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山越高,空气就越稀薄,气压也就越低。茶树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生活,茶叶的蒸腾作用相应地加快了,为了减少芽叶的蒸腾,芽叶本身不得不形成一种抵抗素,来抑制水分过分蒸腾,这种抵抗素就是茶叶的宝贵成分芳香油。同时,高山上一年四季常常云雾弥漫,如庐山平均每年有188.1天为有雾日,因为有雾,茶树受直射光时间短,漫射光多,光照较弱,这正好适合茶树的耐阴习性。由于高山雾日天气多,空气湿度就比较大,这样长波光被云雾挡了回去,照不到植物上,但短波光透射力强,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植物上,而茶树受这种短波光照射后,有利于茶叶芳香物质的合成。种植在高山上的茶叶香气比较浓,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山高温度低对茶叶生长也是一个有利条件。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形成的养分多,夜晚气温低,茶叶生长速度放慢,呼吸作用消耗的养分少,这样就有利于茶叶的成分如单宁酸、糖类和芳香油等物质的积累和保存,进而为生产名茶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有一点是,高山栽茶的地方大部分为砂质土壤,土层深厚,但通气良好,酸碱度适宜,加上树木葱郁,落叶多,使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这也是适宜于茶树生长和茶叶质地优良的一个因素。
人参
说起人参,人们便会想起一句话:“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的确,人参是驰名中外的药用植物,是我国的特产。它主要产于我国东北的长白山脉、小兴安岭东南部和辽宁省东北部。
为什么人参主要产在我国东北呢?
人参是五加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特别喜欢生长在茂密的森林里,但不是所有茂密森林中都能生长的。早在1000多年前,民间流传着“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的说法。这说明,最适于人参生长的森林是针阔叶混交林和杂木林,其中以有椴树生长的阔叶林为最好。当然,除了有椴树的森林以外,在有柞树和椴树的阔叶林中也有人参生长。
人参对土壤也有一定的要求,它喜欢生长在棕色森林土上,而且需要比较丰富的腐殖质。在阔叶林里,由于常年枯枝落叶的堆积和腐烂,产生了许多腐殖质,土壤结构比较疏松,因此能满足人参的需要。
人参是喜阴植物,喜爱散射光和较弱的阳光,最怕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而这种生长条件,在东北的阔叶林内最为理想。
人参也是耐寒植物,气温在15~20℃时生长发育良好,气温高于30℃,就会停止生长,温度再高便会死亡。相反,冬季它在-40℃时不会冻死,仍保持着生命力,第二年春天可继续生长。
上述各种环境条件,只有我国东北林区才具备。特别是长白山区,地处海拔450~12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带,那里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在-17℃,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22℃,而且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森林内的阔叶树有椴、柞、桦、杨等,透光度适中,这些都是人参生长的理想环境条件。而我国其他省区的各种森林中,都不具备适于人参生长的环境条件。
因此,人参主要产在我国东北也就可以理解了。
彩棉
彩棉凭借快速增长的市场潜能和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已成为棉花产业结构调整中很有竞争力的升级换代品种。
彩棉又称“天然彩色棉花”,它是采用杂交、基因转导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的一种在吐絮时就具有红、黄、绿、棕等天然色彩的棉花。用它纺织的服装,可以免去繁杂的印染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彩棉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产品。
彩棉可以用做直接和皮肤接触的内衣、衬衣、休闲装及婴幼儿服装、床上用品等,还可用于医疗卫生、电子电力、石油行业及部队军需装备等用现代化设备采摘棉花领域。有关专家认为,彩棉是国际棉纺织市场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
从服装面料发展趋势看,人们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在服装具有保暖、美丽的同时,更注重保健及轻松舒适的功能。在此背景下,彩棉具有更好的开发前景,将成为本世纪的新通过基因重组等新技术,可以培育出不同色彩和味道的玉米。
兴产业。据国际有机农业委员会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棉花总产量的30%将被彩色棉花替代,产量将达到400万吨。目前,世界彩棉产量仅有2万吨,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南美洲。彩棉的国际价格每磅超过2美元,高出普通棉花的2~3倍,且供不应求。
可当水果食用的玉米
中国台湾省改良培育了“台南斯拉夫8号超甜玉米”。这种玉米夏秋均可播种。这样一来,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玉米。新品种比目前栽培的玉米品种早熟,能抗莠病、叶斑病、茎腐病、露菌病及需高漫。春播平均每平方米鲜穗产量高达到1.02千克,秋播平均每平方米鲜穗产量达到0.22千克。新品种玉米的甜度在11%~12%,比普通玉米高出60%左右;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和C,而含淀粉较少。因此在欧洲,有人把这种玉米当水果食用。
矮秆小麦
追溯当今矮秆小麦品种的矮秆来源,主要是日本的含有降秆基因老地方品种赤小麦和达鲁玛。1916—1936年,意大利、日本、朝鲜利用赤小麦和达鲁玛先后培育出矮秆小麦品种矮立多、维拉·格罗里、农林10号、水源85、水源92等。1946年,美国育种家沃格尔用农林10号(达鲁玛的后代)与美国品种布瑞沃杂交,于1961年育成矮秆冬小麦品种格恩斯,在美国西北部2公顷土地上,首创每公顷产14100千克的高产纪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矮秆小麦的培育掀起高潮。当时美国农业科学家博劳格正在墨西哥从事小麦改良工作。他是1944年来到墨西哥的,当时墨西哥政府要求美国帮助制订一项发展农业、振兴经济的计划。经过调查协商,决定在墨西哥农业部成立一个专门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两国派人组成,博劳格正是美国派员之一。该办公室的宗旨是提高墨西哥小麦、玉米和其他粮食作物的产量。
博劳格负责培育小麦新品种,开始阶段他从事的是小麦抗锈病育种,他以顽强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每逢小麦开花季节,总是在小麦育种田里忙着去雄和授粉。为了抢时间,他常常睡在粗呢大衣上或睡袋里在田间过夜。功夫不负有心人,至50年代中期,博劳格已培育出抗锈病丰产的新品种,这些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墨西哥麦田的70%,使小麦产量几乎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