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教育。这既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又往往伴随着组织、指导、协调、鼓励等活动而进行的,它不仅贯穿于执行阶段的始终,而且渗透在管理过程各环节之中。在执行阶段进行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学校成员增强工作和学习的目的性、责任感、创新精神、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意识、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等。为此,学校管理者要有步骤地进行本周期学校工作目标的教育、教育改革的形势教育、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教育,注意把学校的用人和育人工作结合起来,把思想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把学校组织所进行的教育和学校成员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3)执行阶段管理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为提高执行阶段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应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组织、指导、协调、鼓励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管理者亲临第一线,深人群众,与学校成员打成一片。
第三,充分发挥各级职能机构的作用;
第四,注意发挥学校中各类组织的作用;
第五,执行阶段的各项活动都要有被管理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
检查
检查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检查既是执行计划的保证,又是总结工作的前提。正确的计划能否比较顺利地实现,有缺点错误的计划能否及时得到修正,有赖于检查。通过检查,既发现管理过程中的缺点和问题,也发现优点和经验,进而克服缺点,推广经验,把工作推向前进。
(1)检查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学校工作的实际成果的量和质是在执行阶段产生的,但对成果的量与质的状况测定则是在检查环节中进行的。只布置,不检查,是管理者的失职表现;把检查只看做是上级部门或学校管理者的事,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
检查作为管理周期全过程活动的一环,体现双边活动的特性要求。首先,对下级来说,检查具有监督和考核作用。经常的和定期的检查,将促进和推动执行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对管理者来说,检查具有测度管理水平高低的作用。因此,与其说检查的对象是下级人员,还不如说更重要地是针对管理人员自身的。客观有效的督促检查,就像一面镜子,把学校领导人的管理实绩照得清清楚楚。
(2)检查阶段的管理活动方式。
管理者如何对待和进行检查阶段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学校实际管理工作中,检查的方式有多种,必须灵活运用。
以时间为标准,有平时的分散检查,有阶段性的集中检查。以内容为标准,有专题性检查和全面性检查两种。以检查者为标准,有自检、互检和专检三种。
检查的类型不同,检查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一般说来,平时检查即经常性检查,主要是为了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因而多半采用巡视观察、个别交谈、随堂听课、参加活动等方法。阶段检查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管理活动,这是它和平时检查的主要区别。阶段检查的步骤大体上有:
第一,确定检查目的;
第二,抽查和分析资料;
第三,测验和统计;
第四,召开会议。
当然,平时检查的某些方法如听课、个别交谈、参加有关活动,阶段检查也可采用。但前者偏重于了解情况,后者则是有目的的活动;前者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进行的,后者则应将目的要求告诉被检查者。
(3)集中性检查的活动步骤
集中性检查是一种独立的管理活动环节。这种检查方式在学校中经常运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作进行集中性检查,具体的做法不完全一样。现就各种集中性检查中共同的方面,概括其进程步骤如下。
第一,准备。集中性检查是在学校管理者主持之下进行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①是确定检查目的,设计检查方案;
②是组织检查人员,议论检查要求;
③是确定检查方案,安排活动程序。
第二,实施。这是集中性检查活动的中心步骤,主持检查工作的学校管理者必须全力以赴,带领检查人员按既定方案组织实施。
第三,处理。在实施的基础上,全面整理和分析材料,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4)有效检查的基本要求
在检查阶段中,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是组织各种方式的检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然而,由有效的检查达到有效的分析,亦非易事,学校管理者必须掌握一些基本要求。
第一,要客观,不要先入为主。灵活运用各种检查方式,获取足够信息,掌握全面而真实的情况。
第二,要深入,不要青蜓点水。要看到工作成果,更要着眼于工作过程。否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三,要依靠群众,不要搞孤家寡人。检查是管理者的职责,也是学校每个成员的分内事,应该做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第四,要有改进措施,不要坐而论道。检查不是管理活动的终结,必须把分析原因与研究改进措施联系起来。
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是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把工作的主要经验加以总结,以便得到推广,并从缺陷和失误中吸取教训,从而进一步改进学校工作,认识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和自觉性。所以做好总结,对于搞好学校管理有重要意义。
(1)总结在营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结是学校管理活动一个周期过程的终结环节。就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管理活动过程必有其总结阶段。它标志着一个活动周期的完成,又预示着后一个活动周期即将开始。
总结是检查的继续。在总结阶段,要回顾整个工作进程的状态,并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即对工作的过程及其结局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通过总结得出经验和教训,可以探讨管理工作的规律,又将成为后一周期工作的依据。可以说,总结起着承上启下、积累经验、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的作用。管理人员的思想由实践向理性认识的阶段提高和深化,总结在其中起着催化、加工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要提高对总结工作的认识,抓好总结环节的管理工作,切勿把总结工作作为应付上级的“例行公事”,或者只停留在学校领导层议一议、写一写,偶尔向下属说一说,作为摆样子、装门面的形式。这些与学校管理过程特性相悸的做法,实不可取。有些学校的工作,年复一年,没有多大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认真进行总结。成绩是怎么取得的,缺点是怎么产生的,错误是怎么犯的,说不出个所以然,学校工作当然就只能是个老样子,不可能出现新局面。
(2)总结的种类和进行步骤。
一般来说,总结的种类和方式,与检查的种类和方式相对应。按时间分,有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按性质分,有全校性的总结、各部门的总结、专题总结和个人总结。
全面总结属于常规性的,问题在于每次总结要有新的水平。专题总结的课题范围可大可小。进行专题总结和全面工作总结与集中性检查一样,也有一定的过程和步骤。首先是拟定总结的提纲;接着发动下属成员,开展议论,使上级确定的总结要求和内容更符合实际和具体化;然后,自上而下按要求进行总结,由管理人员汇总;再上下结合。反复讨论,形成定论,写成文字材料。
做好总结,要注意如下事项:总结要以实际效果为依据,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总结;要善于依靠群众,与交流经验、评选先进、表彰先进结合起来;总结做好以后,应提交校务委员会讨论,使总结更为全面正确,并为下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创造条件;学校领导人除了抓好全校性工作总结,还要指导学校各部门做好工作总结。
(3)总结阶段的管理活动。
如何抓好总结,是管理人员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否则,即使工作有成绩、有经验,也可能产生“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或者花了时间得不到应有效果,甚至出现虚假的结论。为此,学校管理者应掌握几个关键点:
第一,是明确总结的要求和做法,选准对象;
第二,是以检查为基础;
第三,是确立客观的评估标准和尺度;
第四,是在总结阶段要摸索管理工作规律;
第五,是总结要有激励性。
(4)总结的基本要求。
总结的基本要求有:
第一,总结要靠平时积累资料;
第二,总结要与计划相对应;
第三,总结要突出中心;
第四,总结既要立足于现状,又要着眼于未来;
第五,总结忌“吹”;
第六,总结忌“拖”。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这几个基本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正常的学校管理,就是遵循这一程序来进行的。
全部管理过程构成一个循环,也就是一个管理周期。这个管理周期结束,第二个管理周期也就紧接着开始。管理过程的几个基本环节,顺序不能颠倒,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互相交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计划统帅整个管理过程;执行是为了实现计划;检查是对计划的检验、对执行的监督;总结是对计划、执行、检查的总评价。但是,这几个基本环节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阶梯式地螺旋上升,不断前进,不断提高。学校工作年复一年,连续不断,总是这样一个个管理周期不停地运转,这就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
4.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进行管理,不但需要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同时,还需要有管理制度,这样,管理时才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学校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教职工制订的,有针对学生制订的。主要有会议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作息制度、值日制度以及教学、总务方面的备课制度、课堂规则、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升留级制度、校产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绿化校园制度、实验规则、食堂规则、图书阅览规则、寝室规则等。
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规定就怎样规定,它有一个中心目的,那就是它必须为学校健康、良性运转服务。
制定规章制度注意事项
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就是所谓的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常规管理,学校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常规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合理的常规,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的自觉纪律和行为规范,有着重大作用。
一般来说,制订规章制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精神,教育原则的允许下制定。有的学校对违反课堂规则的学生处以罚款,有的学校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采取停学、强制劳动等办法,都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原则相抵触,因此,都属无效制度。
(2)要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各校基础不同,条件不同,制订规章制度要因校制宜。如果脱离学校实际,规章制度则成为一纸空文。
(3)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制订规章制度,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要经过群众酝酿、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规章制度,虽然对师生是一种约束和限制,但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少的,也是代表师生利益的,大家要自觉遵守。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如果师生被动地、消极地对待学校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就起不了多大作用。
(4)要保持稳定,不要朝令夕改,而且一旦施行,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5)条文要言简意赅,简单明了。提倡什么,严禁什么,要一目了然。
(6)允许修改。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的条文如果落后于形势或不切实际,就要及时修改。
民主化管理的建议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能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每一项管理制度都有其他管理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每一项管理制度都要重视起来。这里想谈一谈民主管理制度,由于近几年民主管理呼声越来越高,民主化管理在许多学校篷勃兴起,总体看来,效果还不错,下面几条是实行民主化管理的有益建议,不妨学习借鉴一下。
(1)要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职工大会,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呼声。
(2)学校重要事情的决策,以及与教职员工权益有关的重大规章制度的制定,都要经过教职工代表参与讨论研究或审议,由校长颁布施行。
(3)每学期开展一次评议学校各项工作,评议领导干部的双评工作,将学校的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4)建立校长与教职员工对话制度,沟通领导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的民主化管理。
(5)拓宽民主渠道,广聚群策,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开展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设立“合理化建议卡”、“意见簿”、“校长信箱”等,经常收集教职员工们的意见和要求,由工会负责具体工作,及时向学校领导班子汇报进行处理。
(6)民主管理工作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工作,按照有关规定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5.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我们已知道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制度。管理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系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指的是管理制度。因此,改革管理体制,即改革组织机构和各种管理制度。
内部体改内容
一般来讲,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包括以下内容改革。
(1)领导体制
核心问题是学校工作由谁来具体领导和全面负责。要把各种领导体制进行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
(2)管理机构
机构设置的科学与否,是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要用这几条来衡量机构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