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需求的角度看,反映核算指标与运行的指标关系的主要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与数量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以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的经济现象为统计对象,包括建设准备、设备安装、建成投产的全过程。主要分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两部分。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区域内的建设项目投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农村非农户投资和农户投资。
1.两者内涵的区别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土地购置费,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购置费,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这些费用。GDP是生产活动成果,不是生产活动成果不能计算到GDP中去。土地购置费是指通过划拨方式或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各项费用,这种土地使用权不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所以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土地购置费。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虽然是生产活动成果,但是它们已经包括在前期或者当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不能重复计算。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镇和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部分投资。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生产资产方面的支出,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方面的支出。就计算机软件来说,它和计算机硬件一样,能够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相应的支出应当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销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部分差额。
2.两者的数量关系
从总量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步上升,总额不断增加。分阶段看,1980~2002年间,两者具有非常接近的特点:除1988年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直大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两者的绝对差额在1988年的-51.9亿元和1993年的1134.55亿元之间变动,平均值为389.96亿元;相对差额较小,平均值为6.81%,除1980~1984年这5年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外,从1985~2002年,两者相对差额平均值为2.6%,且后者占前者的比重基本稳定在95%~100%。说明这一阶段两者之间产生差异的因素的相对较小,两者基本接近于能相互替代的关系。但从2003年开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增加,不仅在总量上大大超过固定资本形成额,增长率也明显高于后者。
从2003~2008年,两者的绝对差额从2075.9亿元迅速扩大至46618.9亿元,差额平均每年拉大7423.8亿元;相对差额的平均值也达到了19.4%,而且有不断扩大之势。到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7.28万亿元,而固定资本形成为12.62万亿元,两者相差4.66万亿元,后者为前者的137%。
从两者的增量变化看,2002年增加形成1元固定资本仅需要1.07元固定资产投资,而到2007年和2008年,同样增加形成1元的固定资本却需要1.79元和1.71元固定资产投资。说明这一阶段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从两者的回归关系看,我们利用1980~2008年两者的绝对额数据取对数后,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R2达到0.997.各项参数均较高,T值为8.39,F值为9490.3,均通过检验。回归方程的结果表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固定资本形成的影响较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ZCTZ)每增加1元可带动固定资本形成(GDZBXC)增加0.92元。
从增长率看,1980~2008年,除1989年出现负增长外,两者的名义增长率都大在10%以上,名义增长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0.9371.波动方向一致,同升同降的趋势非常明显,名义增速总体相差也不大。而两者1991~2008年由于统计年鉴中只能找到以1990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也就只能计算出1991年以来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的实际增长率,虽然方向和趋势一致,相关程度高,但也呈现两个阶段性特点。1991~2000年,两者增长率波动幅度均较大,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波动区间为5.5%~27.8%,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长率波动区间为6.6%~30.5%,且最低和最高值均出现在1999年和1993年,两者的增速差或正或负,相差不大。2001~2008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相对比较平稳(特别是2003年以后的各年),其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小(波动区间为9%~16.7%),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一直在其上方高位运行,且波动幅度(波动区间为9.1%~25%)也要大于前者,两者的相关程度也有所降低。
总的来看,固定资本形成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属反映投资需求的指标,长期内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情况下,两者关系基本稳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状况基本能反映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增长趋势。两者关系变化主要出现在2003年之后的增量及增长率的关系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二)对两者关系变化的进一步分析
1.两者关系变化可能是由于土地出让费大幅增加造成的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土地购置费、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购置费等,而这些投资却不计入固定资本形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房地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费用也增速非常之快。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2008年,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费用从2055.2亿元增加至5995.6 亿元,年均增长27.1%。另外,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相关数据也显示,近年来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呈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以2007年为例,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1.3万亿元,如果这部分总额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但不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且土地出让金已经包括了房地产企业的土地购置费,那么土地出让金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差(3.19万亿元)的40.6%。由此,可以基本认为土地出让费的大幅增长可能是造成两者增量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并不意味着对资本形成总额贡献大
一方面,我们仍然根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分析,计入固定资本形成但没有计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主要有:城镇和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生产资产方面的支出;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销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没有具体的相关统计数据,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这部分投资规模。根据沈明高测算的结果沈明高。解构投资。财经研究——宏观周报[J]。2009(46)。,2007年这部分投资约为9000亿元,如果将这部分固定资产投资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剔除,那么两者的比例关系将从原来的1.30上升至1.42,也就是说增加1元固定资本形成还需要更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大于1.79元),进而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也将下降。
另一方面,资本形成总额不仅包括固定资本形成,还包括存货增加。存货增加的增长率波动对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率影响较大,只要是存货增加增长率为负或保持下降的年份,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率必然低于固定资本形成的增长率(如1997~2000 年,2002年和2005年),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如果存货变动大幅下降,同比出现较大的负增长,会大大抵消固定资本形成对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增长率的贡献如20084季度-2009年1季度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企业限入艰难的“去库存化”过程,存货增加大幅下降,呈较大幅度负增长,大大降低了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速。,使资本形成总额的实际增长率下降,从而进一步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