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
47975800000013

第13章 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故事推荐(3)

有一次,一个罪犯逃跑,由于官府追得急,犯人几乎无处可逃。眼看就要被抓到了,那犯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最快的速度,拼命地跑向一座寺庙。跑到庙里,他赶紧跪倒在一尊大佛之前,抱着大佛的脚苦苦哀求。一边嘴里喃喃地念诵佛经,表示认罪和悔过,一边不停地磕头。追捕的人赶到庙里,看到这犯人正在虔诚地忏悔,泪流满面,额头青肿,觉得他确有悔改之心,于是将他赦免了,没再逮捕他。这件事后来传开了,在民间就产生了一个俗语叫做“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与这俗语有关的,还有这么一件事。

北宋时,宰相王安石有一次与宾客们闲谈,谈起关于佛学的一些问题,王安石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且官场坎坷,于是感慨地说道:“我老了,也该跟和尚去作伴了!”说完之后,随口吟了一句:“投老欲依僧”。不料,身旁的一位宾客却顺口接了一句:“急时抱佛脚”。王安石一听,笑了笑说:“我这句可是古诗呀!”那宾客毫不退让,也笑着说:“我这句也是俗谚啊!”众人一听,连连点头。

笑声中又有位宾客说:“你们这两句各省去一个字也很不错。上句去头(实际上是投字),下句去尾(实际上是脚字),就更有意思了。这样就变成了老欲依僧,急时抱佛,岂不更妙?”大家一听,笑声不止。

后来“抱佛脚”就成了一个惯用语,它往往比喻平日毫无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去应付的那种情况。

27.一寸光阴一寸金

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开始用日晷来计时了。日晷由晷盘和晷针两部分组成:晷盘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晷针的影子指向晷盘的某一位置,便可知道是白天的某一时刻。“寸晷”指一寸长的影子,借指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晷盘上晷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所耗费的时间。

汉唐以后,在一些诗文中开始出现“寸阴”、“寸晷”、“分阴”等词语。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一首中就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

28.子路与老农

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坐车去外地,来到了一条不知名的大河边,只见那河水滔滔,奔流不息,却看不见一个渡口,怎么办?只好派子路去“问津”(即打听渡口)。这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他常常陪伴着孔子,是一个很受信任的弟子。

子路离开河边后,看见两个人正在一起耕地,于是赶忙来到他们的面前。子路恭敬地向其中一人问道:“请问先生,这条河的渡口在哪里?”

这人没有直接回答,却望着前边的马车问道:“那坐在车上,握着缰绳的人是谁呀?”“是孔丘。”子路回答说。

“是鲁国的孔丘吗?”这人又问道。

“正是,正是!”子路高兴地说。子路心想既然知道夫子,那就很好办了,他一时觉得更亲近了些。

不料,那人却皱起了眉头,很有些不满意地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他周游过各国,自然应当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说完,他照样耕地,不再理睬子路了。

子路只好向另一人打听。

另一人看了看子路问道:“你是谁呀?”

“我是仲由。”

“是鲁国那个孔丘的弟子吗?”

“是,正是。”

子路刚刚说完,这另一人却感慨地说:“整个天下就像洪水泛滥一样,乱糟糟的,谁能够变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逃避那种无道的君主,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逃避乱世的人哩!”他说完,便头也不抬,继续在播种。

子路碰了个钉子,只好如实地告诉孔子。孔子感叹地说:“我们不能同山中的鸟兽在一起呀。我们不同世人在一起,跟谁在一起呢!天下要是清明,我自然也就不用费心了。”说完后还感慨了一番。

故事中的“问津”二字后来就成了一个常用词。“津”是渡口,“问津”的原义就是打听渡口。引申以后常用比喻探问途径或询问情况,甚至表示某种关注。现在常用于否定句式中。如:无人问津;不敢问津。

29.问鼎与雄心

春秋时期,有一年楚庄王带领军队去攻打一个叫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军队来到了洛水一带。

楚庄王为了向周王朝炫耀自己的实力,就在洛水附近,周朝(这时期周王朝已经衰落,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诸侯国)管辖的一个地方,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楚王神气十足地检阅军队,实际上是向周朝示威。

在这情况下,周定王就派大夫王孙满带着礼物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在与王孙满交谈时,十分关心周朝的九鼎,一再问起它有多大,有多重。

对楚王的过分关心,详细的询问,王孙满心中极为反感,但在这种场合下,只好耐心解释。他回答楚王说:“鼎的大小,轻重是在于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就让九州的长官进献铜器,后来铸造了九鼎。以后夏桀(夏期末代君主,是位暴君)昏乱无道,致使夏朝灭亡,九鼎就传到了商朝,前后长达600多年。由于商纣王(商朝末代的君王)荒淫暴虐,商朝灭亡,九鼎又到了周朝。可见,只要德行好,鼎即使小,但影响还是很重要的;反之鼎既使大,也会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德之人。周朝现在德行并未衰落,天命也没有改变啊!”说到这里,王孙满看了看楚王,然后严肃地说:“对九鼎的轻重可是不能问的啊!”很委婉地批评了楚王。

这“九鼎”是自夏以来,经过商朝传到周朝的,在当时不是一般的器物,而是传国之宝。只有得到天下的,才能拥有它,所以是帝王地位的象征。

楚庄王之所以一再打听九鼎,是有灭亡周朝的图谋,所以王孙满心中很不满意。

词语“问鼎”就是这么来的。“鼎”本是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器具,在这里是专指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传国之宝——九鼎,它是王位、帝业的象征。所以“问鼎”后来就是指图谋夺取政权。如:问鼎中原。引申起来应有夺取某方面胜利的意思。

30.染指的由来

春秋时期,有一次郑国的两位大夫子家与子公去晋见郑灵公。他们在等着接见的时候,子公的食指突然轻轻地颤动起来。子公就伸出手指给子家看,并且笑着说:“这可是个好兆头呀!”

子家忙问:“这能预示什么呢?”

“我有过这种体验,以往食指一颤动,就有口福,总能尝到好吃的东西,我估计今天也不会例外!”子公满有把握地说。

子家听了后,淡淡地笑了笑。

一会儿,郑灵公接见了他们。当他们经过走廊走进接见厅时,瞥见另一室内一位厨师正在案板上用力在切大甲鱼。子公用眼瞟了一下子家,两人禁不住都笑了起来。

“你们笑什么呀?”郑灵公好奇地问道。

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如实以告。

郑灵公解释说:“大甲鱼是楚国派人送来的。”他心里琢磨:你的食指颤动,就肯定能吃到美味,不见得吧!

没多久,甲鱼烹饪好了。郑灵公请了几位大夫来品尝,子公、子家也都在座。郑灵公很客气地让让这位,让让那位,偏偏不请子公动筷子。

看着这情况,子公气极了,他想这不是故意让我难堪么?他越想越气,浑身都哆嗦起来了。他想:你不让我尝,我就偏要尝尝。于是他伸出手指,用力在盛着甲鱼的鼎(三足两耳,古代煮食物的器具)里蘸了蘸汤,尝了尝滋味,然后转过身,怒气冲冲地走了。

由这件事后来就产生了一个词叫“染指”。“指”是手指,“染”是沾染,指的是用手蘸一蘸。这本来的意思,后来一般都不用了,而人们常常用它的引申义,就是用它来比喻获取那本不属于自己不应得到的利益,是贬义词。

31.江郎才尽

古时候有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虽然家境贫寒,可他读书却很用功,诗文写得极好。

江淹看到他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渐渐骄傲自满起来;尤其做洪禄大夫后,更加不像以前那样刻苦了。到了中晚年,江淹的诗文越写越差劲,退步非常明显,根本没有写出过什么象样的作品。

历史上关于他诗文退步的原因,还流传着几个故事:相传他有一次坐船出游,船停泊在禅灵寺外的岸边。夜晚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取一匹绸缎,他从怀里掏出剩下的最后几尺。从此以后,他写出的文章就枯燥乏味了。又传说他有一次在冶亭睡午觉,梦见一个身躯魁梧的男子汉,自称郭璞,向他借一枝五彩笔,他从怀里掏出笔交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的诗篇就缺乏诗味,绝无佳句了。

江淹年轻时很有才能,到老反而明显退步,文思迟钝,大不如前。因此,当时就有人说他“江郎才尽”。后人就将某某人文思枯竭,学问日下称为“江郎才尽”。

32.《吕氏春秋》的价值

吕不韦是秦国的丞相。当时,秦王年幼,吕不韦大权独揽,气焰逼人。为了树立他的威信,吕不韦让他的门客汇合诸子百家学说编写了一部杂家着作。书编好之后,他就亲自命名为《吕氏春秋》,以区别于孔子写的《春秋》。为了扩大这部书的影响,他下令把全书反复修改定稿,然后抄在竹简上,公开陈列,让天下人阅读。吕不韦命人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南门外,把无数块竹简,用丝绳贯穿着,或用牛皮带连结着,分上中下三排,靠着城墙一字儿摆开,连绵数里。还将一千两黄金悬挂在城楼上,由士兵守护着,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要是能够给这部书增添一个字或者删减一个字,增减后文辞超过原文的,立刻赏以千金。

从咸阳城内和全国各地赶来读《吕氏春秋》的人络绎不绝。可是过了10天,还是没有一个人提出修改的意见,千两黄金依旧在城楼上闪闪发光。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历。

后来有人认为,这部书虽然写得很精炼、生动,言之有物,但也不是好得连一个字也不能增减。主要是因为当时人害怕相国吕不韦的显赫权势,怕得罪了他,招来不测之祸,自讨苦吃,所以竟没有一个人敢大胆地提出修改的意见。

33.于谦的人品与诗歌

明朝后期吏治很坏,许多地方官极力搜刮,敲榨勒索,无所不为,害得广大百姓叫苦连天。

当时,有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于谦。他很关心农民的生产,体恤百姓的艰难,在地方上替人民办了不少好事。他每次进京只坐一辆轻便马车,除了自身要用的行李物品外,什么礼品都不带,进京后无论朝见皇帝还是会晤官僚,一个子儿也不送。

有人惊奇地向他问起这是怎么回事,于谦哈哈大笑,举起两只袖子晃了晃,诙谐地说:“我只有这两袖清风!”接着又吟了一首诗,题目叫做《入京》:

绢帕落茹并线答,本奏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后来就作为成语,意思是做官清廉,除俸禄别无外快。“朝天”,指入京朝见天子。“闾阎”,里巷的门,泛指街巷、市井,这里借指普通老百姓。

于谦的英名跟“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一道流传了几百年,并将一直流传下去。

34.霜叶为何红于二月花

我们从外表来看,植物的叶子大都呈绿色,这是因为绿色植物叶肉里有一颗颗绿色的小粒,人们称它为叶绿体。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色素。在通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占有绝对的优势,它把其它色素都掩盖了。色素对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说来也怪,叶绿素对红光和蓝光吸收较多,而对绿光却不吸收,还要把它反射出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植物叶子,在一般情况下是呈绿色的。可是,当秋天来临时,秋风带来了一阵阵寒气,叶子里面的叶绿素抵挡不住低温的影响,开始变得呆滞起来。新的叶绿素很难形成,原有的叶绿素又被破坏,而叶黄素这时却依然如故,没有遭到破坏,相比之下,绿色减退,黄色加浓,大部分植物的绿色衣衫换成了黄色。枫树、乌柏树等叶子,为什么又变成了红色呢?原来,这是它们在巧妙地做过冬准备。当冬天到来之前,这些植物为了御寒,将体内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糖分。细胞液里的糖分增加后,细胞间隙里的溶液就不易结冰,这就增加了植物的抗寒能力。当糖分增多后,植物叶子里的花青素却容易形成了。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枫树在秋天里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

35.外国人考证李白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首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绝句,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反映出轻舟飞驶的状态。

为什么“两岸猿声啼不住”呢?英国科学家波尔·杰丁通过到热带丛林实地考察并用仪器测量,终于发现了猿啼的秘密。

每天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树梢上的时候,长臂猿的大合唱便打破了森林的静谧,雄猿首先领唱,几分钟后,雌猿也加入伴唱,直到太阳升起时才结束。早饭后,合唱继续进行。波尔·杰丁发现,猿啼与它们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有关。一般猿每隔两三年产子猿,子猿长到七八岁时,才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已经成熟的雄猿为了求偶就要不停地发出求偶的啼叫,直到邻近的雌猿闻声进入它的地盘与它结成夫妻,建立家庭为止。这个家庭还有规矩:未成熟的小雄猿在家中不许单独啼叫,以免招来异性。不过,当父母不在家时,小雄猿有时也会偷偷地叫上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