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巴人寻根
47872800000009

第9章 巫风烈烈(2)

盐水女神为了留住情郎袁和族人化做千万只飞虫缠住廪君袁以致遮蔽了天日浴廪君派人给盐水女神送去象征爱情的青色丝巾袁深情地说院野你戴上它吧袁那表示我们互相爱恋遥我愿与你同生共死浴冶痴情的女神接受了廪君的爱情宣言袁佩戴上了爱的丝巾遥廪君却站在一块高耸的岩石上袁瞄准青丝巾袁弯弓搭箭向她射出了决裂之箭遥可怜的盐水女神中箭而死遥于是天色大明遥盐神以“虫”的形式隐藏在众“虫”中,显然是一种巫术。廪君不易分辨,遗缕方得射杀,这是一种接触巫术。当然,这可能并非真正消灭了盐水女神部落,而是说通过运用巫术的方式迫使其改变了虫图腾。即使廪君是通过残酷的杀戮来达到目的的,也不能否认巫山神女峰盐水神女可能和后来的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相关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大一些,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远古时代的巴蜀文化圈,不独廪君巴人的首领本身兼有巫师的功能,而且其他巴人支系乃至蜀人都有这种文化现象。

蜀开明王朝的开国之君鳖灵,同时也是一名巫师。

鳖灵与廪君有许多相似之处。鳖灵虽然有“鳖令”等多种写法,但当以鳖灵为是。前文已经说过,“灵”就是“巫”,那么鳖灵意即鳖图腾部族的巫师。此外,鳖灵与廪君一样,都走过了一条从巫师变为国王的路径,这何其相似乃尔!不唯如此,鳖灵成为国王后,学习务相的做法,将原有名称改为“开明”。按神话中的传说,“开明”就是白虎,这和廪君作为巫师有虎意是一样的。

作为巫师的鳖灵在入主蜀地前已经充分地显露了他的本领。他“死,其尸随水亡去”,到达一个叫做“郫”的地方又还魂活了过来。这种天方夜谭式的神话故事当然不能当作历史史实,但他却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巫术。巫术当然也不可能是真的,但却是先民解释事件的一种思维方式。

如果认为“尸”仅指死人冰冷的身体就大错特错了。先秦时期,尸的意义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指军队布阵陈列,纪律严明,像尸体一样一动不动;(二)中原地区的人民对周边的“夷人”有时也称尸;(三)《山海经》中对那些头虽断但仍不死的人称为尸,其本意大概是一个氏族部落首领被诛后,余众仍自生存,并远徙他乡;

(四)指神或祖先的像。传说武王伐纣时,就将已死的文王木像载于马车之上。

(五)商周时期的人们祭祀祖先与诸神时,让一个人端坐在上,表示那就是神或祖先,接受大家的祭礼,并不得动弹直到仪式完毕。这个端坐之人就叫做尸。

对照文献中对“鳖灵之尸”的描述,后面三种解释应当是比较贴切的。尸应是鳖灵部族的神或祖先灵魂,鳖灵则是具有沟通或操纵神灵的大巫师。这样,我们或许可以回放一下鳖灵尸亡的真实故事:

巴楚之间的某一个地方袁鳖灵部族长期在此生活遥但是袁由于周边部族或楚人的扩张袁鳖灵部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袁他们的生存日益艰难遥作为巫师兼首领的鳖灵袁决定寻觅新的天地袁建设新的家园遥也许在某次与敌人的战斗中袁鳖灵部族再次遭受了失败遥鳖灵趁此机会实行巫术袁他代替神传话说院野伟大的神和祖先的灵魂啊袁这里的希望之光已经熄灭遥你们的幸福需溯江而上袁那里有肥沃的土地和丰美的水草遥你们需西行袁到达一望无际的平原遥神灵将在那里复活并保佑你们浴冶于是鳖灵带领族人向西迁徙袁追逐神灵的影子袁来到了成都平原遥他宣布袁我们的神和祖先之灵已经复活袁这就是我们的圣地和家园浴鳖灵到达成都平原的时候,正值洪水泛滥成灾,杜宇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为傍水而居的部族,鳖灵发挥治水才能,很快就取代了杜宇王朝,开创了自己的基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廪君与鳖灵具有惊人相似的文化内核。廪君和鳖灵作为巫师,他们所实行的巫术被学者们称为“公众巫术”。这种巫术主要是就部族事务甚至重大决策而开展的。实行公众巫术的人往往是巫师中的翘楚,并因此渐渐使管理权集中在最能干的人手中。他还指出,在初民社会中,一些为了整个部落里的共同利益而施行巫术的巫师,已不再是一个个体巫术的执行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公务人员。他(巫师)可能很容易地取得一个首领或国王的身份和权势。这正是廪君、鳖灵成为国王的内在原因。

其实,在古代巴蜀诸王中,大多都具有国王与巫师的双重身份。如第二代蜀王朝的国王柏濩亦是一名巫师。《山海经·海内经》云:“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天。”柏高,即柏濩。可见,柏濩通过肇山而达于神。这与巴地的灵山十巫通神方法完全一致。

那我们又如何看待古代巴蜀的以巫阐述历史的史观呢?事实上,巫师固然因其身份之便而成为国王,而国王也常常需借助巫术的力量而巩固其地位。弗雷泽说:“在未开化的野蛮社会中,许多酋长和国王所拥有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之于他们兼任巫师所获得的声誉。”有时候,即使他做的某一件事不是依靠巫术获得的,他也要宣扬那是由于他强大的巫术力量所致。因为这样才能使他的臣民对他保持足够的尊敬和崇拜。

玉璋上的“山顶巫师”

3.巫风烈烈

中原商代铜尊上的人、虎图案

《山海经》中的氐人国

(互人国)人们能化为鱼,并能在天地间往来。

装饰有“虎食人”图案的铜尊“信巫鬼、重淫祀”、“俱事鬼神”、“巴俗尚鬼”、“惟巫言是用”……

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有关巴人的古代典籍中。在早期的巴人中,巫和神似乎完全占领了他们的心灵。可以说,在整个中国范围内,没有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比巴人的巫文化更发达了。巫的色彩已经深深地渗入巴人的血脉。他们的行事方式、解释事件的方式都以巫的名义进行。他们相信各种超自然能力,巫师们则乐于表现巫术的神奇,编造着巫术的神话。

最著名的巴巫往往被赋予与部族的图腾动物相互转化的能力。这种化身方式甚至被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族人们相信,他们伟大的首领和巫师是介于神、人之间的圣贤,是全部族图腾神的化身,是祖先的代言人。首领、巫师永远都活着,即使真的死了,那也不过是重新返回图腾神的过程而已。

人们在阅读有关巴蜀的文献时,常常对廪君化白虎、鳖灵化尸、盐神化虫、杜宇化子鹃等现象产生疑惑,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个人似乎可以随意地变化为另一种东西,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在许多初民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祖先是由图腾化身而来的,同时相信祖先也具有化身为图腾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图腾化身信仰”。

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大禹,他的父亲鲧死后就曾有化为“黄熊”、“黄龙”、“玄鱼”等动物的不同传说。商人祖先“契”的母亲简狄,与三个女伴在湖水中行浴,看见有只黑色的鸟从空中掉下来一只虎食人卣(传湖南安化出土,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三星堆出土的铜虎形器蛋,简狄捡起来就吞下了,结果怀了孕,后来生下契。在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来说,上述说法无疑太过荒谬,但这种图腾化身观念,的的确确真实存在过。在巴人以及相邻的蜀人社会中,这种“图腾化身信仰”非常流行。在古代巴蜀历史上,图腾祖先化身信仰主要体现在巴蜀诸王、巫师与各种动物的关系上。

按《史记》的记载,黄帝的重孙颛顼(zhu佟nx俦)曾经被封于蜀地,他与鳖灵一样,都有死而复生的本领。在《山海经》中,有一段关于颛顼的记载:有鱼扁枯袁名曰鱼妇遥颛顼死即复苏遥风道北来袁天乃大水泉袁蛇乃化为鱼袁是为鱼妇遥颛顼死即复苏遥了。它实际讲的是颛顼扮巫师表现蛇图腾转变为鱼图腾的一幅图景,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回忆蛇向鱼转化的过程。这条名叫“鱼妇”的鱼,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后来蜀国的鱼凫王朝。像咒语一样被反复念叨的“颛顼死即复苏”,暗指巫术活动中颛顼表演“蛇”死而化“鱼”的图腾景观。

巴人的图腾化身信仰到了秦汉以后,虽多已湮没,但仍能见到一些残存的痕迹。

六朝时期,有一支迁居到江汉平原的人。他们是“廪君之苗裔也,能化为虎”。可见继承了廪君死化白虎的文化传统。

晋人张华在其著作《博物志》上提到,江陵一带有一支猛人,他们也能化为虎。

铜神坛

《山海经》中所描述的许多巴人巫师形象,行为十分诡异,有的手中操蛇,有的耳朵上穿蛇,而且蛇的颜色五花八门,很可能带剧毒,但都被他们驯服得服服帖帖。巫师们的高超本领,即使现代印度的耍蛇人也望尘莫及。巫师们与动物有什么特殊关系呢?

学者们认为,除了一些图腾动物外,巫师所倚重的这些动物,古人认为具有通天地的功能,他们骑上或凭借动物,就可以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宇飞行,或入地遨游。

1987年,著名的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有一件分为三层的铜器,中间站立有四个小人。令人十分惊奇的是,小人们浑身长满了羽毛,他们的脚并不是人的形状,而是带钩的鸟足!手中也拿着一些像蛇一样的东西。这件东西的出土引发了鸟爪形足铜人无数人的思考,专家学者们力图破解其真实意义。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基本同意这样一种看法:这件铜器应当叫做神坛,三层分别对应人们观念中的天、地和下界。中间的小人头顶天,脚踏地,他们是一群正在作法的巫师。他们装扮成鸟人,施加一定的巫术,借助鸟的力量,其灵魂就可以脱离躯体,而翱游上天!在三星堆遗址,甚至还发现了长着鸟足的巨大人像!

随着对三星堆之谜越揭越多,人们还发现了更多的表达这一思想的青铜重器。

三星堆一号器物坑出土了一件龙虎尊,尊本身并无太多奇异之处,但在铜尊的腰部,却装饰了一组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图案。该图案上面是一只可怖的虎头,虎的身子则像被对剖开一样,好像表现的是自然界常见的老虎吃人场面。但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一幅表现巫师通天景象的图案,从人的面部表情看,他没有像人类在危机时刻通常表现出的恐怖、惊骇,而是显得十分神秘,人的姿势也颇如巫师作法跳神!

同样题材的内容在我国其他地区商周时期的铜器上还能见到几例。安徽阜南县月儿河发现的一件铜卣(y侬u,一种酒器),做成一件小老虎怀中抱一人的雕塑形状,虎口大开,而人头就在口边!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华人教授张光直先生指出,像这种装饰“母题”,主要是表现巫师借助他们的动物,以及动物吹气成风的力量,让他们达到通神或显示通神的能耐。

三星堆遗址还发现有一种所谓的铜虎形器,虎身矮胖,并不具有太多的艺术美感,开始人们只是把它当做一般的青铜器,没有对其进行更多的关注。后来,人们在研究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时,有一种图案非常复杂、非常神秘的玉器上的“神面”图案,而三星堆遗址的一种铜面具也有其影子!这种图案粗看像一个人的面像,细看又是一个人俯骑于动物的背部,而这个人就是巫师!三星堆的这种铜面具下部似有胡须,其实它是动物的爪子。一些人联想到,将这种面具置于铜虎形器的上面,不正是一幅巫师骑动物的形象吗?

巫师御动物在现代还能见到残存的影子。巧合的是,巴人后裔土家族巫师被称作“梯玛”,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骑马的神巫,意即‘马神’”,这个“马神”,理应是以借马通神所致。

远古时代,人们的生产活动范围有限,所以把山看得很神秘,认为神就住在山上,所以通神的巫师也多住在山上,如灵山十巫。后来,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高山渐渐成为可以了解、亲近和征服的东西,山作为巫师交神的功能就开始退化。到了商周直至战国时代,人们开始人工筑台作为施行巫术时与天神相交的舞台。

巴王台、巴女台……这些文献中的古代巴国遗迹,很可能就是巴人上层统治者进行祭祀时巫师通神的高台。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这样的高台,但它在历史上肯定存在过。1953年,在成都北郊就发现一座蜀国的高台羊子山。这座高台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坍塌成一座大土丘的模样,后来清理时发现是一座人工修筑的土台,时代为西周后期或稍晚。经复原推测,该土台为正方形,高约12米,分为三级,每级台外侧用土砖砌成墙,筑墙用的砖约需140万块,台的四周还各有踏道一道。整个土台的体积,根据复原推测,共约8万立方米。可见当时要修建这样宏伟的工程,需要多少劳动力和社会财富?如果不是虔诚的原始宗教信仰,这种建筑可能根本就无法修建。

巫在混沌初开的社会中作用十分巨大,其地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几乎发挥了社会全才的作用。诗人、文博专家王川平曾精辟地说:“从‘巫’字来看,它在中国造字里面是一个字根,是造字的依据。灵魂的‘灵’的繁体字,有一个‘巫’字;医生医药的‘医’字,字根也是一个‘巫’;舞蹈舞者的‘舞’,字根还是一个‘巫’。也就是说,管灵魂的,管生命的甚至生育的,管舞蹈艺术的,它的最原始的东西都是从‘巫’演化而来的。”

在古代巴人社会中,巫师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他们还将巫术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