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47917900000028

第28章 伟大的转折(5)

12月19日,保卢斯询问他是否可以开始为“雷鸣”做准备时,曼斯坦因的回答就更加模棱两可了,他只简短地答复道:“等今晚联系再说。”12月23日,保卢斯再度询问“可否开始突围时”,曼斯坦因回答说:“今天我不能把全部权力给你,但我希望明天能做出决定。”

总而言之,我们完全可以更加“不怀好意”地去揣摩曼斯坦因的心理,得出的结论是:他不敢承担责任,于是把决定权抛给了保卢斯。

但是了解保卢斯的人都知道,以他的性格和特点,怎么敢违背希特勒和曼斯坦因的意志而擅自行动呢?值得指出的是,自始至终,希特勒都是反对突围的。他的想法乐观而又不切合实际。即打通走廊后,物资源源不断流向第6集团军,坚持斯大林格勒桥头堡直到来年开春。那个所谓的“雷鸣”突围,不过是顿河集团军群暗地里计划出来的产物(希特勒知道此事估计曼斯坦因要掉脑袋)。换句话说,突围成功了,一切好商量,希特勒也许会宽恕他们。一旦突围失败,希特勒会饶过他吗?曼斯坦因在回忆录中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我要救出的是一个完整的第6集团军,而不是一个残渣!

当然了,曼斯坦因马上就会意识到,不突围其实也有不突围的好处——多亏保卢斯没突围!就在两军相聚40公里,而无法会合的时候,苏联的“小土星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1942年12月16日,在遥远的南方,沉寂已久的红军西南方面军的三个集团军,在350辆坦克的掩护下,扑向由意大利盟军掩护的狭长防区,同时猛烈打击齐尔河沿岸的第48装甲军。苏军大批坦克和步兵部队冲入意军防线,打开了一个150公里宽的突破口,并通过这个突破口,迅速向南面的罗斯托夫推进。意大利人怎么会是苏联人的对手呢?他们鼓起勇气打了两天,还是崩溃了。22万意大利官兵仓皇溃逃,将顿河集团军群的侧翼完全暴露在苏军面前。

至此,一切营救行动都是枉然了。随着三支苏军部队对顿河集团军群后方的进攻,“小土星行动”已彻底撕碎了轴心国的南俄战线。曼斯坦因完全清楚(尽管他的良心备受煎熬),第6集团军已经完蛋了。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能不能拯救第6集团军了,而是自救。据曼斯坦因估计,红军用以围困第6集团军的有90个大单位(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合计49个师)。假使第6集团军突围或者投降,那么这49个师就会像潮水一样被释放出来。届时,顿河集团军群和整个南翼的处境将不堪设想。如果真是这样,完蛋的不仅仅是第6集团军这么简单了,顿河集团军群,包括深入高加索地区的德国A集团军群都将被包围。

所以,第6集团军更不能突围了。他们应该牺牲自己,挽救别人,为争取而后的胜利奠定基础。空军上将里希特霍芬的言论一针见血,他说:“对第6集团军而言,这意味着抛弃和谋杀。”他们是一个被曼斯坦因出卖的集团军。

悲催的叶廖缅科同志

第6集团军就这样被迅速抛弃了。12月23日,曼斯坦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被迫将劳斯将军的第6装甲师和克诺贝尔斯道夫指挥的第48装甲军抽走,并令以强行军的方式,向西北推进,以堵住意大利人留下的缺口。另外,里希特霍芬的轰炸机中队也从解救攻势中掉转头来支援意军。

可以预料,此次调动意味着什么——就像笔者在前文说的那样,整个“冬季风暴”救援行动都是围绕着第6装甲师展开的。这个师都走了,所谓的“救援”行动,顷刻间失去了意义。

但是,曼斯坦因是何等的聪明,他完全知道,自己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第6集团军来说,都必须要有一个交代。尽管第57装甲军剩下的两个师已经成了空架子,但他还是刻意地装出一副竭尽全力的救援模样。的确,有些话是不能对保卢斯说透的。

更令人惊异的是,直到此时,保卢斯仍无条件地信任曼斯坦因,丝毫没有怀疑他的诚信。他天真地以为,救援行动仍在努力地进行着。

苏军自然是不会给敌人任何喘息机会的。现在,叶廖缅科又开始集结他的军队了。就在第6装甲师被抽离前线的第二天(12月24日),波波夫指挥的第5突击集团军在顿河以西集结,位于马利诺夫斯基近卫第2集团军的右翼,特鲁番诺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残部兵力在其左翼,又恢复了正常的油料补给。于是,苏军郑重其事地开始进攻了。此次进攻的兵力对比是:苏军超过600辆坦克对阵削弱后的德57装甲军的35辆坦克。

据马利诺夫斯基自己说,他原以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结果,德军迅速撤退,被逐出100~120公里,丢失居民点130多个。终于退回了原来的出发阵地。苏军的这场胜利等于是宣布了“冬季风暴”的破产,也对斯大林格勒这个大口袋里的22万名德国士兵敲响了丧钟。从此,马利诺夫斯基重新获得了斯大林的信任,被迅速晋升为上将,并授予一级“苏沃洛夫勋章”,他与叶廖缅科共同荣获苏维埃最高荣誉。

然而,此次“决定性的胜利”还是暴露了苏军指挥系统的诸多问题。在国防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斯大林强调,在“指环行动”实施之前,必须先解决叶廖缅科和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之间存在的矛盾。

换句话说,现在应该确定究竟让谁来负责歼灭保卢斯的最后任务了。由于叶廖缅科在基辅会战和布良斯克战役的失败给斯大林的印象太深,斯大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罗科索夫斯基。与会者所有人都表示赞同,只有朱可夫念及老同学之情为叶廖缅科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我认为两位司令员都能干,如果把消灭第6集团军的重任交给罗科索夫斯基,那么叶廖缅科必然会委屈的。”

“我们不是高中小女生,”斯大林反驳道,“我们是布尔什维克。现在不是谈论委不委屈的时候,我们应该让能够担此重任的人去指挥战斗!”于是,朱可夫受命将这个不愉快的消息通知叶廖缅科。

有意思的是,叶廖缅科顷刻间就怀疑是朱可夫在故意捣鬼,剥夺了本属于他的荣誉。特别是听说竟然要将托尔布欣第57集团军、崔可夫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第64集团军,这三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劲旅都划拨给顿河方面军后,顿时火冒三丈。他在日记中直接开骂了:“朱可夫,这个篡权者和流氓!他踩着所有人的肩膀往上爬,可是我是最倒霉的一个。他要是不放过我,把我惹急了,我马上就跑到中央委员会或最高统帅那儿告他一状。我实在受不了这口窝囊气了。想当年,他算个什么!他是一个阴险而又愚蠢的家伙,是一个厚颜无耻的野心家……”

说干就干,叶廖缅科头脑发热,马上就给斯大林挂了电话,没有人知道他俩在电话里说了什么,但据赫鲁晓夫后来追述,放下电话的那一刻,叶廖缅科又哭了,他伏在赫鲁晓夫的胸前,几乎哭成了个泪人儿。赫鲁晓夫试图安慰他,可是没用,叶廖缅科抽泣道:“赫鲁晓夫同志,您不明白,您是个文职人员,您不知道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您忘记了在战场初期我们是怎样想的,我们想我们倒霉了。您还记得,斯大林曾如何询问我们是否再固守三天吗?您还记得,那些来自大本营的人像赶婚礼一样全都往我们这儿赶,后来又跑个精光。他们以为德军肯定会占领斯大林格勒,我就留在这里当替罪羊。但是现在你瞧,我们开始胜利了,却被他们一脚踢开。您是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我预见到,整个斯大林格勒的荣耀都会归到罗科索夫斯基一人身上!而我们,将会被历史遗忘……”

罗科索夫斯基的抉择

就这样,罗科索夫斯基成了总指挥,负责实施对第6集团军最后的围歼行动——简直就像捡到宝一样!供他指挥的共计7个集团军、47个师、25万人。

不过在数据上,苏联人不乏自相矛盾之处。譬如,崔可夫第62集团军拥有作战人员5.2万人。这样算起来,莫非其余6个集团军平均只有3.3万人?如果真是这样,编制和实额相差得实在有些离谱。

起初,叶廖缅科还试图阻止顿河方面军司令部派去的联络官。罗科索夫斯基派去接手57、62、64集团军的军官得不到实权,被晒在一边,坐起了冷板凳,直到斯大林亲自打电话把叶廖缅科痛骂了一顿之后,这样的情形才得以好转。

身经百战的罗科索夫斯基当然清楚,要想一口吃掉兵力几乎对等的保卢斯集群绝非易事。

特别令他头疼的是,属于顿河方面军的坦克数量实在太少了……整整7个集团军哪!坦克169辆,坦克第4集团军在他刚接手的时候只剩下微不足道的4辆坦克。以至于一名军官一本正经地问他:“是否因为坦克第4集团军只有4辆坦克,才称其为坦克第4集团军?”而战士们则怀着苦涩的心情把自己的集团军称为“4辆坦克集团军”。这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搞得罗科索夫斯基哭笑不得,强烈呼吁将马利诺夫斯基近卫第2集团军转给他,可是没有成功。

诚然,时间是对苏军有利的。在包围圈内,德军没有炮弹,没有食物,没有被服,迟早会被冻死饿死。换句话说,苏军完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将德国人活活拖死——罗科索夫斯基确实是这样打算的。

但是,斯大林没有耐性再等下去,因为从战略角度考虑,保卢斯拖住了同样数量的苏军,致使这些军队无法参与而后的进攻战役。美国学者乔治·尼佩的分析结果言简意赅,他说:“斯大林和他手下的主要将领都认为,只要再给德军一次更大的打击,希特勒就彻底完蛋了。”

所以,他们都想尽早地从这场“必胜”的战役中解脱出来。苏联人特别无法理解,第6集团军已经丧失了获救的希望,为何还要固执地再打下去?罗科索夫斯基派人到处零敲碎打,希望通过这种战术来渐渐拖垮敌人。他们相信,只要每天进攻,德军就会因为得不到休息而崩溃掉。

可是,德国人的顽强出乎意料。从11月底到12月初,苏军几乎每天都会集中兵力对被围德军进行激烈的挤压和围歼,但是战局并没能像罗科索夫斯基所预想的那样顺利结束。德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组织好了严密的环形防御工事,他们坚守着每一个被占领的阵地,丝毫没有崩溃的迹象。

截至12月4日,德军依然牢牢地控制着东西长53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保卢斯在前沿地区布置了13步兵师、3个摩托化师和1个坦克师,另有两个坦克师和1个骑兵师做总预备队。旷日持久的战斗并未使他们遭受重大损失,反而有种愈战愈勇的味道。有一次,罗科索夫斯基打电话督促第65集团军的战术进攻。他在电话里询问巴托夫(第65集团军司令员):“进攻有无进展?”

巴托夫回答说:“部队在向前推进!”

罗科索夫斯基大喜,忙问:“怎样推进?”

巴托夫答:“爬行。”

罗科索夫斯基问:“爬行多远了?”

巴托夫答:“爬到哥萨克土丘的第二等高线了……”

罗科索夫斯基非常懊恼。他说,既然你的部队不得不爬行,而且只到达某个想象中的等高线,所以还是把部队带回出发阵地吧。后来,罗科索夫斯基干脆将这段岁月称作他“战斗生涯中最艰苦的时光”。他完全清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现在都集中在他的顿河方面军身上。而国内的宣传机构早在莫斯科保卫战时就将他打造为一名经天纬地的大英雄。这样的“大英雄”竟然在一两个月内毫无进展,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多次失利之后,罗科索夫斯基不由得佩服起他的敌人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包围圈中的敌人把被控制的高地和村庄变成了一个个顽强的抵抗枢纽,周围铺设了密集的雷区,还把铁路路基、被毁坏的坦克、铁车皮和机车用作防护……”不管怎么说,第6集团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令人钦佩的。第57集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少将半开玩笑地道出了他的遗憾,他说:“这都怪我……当初我指挥修建斯大林格勒近郊的防御工事时太卖力气了,现在都不知该如何攻破了。”

应当说,他当年修建防御工事的确很卖力,但是也不能成为其舍不下德军阵地的理由。不然,德军是怎样打进来的呢?

现在,德国人充分利用了苏军以前修建的工事。罗科索夫斯基面临的是如何攻克的难题,而兵力显得尤为不足。但是,跟历史上的所有堡垒一样——最坚固的堡垒一般都是先从内部毁掉的!12月中旬,第6集团军的末日终于到了。

因为,他们开始断粮了……

被出卖的集团军

在令人沮丧的气氛中,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仍然充满自信。

可是这一次,仅仅有自信心是不够的。平心而论,帝国元帅没有食言,他想尽一切办法,硬是搞到了他所许诺的飞机——还硬把轰炸机当运输机使。尽管明明知道斯大林格勒被围部队的命运悬于他的手中,但戈林很快就心满意足了,还特地跑去参加了1942年12月12日,为庆祝曾被炸毁的柏林国家歌剧院重新揭幕的仪式。

都什么时候了,他居然还有心情看歌剧?戈林甚至对希特勒说:“斯大林格勒的局势根本没那么严重。”

曼斯坦因马上就尖锐地抨击说:“既然帝国元帅一口咬定斯大林格勒的形势不严重,那他怎么不亲自出马指挥这个集团军和所属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