全部精力解决企业的问题,外界干扰太大,许多企业千方百计要挂一个合资企业的牌子,无非是要争一些企业的自主权,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解决企业的内部问题、经营上的问题,把企业搞好。

上海的拉丝模厂原来是个经济效益不错的企业,近几年出现亏损,后来和英国的斯米克公司联合成为合资企业,仅用半年时间就制止了经济滑坡,劳动生产率提高60%,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2倍。问厂长有什么诀窍,厂长说,由于合资解决了三个难题:一是可以用全部精力来经营和管理企业;二是企业可以全部精力面向市场;三是可以自由用工,工资奖金有自主权。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上海“斯米克”现象。

我们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不如“老外”(外资、合资企业),为什么不如“老乡”(乡镇企业),无非是我们的经营机制不得力。现在看来,过去我们曾经提出把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引入大中型企业的想法是正确的。当然不能照搬,要根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具体情况实施,使企业有其应有的自主权,除了外部创造好的条件外,企业内部也必须倾其全力,眼睛向内,挖掘内部积极性,把生产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