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47917900000002

第2章 兵临城下(1)

——莫斯科保卫战

不可思议的战略

基辅会战的成功使希特勒High到了极点。

“魔咒终于被破除了!”在东普鲁士元首大本营,哈尔德告诉他的主子,一共抓获了66.5万名俘虏,希特勒兴奋得几乎要爆炸了。他确信,苏联已被“彻底击败”;没有什么力量能使斯大林东山再起了——因为他们的后备力量马上就会消耗殆尽。

同时,铁一般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他自己是一个倒霉的统帅,不幸让他摊上了这么一批差劲的弱智将军,以及一个只会吹毛求疵和狂妄自大的总参谋长。

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希特勒遭到总参谋部“专家”们的层层非难,如今在乌克兰打败了红军,终于使他长舒了一口气。他充满自信地告诉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这是史无前例的胜利,东线局势不出四个星期自会明朗。”而哈尔德却在背后酸溜溜地评论说,这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败。因为莫斯科并未拿下,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好高兴的。

此时,日期已悄悄接近10月,正值秋分时节。一年中气温最高且酷暑难耐的日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少地方,由于气温骤降,身着夏装的战士已经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两个月以来,冯·博克没有装甲部队的集团军群一直按兵不动,秋雨季节的来临,意味着苏联的道路将是一片泥泞,进攻莫斯科的时机似乎已经失去了。

在这种前提下,希特勒是反对进攻莫斯科的。毫无疑问,东线德军当务之急应该是考虑如何度过苏联的冬天,而不是征服新的土地。此外,他——希特勒——本能地担心重蹈拿破仑的覆辙。提起莫斯科他总有些许毛骨悚然之感。他认为,进攻的重心仍应放在南线,向哈尔科夫一线展开,然后就是斯大林格勒和顿河。这样的战略既不承担风险(因为敌人在南线只剩下残兵败卒),又可以一劳永逸地将铁木辛哥新组建的西南方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为了弥补坦克的不足,西南方面军连拖拉机都上战场了,他们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呢?既然德军占有如此大的优势,就应该继续南下,摧毁铁木辛哥部队,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幻想着在冬季来临前夺取莫斯科。

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着蛋。

可是,陆军统帅部始终无法理解元首的战略。在这微妙时刻,最高统帅部也因为巨大的胜利失去了理智。他们力促元首,一定要在冬季来临前拿下莫斯科,因为德军是“战无不胜的”。

希特勒终于动心了。他相信了陆军的保证,对勃劳希契、哈尔德的主张勉强让了步。人们后来都说,“希特勒扬扬自得,固执地要在1941年前入主莫斯科”。恰恰相反,无论冯·贝洛的回忆录还是戈培尔日记都证明了这是陆军的一相情愿,希特勒是很无奈的。

其实从一开始,希特勒就不想进行所谓的“台风”计划,但是陆军统帅部早已被基辅会战的巨大胜利冲昏了头脑。

鉴于陆军是如此富有激情,哈尔德虽卧病在床,但他仍感觉自己的整个胸毛都在燃烧——现在,“巴巴罗萨”的最后一击开始了。在希特勒签署的“第35号元首密令”中,陆军还特意在后面加了个副标题——牛气烘烘的副标题,叫《在中央集团军群方向上的决战!》而它的代号,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叫做“台风”。

为了完成这最后一击,被暂时的胜利迷住了心窍的陆军采用了削弱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办法,将中央集团军群扩充起来——就像少女隆胸那样,中央集群的兵力史无前例地被填充到了70个师,其中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步兵师占东线总兵力的70%!我们都知道,德军是没有任何后备力量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从列宁格勒抽出5个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师以及里希特霍芬第8航空军。

得知要削弱北方战线,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勒布陆军元帅(又译冯·李勃)非常不满,他对哈尔德蛮横无理的要求表示抗议,官兵上下更是群起激愤,纷纷表示:“列宁格勒就摆在眼前,谁也阻止不了我们立刻进去!”哈尔德对此置之不理,严令“48小时内交出装甲部队”——对本来就羸弱不堪的北方集团军群而言,此次调动是致命的。此后,北方集群在整个列宁格勒战区丧失了主动权。

刚刚在基辅取得大捷的南方集团军群也没有例外,因为他们必须交出9个师(其中包括1个装甲师)。不仅如此,它们还要继续南进,越过哈尔科夫,向顿河湾的斯大林格勒进军,以切断苏联与高加索油田最后的联系。龙德施泰特向希特勒解释,这样做意味着要越过第聂伯河做650公里的“大跃进”,被削弱后的军队无力这样长距离远征,最高统帅却以“西南方面军已经垮了”的理由来搪塞他。据说,龙德施泰特被这个荒谬绝伦的命令气得“放声大笑”。

哈哈,简直太不可理喻了。

最后的闪击——代号“台风”

不过这一次,德国人的情报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给力了。据他们估计,苏军在莫斯科方向部署的是铁木辛哥西方方面军的6个集团军(铁木辛哥到南线后,改由伊凡·科涅夫中将接任司令员一职);在西方方面军的南面,则是叶廖缅科中将统帅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下辖两个集团军);而它们后面,还有一个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是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在师的数量上,苏军拥有绝对优势——95个,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还多出25个。不过,苏军师平均只有7500人,因此双方大致算得上势均力敌。

尽管拥有如此可观的军队,斯大林还是放心不下。他显然意识到这是决定苏维埃生死命运的最后决战,也认清了盟友的重要性。当罗斯福总统的秘密使者哈里霍普金斯来访时,斯大林将德国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数量夸张成了70个,步兵师更是不计其数。但他同时表示,德国全国都闹着饥荒,人民随时有可能爆发起义……希特勒在过去的4个月内损失了450万精锐士兵,他们的人力就要耗竭殆尽了……

因此,他强烈呼吁美国参战——给予希特勒分子最后一击。他甚至还说,“欢迎美国派兵到苏联来”。这当然是不可思议的幻想,甚至有点儿拖人下水的味道,斯大林还以为美国总统跟他本人一样,拥有生杀予夺的无限权力。后来,斯大林又抱上了丘吉尔的大腿,大声呼吁要求英国“赶快派20至25个师到苏联来”。

丘吉尔同样感到不可思议。在谈到物资援助和工业需求时,斯大林更是狮子大开口。他不仅伸手要东西,而且还要得理直气壮,咄咄逼人。因为斯大林愈来愈相信苏联是在为保卫英伦三岛而战,他本人更是大英帝国的救命恩人。在列出的长长清单中,援助物资不仅含有坦克、卡车和反坦克火炮,而且还有各种机床设备、发电机,整座整座的炼油工厂……

听到这些要求后,西方国家的领导人都感到困惑不解,因为他们的专家断言,苏联的抵抗在最近四五个星期之内就要彻底崩溃。怎么谈得上建设新工厂呢?甚至给苏联人武器都太冒险——因为极可能落入德国人手中。

但问题是,不给援助也是不行的……丘吉尔极其担心斯大林会因恼羞成怒,转而投靠敌人。因此,向苏联提供援助必须谨慎从事。譬如:轮胎厂、发电站等大件不能提供,援助仅限于飞机、坦克等战术武器。同时,双方的情报实施共享。伦敦在9月上旬便警告莫斯科当局,德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正是莫斯科本身。

斯大林对这份情报是没有理由怀疑的,但问题是,仅凭他相信还远远不够,由于认为已是岁末,德军不可能再发动攻势,许多苏军高级将领对德军即将大举进攻的消息置若罔闻——包括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在内的集团军军级领导也认为德军在1941年继续进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就是在这种时机下,“古德里安流氓”又开始做坏事了。

开幕!

第2装甲集群在东线一系列的胜利使古德里安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点。现在,他又得到个很拉风的头衔,叫“迅捷的海因茨”。此时此刻,站在事业巅峰的古德里安怎么也不会想到,莫斯科战役将是埋葬他军事生涯的一战。

海因茨同学不仅打仗快,而且休整部队的速度更快。按照希特勒亲自签署的命令,“台风”刮起时间为1941年10月2日。但古德里安实在等不及了,他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在9月23日斯摩棱斯克召开的集团军群会议上,古德里安大将当着众人的面,牛气冲天地表示他用不着等到10月2日,9月30日便可以发起进攻了!

众人纷纷侧目,都感到不可思议。因为第2装甲集群此时尚在遥远的南方,被困在基辅地区的残敌并未被完全肃清。换言之,打完基辅战役就必须马不停蹄地北上,没有一天休息时间。

古德里安非常固执,他顽强地表示,“部队完全用不着休息”。因为第2装甲集群进攻地域没有良好的公路,如果等到10月2日大家一起上,他就赶不上进入莫斯科的末班车了。

的确,古德里安说得不错。由于苏联冬天众所周知的恶劣气候,发动和完成“台风”注定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据他们估计,用于作战的好天气顶多还有4个礼拜。中央集群总司令冯·博克当场批准了古德里安的方案——“台风”计划也随即做了个小改动,即:霍特第3装甲集群与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是从列宁格勒战区调来的)进攻日期照旧,而古德里安的进攻时间提前两天,定为9月30日。

9月26日,基辅会战顺利结束了,古德里安压根没时间去清点抓了多少俘虏,便匆忙北上,返回斯摩棱斯克地区。与之同行的还有来自乌克兰的魏克斯第2集团军。

“虔诚的天主教徒”冯·魏克斯上将指挥第2集团军与古德里安一同行动。该集团军打完希腊战役后东调时间较晚,故未参加过任何东线的主要攻势,主要负责跟在中央集团军群后面作辅助行动。

现在,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倒在汽车上昏昏欲睡,更多的步兵则骑上自行车或完全徒步往北急赶。沿途他们还不断遭到那些从基辅合围圈中跑出来的苏军溃兵袭击,因为苏军把他们当做是前来围剿的部队。双方常常莫名其妙地撞在一起,然后乱打一气。为了摆脱这些纠缠,第2装甲集群花了很多工夫,但苏军还是源源不断地在突围,有些估计是迷路的溃兵甚至跑到斯摩棱斯克州的罗斯拉夫尔地域,亲眼看到了德军为进攻莫斯科在这个地区集结的庞大军队。

苏联人也许还会奇怪,为何德国鬼子都是面朝东方,屁股正对着我们呢?

无论怎样,由于西南方面军溃兵不断骚扰,第2装甲集群返回斯摩棱斯克地区集结的努力失败了……由于进攻日期逐渐临近。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不得不改由格卢霍夫地区转向西北,也就是莫斯科以南的奥廖尔—图拉这条远离中央集团群轴线的位置发起进攻。他的右翼将作为向莫斯科进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绕过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揳入其深远后方,将这个只有两个集团军构成的袖珍方面军一口吞掉。

此时的叶廖缅科尚不知道大祸临头。基辅会战的失利似乎令他有些意志消沉。那段时间里,他整日酗酒,同自己的副官喝得天昏地暗。

当然了,苏联人喝伏特加是很正常的——就像欧洲人喝咖啡、中国人喜欢饮茶一个道理。赫鲁晓夫后来说,铁木辛哥元帅同样也是嗜酒之人,无论前线战事多么吃紧伏特加总是不离身。

但是,铁木辛哥是个好同志呀……因为他至少知道该干什么,身为副手的巴格拉米扬也“从未见司令员喝醉过”。但叶廖缅科就不同了,他“每饮必醉”,喝醉后就开始吹牛,说斯大林同志是如何如何赏识他……现在,他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向南“凸”出,形成了一个面向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出部——这是他当初阻止古德里安南下的出发点。

基辅会战已经结束了,就连傻子都知道,拳头挥出去了,没打着人,反而受了伤,就应该缩回来。但叶廖缅科中将可牛气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像个勃起的老二一样直挺挺地对着前方,侧翼完全暴露在古德里安面前。

古德里安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不仅是个流氓,而且还是个会武术的流氓。9月28日,古德里安率先令第48装甲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发起佯攻,借以吸引敌人注意力。叶廖缅科果然上当,他甚至没能揣测到古德里安将要采取的意图。紧接着,古德里安偷偷地将第48装甲军从战线上撤走,用步兵接过战线,在夜幕掩护下将第24、第47、第48三个装甲军北调。

9月30日凌晨,往北行进的三个装甲军突然齐身转向,向右急旋——就像艾伯特·西顿后来说的那样,“三个装甲军的400辆坦克集中在相当狭窄的正面上”,这样一来,德军在突破口上集中的装甲优势是苏军的20倍以上!布良斯克方面军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叶廖缅科反应倒是挺快。他当机立断,将方面军的预备队——坦克第141旅投入战斗,企图堵住德军装甲部队打开的缺口。结果,这支小小的坦克旅被扫到了北面;哥罗德尼扬斯基少将指挥的苏第13集团军左翼也被德军穿透。至日终前,德军机械化部队已揳入苏军战线135公里,以单臂合围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3、第13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