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数学教学的趣味故事设计
47981800000002

第2章 数学教学的趣味故事运用(1)

1.数学背景故事的教学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灵活地补充数学背景故事,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妙想的学习境地。

一、渲染课堂情趣

学生们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的,讲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圆的认识”之前,用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以下故事情境:森林王国里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下面一个项目是骑自行车比赛,要求参赛者使用自己制造的自行车,参赛者是小猪、小狗和小猴。小猪特别喜欢正方形,用的是正方形轮子的自行车,小狗喜欢椭圆,使用的是椭圆形轮子的自行车,猴子虽然也喜欢椭圆,但他想了想,还是做了个圆圆的轮子的自行车参赛。比赛开始了,小猴就一路领先,取得第一名,小狗跌跌撞撞,勉强取得第二名,最可笑的是小猪,骑着自己喜欢的正方形自行车,一路摔倒,只得扛着车子走到了终点。教师提问:“听了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导入时使用这样的背景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迅速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只有培养并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可以促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去获取知识,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给学生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孙悟空在花果山摘了一堆桃子,准备分给师兄弟吃。八戒看见,非常高兴,口水直流。悄悄对悟空说:“猴哥,给我多分几个吧!”悟空听了,想耍一耍八戒,便说:“当然,当然,俺老孙不要太多,就只要这堆桃的1/3,沙师弟呢,就分这堆桃的2/6,至于老猪嘛,就多分一点,分这堆桃的3/9吧!”八戒听完便哈哈大笑起来,心里美滋滋的,一个劲儿地谢悟空。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八戒真的多分了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只要学懂今天的内容,就能回答出故事里的问题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起来了。

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有位教师在参加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时,执教的是“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课中教师播放动画课件《乌鸦喝水》,并意味深长地提醒学生“在这段短片里你能看到什么现象,你又有什么思考?”,引导学生根据短片中所看到的“水位上升”的现象,也像牛顿和瓦特一样去思考,去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发现”什么是体积。通过这一只乌鸦喝水引出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又对故事进行了续编──两只乌鸦喝水:有两只乌鸦──一只红嘴乌鸦和一只黄嘴乌鸦;有两个相同的装有同样多水的瓶子;有两堆石块,其中每个石块的体积相同,但两堆石块的个数不同,两只乌鸦争论谁能喝到的水多一些。这时学生的意见相同,很容易就确定了哪只乌鸦能喝到的水会多一些。

教师继续对故事进行续编──还是两只乌鸦喝水:一只黄嘴乌鸦和一只灰嘴乌鸦;有两个相同的装有同样多水的瓶子;有两堆石块,其中每个石块的体积不同,每堆石块的个数也不同,两只乌鸦争论谁能喝到的水多一些。这时学生的意见就各不相同,有的认为灰嘴乌鸦的石块虽然小,但个数多,体积也就大些,喝到的水就会多一些;有的认为黄嘴乌鸦的石块虽然个数少,但石块大一些,体积就会大些,应该是黄嘴乌鸦喝到的水多一些;还有的认为两只乌鸦喝到的水应该同样多。“为什么前两只乌鸦争论时你们一下子就能确定,而现在这两只乌鸦争论时你们自己却争来争去不能确定呢?”教师的一句点睛之问,恰恰反映了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再一次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现在每个石块的体积不同,不好比较”“要是每个石块的体积相同就好比较了”。七嘴八舌之间,学生又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现:这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要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要有面积单位一样,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

在这里,教师颇具匠心地将《乌鸦喝水》这则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后使之贯穿全课,不仅创设了一个不断吸引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情境,更为可贵的是让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观察现象-引发思考-探究发现”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非常透彻。

2.故事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故事总是能吸引着孩子们爱听,各种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小猫画花,小猴子吃桃子,猪八戒买西瓜,青蛙过河等。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激起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讲述中设置悬念,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的过程中,笔者讲述了小猴吃桃的故事,小猴由于贪吃,把妈妈留给他做午餐和晚餐的桃子在中午的时候就全吃掉了,于是小猴不得不吃完桃后去寻觅晚餐,在路上它看到了两棵桃树,一棵有桃,一棵没桃,这时候树爷爷说话了“小猴呀,你必须算出这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才能把他们摘走!”“你们能帮帮小猴吗?”学生的探索欲望及其强烈,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正确列出了算式。在汇报时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呢?怎样计算呢?新课就在故事留下的问题中开始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乐于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列式解答后他们有了成功感,情绪也十分高涨,随着小猴的行走路线慢慢前行……在这过程中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很自然的将自己融入到故事情境中,作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创设故事式的问题情境,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在故事情境中练习提高解题兴趣

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度的练习是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手段。在解题方法上基本同于课堂上的新授,或是在基本题上的拓展与延伸。如果只是机械的出示习题,按部就班地解答,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是很枯燥的,往往会引起反感、厌学的情绪。将练习寓于故事情节中,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朋友们排成一队,小红前面有6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个小朋友。”许多学生很快做出6+4=10(个)。这时讲这样一个故事而不是即时的评价:一天,11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过了河,可是到河对岸,鸭妈妈一数,拍着脑袋说:“嗯﹗怪了,怎么只有10只呢?”“谁能帮鸭妈妈找一找原因?”有几个小朋友就说了:“鸭妈妈自己没有数。”然后引导学生回过来检查刚才那道题目。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还须加1,把小红给忘了。一个难点就这样解决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如“八仙过海”,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应用故事进行数学教学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小学生,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教学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单元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记得第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刚走进教室就看到讲台上整齐的摆放新华书店补发的《课外阅读》书。便灵机一动,何不就利用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呢?就拿起其中一本,告诉大家这本书有74页,如果现在有12本这样的书,一共多少页呢?怎样列算式解答?15本呢?20本呢?并指名学生板书。分别让学生列竖式解答。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所以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完全可以运用迁移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尝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总结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课堂上,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尽可能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合理答案的教师给与肯定。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教师不必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做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

三、题组训练,以旧带新,发现规律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的教学,主要是利用题组,运用迁移的方法,总结出积的末尾的0的确定。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并巩固简便的笔算方法。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

4.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学习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与诠释,同样也应该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追求与共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兴趣与信心;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与合作的乐趣,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与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