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都是人在经营。因此说到谷歌中国的经营,不能不说说在这些外资企业中的员工们。究竟是哪些人在主导着谷歌中国的决策呢?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谷歌里面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还是先从李开复博士说起。按照美国人的思维,如果要派一个人去管理中国业务,首先这个人应该为美国人所信任,至少应该是熟悉的,否则把这么一个人放在中国,看着几百号人的一个摊子,山高皇帝远,怎么保证他能够按照你的决策在做事?其次,这个人应该熟悉中国市场。如果不熟悉中国市场,那么领导中国市场业务也就无从谈起。
按照这两个条件,一些在美国本土工作,并且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华人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谷歌的视野。这些华人在美国工作多年,已经很熟悉美国企业的那一套,美国人也熟悉他,而要熟悉中国市场,那么华人总比大鼻子老外强得多。
但是熟悉美国企业并了解中国市场这两条又是互相矛盾的。因为在美国,一般人要是做到一定级别——哪怕是中层——也要混个十年八年的。而对于华人而言,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ABC,一般都是先去美国读书,不少还读了博士,要做到企业一定领导级别的时候,都已经步入中年了。
李开复就是这样的背景,在中国台湾出生,高中去美国读书,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博士,毕业后在苹果、微软等大公司工作,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之后才于2005年被派到北京领导谷歌中国的业务,当时他已经44岁了,在文化和生活上已经受了美国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如果要谈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尤其是互联网这样日新月异的新兴市场,还是要做不少功课的。
别说李开复这样在美国呆了几十年的人,就连那些在美国才呆上一年半载的小年轻们,日常生活中也会被美国的橄榄球比赛或者好莱坞的大片包围,而与中国流行文化逐渐远离,这样一来,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就会或多或少地脱节。
此外,外企在挑选中国分舵掌门人的时候,往往从大公司中去挑选。而这个大公司的员工值得一说。
中国人都希望到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等这样待遇好的大国企去工作。美国人其实也一样,到大公司里找一份工作是美国人的就业首选。每年到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季节,大公司的HR(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们就会被简历压死,然后优中选优,比智商、比情商,用变态的面试题考他们,几轮PK下来,才把他们认为最优秀的人招进去。
所以在谷歌这样的公司里,大部分人都是美国名校毕业,不少还都是博士生。中国每年去美国留学的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们,在美国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之后,每天祈求上帝佛祖真主保佑的就是能够进这样的大公司里工作。
美国大公司的好处自然不用说,福利好,管理规范,尤其像IT企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也比其他行业高。只要不裁员,每天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用不了几年,就可以实现家中有屋又有田的生活了。所以美国的大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跟中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很相似,医疗、社保等福利都有保障,下半辈子有了着落,一般人也就踏踏实实工作,不会见异思迁了。
大公司组织严密、管理科学,这是好事,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有弊端。说管理科学是好事,是因为一旦公司决策层做出一个重大决策,下面就一级一级执行下去,每个人分工明确,做好自己的一摊子事情,很少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做事的效率就高。说这个制度存在弊端,是因为决策权往往掌握在公司最上层,公司的中层和基层员工没有多少说话的份,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这样时间一长,即便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他们的斗志也会被磨灭,做事情按部就班,不用标新立异,有的甚至开始混日子了,因此官僚主义作风在美国大企业中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当然,让这些在美国大企业工作多年的华人回到中国做“海龟”,领导美国企业在中国分店的业务,那么这些“海龟”看问题的视角肯定跟中国本土摸爬滚打的“土鳖”们不一样。
而谷歌中国的高层中,除了李开复,另外几位是清一色的海归系。
2005年10月,周韶宁加入谷歌,负责谷歌在中国的销售和渠道业务。当时谷歌和微软因为挖李开复的官司还在进行,谷歌自己心里也没底是否能够赢得这场官司,因此请来周韶宁以做两手准备。如果谷歌输了官司,李开复无法为谷歌工作,那么就让周韶宁来领导谷歌中国;如果谷歌赢了官司,那么就由李开复和周韶宁共同领导谷歌中国。
周韶宁也有资深的海外背景。周韶宁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去美国留学。之后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和AT&T工作,从事移动电话和无线个人基站的产品研发。在美国工作生活近20年之后,回国加入UT斯达康公司,和陆弘亮、吴鹰组成UT斯达康管理层三人“梦之队”,直到后来加入谷歌。
谷歌中国的另一位高管是王怀南。王怀南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同样也去美国留学。后进入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1997年跳槽至宝洁公司工作,任品牌经理。在2001年前后,王怀南转行到了互联网,曾在雅虎工作,担任雅虎中国旗下一拍网的总经理。后来雅虎被阿里巴巴收购,雅虎的员工们也开始各找出路,王怀南最后投入了谷歌的怀抱,于2005年6月出任谷歌亚太市场总监。
周韶宁和王怀南最后都没能在谷歌扎下根来。两位都是2005年加入谷歌,也都在2006年年底相继从谷歌辞职。
不过这三位还不是全部,我们如果细数一下,谷歌在中国这几年时间里,管理层也在走马灯似的换着。
郭去疾,曾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后来赴美留学,分别在伊利诺伊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和MBA学位,后来进入美国微软工作。在微软,郭去疾结识了李开复。李开复回到中国出任谷歌中国区总裁之后,郭去疾也跟随李开复来到北京,担任谷歌中国的总裁特别助理。但是在2008年,郭去疾比李开复早一年从谷歌辞职,开始自己创业。
潘茜,曾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读书,后出任雅虎中国的市场总监,2005年同王怀南一起从雅虎投奔谷歌门下,出任谷歌中国的市场总监。在谷歌工作三年后,潘茜也离开谷歌,跳槽到IDG。
宓群,谷歌前亚洲区产品和策略总监,毕业于复旦大学,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曾在英特尔工作,于2003年加入谷歌。之后出任亚洲区产品和策略总监,2008年,宓群离开谷歌,加入光速创投。
再后来,李开复也离开了谷歌,谷歌中国的高层基本上来了个大换血。目前主持谷歌中国大局的是刘允和杨文洛,两位同样都是海归。刘允早年留学丹麦,获得博士学位,在多个国家工作过,2002年起担任韩国SK电讯中国区首席执行官。2008年1月加入谷歌中国,担任大中华区销售业务的全球副总裁。2009年9月,接替辞职的李开复,主管谷歌中国的营运。杨文洛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目前担任谷歌中国的研发总监,在加入谷歌之前,杨文洛是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中国软件中心总经理。
这些人每一位都有响当当的学历和工作经验。
相比之下,中国一些本土企业的老板们就没有那么牛叉的学历和工作背景了。
比如腾讯的CEO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叫润迅通信的公司工作了5年,之后创建了自己的腾讯公司,当时只有29岁。
网易的CEO丁磊,和马化腾同岁。丁磊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在老家宁波的电信局工作了两年,之后南下广州,寻求新的发展。在广州的时候也是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而且还干得不开心跳过槽。1997年丁磊创办网易公司,当时只有27岁。
阿里巴巴的CEO马云,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之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了7年的英语。1995年开始创业,在北京吃着盒饭跑过业务,1999年正式创办阿里巴巴公司,当时35岁。
即便是几位知名的创业海归,职场生涯也要坎坷一些。搜狐的张朝阳,1986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从他1993年博士毕业到1996年回国的3年间,张朝阳的职位是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之后回国任ISI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看着都不是什么响当当的工作,估计那个时候他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也郁闷过。
还有百度的李彦宏,也是海归。李彦宏1991年北大毕业后赴美留学,两年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硕士学位。从硕士毕业到他2000年回国创建百度公司的7年里,李彦宏先后在道琼斯公司、《华尔街日报》、InfoSeek这三家公司工作过。尽管后来媒体对李彦宏这一段经历都在有意无意地拔高,但是在美国学习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从美国的东海岸换到西海岸,七年换三份工作,肯定也是对工作有所不满。
我们罗列了这么多“海龟”高管和“土鳖”高管的背景,对他们不同职业经历的对比,不是要得出谁比谁更强的结论,而是想说明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环境出来的人物,考虑问题的角度会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会不同。
但是既然大家最后殊途同归,在中国做起了互联网,那么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到经营企业时的理念。比如2009年年初猪肉涨价的时候,网易的丁磊说他要去养猪,网易也要创办养猪网。这个事情无论是真的还是炒作,都让网易赚了一些眼球,也符合中国网民的胃口。但是海归们大概绝对不会想要跟猪扯上关系。
互联网又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行业,不同于一些传统的行业。比如像可口可乐,如果它要做市场,一方面要把销售渠道打通,大到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超市,小到楼下孙大娘的杂货店,都有得卖;另一方面在电视上用广告进行狂轰滥炸,刘翔啊、王力宏啊、郭晶晶啊,谁有名就请谁来代言广告,不光在电视上做广告,还要把海报贴到孙大娘的杂货店去。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是用同样的模式。
但是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在美国MBA教科书上可能找不到,往往要大胆创新,千方百计抓住用户的眼球,这样网站才会有人气。比如百度一开始只是个不知名的小网站,向新浪等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服务,后来因为新浪拖欠服务费,百度就暂停了这个服务,于是用户在新浪搜索的时候,网页上就出现一行字,告诉用户新浪的搜索服务已经暂停了,用户可以登录百度使用,这么一来就让百度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同样,当博客出来的时候,是个网站都提供博客服务,但是新浪请来了很多名人,吸引了大量的眼球,新浪的博客也就出尽了风头。
所以中国的网站一直在没完没了地推出“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犀利哥”、“凤姐”等人物,这样才能引来用户围观。谁跟用户谈高雅,用户就跟谁急。这个时候,哈佛大学的营销学教授可能也帮不上忙。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本书中多次提到的,互联网说到底就是内容和文化,这种文化不是“阳春白雪”的文化,而是“下里巴人”的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草根文化,因此越是把生活中家长里短、街头斗殴、江湖骗子等内容搬到互联网上来,越能吸引用户的关注。
而要懂得这些,只有在中国社会最底层呆过的人才会有切身体会。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中国那些烟雾缭绕的网吧,没跟那些一边视频聊天,一边吃5块钱一份蛋炒饭的小年轻儿一道混过,就很难了解中国最基层网民的心态。在这一点上,那些摸爬滚打出来的“土鳖”们往往比那些习惯喝咖啡、吃牛排的“海龟”们更贴近中国的草根用户,就更别提那些老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