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
47975500000002

第2章 学生提高考试能力理论指导(1)

1.学生考试的功能

近年来,每逢高考、中考前后,社会上和学术界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掀起一股讨论教育考试功能与作用的热潮。从理论上讲,考试是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教育考试制度的本体功能和作用被严重扭曲和异化,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本末倒置,本应作为手段和工具的考试却成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核心。一些违背考试规律、不符合考试原则的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倡导和实施,关于高考、中考存废与改革等问题的争论更加激烈。笔者以为,在社会和教育大变革时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努力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重新审视教育考试的功能,回归教育考试的本质,这既是考试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育考试的功能

教育考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基本制度之一的教育考试,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评定、选拔、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教育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1)评定与选拔功能

评定与选拔功能即教育考试可以评估、鉴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是否达到规定的水平和标准,同时,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是一个大众公认较为公平、公正的途径。

(2)诊断与反馈功能

诊断与反馈功能即教育考试可以检测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

(3)提高和预测功能

提高和预测功能即教育考试可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和预测学生潜能及未来发展趋势。考试可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考试,可以在了解被试者现状的同时,看到被试者未来发展的趋势。

(4)导向与激励功能

导向与激励功能即人们都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哪里,教师和学生就会朝哪里努力,以期达到考试的要求,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这种“成就欲”能极大地激励考生及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考试功能的表现

考试由手段和工具变成了教学的目的。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本末倒置。考试本应是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如今却成了教学的目的和核心,学校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受到高考、中考等重大考试的冲击和影响。

考试的检测功能变成淘汰功能。教育考试的本体功能是“学什么、考什么”的检测功能,现实中却变成了“考什么、学什么”的淘汰功能。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中考、高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走向。

这一现实影响着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观,也左右着教师和校长的行动:跟着考试“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考多难就教多难。考试引导着教学,教学服从于考试。这种极具选拔性和淘汰性的考试,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他们的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

考试由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变成全部。社会上用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也同样注重升学率指标。以考试代替全部教育评价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机制的缺失。

它主要表现在一下3个方面:评价方式单一,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并以此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准;偏重智育,忽视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评价;评价的同质化,用划一的标准去界定人才培养规格,评价教育质量,衡量存在差异的学生发展水平。

教育考试的作用

几千年来,考试之所以能延续不衰,是因为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测量学生的知识和智能所用的方法中比较客观、公正、准确、高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教育考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考试是万万不能的。

现今英、美等发达国家不但没有取消高考制度,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和完善。英国中小学生在11岁、14岁、16岁3个年龄段都要参加全国统考,而且对全国各学校的考试成绩排名公布。

在美国,中学生申请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SAT考试一年举行7次,考试内容有数学和语文各3部分,时间为3小时。其成绩往往决定学生的选择范围,成绩拔尖的有希望读名牌大学。

197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提出恢复高考,而且在1978年4月20日的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做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

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对于没有考好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当前,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精神,就能够理性地定位考试的功能,就能够正确地发挥考试的作用。

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来给考试定位的。实现一种考试、完善了一种考试,这仅仅是完成了部分任务,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考试对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检查作用。检查包含着评价、反馈、督办和指导作用。

发挥以“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为核心的考试改革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不仅不应该淡化,而且要强化,特别是要在诊断、反馈、评价、预测和激励上面强化。

没有评价功能,考试何以“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地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实现考试工作在新时期历史人物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其实,对教育考试不存在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定位、如何正确而全面地发挥其功能与作用的问题。

2.学生考试的作用

对于教育机构,考试作为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尺度,而且对“教”与“学”发挥着指挥棒的功能,对教育的目标和效果有导向性作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教育单位和学生受到中考和高考选拔性考试机制的影响,真正意义下的素质教育很难实施;而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多数学生将成为教育的最终产品输入社会,如何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把高等教育真正引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为学生一生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就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

大学的考试本质上就是课程考试。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就是要研究如何通过设计与安排考试,客观地测试出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掌握的程度,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并通过这些测试手段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考试的方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目前的考试方式主要有闭卷、一页开卷、开卷、实验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各课程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一种方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方式。为了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考试形式,有必要对这些考试形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分析。

(1)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是目前考试的主要形式。这种考试方式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闭卷考试一般是就所学书本的内容进行的考试,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较难考核,有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死读书之嫌。适合理论性强,要求准确记忆的课程。

(2)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可以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倾向。开卷考试既可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考试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开卷考试要收到应有的效果,命题质量是关键,特别是应避免闭卷考试内容开卷化,那些学生可以简单地从教材上找到答案的题目不适合用于开卷考试。

(3)一页开卷

一页开卷介于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之间。这种考试方式适合理论性强,准确记忆困难,教学目标侧重于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内涵,只需部分记忆的课程。

(4)口试

口试是一种能给学生较大发挥空间的考试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反应的敏捷性、灵活性,并可以引导学生注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但口试的评分较难把握,工作量大,有些内容也很难采用口试。这种考试方式适合于某些语言类的课程,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5)课程论文、调查报告

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是在查阅资料、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论文,可以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及文字表达能力。对于这种考试形式,论文的选题很关键,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论文选题。

此外,如何限制不认真的学生敷衍这样的考试,如何杜绝抄袭类似考试题目的文章,是困难的问题。为了避免论文抄袭,教师应采取上网检索、论文答辩等方式。这类考试方式的缺点是考查面窄。

(6)实验能力和专业技能测试

并非所有课堂教学的课程都要有卷面考试,对于工科和农科专业中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课程,不是死记硬背可以解决的,应采取能力和技能测试的形式,避免纸上谈兵。

考试方式选择的依据

考试的方式方法,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来选择。基础理论性课程可采取闭卷、一页开卷、开卷等限时考试的方式进行;应用基础性课程的考试宜分两部分进行;基础理论部分可采取闭卷、一页开卷、开卷等限时考试的方式,应用部分可采取实验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等形式限时或不限时考试。

应用性课程宜根据课程的特点采取课程设计、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不限时考试方式,或采取实验能力和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考试;文科的某些课程,以及理论性不强,属于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可以采取口试的方式进行。

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过于单一

考试形式过于单一,部分课程考试形式难以反映教学目标目前的考试大多数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推理能力,不易考察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试题的答案大都是唯一的,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部分课程的考试方式与课程的特点不符,也反映了教学目标不清晰。

(2)忽略平时的检验

忽视平时测试,期末考试成绩基本一锤定音,学生平时不努力,主要是由于平时没有硬性的学习压力、课程成绩过于依赖期末考试造成的。按目前的课程成绩评定模式,许多课程只要期末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过关,掌握的知识既不系统,又没有深度,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

考试命题的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考试命题随意性大,没有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的要求,简单拼凑几个题就成为试卷。草率的命题造成考试题型单一,考查面窄,综合性、提高性试题少,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能力不相称,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还有少部分教师教学投入不足,要求太低,考前划范围指重点,试题过于简单,高成绩的背后体现的未必是高质量的教学。

考试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

(1)考试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依靠各门课程来实现的。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都承担着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特定任务,都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与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相吻合。

而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决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同时决定考试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价值尺度。一门课程的开设质量是由四个要素决定的,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大纲是基础,教学过程是核心,考试方式是导向。

从教师的角度,要重视研究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审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考试环节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指导,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采取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试方式,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考试内容,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

要重视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选择最能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考试方式,重视考察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能力、纠正传统考试方式中重知识点的考察、忽视能力考察的弊端,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东西,使课程的成绩更好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存在,实际上是学生成绩的评价尺度不合理造成的。

从学生的角度,目前为考试而学习是一个普遍现象,需要通过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学习,使考试真正起到督促学习、指导学习、端正学风的作用。

(2)以考试管理改革促学风教风建设

考试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考前管理、考试命题、试卷批阅等方式的改革改进教风,如何通过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改进学风,有以下几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