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
47937000000029

第29章 现代农业技术与机械(2)

在美国,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各州有农场主联合会。家庭农场的耕种面积很大,平均约两三千亩。目前有40%以上的农场使用计算机和进入各种专业网络,效率和产量都很高。欧洲和日本的特点是农户加基层劳动者组合再加跨行业的专业性组织,如市场指导委员会、市场协调组织和农业经济委员会等等。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结构经营模式。以农户为基础是世界性的经验,当然,在农户之上还应有一些形式把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因此,我们的双层结构经营看来是对的。现在的问题是,这双层结构的上层该怎么操作。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小,一家一户,生产能力弱,高度分散,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接受技术的能力很差,又缺乏再生产的能力。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市场对农民来说是很残酷的。我们的一个大型企业,有厂长、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还有国家那么多的投入,在市场竞争中尚且岌岌可危,更何况一个信息闭塞、技术缺乏的农户呢?所以,农民的日子是很难过的,他既要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又要承担市场的风险,如果再没有一定的组织的话,只靠卖点玉米,4毛多钱一斤;卖点小麦,5毛多钱一斤,什么时候才能翻身?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年增长率一般都高于农村,虽然增加的钱也不多,但我们只用于消费,而农民却要把挣来的钱用于生产啊。他们增长的钱那么低,哪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所以,纵然两亿多城镇居民富起来了,而八亿多农民富不起来,这也是不行的。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农民用独轮推车推出来的,而现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例只有30%,而“剪刀差”依然存在,问题很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只靠家庭联产承包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双层结构经营,问题是怎么搞这个双层结构。我认为,是不是可以采取合作制的办法,股份合作制的办法,或者是“农户+x”的农工贸一体化模式(x=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等等),以此来解决生产的组织结构和形式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商品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农业走产业化道路是必然的。农民的产品要进入市场,不应该是一家一户的,而必须是有组织的。潍坊的农民就组织起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合作社和蔬菜公司,他们产的蔬菜已占到北京市场的20%。

此外,云南的烟业、广西的糖业等等也都在尝试农工贸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在集体的力量、资金的力量和技术的推动下,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市场,而不是一家一户在市场上乱撞一气。总之,路对了,还是很有希望的。归纳起来,走农工贸一体化的道路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扩大了资金投入的来源;二是产品可以多层次增值;三是增强了应用科技的能力;四是可以引导农业进入市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越是企业化、产业化,越需要技术的支持。最后我谈一谈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的科技产业问题。

农业是直接从事生物性生产的产业,农业科技产业是为农业产业提供科技产品服务的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个老问题了,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我是这么看的,科技成果的源头在哪里?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也可以出科研成果。从源头到农民这当中还有个推广系统。为什么工业上不特别提出推广系统,农业上就要有个推广系统呢?因为农业的区域性太强,太分散,劳动者的素质不是太高。特别是区域性,这个品种在北京是合适的,拿到河北省可能就不行了,必须先做试验,所以必须有个推广系统。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造了“四级”推广网,即省、地(市)、县、乡都设有种子站、植保站、土肥站、畜牧站、兽医站等。可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现在要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什么还不明朗和成熟。因此,推广这一块儿就成了一个瓶颈。牛郎织女七月七还能见一面,缺少了这个推广系统,科技成果和农民连面都见不着。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我觉得这里有个误区,以为农业技术要推广只能靠推广系统,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的产业和企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美国的农民只占美国就业人口的2%,中国是56%。美国的一个农民可以养活80个人,中国一个农民只能养活一个半人。是不是中国的农民特别懒呀?决不是,中国的农民是勤劳智慧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存在一个生产结构上的差别问题。请大家注意,在美国2%的农民背后,支持着农业生产的科技力量和大大小小的农业科技企业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7%。科技服务系统却很完善,有种子公司、灌溉公司、施肥公司、农药公司等等。美国的农民坐在家里,依靠计算机的互联网络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还可以咨询订货等等。所以它的效率很高,因为它有大量科技企业的支持。这17%的科技力量和科技企业是集技工贸于一体的,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这支力量就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可作个比喻。解放战争时不是有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吗?农业有区域性,各地跟各地不同,需要有各地自己的技术推广系统,好比是地方部队,科技推广系统野战军的战斗力才是最强的,也不受地域限制,这就好比是农业科技企业,只有搞好了它,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才能上去。但是我们国家对此至今也不够重视。

再举个例子。美国一家著名的跨国种子公司,叫先锋种子公司,它的杂交玉米种子占了美国市场的42%,世界杂交玉米种植面积的22%是用的这家公司的种子。1993年只卖玉米种子,就是10多亿美元。1986年,他们曾来过中国,想推广他们的杂交玉米种子,没有成功。

1996年又来了,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占领中国市场的计划。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这家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占领了杂交玉米种子不要说一半,哪怕是30%的份额,美国就又多了一件制裁中国的强有力的武器,它只要不供应我们玉米种子,我们的玉米产量立刻就会下来。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干?我们的种子产业嚷嚷了几年了,成效不理想。另外,生物技术公司、农田灌溉公司、农业信息公司,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动农业生产上都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盯住中国市场的,还不止这一家公司,美国的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的抗虫棉想进入中国,还有一家公司瞄准中国的养猪市场,要把猪生长素推销到中国。再说一下鸡的问题。我们国家现在养有70多亿只鸡,而种鸡90%是外国的,也就是说,我们每年要花大量外汇去买种鸡。我们国家怎么就没有自己的种鸡呢?我们搞育种的专家科研经费少得可怜,国家每年却要花大量美元去买种鸡!还有阿维菌素,这是一种生物农药,被称为超级农药,我国有三家工厂能生产。可是美国的一个大公司进来了,它有钱,要把这三家厂子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销售公司。它的技术比我们高一大截,它说可以把技术拿到中国来,但要保证它300%的利润,我们总想给农民多降点价,让他们多得点利,这样一来还怎么降价。所以说我们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农业科技产业,将来怎么办?超级猪、生物反应器、猪牛生长素、农业设施、滴灌等等这些技术都有大量的国外的公司介入。所以我要呼吁,希望国家支持我们民族的农业科技产业尽快搞上去,要大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大家都知道泰国的正大集团,它的董事长对我说,如果比技术力量,他们比不过中国农大,但却占领了中国37%的饲料市场。为什么?

就因为它有一套企业的运行机制和优势。所以,我认为如果农业的科技产业起来的话,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就有了一个强大的驱动力,前面有市场来拉动,后面有科技产业驱动,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有希望的。

最后我来概括一下上述谈的内容:第一,农业的两次技术革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现在,农业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应当自觉地、主动地,而且是高瞻远瞩地把握这个机遇,把我们中国的农业大大推进一步,在这一世界性的浪潮中,我们不能再失去一次机会。第二,为了使科学技术进一步向生产力转化,应大力发展民族的农业科技产业。第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除了用科技产业和农业技术作为推动外,还需要产业化和市场经济来带动,当然也不能一刀切。我们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不仅要在2030年时养活养好我们自己,还要利用我们国家的优势,成为新型现代农业的样板。这是可以做到的。

计算机化的农业

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进入多媒体、大网络的时代,应用系统向网络化、集成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所有这些技术手段将对农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它们在农业上的应用可能使农业系统内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农业生物过程的监测与描述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可使农业生产和管理体系产生戏剧性的变化。

21世纪的计算机应用将以知识处理为主。

电脑改变传统农业

农业基层将是计算机应用的主战场,基层决策者的行为将更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决策信息。

21世纪的农业管理者将时刻不离计算机,一系列辅助化的智能决策系统,将构成农业管理人员的智囊团,他们对农业资源应用、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运筹优化;计算机网络将在各个管理层次间高速地传递着管理信息。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将使收入得到控制,使产出得到监测,且可适时对投入作出修正。在这个反馈循环中,农业系统发展的战略目标——高产、优质、高效及农业生态平衡,将可被最大限度地逼近。

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实时控制和数字图像处理等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成为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如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开发的“2000年计算机化的农场”,主要目标就是为应用一切现成的、多方面的技术成果(包括通信、监测分析、模拟、专家系统和自动控制等)作出示范。

日本开发了第一个远程控制类型的柑橘温室控制系统,并投入实际应用。它具有资源共享、远程控制、数据加工、信息提供、监测报警、自动测定气象数据并存储等功能。我国在北京郊区等地进行的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试验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世纪的农业将是计算机化的农业。

信息时代是以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时代,联结信息社会的纽带是巨大的网络。全球将形成一种崭新的信息与通信网络系统,形成“地球村落”。信息产业、知识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未来在人均666.7平方米耕地上解决日益增长的吃穿问题,出路何在。

卫星指导种田

英国享伯德郡北部一位农民芬顿能够指出其400公顷的土地上哪部分最赚钱,并能准确预测其作物产量。

他是利用在地球上空1200英里轨道上运行的美国导航卫星得出这种预测的。这些卫星向下发出导航波束以标志出某一块田地的准确位置。根据收集的田地数据,他能画出一张其农作物的产量图。

帮助农民利用这一技术的顾问道森说,将此技术用于农业是一个巨大突破,因为这意味着,你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管理各部分农田,并酌情使用农药、种子和肥料。

梅西—弗格森公司正在一种联合收割机上将其产量计——测量每一部分农田收获的粮食总量的仪器——与利用卫星指示机器准确位置的“全球定位系统”联合起来。根据经过数年用这种方法收集的数据,能看出同一块农田各部分之间产量上的差别。

一块田地的产量可以平均上下浮动50%左右。此农田的一部分可获得每公顷3.5吨的粮食产量,而在另一部分每公顷则多达10吨。

通过确认低产区,芬顿可以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弄清每块农田产量上的差别是由土地肥瘠、土壤性质、耕作深度、用水量等哪种因素造成的,然后决定如何施用化肥、农药及改进耕作方式等。

依据卫星传送的信息农民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画出一张施用化学剂或种子的地图。这张图可以用磁盘或智能卡输送给一台传统拖拉机或喷雾器的控制装置。这台机器是自动的,能够根据农田的具体位置或多或少地播种和喷洒。

根据导航卫星从产量制图系统开发出的种子分布图进行种植,能够准确地告诉机械哪儿是这块农田的较高产区,机械则根据其位置自动改变种子的施用。通过在农田的贫瘠部分少用种子、化学剂或肥料,可以大大节约费用,并以对环境更有利的方式耕种。

芬顿说,效益是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以地毯方式施用种子、肥料等,而现在我们能以目标方式施用。他已将施到土壤中的氮肥减少30%,并力争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将氮肥从土壤中的滤出减少60%。他的目标是将磷肥和钾肥直接按比例施用到土地的高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