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
47975800000006

第6章 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理论指导(5)

学生写探究性习作的指导

(1)确定探究的选题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因此,探究性习作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从而使探究性习作的个性化和独特化更为鲜明。

①指导学生从课堂里选题。“追本溯源”,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常常会对其中的一些内容产生兴趣,想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和具体的了解。如《空城计》一课学习以后,引导学生阅读原着,让学生把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补充的更完整、更具体。

“刨根究底”,想了解在课文中的故事之后分别发生了些什么,把课文的结果再想象下去。如在《小珊迪》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对珊迪的弟弟小利比的命运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写下了各种有自己见解的习作。

“补充留白”,在课堂上,也可以运用“课文的空白”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写成作文。如《智烧敌舰》中对“第二艘、第三艘,敌舰是怎样被烧着的”。

②指导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选题。教师帮助学生选择写作的材料,要从单轨道转为多轨道。在指导选题时,努力使学生的视野从本学科上转移到各门学科上,学习从广阔的学科领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③在学校活动中选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捕捉写探究性习作的材料。

比如,美伊战争期间,学校组织大家关心时事,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于是在我们班里,组织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每天记录战况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报道,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一篇篇时事系列日记产生了。

④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选题。人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因此探究性习作的选题也因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寻找。通过社会实践,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并且要求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感到新鲜的事情和感受都要记录下来。

(2)突出学生的体验

探究性的习作指导是精简教师在语言表达或者谋篇布局的指导,重点在于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自己的思考角度,写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开阔写的思路、丰富写的内容。

在写的训练中,引领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写,学生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在指导写探究性习作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中心淡化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其实就淡化了对“有中心”的要求。

探究性的习作的特点就是就事论事,让学生自己写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不要求学生每一次习作都要写出深意、写出道理。表明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认识,只是要求说清楚、讲明白,能让别人看得懂就可以了。

教师不用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不能把成人的思想高度来约束学生。教师还要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成功和自信,有了写作的信心才能激发出学生创作的灵感。

②着眼生活化原则。学生的写作源泉源于生活,写作表达也可以是生活化的,作文应该是自己心身的反映,学生应该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过自己的思考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是人的思想的外现。

写作除了记录生活的真实以外,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才会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进行实事求是地描写。

另外,本色的语言是学生的真实语言,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能更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思想,只要表达得清楚,运用得当,教师应该多就少改。

③知识综合化原则。由于大语文观的指导,语文学习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探究性习作也不例外,学生写成作文,有时也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补充。

④主体体验化原则。《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教学要求和建议中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的同时,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主体体验。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

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尝试、学会搜集信息。

有了这诸多的感受与体验,学生才能打开话匣子。写探究性习作的指导要以组织学生观察、和他们一起游戏表演、让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认识。由于学生有一种天生的表达欲望,在感知体验后,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来。

⑤表达个性化原则。探究性习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掌握和运用规范的语言和基本的写作方法。因为作文的进步最怕有固定的格局,教师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拟题目,不作统一的要求,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体裁不限、内容不限、字数不限,自主地完成。

学生写探究性习作的意义

(1)端正了习作的态度

通过探究性习作的训练,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提高了,习作的态度也端正了,主要表现在:全体学生都有了写探究性习作的经历,从审题、选材到作文修改都能认真对待;有半数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有个性的习作;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写探究性习作不难;有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习作水平有了提高。

(2)了解了更多学习的方法

在进行研究性习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更准确和全面了。在前后两次的座谈会上,学生的反应有所不同。

在训练前,他们认为习作的方法不外乎阅读和练笔;在训练后,他们了解到其实作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上网或到图书馆寻找资料、上街调查、参观访问,在学习中,学生对作文的途径丰富的认识更深刻了。

(3)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写了探究性习作,学生认识到了走进生活,不等于有所发现。观察要调动自己身上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写作的材料。

9.提高写作能力的课堂训练方法

当前,语文学科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热点是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老师们做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写作讲座,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坚持让学生每周写一篇大作文或小作文,并及时进行讲评。

同时,不少老师还要求学生每周交一篇周记,甚至于强行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完成一二篇日记作为练笔;有的还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观察、收集、整理和练笔等。

这些方式方法的采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但,从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及内在联系上讲,这些方式方法的采用多少有点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人为地割裂开来,显得泾渭分明。

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训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认识的加深,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听说读写,尤其是写的能力,而且,刚好弥补了上面那些方式和方法的不足,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中的延伸训练,是指在一堂课结束前的一段时间内对当堂所讲内容作适当的迁移、延伸或相关知识的“链接”,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尤其是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训练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如讨论、对比阅读、口头作文及片段练笔等等。

讨论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积极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有必要发挥小组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养成对复杂问题进行讨论的好习惯。

比如,在上《最后一课》的时候,针对作品主人公是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个别发言,学生的观点很不一致,出现了几种看法。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再次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尽量把意见集中。

通过对比阅读,开拓创新

“没有比较,就没有创新”。学习中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扩展思维,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比如,把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同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和写自己的老师结合起来学习,学生就能在对比中,求同存异,不断开拓创新。

口头作文,展开联想

“请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吧!”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民族,就没有文艺和科学的创新和进步;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学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创新。

当堂练笔,立竿见影

“光说不练,等于白干。”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所学的那些技巧全都是空话,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一点实际的意义。因此,适量的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有时一堂课的前面部分学了方法,后面马上进行写作练习,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写作思维的迁移,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前面的知识和技能而言,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甚至有立竿见影之效。

课堂教学中的迁移训练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尤其是写作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大有裨益的。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经常性的思考、模仿和练笔,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但是,进行这种延伸训练仍应注意“量”的问题,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实际,坚持有针对性,有系统性、难易适度的原则,要尽量避免冲淡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主要目标,要把这种训练和其它一些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效果就更加明显。

10.提高作文审题立意能力的技巧

凡是作文都有题目,根据题目作文必须符合题意。因此,在动笔之前必须认真审题,谨慎立意。这是关系文章成败的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的粗心大意。

审题

审题就是推敲命题人的用意,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明确该写成什么文体,该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该写些什么内容,该确定怎样的中心,该选用什么材料,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该以什么为重点加以说写,该表达怎样的感情,等等。

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理解题意,仔细分析题目要求,要看到,题对文既有限制的一面,也有不加限制的一面,这两方面考虑得周密、细致,就不至于出现思路阻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这是审题的大要。

审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词语的,应写成记叙文,如《海滨仲夏夜》《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题目中有一个“记”字的,不管在什么位置,孝提示你写成记叙文;以事物名称作题目的,则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

题目中有“介绍”“方法”“规则”“说明”等词语的,大都应写成说明文;题目中有“论”“议”“谈”“说”“喻”“驳”“斥”“读”“读后”“观后”“有感”“启示”等词语的都应写成议论文。

题目是个句子,蕴含某种哲理的,或者能表明某种看法或主张的,一般也应写成议论文;题目是个并列短语,题意要求说清并列的两方面的关系时,也要写成议论文;题目仅是一个词时,如果是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无疑是写人的记叙文;题目不完整时,得按题意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有些作文题不是一个题目,而是给你条件或材料,审题时要把所有条件和要求搞清楚,材料尽量全面用上。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题目的“自由空间”,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要把握题面上的重心,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此外,如果碰上给材料作文之类的题型,则应仔细审视材料,反复研究命题的意图,不要想到一点就匆匆下笔。总之,审题就是要抠字眼,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分析,看它对写作有哪些暗示、要求和限制。审题是为了切题,只有把握准了,才能使作文不偏题。

立意

立意,指的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它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审题而来,即所谓先审题而后立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都是十分重要的。

立意要满足哪些要求呢?可简括为五个方面十个字,这就是:正确、深刻、新颖、真实、集中。确立的中心思想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有积极意义,感情健康。

要对所写的事物作一点分析,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意愿,也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要挖掘出题目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提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立意一定要深刻,才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教育。

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无论写什么,都要有点创意。表现的主题与众不同,才能引起读者品味,这样的文章才算得好文章。要在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感悟最深主题才最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