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
47975700000004

第4章 学生提高文科能力理论指导(3)

考生拿到试卷后不要忙于先看题目,要先写好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要按监考老师的提醒,清点一下试卷是否齐全,检查一下卷面印刷是否清楚。如果发现有漏页、错页或印刷字迹模糊的情况,应及时向监考老师提出,以便及时得到调换。

(1)要仔细审题

在考试的过程中,解答每一道题都要先审题。审题要弄清题意,不要“定题”。不仔细审题,容易答错、答偏。审题时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想当然,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那些形式上类似以前曾经做过的题目,要特别注意。有的考生将考题匆匆看一眼,认为题目似乎与自己复习中遇到的相同,就按原来的思路下笔解答,结果文不对题,成绩大打折扣。审题不可求快,文字较长的题目要稳下心仔细阅读。

(2)要认真答题

答题的程序有两种;根据答题的时间分配,采用先易后难的程序;按照试卷编排的程序一道一道地往下答,如果遇到难题或一时答不出来的题目,先跳过去往下答。究竟采用哪一种答题程序,可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选择,不管采用哪一种答题程序,在做完全部试题以后,都要认真检查,逐一复核,查漏补缺,检查时最好重新审题,防止误答和漏答。答题要完整准确,条理清楚,要点突出,书写规范。考生答题要完整,该说的话要说够,不能丢三拉四,切忌不分段,不分点写下来,那样眉目不清,难以取得高分,但也不必过于啰嗦,有关无关的话扯一大通,让评卷老师找要点,这样多花时间还得不到好成绩。对于计算题,要把计算过程精楚地反映在答题过程中,一步一步解答,有利于成绩的评定。答题时字迹清楚,不要过于潦草,让人难以辨认。

同时,考试时应避免提前离开考场,应避免留下空白题。考试结束前,考生应对所有答题反复核查。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答题,应着重以宏观角度去阐述。做到自圆其说,并尽量做完所有题目,不留空白题。

7.如何养成学习文科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那么如何养成学习文科的好习惯呢?主要从留心观察、随时练笔、精于修改、积累资料、思辨感悟的几个方面来叙述。

留心观察的习惯

《语文学习》杂志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中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这不仅是学好学科的需要,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表现。优秀的作家能写出感人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是生活的有心人;牛顿由苹果落地而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水壶被蒸气冲开而发明蒸气机,都是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结果。我们平时应注意观察生活,迅速、准确、完整地感受生活,见微而知着,从表面微不足道的、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素材。

随时练笔的习惯

练笔包括两个方面:在读书看报的时候要勤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养成动笔的习惯。圈点书报中的生字难词、关键语句;批注精妙之处;品评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评论内容情节、人物形象。无论是来自课文的震撼,还是报刊中的启发,只要有灵感的火花闪现,都应及时地积累贮藏,临到用时,就会水到渠成。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下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酸甜苦辣,丰富自己的思想底蕴,从而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精于修改的习惯

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文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养成修改的习惯,要从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修辞运用、段落层次、选材立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推敲和修改,精益求精,改出精品。同时,老师发下作业之后,不能只看分数或正误,更不能放在一旁了事。须知老师对作业的批改和评语,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息反馈,可以使我们调控目标,纠正错误,找出差距,明确方向。对错误之处,应在弄懂的基础上及时修改。

积累资料的习惯

作家秦牧说,写作要建立“直接材料仓库”和“间接材料仓库”,前者贮备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后者贮备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平时养成剪贴摘抄、结集贮存的习惯,在阅读中把那些与自己学习有关的语句、段落或重要材料等摘录下来,以便以后需要时使用;对那些名人佳句以及自己最为欣赏的绝妙之处,在赞赏之余,亦可摘录,从而既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又使自己的言谈增加了文采。遇到来不及摘录的,可进行剪贴。对积累的资料,要分门别类地整理,并经常浏览,到用时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思辨感悟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在预习课文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课后巩固中提出自己不解的疑难。联系已有知识,从多方面逐步提出问题,然后静下心来,仔细回味,认真思考和感悟,并适时与他人交流,这样就可以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融会贯通,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要我们在文科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够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8.如何学会古诗鉴赏

学生学会古诗鉴赏主要包括:情景交融、对比衬托、借助修辞、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使用典故、渲染烘托等几个方面,下面来详细概述。

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在考题中出现的典故应是大多数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三个典故就是如此,“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渲染烘托

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9.如何分析和理解诗歌

诗歌的特点是内容集中、想象丰富、感情强烈、语言凝练、富有节奏、韵律和谐。要分析和理解诗歌,就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其基本要领是:

整体感受

每一首好的诗歌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阅读分析它,就要从整体感受开始。而整体感受的最好方法就是反复朗读、吟诵,否则,是很难体味出诗情、诗意和诗味来的。

由表入里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就是说,言词只是诗的“苗”,是外在的意象;而其中的“情”才是诗的“根”。因此,分析理解诗歌,就要在朗读吟诵、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深入一步,由词句分析,深入内里,去寻求诗中含蕴的真情所在,而这“真情”才是诗的“根”,即中心思想。

如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锁哪,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品的表象语言是咏喇叭,但在“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的内里,又蕴涵着诗人对官家作威作福的无比反感;而在“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的内里,又深刻地蕴涵着诗人对“民穷财尽、家破人亡”的现实的极端仇恨的感情。

捕捉意境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统一。因此,意境既是诗人作诗的最高艺术境界,又是理解诗作的窗口,读者要捕捉到诗人创造的意境,才能窥见诗的堂奥。要捕捉到诗的意境,就要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的语言化作生动具体的画面,然后体味作品的底蕴与作者的“根情”所在,这样,就捕捉到诗歌的意境了。

品味含蓄

严羽说,诗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钱钟书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这就是说,诗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蕴不是显露于外的,只有通过读者的反复品味,才能体味到蕴涵于内的味道,发现诗的含蓄之美。如《朝天子·咏喇叭》中的“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就是一个范例。

领略节奏感

富于音韵美、节奏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正如郭沫若所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哪首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理解诗歌要善于反复吟诵,感受音韵之美,领略节奏之感。

10.学习散文的基础知识

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的选材范围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反映现实迅速及时。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甚至点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物件乃至一片叶、一缕光、一眼泉、一朵花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散文常用象征、衬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叙事散文

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如:《背影》《藤野先生》《枣核》等。

(2)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如《春》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的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如《松树的风格》《爱国与小事》等。

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断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形散”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帅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