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47917900000007

第7章 血红雪白(1)

——决战莫斯科

德军的进攻看似来势汹汹,但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有人肯定会产生疑问,为何战无不胜的德军,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不吃败仗,反而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栽倒在莫斯科城下了呢?

通常的观点是,德军缺乏冬装,导致士兵战斗力大幅下降。许多学者甚至认为,这完全是希特勒的愚蠢和狂妄自大所致。他拒绝向前线派发冬服,因为届时德军早已攻克莫斯科,没有必要再提供所谓的“过冬服装”了。

事实是这样吗?希特勒真有如此愚蠢吗?

完全错啦!请相信我,关于这一点,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希特勒绝对是在过冬问题上做足了功课——这可以从陆军军需官瓦格纳将军的日记中看到,可以从希特勒反复诘问瓦格纳的记录中看到,还可以从陆军总司令自8月初发出的不计其数的命令、训令和通报中看到。用《战争与后勤》作者马丁·万·克列威尔德的话说就是,“这些文件的内容,从适当住所的勘察到防冻油料的供应,从冬季服装到马匹疫病的处理,简直细到了无法再细的地步了”。

在很早的时候,笔者曾列举过一个数据:中央集团军群每天所需的补给为25列火车。但在整个大战期间,后勤部门也只能保证每天8~15列火车的运量(伊恩·克肖)。即使是这样,德军仍能克敌制胜,稳步向前,直至莫斯科城下。

但这一次,情况不同了。严寒所造成的困难大大超出了德国人的预料——他们原以为,只要把冬季物品准备好,待冬季降临后及时派发给战士就万事大吉了。这个想法固然不错,但苏联“冬将军”的威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德国人机关算尽,却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火车无法抵御严寒。因为德制列车的给水管道造在锅炉外侧,结冰后极易破裂——这是致命的一击。

德国人后来说,有90%的机车都开不动了,能开动的机车也必须铲雪才能通行。因为铁轨上的积雪有时达一米多深。虽然德国人在波兰、明斯克和基辅的仓库里面囤满了羊绒衣、防寒靴、手套、毛皮头套、便携式暖炉等冬季必需品,但他们无法将这些物资运抵前线。

终于在11月上旬,中央集团军群甚至整个东线的后勤系统彻底瘫痪了,再也没有列车从德国发出,因为开出来也到不了目的地。阿尔伯特·斯佩尔(时任南俄铁路工作总监)后来说:“帝国在东方的铁路系统实际上已经崩溃,没有卸货的列车像潮水似的退回来,开始退到波兰,最后又一直退到了德国境内。”在波兰,德国人准备好的冬季服装堆积如山,几乎将过道都塞满了。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向东开拔的三支大军完全被大雪冰封在了与后勤交通线超过200公里的前沿阵地上。尤其在中央集团军群方面,几乎与后方失去了联系。难怪英国J.F.C.富勒将军会在他的《西洋世界军事史》中发出惊呼,“德国人的成就可以算是军事史上,最能体现忍耐力的伟大例证了”。因为历史上还找不出哪支军队能在后勤完全脱节的情况下坚持作战的。

但德国人做到了!我认为,德国人很有必要去申报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能折腾陆军奖”。

想象一下,该有多么恐怖,这等于说,一支超过百万的陆军没了补给来源。为了不致冻死,德国士兵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自救。他们将双脚裹紧在报纸里,来回不停地走动,防止被冻僵。因为趴在野外超过一个小时就会死亡。一位德国飞行员记录下了当时的情节,他写道:在10月份,从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公路每天都会有上万辆卡车来回穿梭,车水马龙。但大雪一落下,这样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从高空往下俯视,整个大地白茫茫一片,所到之处一片死寂……火车已经停运,没有后备队,没有补给,伤员无法运送。单凭钢铁意志是不够的,我军已达到了力量的极限。前线样样都告缺乏,没有汽油,没有弹药,道路上早就看不到卡车行驶的轨迹,马拉雪橇是唯一能行驶的工具。在如此低温下,甚至连飞机发动机都是短命的。

但是,中央集群总司令冯·博克陆军元帅拒绝相信军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他看来,越是补给困难,军队就越应该破釜沉舟,与敌人一决生死,因为“苏军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们的后勤系统想必也好不到哪儿去。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困难,而忽视了敌人的困难。他向全军发出号召,“让一切可以抽调的人员都投入战斗”,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个情况是与1914年的马恩河会战一样,当最后一营兵力投入战斗时,就可以决定胜负了”。

噩梦的开始

于是,在击退苏军的反击后,德军开始了对莫斯科最后的一击。苏军生力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罗科索夫斯基后来说,他实在搞不懂最高统帅部为何要发动那次毫无意义的反突击,不仅惨败不说,还搞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军力更加虚弱。

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着第16集团军。除司令部和番号外,该集团军与原先那个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真正的第16集团军已经被全歼在维亚济马了。

此外,这个崭新的第16集团军真是一个俄罗斯民族的大杂烩——骑兵是蒙古和中亚人;步兵和坦克兵是亚洲人;士官团则由莫斯科军校学员组成。由此可见,苏军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什么中亚人、亚洲人都拉过来当炮灰了。

但令罗科索夫斯基十分惊奇的是,这些俄罗斯少数民族虽语言不通,打起仗来却十分勇猛,两军在从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长达1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碰撞。同样的,这又是一场拉锯战——德军晚上攻克阵地,苏军白天收复阵地,罗科索夫斯基投入了一支甚至完全由警察组成的“莫斯科民警支队”(天哪,连警察都上了)展开坚决反击,双方都在冰海雪原上打得筋疲力尽。

现在,第16集团军防御地段正好位于赫普纳第4装甲集群、霍特第3装甲集群结合部之间。这一尴尬处境好似一个巨大的磨盘中央。赫普纳这位刚从列宁格勒过来的将军,在冰天雪地之中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格外高亢。他鼓励部下:“这是对苏维埃俄国的最后一击,胜利就在眼前了!”

在敌人凌厉攻势下,罗科索夫斯基继续以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抵抗着德军一轮又一轮的冲击,他的防线几乎坚不可破!

德军起初还怀有巨大希望——希望达到夏末时那样的推进速度,但在啃了两天冰碴后,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打转,仅向前走了5~8公里。当德军以为苏军预备队已用完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西伯利亚师却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他们跟前,“刚刚打掉一支敌军,又会出现一支新的部队在前面阻击”成为了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尽管博克害怕这次会战将变成第二个“凡尔登”,即激烈的消耗战,但他仍然发挥出来了“巨大的精力”(哈尔德语),把一切可抽调的兵力都投入了战斗。

德国人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11月19日,德军投入了新锐的步兵第252师,将第16集团军与右翼的第5集团军切开,迅速向两个集团军之间形成的缺口嵌入——德军就是擅长从敌人的结合部进行突破,维亚济马的悲剧眼看就要重演了!

这一天,德军前进了20公里!几乎以单翼合围了第16集团军,大批高加索骑兵因绝望而缴械投降。

罗科索夫斯基反应相当敏捷,当发现这个缺口出现的巨大威胁后,他马上投入预备队——刚刚赶赴前线的西伯利亚第78步兵师,对德军侧翼展开反击。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写道:“充满战斗激情的西伯利亚人紧追不舍。只是在德寇向这一方向投入新部队后,才阻止了第78师继续推进。”

就这样,缺口再一次被堵住了!但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接连几天,德军的步兵、坦克,在大批飞机、反坦克炮的掩护下,将苏军驱离他们的防御工事,迫使筋疲力尽的苏军一点点让出阵地。罗科索夫斯基意识到了,德军即便是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因为沃洛科拉姆斯克离莫斯科最近,仅129公里,而他手上再也没有预备队了!更关键的是,朱可夫手中也没预备队了!(苏军所有预备队都投入到情况更加危急的第5集团军地段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罗科索夫斯基实在无法保证他能守住沃洛科拉姆斯克。最后,他迫切要求朱可夫做出决定,将战斗中的部队后撤10~12公里,退到伊斯特拉水库组织第二道防御,尽管他明明知道向德军每屈服一公里,就意味着离首都越近一步,但现实不容他再犹豫下去,因为水库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为自己辩护说:“占领这一水库无形之中将战线缩短了几十公里,只需不多的兵力就足够了。”布置个新月形交叉火力口袋,丫就乖乖地往里面钻吧!

更关键的是,他还可以将那些筋疲力尽的部队放进第二梯队,建立纵深防御。

争论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朱可夫说,绝不后退一步,这个命令人人适用,怎么能对你罗科索夫斯基同志单独开小灶呢?况且,在第16集团军后面已经没有什么部队了,如果第16集团军全军覆灭,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就会被打开,这正是敌人梦寐以求的。

难道军事史上因撤退而引发的溃败还少吗?

罗科索夫斯基感觉自己受了侮辱,要说他和朱可夫当年是同班同学,一起毕业于列宁格勒高级骑兵学院。20世纪30年代初,罗科索夫斯基还是铁木辛哥麾下的一名骑兵师长(朱可夫是该师的一名团长)。后来我们知道了,罗帅混得不好,关进监狱被打得半死,朱可夫却在诺门罕痛殴日本人,打了个大胜战,从此下级变上级。现如今朱同学却在当年的老上级面前摆谱,罗科索夫斯基终于忍无可忍,他绕开朱可夫,直接打电话到总参谋部诉苦。和蔼可亲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在听取了他的汇报后马上同意了,他回电说:“你的建议很好,作为总参谋长,我批准第16集团军撤往伊斯特拉水库!”

罗科索夫斯基后来承认,他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一想到德寇肯定会在伊斯特拉地区碰得头破血流,他激动得几乎难以自制。

但是,他的高兴心情没有持续多久,第16集团军还没有收到撤退的命令,就收到了朱可夫发来的一份用词不多却令人生畏的电报:是我在指挥方面军!总参谋部的命令无效。我的命令是不许后退一步,给我回到原来阵地上去!

后来,有一个杂志社的主编想弄清这次争执的原委。他采访了朱可夫,并要求他解释一下当时为什么不准第16集团军后撤到伊斯特拉水库。朱可夫回答说:“关于第16集团军后撤问题,不仅要考虑这个集团军本身的利害,而且要依据整个方面军的态势来做出决定。这个集团军一旦撤过伊斯特拉河,第5集团军的右翼就将暴露出来,而且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佩尔胡什科沃)将失去掩护。”

朱可夫固然明白,第16集团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手中实在没有预备队了。怎么办呢?最后,朱可夫心生一计,将防守莫斯科的各个师,每师抽调一个满员排转给罗科索夫斯基。同时他命令,第16集团军必须坚守不动,不得后退一步!

但是,罗科索夫斯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他集团军的正面上,德军共集中了7个师,并有近2000门火炮和强大的航空兵支援。而他呢,下辖的7个师中有3个骑兵师、2个步兵师、1个民兵师和连一辆坦克都没有的第58坦克师。

11月19日,德军继续以优势兵力压迫着他的左翼,并使之弯曲。罗科索夫斯基迅速投入第18民兵师展开反击,但很快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罗科索夫斯基后来说:“整个集团军只剩下12辆坦克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朱可夫——这个他最信赖的,有着20年交情的战友,简直是把他往绝路上逼!

11月20日,德军终于突破了第16集团军的防御阵地,战斗在通往伊斯特拉的道路上打响了!当时,德军开始踏着伊斯特拉水库厚厚的冰层,抄近路追赶上来,为了不使部队遭到合围。罗科索夫斯基下令打开水库闸门(苏联版“花园口事件”)。冰冷的河水汹涌而出,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流而下,将莫斯科以南数百公里的地域变成一片沼国。德军前进的步伐终于被阻挡住了!

可是,德中央集群毕竟是身经百战,当他们发现无法从正面穿过第16集团军阵地后,便集体左转,全部压在了霍缅科少将第30集团军的左肩上。在苏军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从行进中绕过伊斯特拉水库,强渡伊斯特拉河上游,并在河东岸占领了几个登陆场(行进间德军干得很漂亮)。

罗科索夫斯基很快意识到自己酿下了大错——很明显,他的行动不过是将德军往北面赶,将灾难从一个地方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罢了。第16集团军虽然暂时脱离了险境,北翼的第30集团军却遭了殃。(霍缅科少将才是最悲剧的,他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躺着便中了枪。)

罗科索夫斯基同志,你太不厚道啦!

鉴于霍缅科无力抵挡德军的凌厉攻势,根据斯大林本人的命令,霍缅科被解除了第30集团军司令员职务,其指挥权由第5集团军司令列柳申科少将接过。

但是,列柳申科也无法阻止德军前进的步伐。他试图向上级请求增援,朱可夫无奈地回答说:“方面军现在没有预备队,请自己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