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满天飞沙
47902700000014

第14章 沙尘暴的治理(1)

沙尘暴是恶劣天气现象的突出表现,其根本原因是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大量土地沙化,严重影响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治理沙尘暴刻不容缓,下面介绍一些沙尘暴治理的方法与经验。沙尘暴,中国人民在新世纪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沙尘暴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超出你的想象。据统计,中国2000年近20个省会城市受源起西北地区的沙尘污染,其中远至重庆、南京和杭州等地。大半个中国都在沙尘暴的威胁之下。沙尘暴的背后是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年均扩展速度为:20世纪50~60年代,1560平方千米;60~80年代,2100平方千米;80年代2460平方千米,目前已达到10400平方千米,相当于每年损失4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专家测算,近年来,我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固然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但这些数字所包含的内容还远远不止这些。沙尘暴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沙尘暴治理的关键

由于土地沙化引起的物种退化,由于不合理的生态建设对生物多样化的破坏,由于牛羊圈养而对生物圈的改变以及牛羊本身的品质、皮毛的退化,从而产生的生态失衡现象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已受到一些专家的关注。农牧民们为了生存将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一些企业也将利用治沙的契机追逐沙产业的利润,国家将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保护生态的项目中去,这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利润分配必然产生影响。土地沙化后难民的转移、人口自然流动的加速,杀掉或者圈养了牛羊之后的牧区文化的重构,以及沙尘暴带来的种种社会心理问题的诊治,都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目前最为紧迫的还是如何治理沙尘暴。众多的专家们对沙尘暴的积极反应让人们误以为这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远比技术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沙尘暴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检讨这些人为因素——人口增长、滥垦乱采、超载放牧、滥用水资源,有多少是纯技术问题呢?政策失误、管理混乱、地方利益协调失控、运转机制失效,是导致沙尘暴的社会原因。这些原因并未因为历史的教训而完全得到解决,甚至在新一轮的建设中暴露得更加充分。比如在各部门对生态项目和资金的争先恐后现象中,暴露了财政拨款制度方面的问题。如果层层划拨的制度得不到改革,那么再多的钱也难填“雁过拔毛”的官僚机构的黑洞。有人称如果把建国以来各地所上报植树成活的林木统计起来,每家人的炕头都挤满了树。谁会对这些树的去向负责任呢?如何建立新的造林监管机制,恐怕涉及到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问题。从银川到巴彦浩特途经贺兰山时,我们看见了秦长城。绕山而建的秦长城是为当年抵御匈奴的入侵而修筑的。随后我们又看见了同样绕山而建的生态建设区的围封护栏。如今土地沙化的治理也同样具有保家卫国的意义,但是敌人却变成了我们自己。

加强全民宣传教育

战胜自己,是这场战役的关键。沙尘暴天气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危害是直接的,对生命的危害是间接的。1993年5月5日特大沙尘暴天气爆发时,在强劲大风裹挟下,造成人员失足于渠道中溺死,遇难者主要是放学归途中的中小学生和野外劳作的农民。因而,除进行防护体系“硬件”工程建设外,还要进行自我防护意识“软件”工程建设。由于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天昏地暗,极为恐怖,在惊慌失措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大力普及防灾知识,提高群众防灾意识,调动群众造林治沙和保护植被的主动性,增强在沙尘暴天气过程中的自我防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1993年5月5日沙尘暴伤亡人员多,有通讯设施不健全和预报通知不到位的责任,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群众没有自我防御的意识和能力所致。强沙尘暴的防灾减灾措施应主要集中在防风、防尘、防冻和防水土流失,以及预防在强风速、低能见度下的人畜伤亡这几个主要方面。对强沙尘暴天气受灾最重的农林、畜牧、电力、交通等部门首先应结合本部门的行业特点,制定长远性、中近期、应急性的防灾减灾方案,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自我保障体系。要通过加强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等方面,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纳入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逐步唤醒公众的忧患意识;加强全民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意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大限度控制住沙漠化土地的扩展势头。

校园活动

2011年4月,材料学院2010级硕士加工班到黄河森林公园组织开展了名为“抵抗沙尘暴,保护树木”的宣传活动。为宣传“抵抗沙尘暴,保护树木”的要旨,在团委书记带领下,2010级硕士加工班近30人赴黄河森林公园。到达目的地后,同学们向来自济南大学的大二学生和实验小学的百余名小学生讲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场同学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在生活中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活动中,同学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小游戏、分组烤肉,并到黄河边游玩,领略母亲河恢弘的气势和宽广的胸怀。此次活动,不仅愉悦了同学们的身心,也联系实际宣传了抵抗沙尘暴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土地沙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包括土地的物理退化、化学退化与生物退化,防治和修复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防治土地退化。我国沙化土地不断扩展、治理速度慢,有气候干旱等自然原因,更有防治工作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低的人为原因。目前,防治土地沙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防止土地沙化

1.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既原始又有效地防止土地退化的有效技术手段,通过减少对土地的耕作次数,增加地表秸秆残茬覆盖,来增加土地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地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发现,免耕方式比传统耕作技术增加土地蓄水量10%,减少土地蒸发约40%,耗水量减少15%,水分利用率提高10%。还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小麦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可以使自然降水的蓄水率由传统耕作法的25%~35%提高到50%~65%,使土地储水量增加60~120毫米。对秸秆覆盖田间试验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麦田土地储水量比对照多69.3毫米;玉米田拔节初期覆盖处理,土地储水量比对照多69.3毫米。澳大利亚的研究证明,残茬覆盖可减少水土流失90%,减少风蚀70%~80%。残茬覆盖也可有效地防治风蚀,覆盖处理比无覆盖地表含水量增加15%左右,地表粗糙度显著增加,提高了防治风蚀的能力,其中,覆盖量较大时,相对于无覆盖减少总风蚀60%以上。

2.退耕还林、还草

虽然保护性耕作等农田保护措施在防止和恢复耕地土地退化方面作用显著,但是对于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盐碱化、沙漠化严重,而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以及不适于再做农田的耕地,则要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以恢复,培肥地力。在我国常见的有乔灌草、乔草、灌草、乔灌和乔木5种植被层次结构模式,保水效能的差异顺序是乔灌草>;灌草>;乔灌>;乔草>;乔木。显然,乔灌草、灌草和乔灌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首选。在黄土高原,沙棘、刺槐人工林对土地的培肥效应较好,会对土地肥力水平产生大幅度的提高。与无林地相比,5年生沙棘会使80%土层有机质、全氮元素、有效氮元素、有效钾元素分别提高41.1%、60.4%、109.7%、5.8%;5年生刺槐林会使80厘米土层有机质、全氮元素、有效氮元素、有效K分别提高74.3%、123.6%、285.3%、42.4%。同时,与裸地相比,牧草能显著增加环境的湿度和减少地表的太阳照射,提高光能利用率。在坡度相同的情况下,中高山区人工草地比农田的水土流失量可减少74.4%。

3.围栏封育技术

围栏封育是草场土地退化主要的修复技术之一。一般情况下,对于生产力没有受到根本破坏的退化草场,采用封地育草,就可以达到恢复草场生产力的目的。草原围栏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经典的、普遍的草地利用的保护措施。在英国、美国、新西兰、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实现了草地围栏化,而且向着电围栏的方向发展。一般情况下,退化草场生产力没有受到根本破坏时,采用封地育草,就可以达到恢复草场生产力的目的。虽然围栏具有简单,经济,不需要更多耗资,草场的总产量可以得到迅速恢复以及土地水、养分、有机质等含量也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的优点,但是要实现草场质量和生产力的全面恢复,则需要很长时间。原因是单纯的封育措施只是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免受破坏,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能力还受到土地紧实度、肥力高低、水分多少和其他多种因素的限制。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是指全面防止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不仅要保护现有天然林、草原等植被,还要保护沙区的水面、湿地,制止盲目开发,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防治结合应把控制沙化速度、防治沙化发生作为主攻目标。集中使用有限的治沙经费,防止和治理对群众产生直接危害地段,如村庄、城镇、工矿区的四周,沙漠、沙地边缘,农田、河流、水面的周边,公路铁路两侧等,通过植树种草不断扩大治理范围。综合治理不仅要把点上的沙漠化土地治理好,而且要防止大面积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同时,基于东北西部、华北北部相当一部分沙地及周边草原,自然条件较之西北干旱区要好,对已治理好的沙化土地在降雨量与地下水条件都配合得较好的地区,进行适度的农林果牧等开发,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5.健全体系,完善管理制约手段

健全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政策体系、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体系,完善沙化土地监测网络体系,健全执法体系,实现依法治沙,并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履约及治沙国际合作体系。水土流失导致草场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减弱,会加剧沙尘暴,因此治理水土流失也是防止沙尘暴的内容之一。

水土流失防治

常见的治理措施有以下几个:

1.耕作措施

所谓耕作措施是专指坡耕地通过改变耕作方法实行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区,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为了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就要采取既利于生产又利于防治水土流失的耕作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作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改变微地形蓄水保土;二是增加地面粗糙率;三是改良土地理化性质。

2.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是林业措施和草业措施的合称。林草措施主要用于因失去林草的荒山荒坡和退耕的陡坡地的水土流失防治。林草措施在有的地区可以同时存在,在有的地区不能同时存在,凡是具备森林生长条件的区域草类都能生长,即在湿润和半湿润区可以同时存在;相反只适宜草类生长的地区,即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不能同时存在。区域林草措施选择应该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植物的生存条件来决定,最终目的是恢复原来的环境面貌。我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适宜耕种土地的衰减,从唐宋以来毁林开荒,毁草垦荒就愈演愈烈,至今全国从南到北有大片的荒山、荒坡地,长江流域约3000万平方米,黄土高原有2100万平方米。长江流域的3000万平方米中原来绝大部分是林地,而黄河流域2100平方米中大部分是墓地,小部分林地。从防治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如20世纪50年代黄土高原在林木戴帽原则的指导下,梁峁顶坡上造林,由于土地水分不适应,大都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这样的环境只适宜草灌生长,不适宜植树造林,但在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就不存在这样的选择。

3.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它涵盖治坡工程和治沟工程,保水保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是拦蓄或滞留坡面径流,从而达到减少坡面与沟道的侵蚀产沙,同时也能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发挥农业生产条件。

4.管理措施

健全政府管理体系,加强建立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制定一批水土保持制度、法制和标准,建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并广泛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把预防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建立县、乡、村三级水土保持执法体系,修改完善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地方配套办法,加大执法力度,对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水土的当事人依法查处。沙漠化被人们戏称为地球健康肌肤上的“毒瘤”,它连续不断地蔓延着,无情地吞噬着肥沃的土地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统计结果显示,全世界沙漠总面积约4800多万平方千米,占陆地的1/3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土壤沙漠化正在持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