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文教育读本
47871500000022

第22章 乡土知识篇(1)

滹沱河——飘扬在华北平原的白玉带

她从远古款款走来,切穿山西省境内系舟山(在太原市以北山西忻州市南三十五里,为汾河与滹沱河之分水岭。《寰宇记》相传尧时洪水,大禹治水时,为研究地形,曾将他乘坐的小船系在此山山脚下,所以得名。古时山上石如环轴,曰系舟嵬。),蜿蜒于太行山峡谷间,挟天地之势自西泄下,东奔大海,在她身后,留下广袤的冲积扇平原。母亲河、文化的发祥地、中原的屏障、革命火种的播撒地、金戈铁马的战场……她就是华北平原上的璀璨明珠——滹沱河。

滹沱河纳山西高原之灵气,一路接纳万千支流倾泻而来,在河北境内蜿蜒400多公里,尔后汇流入海。这条气势磅礴的白色巨龙手牵黄土高原、足踏古老太行山,又似一条锦绣玉带装点着华北大平原。

§§§第一章滹沱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滹沱河古又作虖池(音同“呼驼”)。滹,古代同虖,老虎吼叫的意思。沱,是垂直下落。滹沱,是说河床落差大,水流汹涌湍急。滹沱河冲出太行,呼啸而下,注入平原,历史上称作“滹池”、“恶池”,老百姓称作“小黄河”,是海河水系中子牙河系的主要支流之一。她发源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下孤山村一带,流经代县、原平县及忻定盆地,自东冶镇以下转入太行山东坡,经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和灵寿县、正定县、藁城市,又经无极、晋州、深泽、安平、饶阳等县,至献县老河口与滏阳新河汇合入海,全长587公里。其中石家庄市境内长190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

滹沱河流域地形分盆地、山区、丘陵、平原四种类型,最高峰五台山海拔高程3058米,最低处献县子牙新河进洪闸闸底高程7.0米。流域内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西部地处山西高原东缘山地和盆地,地势高,黄土分布较厚;中部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矿;东部为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滹沱河流经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86%,河流总落差达1800余米。

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自东向西随地势升高而递减,年降水量400~700毫米,集中于夏季。地表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年均径流量约22亿立方米,分布不均,以太行山东坡产流较大,愈往上游愈小。径流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多水年的水量为少水年的10倍。由暴雨酿成的洪水,峰高量大,陡涨陡落,主要来自干流和冶河,多发生在7~8月。含沙量11.4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2920吨。全流域已建有岗南、黄壁庄(现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利枢纽)、孤山、下茹越、观上、双乳山、石板、下观、大石门、郭庄等大中型水库10座及众多小型水库、塘坝,洪水灾害基本控制,灌溉、发电效益显著。

滹沱河自山西高原一路向东流入华北平原,其干流瑶池以上为上游,沿五台山向西南流淌于带状盆地中,河槽宽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缓慢。瑶池至岗南为中游,流经太行山区,河谷深切,呈“V”形谷,宽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黄壁庄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道宽广,最宽可达6000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渐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两岸筑有堤防。众多支流,呈羽状分布于中上游山区,主要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主要集中在黄壁庄以上,以下无支流汇入。因滹沱河地处石家庄北部,俗称石家庄的“北大门”,是石家庄市最大、最重要的行洪河道。

流域内最大支流为冶河,黄壁庄水库主要承接冶河来水。冶河有两大支流甘陶河和绵河,甘陶河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流经昔阳县泉口控制站进入张河湾水库,张河湾水库位于两省交界处,总控制面积1879km2。绵河发源于山西省寿阳县,流经阳泉进入河北省地都控制站,总控制面积2521km2。

流域内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重。植被以五台山区、深山迎风区覆盖率较高,浅山迎风区次之,背风区黄土坡地植被覆盖率最低。本区天然植被种类主要有榆、柳、槐等落叶树以及少量针叶树,本区土壤类型是褐土。1980年以来,由于干旱、病虫害,榆树、柳树越来越少。

本区域以农田中及草丛、灌丛间小型兽类为主,其中以啮齿类为多,如蒙古兔、黄鼠、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长尾仓鼠、东北鼢鼠、及褐家鼠、小家鼠等,这些均为农林害兽,其中仓鼠危害最为严重。麝鼹与鼢鼠在河道两岸沙滩地带数量较多,对花生、豆类等作物危害较大。黄鼠在一些缓岗高地、渠道两侧及耕地边缘分布密度较大,对各种草本植物幼苗、茎叶或豆类及幼林苗木危害甚重。麝鼠在堤坝上作洞,威胁堤防安全。食肉类中以黄鼬最为常见,食虫类中的刺猬到处可见。

本区域鸟类,在耕作区域分布有大嘴乌鸦、寒鸦、麻雀等;生活于田间草丛与灌丛的鸟类有鷦鹩、斑鸫等;平原上人工栽植的高大树木给一些鸟类如黄鹂、喜鹊、秃鼻乌鸦等提供了营巢条件;中杜鹃、四声杜鹃等南方鸟类亦飞至本区。在本区域积水洼淀及湖沼地带以游禽与涉禽为主,尤其鸭的种类较多。其他如白骨顶、黑水鸡等水禽,都是产量较高的鸟类。在滨海地区生活的种类中,在河边或湖畔的苇丛间,多见有大苇莺。在大苇莺巢区附近,可见有大杜鹃飞翔,其为巢寄生鸟类,常产卵于大苇莺巢中。这两种鸟类,以昆虫,尤以许多害虫为食,对保护林木有经济意义。塘边、河畔还见有水鹨活动,田野耕地上还可见有红脚隼飞翔猎食,皆为农、林益鸟,应注意保护。

本区域爬行类与两栖类中,水域以鳖为常见,田野草丛中主要有红脖游蛇、红点锦蛇与火赤链蛇以及青蛙、蟾蜍等:在区内一些干旱沙土地区以丽斑麻蜥与花背蟾蜍为多;低湿地区于雨后可见有狭口蛙。

§§§第二章母亲滹沱河

滹沱河古代曾属黄河流域,为黄河支流。黄河南徙后,滹沱河曾上拦境内的沙、磁、槐诸水,下夺黄河故道,单独入海,自成水系。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切断了滹沱河的入海通道。同时,伴随着海河流域的形成,境内现存的六条主要河道分别纳入海河流域大清河及子牙河水系,其余古河道已不复存在。

滹沱河是流经石家庄市的最大河流和石家庄的主要水源地,被称为石家庄的母亲河。这条全长五百多公里的白玉带,携带着山西高原的黄土,一路留下许多传奇和故事:沕沕水古文化、秦始皇古驿道、背水一战古战场……在这里,历史车轮深深地轧上了壮丽的痕迹,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在石家庄境内,赵州桥、柏林禅寺、隆兴寺等风景名胜承载起滹沱河厚重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涌现出常山赵子龙、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一代代优秀的滹沱河儿女,更为经典的是滹沱河畔的山村西柏坡,因为对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成为红色革命圣地,名扬海内外。

滹沱河源头流经山西黄土地区,上游流域面积大,穿越太行山脉时,河道变窄,河流咆哮而下,所以滹沱河的特点是善冲、善淤和善徙。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走哪儿冲哪儿,能冲都冲,把上游的泥沙全部冲下,到鹿泉黄壁庄出山,水势变缓,能量降低,石子和泥沙开始逐渐淤积。河道善徙是因为泥沙淤积造成部分河道升高,下次洪水来时就会走低的一侧,河道因此在历次洪水时来回摆动。石家庄区域内的平原,主要是以滹沱河洪积、冲积扇为主体。正是滹沱河的这三个特点才造就了石家庄大片肥沃的平原,这片土地成为北方最早开发的地域之一,滹沱河成为母亲河的原因也正基于此。

§§§第一节文明的发祥地

滹沱河西出太行,东奔大海,日夜不息地流淌走了无数岁月。在她身后,不仅留下了广袤的冲积扇平原,也把太行沟谷河汊30万年前萌生的那星人类文明薪火,带出了太行,带向了沃野。滹沱河历史名称多异,《礼记》称恶池或霍池,《周礼》称厚池,《史记》称滹沱,也称亚沦,《水经注》亦称滹沱。

在“逐水草而居”的时代,滹沱河曾是一条能行舟楫、可捕鱼虾的河流。两岸曾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城池都邑的兴衰莫不与这条河息息相关。“雨季水势一望无际,旱季沙洲浅滩罗列,沿河渡口轻舟横渡,上下游则风帆相济。时至民国,河中船舶500有余,往来于正定高家营、深泽乘马等码头。深泽乘马这个临河码头,有‘小天津’之称,每天数百条船云集,岸上饭庄旅馆林立。晨曦夕照时,滹沱河泊船如龙、波光如鳞、灯火星流、往来吁号、行业繁多、铺面林立、热闹非凡。河内鱼虾鳖蟹成群,水面天鹅鱼鹰游弋,两岸飞禽走兽栖息,河滨之地绿草繁茂、间杂牛羊,河滨之地绿草繁茂,鸥鸟翔集……”这是昔日有关滹沱河的记载。

在这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丰富,为人类生活繁衍提供了优裕的自然条件,是北方最早开发的地域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早期人类原始文明的兴起。滹沱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薪火,是从滹沱河中游的太行山河谷中点燃,并顺河节节传递的。历史上滹沱河流域曾是一片水丰土肥,农业耕种条件优越的富庶之地,从而成为早期人类生存繁衍的栖居地,滹沱河两岸更是石家庄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考古证明,早在旧石器时期早期,至晚30万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在太行山深处滹沱河流域生息,撩开了滹沱河流域远古历史的面纱,到二三万年前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畔居住,至晚在1万年前,我们人类的先民,从太行山的洞穴中走出,沿着滹沱河进入平原,在滹沱河沿岸定居,开始新的生活,在漫长的日月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发生着重大变化。正是在这些变化中,华夏文明向我们一步步走来。时光流转,滹沱河水从太行山带出的早期人类文化的薪火,随着或舒缓、或激越的河水,就这样生生不息,延续传承。越燃越旺的文化薪火,照亮了这一区域的历史时空。

二、农业文化的起源地。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进步,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石家庄区域的农业文化,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这里,至晚在六七千年前就萌发了农业文明,从渔猎为生向着原始农耕迈进,发明了饲养家蚕的技术、原始的纺织技术和烧制高温原始瓷器的技术,开创了和黄河流域农业文化同步的滹沱河流域农业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滹沱河南岸的南杨庄文化遗址。

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河北华北平原仰韶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是新石器早期华北平原上势力强大的一支文化,成为考古学上的“南杨庄文化类型”,树立起石家庄历史文化在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南杨庄遗址的典型意义,一是在遗址内发现的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说明在滹沱河流域,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即以粟为主要食物了,已有了较为发达的粮食生产。这表明,至晚在6000年前,在石家庄农业文明业已起源,并有了相当的进步,这和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文化是同步的。石家庄作为黄河流城最早的农业文化区域之一,掀开了华夏文明起源的帷幕。二是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出土的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人类饲养家蚕最古老的文物证据。该遗址还发现了“加捻牵伸的陶纺轮,以及既可理丝,又能打纬的薄刃条形骨匕70件。”由此证明,滹沱河流域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从事育蚕丝织手工业,这也是我国目前见诸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养蚕丝织业文物。养蚕、缫丝和织丝以我国为最早,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唯一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所以,南杨庄出土的陶制蚕蛹,开创了历史文化的世界之最。三是同样开创了世界之最的还有出土的三片釉陶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瓷器,这对于研究瓷器在中国的独特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据记载,在其他地方,商代中期始有原始瓷器,而南杨庄遗址出土的瓷器,则使我国瓷器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以上,自然也是世界最早的瓷器。

南杨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用充分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石家庄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