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是最简单的拉丁字母,我们分别赋予这三个字母一定的含义: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产生的信念、看法,C代表产生的情绪和行为。情绪ABC理论则是告诉我们,在同一件事情的诱发下,产生的信念和情绪截然不同,带来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海波和玲玲都参加了今年的计算机中级职称考试,两个人都没有通过。发生的事件是一样的,但奇怪的是海波十分难受,玲玲却觉得无所谓。相同的诱因,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海波认为,计算机考试今年不过,评职称就得等到明年,又得浪费一年的时间,而玲玲认为今年没过,大不了明年再考,计算机考试机会多着呢,没过就没过,没什么了不起。
你看,相同的事件A,带来了不同的信念B,那么就会到此为止吗?不同的B又会接下去带来不同的C。海波和玲玲在经历过失败的经算计考试后,海波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练习,一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就是练习计算机,勤奋的练习让他顺利通过了下次考试,而玲玲因为始终抱着无所谓的心态,一直也没怎么看书。第二次,她仍然抱着相同的心态参加了考试,当然,这一次她还是没考过。
你看,相同的诱因,因为个体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又因为观念的不同,带来了行为的南辕北辙,这就是情绪ABC理论。面对相同的事物,很多人会产生好心情,而另一部分人则会产生坏态度。心情好的时候,干什么都一帆风顺,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水更清了,整个世界好像看着更顺眼了。态度坏的时候,干什么都索然无味,连朋友请吃饭都懒得去,原本最喜欢的音乐旋律听着都很刺耳。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针对相同事件的看法大致相同,但什么导致了部分人的分歧意见?人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情绪伴随人类的思维产生,既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人在非理性的思维下,便会产生不合理的情绪。
老王和小章一起在街上闲逛,巧了,正好碰到科室的领导,但领导并没有跟他们打招呼,而是低着头径直走了过去。这时,老王会想:没事儿,领导肯定是因为似有所想,认真走路,没看到我们。小章却暗自忖度:是不是因为上次顶撞领导的事情被记仇了,这次他不理我,下次说不定就要给我穿小鞋。
相同的事件引发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老王觉得没什么,以后该干什么都就继续干什么,不为所动;小章放在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干什么都忧心忡忡,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两人的想法虽然不能说是对还是错,但老王的想法恐怕比较正常,而且就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结果看,小章的想法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工作,从这点也能判断出他观念上的不合理。
合理健康的情绪,能引发人们正确适当的行为反应,好心情就像是万试万灵的仙丹,在这剂良药的刺激下,可能让你的工作效率比平时高一倍,姑娘看着也比平时漂亮,小伙子瞅着也比平时顺眼,更重要的是,在心情好的时候,大家好像也会更喜欢你。而不当的情绪,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反应,从而带来坏心情。恶劣的心情更像一剂毒药,在心情不佳时干出来的傻事,真是数都数不清。轻则和同事朋友闹翻,大吵一顿伤了感情;重则滋事打架,弄得自己头破血流。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下的人,可能会导致情绪障碍。
如何判断自己的情绪是否合理呢?对照以下几点,看你是否是情绪偏激的倾向:
(1)所有的人都喜欢我,赞许我;
(2)我应该在所有的地方都比别人强;
(3)总是在担心灾祸随时都会发生;
(4)已经定下来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5)碰到问题都应该有解决的完美方案,如果找不到将无法容忍;
(6)逃避可能、挑战和责任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7)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
我们可以发现非合理化的情绪一般有三个倾向:
(1)绝对化倾向。类似“我必须成功”、“大家都必须认为我不错”,这些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客观事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想获得成功不是坏事,但没有人能在所有的事情上成功。
(2)过分概括化。在一次失败之后,就认为自己干什么事情都不行,认为自己从此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概括化的自卑自弃等不良情绪,会让自己丧失信心。一旦指向别人,认为“都是社会的错”或“有钱人的错”,也许会滋生报复社会的极端念头。
(3)太糟糕了。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切。没有考上大学,就认为“完了,我没有前途了”,没找到工作,心想“这么大了,还不能养活自己,真是太没用了”。如果这些糟糕至极的想法始终困扰你,你将陷入一蹶不振的低落,难以自拔。
年轻人经历的东西还太少,很难做到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不合理的情绪困扰。当我们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更要小心那些负面情绪的滋生,避免让负面情感控制大脑。要直接引入积极的情绪似乎很难,但却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营造良好的心境,多看看大海,看看宽广的草原,广大的空间对你总是有益。
当你已经一整天陷入自责无法自拔或者对生活有太多的抱怨时,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是不是有太多的“绝对”、“概括”和“糟糕至极”,并试着将这些内容赶出大脑,这样你会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