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教学中的趣味现象整合
思考让我们能客观地认识事物,反思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念,但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对理念上的偏颇,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只有在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下,教师才能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有效的数学课堂。通过课后的深刻反思,我认为要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始于关注。
一、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分析时对原有的知识基础我们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分析,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材中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在第一册立体图形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但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有一定的了解,对他们来说区别这几种图形一点儿也不难。而立体图形虽在第一册已学过,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也是立体图形,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仍然比较陌生。
在教学时,教师就因太注重教材的编排特点,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状态”,在课始直接复习立体图形,当教师拿出长方体积木问是什么形状时,学生很自然地把长方体说成了长方形。当学生说成长方形时,教师提醒是长方体,可学生还继续把正方体说成正方形,可见,平面图形在学生的印象中有多深刻。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思维习惯,课始直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跟平面图形打招呼,再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找找平面图形,让在学生边说、边摸过程中,不知不觉感知面在体上。这样的设计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也就不会出现“形”、“体”混淆的现象。学生学习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学起来也就轻松、有兴趣。
事实上,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往往会高于“应该状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研究学情,确定真实的教学起点,以学定教。一个成功的教例应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尊重学生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有效性、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以生定法,关注学生的活动形式
新课标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巧设情境,精编活动,孩子们主动探究、各抒己见,使课堂不再沉闷,死气沉沉。在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滚一滚、摆一摆、摸一摸、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分一分、找一找、贴一贴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教师教学时意在寓教于乐,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活动串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但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因教师组织指导不到位,看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但真正一堂课下来,更多的孩子不知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最终的感觉是热闹了一节课。
在操作活动中,教师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的。课堂中,我为学生提供多次小组合作的机会,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中却是放易收难,学生在活动中有的自顾自,有的迟疑不动,有的又盲目行动,课堂纪律散漫,虽教师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活动时开展小组间竞赛,不断给予表扬激励,但课堂中还是出现乱糟糟的场景,甚至还发生在课堂中剪同学头发的事情。追究原因,一年级的学生对积木很有感情,兴趣完全被积木吸引,再加上这个班级的学生平时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较少,教师因是借班上课,临时在课前组织小组时,对小组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如小组长的选拔,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等,所以也就没能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不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教学时,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三、据学而教,关注课堂的随机生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充分预设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当课堂的发展跟教师预设脱轨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或改变教学流程,如课堂中学生把长方体认为长方形,学生的这种想法显然脱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是跟教师的预设矛盾的,教师虽想解决这一矛盾,因缺少应变能力,最终还是武断地把学生领回正轨。其实,意外情况往往蕴含着认知价值和教学意义。像学生把长方体和长方形混淆时,教师抓住这一矛盾,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思考余地,诱导学生找出体与形的区别。那么教师就让“学生的错误也变得如此美丽”,也许这正是课堂的最精彩之处。在教学时,教师发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有效实施,如果教师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案,也就能有效的控制课堂。
教学有它预成性的一面,但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智慧的头脑,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意外,遇到意外情况,教师要有应变能力,适当调整自己的教案或进度。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预设课堂的生成情况,预设多种通道,教学时要灵活处理课堂,千万不要死板地执行教材和教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案,但在教学中要突破“预设”,变“预设”为随机“生成”。
总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既要精心预设,又要随机生成。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我们尽量减少“顾此失彼”的现象,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改进数学教学的低效现象
数学课堂由诸多环节构成,由于教师个性习惯的不同,构成的课堂就会变化万千,正是由于教师自身认识水平和经常性习惯的影响,而导致某些课堂实效不高。下面例举了几种现象及相关解决策略,供同行参考、共勉、提高。
一、经常成习惯
铃响了,学生才匆匆进教室,或某些学生才上厕所。到了教室的学生在匆忙中拿书、学习用品,教师整顿纪录,占去课堂3——5分钟。
矫正策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课堂习惯。如:下课后要准备下节课所需的课本、学具等;上完厕所再去活动;教师提前1——2分钟到教室门口。这样学生也会意识到快上课了,提前走进教室。
二、预设流于形式
课前复习:学生练习356÷23+139、60-585÷9、学生在练习中才发现356÷23有余数,但还没讲过怎样保留。60-585÷9第二步减不动,教师在慌忙中改数字或符号。
矫正策略:课堂预设、教案的备写是课堂实效的基本保障,所以要求教师对所铺垫的练习题要精挑细选,最好自己先算一遍,使其真正达到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或知识迁移,为新课铺路架桥的作用。使课前预设成为课堂精彩生成的保障,高效课堂的蓝本。
三、为多媒体所累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某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倒三次水,恰好倒满的全过程,但之后公式的推导,学生却对等底等高和1/3,建立不起联系,在练习中忙从于教师塞给的公式,出错率高。试想如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倒一倒,操作这一过程,体验定会更深刻些。
矫正策略:多媒体课件进入数学课堂,不可否认,激活了数学课堂,调动了学生兴趣,但多媒体也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适用与任何课型。有些课如测量、统计等,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感知知识的生成和演变,毕竟“手是意识的伟大创造者”。只有使课件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支撑,视学生发展为重心,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发挥优势,进而更好的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
四、为了“尊重”学生
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数学课中教师费了很大劲搜集、罗列了很多解题方法,面对一堆的方法,教师会说:“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小部分学生各抒己见,大部分学生很茫然,出现了邯郸学步,无所事从的现状。
矫正策略: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那是基于教师尊重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问题,要做适度的回应。而对于课中的一些现象。
1.一题多解
由于课中已用了较长的时间探讨了多样化算法而不对其优化,基本的算法没能巩固和强化,会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又将各种方法混淆。至使练习中学生整体出错率高,课堂实效低,所以在授课中,我们既要肯定有见解的方法,又要比较探讨大部分学生易于应用和理解的算法。试想如果学生只认同自己的算法而不对其它算法思考和比较的话,其思维能力能提高吗?
2.开放问题
对于课堂中的开放问题一则要让学生课前做思维准备。或则在课中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数学思维想问题、找方法,及时评价正确的有创意的,否定错误的答案,不能给学生模糊的概念和答案。如果教师一味开放任由学生各抒己见,那么课堂只会成为少数学生的练兵场。而对于大部分学生会损失宝贵的时间,这样课堂整体实效又从何体现呢?
3.奇思妙想
课堂中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特别是学生的突发奇想,它是课堂的精彩。但对于这类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来驾驭课堂。如果问题对本课新知有延伸或思辨且在课堂允许时间内能完成的问题,应予以引导、讨论;如果问题有争议且需要较长时间论证和解释。则需要引导学生课下与之交流、探讨,辅之解决,切不可罩着新课改的迷雾,扛着“尊重”的枷锁,一味迁就学生,不敢肯定对的,不愿否定错的,让少部分学生在迷魂阵中争论不休,既浮夸了少数学生又耽误了课堂宝贵的40分钟。
五、为情景所困
例:一位教师在讲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后,出了一个练习:先用课件出示了沙湖美丽的风光及游玩项目。问学生“沙湖美不美,想不想去等,”学生们兴趣高涨,有的开始谈论如何在沙湖游玩等,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了沙湖一个湖面实景,问学生象什么形状。学生们回答,有的说象鸡、狗熊等五花八门,老师又追问“象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想知道它的什么”在教师的引导学生想算它的面积。课件出示了所需的数据,学生计算。
矫正策略:一节课情景的创设其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中内容。就来源来说一是源于生活,二是源于数学问题的剖析。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考虑:
1.你的情景学生是否能理解
依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来创设不仅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兴趣的内容情景。如果再花时间去解释你的情景或不能突出本课重点,误导学生思维方向,那么你的情景收效又有多大呢?
2.是否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
情景的创设始终是为学生理解知识服务,而不是作秀。如果学生在情景中被逼着寻找问题,引导着联系画面思考问题,而情景没有起到刺激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寻求结果的心理渴望,那么这样的情景也只是一个“摆设”。
3.情景中的问题是否是发散性的
制作一个课件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很费力费时的,所以情景中的问题不应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或简单的呈现问题,使其成为课堂漂亮的外衣。而是一方面要对理解问题有帮助;另一方面要能利用有效资源,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再思维、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行为还有很多,如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环节衔接不自然等,一些教师已意识到这一点,但没有及时总结和提升,所以很快被遗忘,课堂教学又被原有的习惯性行为所取代。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从平常的教学行为中刻意的慢慢改变,直到变成你的行为习惯,那么你的教学效率一定会得以提升。
3.数学教学中的“滑过”现象
新课程改革在实行已有五六个年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现象不容忽视,如“滑过”现象。那么何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呢?司机同志都有这样的经验,笔直的道路往往促成车速较快,削弱司机的注意力和操作能力,容易滋生惰性心理,忽视了道路两旁的优美景色,容易产生车祸。
所以道路并非越直越好,适当增加转弯是一种科学做法。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教学过程设计的非常完美,自然流畅,学生无需思考,只一味的接受,或者教学进度太快,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意间“滑过”,这就称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