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47862800000062

第62章 中国企业走向大市场——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访谈录

中国此刻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她正告别昨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中走出来;她正走向明天,冲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遨游。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是这场宏大的交响乐的主旋律。

然而,推动企业“下海”,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许多工作有待于我们解决和完善。

带着种种思索,我们走访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

在国家计委大楼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袁宝华同志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把企业推向市场。然而企业如何才能真正走向市场呢?”我们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问题。

宝华同志思索片刻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就当前而言,政府要转变职能,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在市场无情的竞争中经受考验和锻炼。我看需要弄清楚这么几个问题。”

市场在哪里?

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推向市场,但市场在哪里?很明显,市场将是企业施展“拳脚”的用武之地。但供企业充分施展的“舞台”究竟怎么样?它是大是小?各种条件如何?是否结实耐用?是不是转动得起来?这些都是市场主体在运行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应该说,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外国人对中国有兴趣,就因为你有一个大市场。一位美国参议员最近说,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个大市场;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个潜在的大市场。所以这个市场是不能分割的,封锁和保护很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不仅应对国内开放,而且要对国外开放。所谓“入关”,就意味着要进一步开放。再有就是需要一个有秩序的市场。现在市场的状况比较混乱,在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很大漏洞。为什么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管理不严。在这个基础上,最终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

所以我们要尽快形成的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有秩序的和平等竞争的市场体系。从这个要求出发,首先要打破条块的封锁和保护,反对垄断和非法的经营活动。其次,市场的管理需要立法,现在一系列的法规、制度、条例都不健全。第三,要发展各种商品市场。不仅要发展消费品市场,而且要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更重要的是市场应向高级发展,即建立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过去生产资料的分配是靠一年两次的订货会,现在有了发展,深圳和上海分别建立了有色金属交易所和金属交易所,而且由现货交易、现场交易发展到期货交易。这都显示出市场发育已逐步走向更高的一个层次。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是劳务市场和金融市场。第四,要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的产品要拿到国际市场去接受检验。关起门来自我封闭,永远得不到发展。

政府应管些什么?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具有法人资格,它是政府的附属物。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我一贯主张,在政府、企业、市场这三角关系中,政府和企业应由“实线”变为“虚线”,即由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转变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几年治理整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政府部门把企业已经得到的权力又收回了,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日本一位经济学家曾说,中国的企业活力小,主要在于政府的父爱主义。依我看,父爱主义来自家长制。企业没有权力就没有责任,它一旦出了问题,政府不“父爱”又如何呢?

政府转变职能,主要是为企业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政府的责任。1988年经济过热的毛病究竟出在哪里?我看不是企业搞活了,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弱化了。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做起。要树立“小政府、大社会”,也就是“小机构、大服务”的观念,就是要由“管”字当头转变到服务上来。

其次,要“釜底抽薪”,去掉政府担负的不必要的职能,政府更要自我“剥夺”那些本应属于企业的权利。

那么,政府应该管些什么呢?新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有四项任务。一是总量基本平衡,形成一个买方市场;二是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三是调控市场,给企业搭一个“舞台”;四是配套改革,包括价格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同时推动企业三项制度的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第三,政府要改变现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作风。这些不良作风已经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极大危害。

此外,应精兵简政。目前政府机构过于庞大,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已由1979年的1500万人发展到1991年的3400万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经济难以维持。

企业如何走向市场?

政府给企业搭好“舞台”,就要看企业的“武艺”如何了,你的“武艺”不行,就上不了这个台子。我是主张企业有生有死的,企业要进入市场,一定会有生有死。更恰当地说,没有一些企业的死,该活的企业不一定能活起来。

什么是企业的活力?我看归根到底在于企业的竞争能力,因为市场机制说到底是个竞争机制。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企业的各种问题综合治理的结果。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竞争意识。其次,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要有竞争力,质量就要有保证,为此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第三,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要围着市场转。过去企业的结构是从生产到销售,生产是“龙头”,销售是“龙尾”,现在该“换头了”。销售要成为企业一切活动的“龙头”,要由“产供销”转变为“销供产”,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打不开销售局面,你有多大的本领也施展不开。北京葡萄酒厂的厂长曾对我讲,他把精兵强将都放在销售部门,一下子打开了市场。企业要在销售这个“龙头”的引导下,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等等。

此外,企业要加强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北京的一个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材料的建材企业,它的销售人员都是工程师,在推销中开设训练班,为用户讲解产品的性能、用途,使产品很快占领了市场。

与之相配合,在职工素质、企业精神、企业文明等方面,企业都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调整。

企业要真正进入市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更重要的是什么?

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和阻力。最大的问题是传统观念的束缚。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首先是解放思想,解除思想禁锢。

第一,突破传统观念,特别是“左”的思想对我们的束缚。长期以来,传统观念总是认为,“左”是方法问题,右则是立场问题。“左”比右好。

现在这个“鬼”还在人的头脑里。怎么样冲破这种传统观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用“三个有利于”来衡量。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就是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划分姓“社”、姓“资”的标准。小平同志很早就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述。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国外友人时就讲,市场经济仅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就有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又说,应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十几年前提出的这一论点,今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见,不大胆地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就不能前进,那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大胆实践。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看这是个真理。认识源于实践,没有这十几年来的实践,也就没有今天的认识。

“看准了的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包括“摸着石头过河”,都是讲大胆实践。

1992年9月初,我到日本访问,有位日本记者采访我,问,中国除了上海和深圳开放股市外,有没有可能开放第三个、第四个?我说,我们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是不是要继续开放第三个、第四个股市,就是要看上海和深圳究竟搞得如何。我看这是个实践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直至无穷。要真正落实十四大提出的要求,就要有实践——总结——提高的这一过程。

第三,大胆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吸收为我所用。由于“左”的思想禁锢,我们对于学习外国经验过于谨小慎微。虽然在学习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为什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上做得比较成功。广东人讲,我们无非是先行了一步。他们哪些地方先行了一步呢?我看一是价格改革;二是抓市场的培育;三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即吸引外资和进入国际市场。

广东同志说,过去这些年广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成功的探索。一是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流通体系;二是公有制为主的多元化的主体市场;三是配套改革,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四是推进经济国际化,建立了出口生产体系、国际销售体系;五是大胆放权搞活企业,改革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广东就是利用自身优势,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成功经验,使经济得以高速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即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通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中市场调节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工业生产中,市场调节的部分占到85%以上,指令性计划只剩12%左右。原来的主要生产资料都是国家统一分配,现在国家统配物资由几百种减少到16种,而且有一部分变为国家订货。另外在价格方面,目前国家定价的只有30%,而且今后将进一步放开。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我们有条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是十几年的实践打下的基础。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坚持“两手抓”,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两个文明的建设尤为重要。我们有历史上“六朝金粉”的教训,切不能重蹈覆辙。

当我们最后问及1993年企业管理协会对于企业走向市场有何整体规划时,袁宝华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管理,是1993年企协的主要工作。一是对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二是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三是反映企业呼声,现在我每月开一次厂长(经理)座谈会,1993年还拟举办企业管理战略的系列讲座。

宝华同志告诉我们,近一年来,他忙于下企业、搞座谈,无非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场。“当前的指导思想,是把积极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结合起来,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进行扎扎实实的工作;既要追求高起点,又要从实际出发。就像毛泽东同志曾讲的,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要按照十四大报告所提出的,一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二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三要真抓实干,大胆而又细致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