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国亮剑转
47872400000009

第9章 大汉(8)

乌孙这个国家按照《史记》和《汉书》的说法还有一些来头。乌孙在匈奴西边,他们的国王昆莫是位传奇人物,在昆莫父亲兜靡时期,乌孙跟月氏都是住在祁连、敦煌之间的小国。可是后来,两个小国开战,乌孙不是月氏的对手,被月氏夺了土地,杀散了民众。刚刚出生的昆莫被其傅父布就翎侯救出放在草丛中,自己寻找食物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看到神奇的一幕。一只狼在给草丛中的昆莫喂奶,一只大鸟衔着肉在他身旁盘旋。傅父认为这是神灵在保护昆莫,他把昆莫抱到匈奴单于那,匈奴人收养了昆莫,等他长大了,单于把逃亡的乌孙民众重新交给昆莫,并且让他领兵打仗。此时,月氏被匈奴打到一个叫塞族人居住的地方,月氏赶跑了当地人居住了下来。昆莫为了给父亲报仇,领兵继续追赶月氏,把月氏赶出栖息地,自己又居住下来,恰巧匈奴单于死去,昆莫就趁机不愿臣服匈奴,自己独立起来,尽管匈奴曾经派兵攻打过,但是没有成功,以为他有神灵庇佑。乌孙变成了匈奴西部对立的势力而存在。

汉武帝听从了张骞的意见。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开始了。

张骞出使乌孙的时候,正是乌孙内部混乱时候。昆莫把匈奴跟汉朝使节同等看待,尽管张骞提出抗议,也取得了胜利,昆莫下拜接受汉朝所赐币帛。但是,昆莫已老,他的儿子们又因为争夺王位,虎视眈眈。况且昆莫等人都不知道汉朝到底有多大,距离乌孙有多远,跟匈奴对比,实力如何,大臣们对此事都有怀疑态度,大家都不想迁移。昆莫自己也不能下定决心,无法回应张骞任何承诺。

张骞没有办法,得不到要领,只好要求乌孙派使臣跟随张骞回汉朝。同时张骞还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乌孙使节跟随张骞回朝,带来了数十匹好马,汉武帝非常喜欢,命名为“天马”,后因为从大宛国回来的使臣带回的大宛马好于乌孙马,于是汉武帝又把乌孙马改为“西极”,大宛马为“天马”。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来后,武帝任命他为大行,位列九卿,岁余,卒。张骞虽死可他的名望还在,使臣们出使仍然提博望侯的名号,外国也因此信任汉使。张骞派出的副使也纷纷回朝,从此汉朝跟西北地区的国家开始交往起来。汉朝也设立酒泉郡,以通西北国。

此后,汉朝又解决了楼兰、车师国的傲慢汉使亲匈奴的事情。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震惊,多遣使来贡。西汉“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轮台、渠犁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的这40多年中,西汉政府为了加强与西域的关系,与匈奴在今新疆东部地区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战争。公元前92年,匈奴孤鹿姑单于以先贤掸为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视西域人民为“僮仆”,其治所设在焉耆、危须、尉犁三地之间,对西域各地征收赋税,以增加其财富。直到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投降,西汉政府才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匈奴在西域设置的僮仆都尉取消,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汉书·西域传》载:“至宣帝时……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后汉书·西域传》上也记载:“开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西域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城东策大雅)。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大致是包括了今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西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以及天山南路,昆仑山以北和帕米尔高原等地。

西汉政府任命郑吉为第一任都护,相当于内地最高一级的地方官郡太守。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不仅使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而且对西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起了进步的作用。

10.峰回路转,光武中兴

西汉王朝的车轮转到汉平帝的时候,王朝发生了灭顶之灾。公元8年,一向有着良好声誉的大臣王莽篡夺帝位,改头换面称“新”政。

王莽本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期父、兄早逝,王莽孝母尊嫂,礼贤下士,清廉俭朴,深受众人爱戴。他前后经历了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孺子婴五位汉朝皇帝。先后做过黄门侍郎、射声校尉(公元前22年),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公元前16年),大司马(公元前8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病死,太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外戚得势,王莽被迫告退,闭门自守。公元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薨。太皇太后王政君掌传国玉玺,命王莽重新出任大司马执政,并且中枢机关尚书台、调动军队的符节、皇宫的卫队全部由王莽掌管,百官奏事也由王莽处理,王莽便成为全国最高权力的执掌者。王莽重新执政后,拥立刘衎为汉平帝。王莽位高权重,逐渐变得野心勃勃,骄横跋扈。公元1年王莽封自己为“安汉公”爵位;公元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公元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

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被迫宣布王莽“摄行皇帝之事”,车服、出入仪仗皆如天子制度,祭祀礼赞,亦如皇帝。臣民称为“假皇帝”或“摄皇帝”。此时,王莽已实际上取代刘氏天下,只是还差一个形式罢了。

公元8年,王莽欺骗孺子婴下诏,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做皇帝的先河。公元9年元旦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

王莽篡位后开始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由于托古改制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加之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

在起义队伍中,绿林军里有一支队伍很显眼,他们是由刘氏后人刘縯、刘秀领导组成,也是这支队伍最后平定了四方、恢复了汉室,刘秀做成东汉第一任皇帝,称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县西)白水乡(舂陵)人,高祖九世之孙,系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六世孙。刘秀的父亲刘钦曾经当过南顿(今河南项城县西)县令,“娶同郡樊重女,生三男三女,长男伯升(刘縯),次仲,次光武,长女黄,次元,次伯姬”。刘秀九岁时,父亲病故,由叔父刘良抚养成人。刘秀性情谨厚,刘縯则“性刚毅,慷慨有节”。

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一带王匡、王凤发动起义。起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称“绿林军”。

无凤五年(公元18年),山东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占据泰山。起义军用赤色染眉,以与敌军区别,因称之为“赤眉军”。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王莽派遣太师王匡(和起义军的首领王匡同名不同人)、将军廉丹带十余万大军出征剿灭起义军。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大败莽军,廉丹被杀,王匡逃命。赤眉军乘胜向西发展,转战黄河南北,有力地动摇了王莽政权的统治。

这时绿林军在南方也有很大发展,攻占了竟陵(今湖北京山)、安陆(今湖北钟祥)等地,起义队伍发展到5万人。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了瘟疫。绿林军决定分散转移,由王匡、王凤领一支人马,向北攻占南阳(今河南南阳),号称“新市兵”;一支由王常、成丹领导,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号称“下江兵”。同年七月,新市兵进到随县(今湖北随县),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聚众数千义兵响应,号称“平林兵”。

恰逢此时刘秀到宛城卖谷,宛人李通、李轶以图谶说刘秀“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劝说刘秀起兵。“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接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定为谋,于是乃市兵弩”(《后汉书·光武帝纪》)。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刘縯抱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目的,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自发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组成一支武装,称为“舂陵军”。此后,刘氏代表人物刘玄、刘縯、刘秀相继参加了绿林军。在绿林军、赤眉军起义的同时,全国农民起义军还有铜马、大肜、五校、高湖、檀乡、五楼、富平、获索等二十余支。

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一月,绿林军诸部齐心同力,取得胜利,号刘玄为更始将军。乘胜追奔逐北,又大败陈茂、严尤所部王莽大军于清阳(今河南南阳南),进围宛城。二月,“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咸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伯升威明,而贪圣公(刘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刘縯起兵舂陵,本欲自立,当然反对立刘玄为帝,他提出了暂缓的意见,说:等到“破莽,降赤眉,然后举尊号,亦未晚也”。但农民军将领张邛等皆主张维持原议,“众皆从之”。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三月,绿林军将领王常、朱鲔等共同推立汉宗室刘玄为皇帝,改元更始。封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刘縯大破王莽军队,占领宛城之后,刘秀也带领诸将占领昆阳、郾、定陵等县邑。王莽闻言着实恐慌,他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精兵42万,号称百万,从洛阳出发,前往宛城,经过昆阳。这时绿林军守着昆阳。王邑、王寻得到严尤、陈茂前来会合,纵兵围困昆阳,想一口吞下。

王莽此次出兵很下血本。据《汉书·光武帝纪》记述:“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汉书》所说可能是把事实夸大了。但当时两军力量对比悬殊却是千真万确的。以至于刘秀领兵前去对敌时,手下兵将看到王莽军队阵势则吓得直接返回昆阳城。大部分人恐惧,忧念妻儿,想各自逃回自己家乡。刘秀当机立断做起了“战前动员大会”:“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当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对如何冲出包围,诸将一筹莫展。于是刘秀打算出城寻求救兵。刘秀让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自己带领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趁夜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既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

昆阳本是一小城,王莽此次大军出征目标是打下宛城消灭更始皇帝,王邑等围困昆阳也是以大压小、柿子挑软的捏。另一将军严尤曾劝说过王邑:“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严尤认为现在更始皇帝在宛城,如果直接把宛城攻下,抓住更始皇帝刘玄,到那时候,昆阳城不攻自破。王邑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只是意气用事而已。“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搭云车、挖地道,积弩乱发,矢下如雨。昆阳城危,王邑、王寻等人认为顷刻之间就可以攻下,十分嚣张,昆阳城守将王凤等人乞求投降也不允许。逼迫城中军民上下一心对抗莽军。

此时的刘秀已经带领外援人马匆匆赶回。王邑、王寻派出军队阻击刘秀援军。两军交战,王寻、王邑军队兵败。同时,刘秀还制造一个假书信,说是宛城的兵马到了,并让人故意丢落在王邑、王寻营中,王寻等人得知,非常担心。而刘秀一方经过上次攻击胜利,将士们士气正盛。光武帝刘秀挑选三千多人的敢死者,从昆阳城西水路攻打王寻、王邑军队,官军大乱,王寻被杀。趁大乱之际昆阳城中将领也擂鼓出战,里外夹击,“莽兵大败,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秀经过昆阳一战树立了自己的威望。这对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做了非常有利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