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历史政治百科
48009300000016

第16章 世界部分(7)

8时55分,由海军少佐岛骑率领的171架飞机组成的第二攻击波又开始了猛烈地轰炸,美军战列舰“亚利桑那”号被击沉,其他舰船同样惨象横生。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使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丧失殆尽。

珍珠港事件使美国彻底地摆脱犹豫观望的态度,立即对日宣战,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阵营中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自从20世纪初开始,日美矛盾就成为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矛盾,日本的南下太平洋战略时时威胁到英美帝国主义利益。二战后,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扩大,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日本最终不宣而战。

1945年2月4日到11日,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格尔塔举行会晤,达成协议,由于这个协定当时是秘密的,所以又称《雅尔塔秘密协定》。雅尔塔会议结束后,德国向苏美英与国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至此,欧洲战事全部结束。

联合国是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成立的吗?

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苏等26个参战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的总统府邸白宫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26国的《联合国家宣言》虽是针对法西斯国家的,但却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安全。1945年2月,在苏联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考虑到要争取苏联,彻底击败德日的战争,同意了苏联的建议。于是,约定4月间在美国的旧金山召开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国家代表大会,讨论成立联合国问题。

1945年4月25日,来自世界各地50个国家的代表共850人以及1800多名各国记者齐集旧金山歌剧院大厅。

大会历时两个月,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

1945年6月25日,签字仪式在旧金山退伍军人礼堂举行。各国代表在印有中、英、俄、法、西五种文字的宪章文本上签字。签字代表为153名全权代表。中国代表团首先签字。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宪章日”,也称为“联合国日”。

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宋子文、代表团成员董必武参加了联合国会议。

联合国设立了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委员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六大机构。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70多个国家加入了联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而结束吗?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八路军,从南到北,一齐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与此同时,朝鲜、越南、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许多国家的军民,也同时对日发起最后大反攻。把日本侵略者打得焦头烂额。

14日,日本天皇裕仁召开御前会议,迫于国际国内的压力,会议不得不同意无条件投降。

8月10日,美国政府收听到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广播。

8月28日,美国空军在东京降落。接着,大批美、英军队在日本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隆重的签降仪式。首先由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然后是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签字: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代表尼米茨海军上将,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英国代表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代表依次签字。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全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结束。日本帝国主义者自1931年9月18日以来历时15年的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1946年5月3日,由中、苏、美、英等11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经过长达半年的调查后,对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战犯,正式开庭审判。

1946年5月3日11时,东条英机、板桓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28名甲级战犯被押解到法庭上。

1948年11月4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再次开庭,审判日本首要战犯25人有罪。其中东条英机、板桓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木林兵太郎、松井石根、武滕章被判死刑。12月23日零点,东条英机及其他6名战犯被送上绞刑架,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

美苏“冷战”是从宣布“杜鲁门主义”政策开始的吗?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来到国会大厦,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要求国会向土耳其和希腊提供军事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的“侵犯”。他宣称世界已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他要求美国承担起“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这篇咨文所形成的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敌人,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遏制苏联的“扩张”,这就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起来的美苏同盟关系解体,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推行不久,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又随后出台。而苏联及其控制下的东欧国家自起炉灶,实行彼此经济合作的“莫洛托夫计划”。后来,欧洲在经济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西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在政治和军事上出现了相互对抗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的对抗,使美、苏之间开始持续了数十年的“冷战”。“冷战”初期,西方国家同东欧社会国家的对立,直接造成了德国分裂为东、西德两个国家。这之后,“冷战”一度险些升温为“热战”。

“冷战”这个词是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发明的,他把真刀真枪的战争称为“热战”,把战后美苏间的对抗称为“冷战”,意思是说,它的激烈程度几乎接近于战争,就差动用枪炮了。

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行召开国际会议。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于11月22日12时30分在达拉斯市遇刺身亡,终年46岁。

1961年11月16日~1973年5月1日,越南人民终于打败美国侵略者,结束了长达13年之久的越南战争。

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因其坚持走独立自由道路吗?

1968年1月,捷共召开中央全会,免除了诺沃提尼的第一书记职务,由主张改革的杜布切克接任。

杜布切克有着远大的抱负,就职后,竭力把改革派人物推上领导岗位。4月,捷共中央全会宣布开始实施杜布切克的《行动纲领》,探求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式。《行动纲领》将改革运动推向高潮,民主空气大增,出现了西方人所称的“布拉格”之春的活跃局面。

但杜布切发克的《行动纲领》明显背离了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苏联的核心地位是不容动摇的,而杜布切克却要“平等”、“互相尊重”。在勃列日涅夫的眼中,杜布切克是在“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反”。的确,杜布切克是想摆脱苏联的控制,走出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走一条适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独立自由的道路。

1968年5月,杜布切克被召到了莫斯科,受到严厉指责,苏联要求他立即停止国内的改革进程,但是遭到拒绝。接着,苏联国防部长突然飞抵布拉格,提出要在捷克举行华沙条约国军事演习,企图以此对捷克施加压力。捷克方面勉强同意。

苏军的这次“演习”一直持续到7月1日,“演习”结束后苏军并未撤离。苏联的行为引起捷克人民的强烈愤慨,一批着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发表了《两千字宣言》,号召人民按自己的决定行事,加速各方面改革。苏联称这一宣言为“反革命的号召书”,把它作为反苏的“罪证”,开始积极策划华沙条约国对捷克的入侵。

苏联占领捷克后,迫使捷克在苏联事先炮制的协定上签字,承认苏军进入捷克是被“邀请”的,使苏联的军事占领合法化。一场生机勃勃的捷克改革运动被苏军的坦克无情地碾碎了。

在前捷克斯洛伐克音乐界有一个传统,每年5月都要在首都举行名为“布拉格之春”的音乐节。杜布切克的改革发生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正在进行之中,世人因此称杜布切克的改革为“布拉格之春”。

杜布切克是在前苏联长大的,成人后,又在前苏联高级意识形态学校学习了三年,这一切都是杜布切克从众多共产党员脱颖而出的资本。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两国关系而访华吗?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新中国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发动侵朝战争,积极扶植蒋介石台湾政府。中美两国长时间处于彼此敌对和相互隔绝的状态。

1969年1月,理查德·尼克松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他主张美国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关系,主张大力鼓励政府探索与中国改善关系的途径。

1970年3月,美国宣布放松到中国旅行的官方限制。4月,又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管制。

1971年初,“罗马尼亚渠道”传来周恩来的口信:“美国总统的信息不是新的。我们之间只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就是美国对台湾的占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诚地试图谈判这个问题已经十五年了。如果美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准备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国的特使。”这一口信语气温和,态度诚恳,使尼克松、基辛格深受鼓舞。

7月初,基辛格一行飞往中国,在首都北京,基辛格与周恩来进行了17个小时会谈,商定了尼克松访华的时间。

7月15日,中美两国根据秘密达成的协议,同时发表公报,宣布了尼克松即将应邀访华的消息。美国政界和舆论界绝大多数的态度是积极的,同时也遭到保守派的一些指责。

基辛格第二次来北京期间,联合国大会已经通过决议,开除台湾当局,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会员国。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到中国访问,在北京与毛泽东会晤。经过中美双方的讨论、磋商,27日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公报还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尼克松访华后,经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同年5月,尼克松又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达成了关于限定美苏双方各自拥有两个反弹道导弹发射场的协议。

这些政绩为尼克松赢得了世界声誉,也为他的竞选连任工作打下了基础。

叶海亚和齐奥塞斯库访问美国时,尼克松请他们为美中关系正常化提供中间帮助,从而建立了“叶海亚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

1988年5月15日起,苏军在10个月内全部撤出了阿富汗。这样,阿富汗人民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两伊是因一起谋杀事件而发动战争的吗?

1980年4月1日,在巴格达穆斯坦西里亚大学举行的“世界经济讨论会”上,一名伊拉克籍的伊朗青年扔出一枚手榴弹,将出席会议的伊拉克总理阿齐兹炸伤,死伤数人。萨达姆冒着大雨来到事发现场,发表了煽动战争的激励演讲。伊朗总统霍梅尼则针锋相对,这位上台后就神权治国,不仅要在伊朗搞伊斯兰革命,还要来个世界性的,伊拉克首当其冲,扬言“一直打到巴格达。”

萨达姆·侯塞因可是个硬派人物,1980年9月,他宣布废除1975年协议。

9月22日,伊拉克10万大军以收复被占领土为由,从陆地到空中发起立体战争,占领了伊朗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两伊战争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