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农民。
传统农民具有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较弱、科技水平滞后等职业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是与一个国家社会生产方式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受生产经营环境、技术、政策和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走向生产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道路,农民组织化就是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逐步高级化的过程。
(2)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以后,农户可以利用组织资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有了优势,就可以直接组织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购销。伴随着农产品成本降低,交易费用的下降,在农产品市场上就比较具有竞争能力,可以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改善农民分散、弱小的状态。
(3)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后,农民能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利益,同时,也有了和市民阶层抗衡的组织实力,对农业政策的制定有很强的影响力,那么农民收入必然会有所增加。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否是衡量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4)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农业经营主体不具备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的能力。中国千家万户小农的分散经营,在农业进入国际化阶段后,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在竞争能力上,都不能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但农民如果通过经济上的联合形成自己的组织,便可以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更好地捍卫自身的权益。
(5)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的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就是要使农民由分散走向联合、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动态过程,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