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沙尘暴对皮肤及其他影响
沙尘暴多发季节,天气较干燥,加上扬尘,皮肤表层的水分极易丢失,造成皮肤粗糙,降落在皮肤上的尘埃进入毛孔后易发生皮脂腺和汗腺堵塞,若去除不及时,可能会引起痤疮,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发生过敏性皮炎及皮疹。沙尘落人眼内,会引起结膜炎等。此外,大量的沙尘颗粒弥漫在空气中,还会散射和吸收阳光,降低紫外线的强度,从而降低紫外线杀菌和抗佝偻病的作用。因此,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增加,扁桃腺炎、感冒等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发病率也较高。强沙尘暴还会直接引起人员伤亡。沙尘暴传输过程中大量携带微生物,有很强的传播作用。研究认为,沙尘暴是潜在的过敏性和非过敏性系统疾病的激发因素。目前,沙尘暴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疾病及流行病影响的研究尚处在局部、小规模的初步研究水平,有关沙尘暴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毒理学作用的研究报告较少。客观地说,沙尘暴虽作恶多端,但它终究还只是帮凶,元凶则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有毒物质。在空气的尘埃中现在已经培养出了100多种细菌、病菌和真菌。大约有133种细菌是能感染动植物和人类的病原菌。其中有能感染耳朵和皮肤的假单胞菌,有能导致甘蔗腐烂、土豆干腐和香蕉叶生斑的微生物,还有一种对海洋中珊瑚有致命威胁的真菌。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勒比海珊瑚骤减,可能和非洲沙尘带来的另一种无名病原菌有关。科学家注意到,非洲沙尘在加勒比海地区沉积多的年份,也正是本地区珊瑚礁大量死亡的年份。在一茶匙的尘埃中能携带几百万甚至几亿个微生物。就连成群的蚱蜢都能在尘云穿越大西洋的过程中存活下来。流沙若掩埋了铁路,轻则造成交通中断,重则会引发列车出轨事故。航空交通及汽车客运也会受到影响。风蚀主要发生在风力较大的戈壁风沙流地区,大风不但风蚀路基,而且对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产生较大破坏,在风口地段甚至吹翻列车,造成重大行车事故。兰新铁路和南疆铁路的“百里风区”和“三十里风口”是著名的风口地段。通常在坡面采取加固措施防止风蚀,在风口路段修建挡风墙来小轻大风对行车的影响。
沙尘暴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视程障碍
造成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有很多种,包括雾、轻雾、吹雪、雪暴、烟幕、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九种,沙尘暴是其中影响能见度的重要天气之一,其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灾害之重,是其他天气不能比拟的。沙尘暴发生时,能见度小于1千米,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列车被迫停止运营或列车脱轨翻车也是常有的事。沙尘暴对航空运输也有很大影响。沙尘暴发生时,机场不得不关闭,停止飞行。例如,河西地区1993年5月5日特强沙尘暴发生时,兰州上空风沙弥漫,中川机场能见度极差,不得不关闭,各次航班停止飞行,一些正飞临机场上空的班机,由于看不到机场的跑道,无法降落,不得不返航。又如,1973年1月,约旦国家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07型飞机,因在非洲西部、亚洲发生黑风暴时飞行,坠毁在尼日利亚的卡诺机场,17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美国西南部荒漠地区洲际公路,1963~1975年,因沙尘暴影响发生的交通事故达32起。由此可见,沙尘暴对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其危害程度超乎人们的想像。
2.对道路的沙埋危害
沙尘暴对铁路造成的沙害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风蚀,二是沙埋。风蚀:这种现象多半发生在戈壁沙漠区修建的铁路段,因为这种路段的路基填料多为粗沙、细沙和粉沙,质地松散、不牢固。所以易在大风的作用下产生风蚀现象。路基降低,轨枕悬空,严重危及行车安全。沙埋:这种现象正好与风蚀相反,它不是使轨枕悬空,而是抬高轨枕。积沙埋压铁轨,随着列车通过时铁路道床产生的震动,松散的沙粒便透过道渣孔隙及道床与轨枕间的缝隙向下渗落,一层层聚集到道床底部,将轨枕及钢轨抬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抬道,被抬起的轨道有的甚至可高出数十毫米。这种高低不平的状况,会给高速行驶的列车带来巨大的颠簸,甚至造成脱轨事故。另外预计在钢轨两侧的积沙会使列车运行受阻,不仅仅会造成脱轨事故,更严重的会造成列车颠覆事故。此外粉细沙对钢轨和配件的腐蚀也是相当严重的,因为磨耗和被长期掩埋大大缩短了钢轨的使用寿命。
沙埋铁路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舌状积沙。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横穿沙丘走向的铁路线,斜交风从路堑两端吹入风口地带,当风携带着流沙顺着风向或风口掠过路基时,流沙堆就会成前低后高的舌状蔓延横跨线路,从而掩埋道床和钢轨。(2)片状积沙。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沙尘暴过境时,因为受线路及地形的影响,下层风沙流运动受阻,便沉积在道床之内,积沙形态较为均匀。流沙堆积于迎风路肩,且不断前移而掩埋钢轨。此外,路堑积沙是由于气流的涡旋作用形成的,大量流沙经常堆积在堑顶和侧沟,每遇狂风便被带动移向道心。(3)堆状积沙。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通过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线路地段,沙丘由于强风的推动而前移,造成堆状积沙。
沙尘暴对公路危害同对铁路的危害是相似的。风蚀、掩埋公路,造成交通中断。有些路面被风沙剥蚀成搓板路,不但使路面寿命降低,也加大了交通工具的耗损,行驶汽车的耗油量也会因此而增加。尤其是高速公路上,若是覆盖了大量沙子,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使行车危险性增大。
灾难回顾
2007年2月28日02:05时,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行至南疆线珍珠泉至红山渠间42千米外加300米处,突遇特强沙尘暴,除造成许多车窗玻璃被打破外,还造成11节车厢脱轨,3名旅客死亡,2名重伤,32名轻伤,南疆铁路线被迫中断行车。据本次列车的乘客刘宇亮讲,当时狂风挟裹着乒乓球大小的石子噼里啪啦打在车体上,长长的列车犹如行驶在大海中的小舟摇摇晃晃。突然,一块鸡蛋大的鹅卵石子弹般击中了他乘坐的车厢中部的车窗玻璃,“哗啦”一声玻璃渣溅了一地。接着,相邻的车窗玻璃也被石头击碎。三块,四块……许多车窗玻璃被打破,车厢里顿时充满了刺鼻的土腥味。乘客们都慌忙用棉被、大衣去堵车窗,然而大风把人吹得趔趔趄趄。没有了玻璃阻挡,灌满了风的车厢体立即会产生指向背风方向一侧的压力梯度,在此梯度力的作用下,使得整个车体向背风方向一侧倾斜。乘客们虽然紧抓栏杆,双脚仍站不稳,有的被甩到了铺位中间,有的在地上打滚。饭盒、茶杯随着摇晃的车体在空中乱飞,行李架上的行李散落了一地。没过多久,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车体突然脱离了轨道,人的心脏失重般地揪了起来,车厢左壁成了车底在沙石路基上滑行,车体和石块磨擦溅起了串串火星。尘土附在农作物叶面上,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阻碍生长;牵扯沙漠中的流沙,掩埋邻近沙漠地区的农田;有的甚至将一片田里的农作物连苗带土席卷一空。土壤肥力降低:在自然界中,土壤圈是一个过渡地带,它位于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枢纽,也是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不仅是历史自然体,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是土壤肥力,它指的是土壤在栽培作物或者天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同时并不断地为其供应水分、空气、养分和热量,并进行协调的能力。
沙尘暴对农业的影响
土壤的肥力因素通常包括水、气、热、肥。土壤肥力的高低受以下两个条件的制约,即土壤是否能够稳、匀、足、适地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条件及土壤肥力因素的协调状况。与这些条件有关的是自然条件、人工措施及土壤内部能量、物质的运动状况有关。土壤风蚀是形成沙漠化的首要环节,也是其主要组成部分。风蚀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后果,它会让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细粒物质流失掉,导致土壤粗化,降低土壤肥力。在毛乌素沙地和宁夏河东沙区,据有关专家对土壤进行的采样分析表明,在流沙层中,全氮占了0.26%,全磷占了0.057%,有机质占了0.12%;而被流沙覆盖的土壤层中各类物质要比流沙层高很多,全氮占了3.0%,全磷占了0.073%,有机质占了0.28%。土地沙化:粉沙、细沙在被风搬运落入农田后,会对其造成影响,轻则使土壤沙化,重则覆盖耕地,但是,不管怎样,都会让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让肥沃之地渐渐贫瘠化。大风的吹蚀还会加速土壤的水分流失,让土壤的水热状况改变,降低土壤肥力。由此可见,土地受沙尘暴的危害程度是相当严重的,有时甚至难以恢复。减产农业:荒漠化地区最主要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是农业生产,但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生产经营水平低下,会受到很大的风沙危害影响。风沙活动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成熟等各个阶段,通常会让农作物大面积减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国北方地区的风沙活动大多发生在春播和禾苗刚出土的季节,即4~5月份。强烈的风沙会严重影响春播,它常常会吹出粪肥和刚刚播种入土的作物种子。在沙漠化地区,把粪肥和种子吹跑的现象十分普遍。
沙尘暴对农业的危害
2009年4月29~30日,甘肃省出现了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玉门、瓜州、张掖等地能见度不足200米,民勤县最大风速达8级。据初步统计,此次沙尘天气造成该省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5个市、17个县(市、区)、124个乡镇、1145个村、40.3万户、73.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3.8万亩,成灾面积99.9万亩,绝收面积2.9万亩,有10.3万座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棚膜破损,葡萄、孜然、番茄、甘蓝幼苗部分茎秆和叶片萎蔫或被风打伤,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一直以来,我国北方草原地区都以畜牧业为主,然而,随着环境的污染,人类的过度开垦,流沙覆盖了大片的草场,因此,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沙漠化引起草场退化的制约。“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反映当时草原繁茂、牛羊肥壮的真实情况,在如今,已经很难再看到了。
沙尘暴对畜牧业的影响
普查的荒漠化结果表明,在我国荒漠化地区,共有1.05×106平方千米的草地退化,因为这些草地的退化,每年会使5000多万只绵羊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而自建国以来,据相关统计表明,平均每年有520平方千米的草地减少,共有2.35×104平方千米的草地已经转变成流沙。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在1983年就有21×104平方千米的草地退化,到了1995年,则增至39×104平方千米,可利用的草地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退化,其退化面积以大约每年2%的速度增加。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素以水草丰美著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草地面积也在不断地退化,分别有23%和41%的草原面积已经退化,其中,鄂尔多斯高原草场的退化最为严重,退化面积已达68%。如何确定草地是否处于退化状态?当草地已经开始退化时,植被就会渐渐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降低;一些优良牧草的数量会不断减少,如豆科、禾木科植物,而那些适口性差、营养价值低,甚至有毒有害的植物则会不断增加,使牧草的质量下降。现在,随着草场退化和环境污染等情况的不断加剧,内蒙古天然草场的载畜量已经相当低了,仅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75%,60年代的80%。在沙漠化情况严重的地区,草场地表水分常常会被春天强烈的风沙迅速地蒸发掉,使牧草的返青不易进行,因为刚刚返青不久的嫩草往往会被高速运动的沙粒打死打伤,从而推迟草场的返青,使得春季由于缺乏牧草而对畜牧业的危害加剧。附着在草叶上的沙尘常被牲畜吃到体内,牲畜在啃食低矮的牧草时,也极易将沙粒吸食到体内。牲畜将沙尘、沙粒吸收进胃肠以后,极易患沙结病,对牲畜造成很大危害,轻则使牲畜不能正常发育,重则会导致死亡。草场沙化使草场的载畜能力大为降低,也大大地降低了草场的生物量。牲畜因为草场质量的降低,经常处于半饥饿、饥饿状态,连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所以,生长发育缓慢,存栏时间长,出栏率不高,而且不够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