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不断进行着扩张活动。到1811年,拿破仑帝国的扩张达到顶点,这时的帝国实际上是虚弱的、不巩固的,拿破仑统治在国内的社会基础也日渐缩小,在国外所遇到的反抗日益剧烈,法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滑铁卢战役导致了拿破仑的最终失败吗?
1814年3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率俄军和各国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流放到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法国革命前的波旁王朝复辟了。
1815年3月,拿破仑只率1500人,几门大炮,分乘几艘船只,在法国海岸登陆,并于出岛23天后的3月20日,在巴黎重新组织起资产阶级政府,重登帝位。
不久,欧洲各国反法同盟又联合起来,围攻巴黎。拿破仑率领125万大军迎敌。6月18日,大决战在比利时南部的滑铁卢展开。在此次战争中,英军统帅威灵顿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抓住援兵到来的有利时机转败为胜,击败拿破仑。
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被囚禁在非洲西面、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上。从此,再也没有复出。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后一蹶不振,固然是同法国临时政府对拿破仑的心理攻势分不开的。但是拿破仑在他统治后期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都带有明显的称霸欧洲,恃强凌弱的侵略性质,他的“以战养战”、“就地取食”政策的推行,导致了被压迫国家人民的不满。再加上他独断专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早已引起了内部的不满,又在长期的战争中,损失了大批的有生力量,已呈虚弱之势。所以说拿破仑走向最后的失败,又是历史的必然。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病逝。
后来,“滑铁卢的拿破仑”在西欧成了最终失败的代名词。
马克思与恩格斯是由于《政治经济批判大纲》而走到一起的吗?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父亲是资本家,恩格斯早在家乡读中学时,就对为自己家里干活的工人充满了同情之心。他渐渐认识到工人穷困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工人们的生活面貌,必须彻底推翻这个制度。
于是,恩格斯开始寻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和方法。在服兵役期间,恩格斯发表了几篇着名的理论文章如《谢林——基督的哲学家》等,以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神学观。
在恩格斯服兵役期满的1842年9月,正在科隆主编《莱茵报》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相见了。
马克思对恩格斯敢于同情工人阶级、违背父亲意志办事表示赞赏。但同时他也听说恩格斯与只会说空话、骗取别人信任、自吹自擂的“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自由人”组织来往甚密,非常不满。因此,二人的第一次见面以冷淡结束。
此后,1842年11月,恩格斯被父亲指派到彻斯特的一个纺织厂去。在那里,恩格斯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终于完成了一篇反映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愿望和斗争的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并把它寄给了法国《德法年鉴》的主编马克思。
马克思阅读了恩格斯的这篇文章,认为它能够非常及时地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就把它刊登在《德法年鉴》上,并给恩格斯回信,希望他能再详细地反映英国工人阶级所面临的问题。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家时路过巴黎,又一次去专程拜访马克思。
这一次他们两人见面的情况完全不同了。马克思一见恩格斯,就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像久未见面的亲兄弟一样拥抱在一起。在十天的相处日子里,他们一起商议,并开始合写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自由人”荒谬论点的重要着作——《神圣家族》。三个月后,全书写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写的书。书中,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真正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从而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为以后的工人阶级斗争指明了出路。
俄国是因农奴改革而走进资本主义时代吗?
1853~1856年间,俄国与英、法、土耳其、撒丁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因主战场在克里米亚,故称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受到沉重的打击,加深了国内农奴制的危机,农奴制的废除已经势在必行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改革,建立了一个“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中心工作是拟定改革方案。但由于贵族的反对,又拖延了许多年。
1858年,农奴实在忍受不了压迫,又开始发起暴动。后来暴动频繁,五年间发生了三百多次。亚历山大二世见此事无法再拖,便拟定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法令,于俄历1861年2月19日颁布,称《二月十九日法令》。
但这次改革并没有满足农奴要求无偿获得全部土地的愿望,改革也没有使农奴从地主的权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农民还是要受地方贵族掌管的“村社”监督。
尽管这样,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改革仍把俄国带进了资本主义时代。
从60年代起,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革命也逐渐完成。俄国已成为欧洲强国。
由于农奴改革是来自沙皇自身的改革,所以,亚历山大二世依然牢牢地掌握政权。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柏利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幕府屈服于列强的炮火,连续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和关税协定,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一场推翻封建幕府、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迫在眉睫。
日本是由于明治维新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
1865年12月,日本的长州藩讨幕派高杉晋作率领以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击败保守派,夺取了藩政权。随后,萨摩藩讨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权。不久,这两股力量结成讨幕联盟,与幕府军队抗衡。
1865年12月,压制讨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继位。这时,宫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讨幕派方面发展。明治天皇虽然年幼,但也颇有见识,对幕府把持朝政也十分不满,随即答应与讨幕派联合起来,推翻幕府统治。经过周密计划,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诸侯率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他们簇拥着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大权全归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
德川庆喜看到大势已去,决定放下武器,向天皇投降,被降为诸侯,取消一切权力。随后,政府军开进江户,这样,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垮台了。
1868年3、4月间,明治政府先后颁布了《五条誓文》和《政体书》,从而提出推行资本主义新政的基本方针,从1868年—1873年,日本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维新运动。因这场运动开始于明治期间,所以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
明治维新中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由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但是,明治政府建立的是以天皇为核心的权力机构,灌输的是忠君思想,强化了军国主义倾向,使日本由一个被侵略的国家变成一个侵略别国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将日本国的首都迁到了江户,改名“东京”。
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收回封建地主领地、取消封建身份等级制、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破除封建主义旧文化。
1871年3月28日,巴黎的工人和群众成立了巴黎公社,宣告了资本主义衰落时期的开始。
日本突袭俄国舰队挑起了日俄战争吗?
甲午战争后的十年,是日俄矛盾日益尖锐、发展为战争的十年。沙俄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日本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古未有之大辱”。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日本下决心对俄宣战称霸东洋。
1900年,八国联军出兵中国,俄国以“保护”侨民和中东铁路为借口一举占领东北三省,引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强烈不满。1902年1月,日英两国签订了针对俄国的《日英同盟条约》。有了英国的支持,日本便敢于发动对俄战争了。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驻扎在中国旅顺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2月10日,日俄正式宣战。
此后的1年多时间,日俄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俄国略占下风。1905年,俄国在波罗地海的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同时国内又爆发了革命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不得不设法求和,其实日本也打得力尽财竭。
日俄两国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斡旋下,在美国的朴茨茅斯举行和谈。9月5日,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沙俄在和约中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并把攫取的中国南海铁路、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将俄国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日俄战争结束。
日俄战争是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标志性战争之一。这次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战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战胜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
1904年2月6日,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断绝了外交关系,但这个信号并未引起在华俄军的警觉。
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十月革命准备了条件。
1905年俄国革命预示着世界历史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吗?
日俄战争点燃了久积在俄国人民心中的怨愤,本来因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变得更加严重,工人的实际工资减少得更多,大批农民被征集当兵而荒芜了土地。忍无可忍的人民再也按捺不住,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工人中积极活动,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广泛支持。罢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1905年1月3日,普梯洛夫工厂的汽笛长鸣,1万多工人开始罢工。不到几天,罢工人数增加到15万多人。这时,一个名叫格奥尔基加邦的牧师,经常出没在工人之中,他到处游说,鼓动大家向沙皇政府请愿。
布尔什维克党人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印发传单,号召工人不要参加请愿,告诫大家不要被牧师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但纯朴的工人为过上和平的日子,相信了这个政府派来的密探。
1月9日(公历1月22日)早晨,10多万工人带着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排着长长的队伍,从郊区向冬宫进发。前去进行和平请愿。
中午时分,当游行队伍走到拉尔夫大门的时候,一群骑兵飞驰过来突然向人群发射一排排子弹。顿时,美丽的彼得堡成了杀人乐园,整个城市上空弥漫着血腥的气氛。彼得堡的大街小巷,留下了一具具尸体。这个血腥的星期天,游行的工人付出了3000多条生命,人们把这一天叫做“流血的星期日”。
星期日惨案使工人彻底明白过来,他们再也不相信什么救世主,纷纷行动起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把斗争的烈火燃遍俄国的每个角落。
虽然这场革命很快被俄国政府镇压,但人们预感到沙皇制度的末日即将来临。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为1917年的革命做好了准备,进行了一次“总演习”。
总之,俄国1905年革命预示着世界历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05年1月8日晚上,就是工人准备上街游行的前一天晚上,以沙皇的叔父弗拉基米尔和警察头子祖巴托夫为首的军政要员,举行了一个秘密军事会议。极端残忍的弗拉基米尔狂叫道:“治疗灾难的最好药方,就是吊死百把个造反的人。”于是,这帮家伙磨刀霍霍,准备第二天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屠杀。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帝国主义时期,世界已被诸列强基本瓜分。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吗?
1914年6月28日,9点刚过,奥匈帝国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她的妻子索非女公爵从一列豪华的专车车厢走出,得意洋洋地钻进了一队敞蓬汽车内,向萨拉热窝市政厅驶去。
车队靠近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一名叫察布里诺维茨的青年,突然冲出人群,奋力向车队扔过一枚炸弹。但这枚炸弹的碎片只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察布里诺维茨见刺杀没有成功,仰天长叹一声,立即吞下一小瓶毒药,纵身跳进河里。
坐在第一辆车里的萨拉热窝市长和警察专员在惊谎之余一面派人去打捞凶手,一面低声下气地向殿下陪罪。
欢迎仪式结束后,车队重新上路,驶向医院。这一次,警察专员又重新布置一下,安排侍从官员站在汽车的踏板上,手按刀柄,保护斐迪南夫妇。车队行驶到拉丁桥时,普林齐普早已做好准备。这位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显得异常的冷静,他把怒火压在胸中,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杀死罪恶的斐迪南大公。斐迪南的专车越来越靠近,普林齐普在人群中慢慢向前面靠近,突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不等侍从官缓过神来,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就扣动板机,斐迪南大公夫妇,双双重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