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这两门课,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入校后首先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持续时间是两学期。一般而言,经过一学年的系统学习后,学生能够使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进行播音创作,一定程度上取得气息通畅、声音圆润、吐字清晰的用声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声音变化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播音发声课程对于学生在有稿播音中发声能力的训练是成功的,我们的毕业生均具有语音纯正、字正腔圆的优势就是证明。
然而,广播电视一线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却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既能播稿又能脱稿”的主持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节目发展,才能让广大受众更满意。这虽然与我们多年来始终强调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教学理念完全吻合,但也不能否认,学生在“无稿播音”状态下的“语言内容”和“声音形象”都还有待提高,针对“无稿播音”的教学,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在播音发声课程的后半段进行“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训练就是我们进行的教学探索之一。
一、“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的意义
在播音系,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小笑话”——明月肉,笑话用略带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在生活口语交际中气息僵硬、吐字刻板、语流不畅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形象,并把他的语言行为点评为“不会说话”。
站在专业教师的立场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种情形。
首先,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属正常。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准确地、有针对性地指导,但我们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耐心等待他全新语言习惯的形成。学生原有的用声习惯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彻底改正,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和“闹笑话”。
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两点:第一,我们的播音发声教学是在“有稿播音”的状态中开始的,学生在专业课上尝到“甜头”之后,带着获取专业学习成果的兴奋,僵硬地搬用了某种声音模式,忽略了“声音要同语境相适应”的原则,即在生活口语交际中搬用“有稿播音”时的用声状态,闹了笑话。第二,新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就是播音发声的学习,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评价学生用声情况并给出阶段性的练声方法和建议,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对学生的声音给予了极大关注。这样,学生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声音至上”的错觉,忽视“声音是为语言内容服务的”这一根本,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声音一旦脱离了语境和内容,那么再好听的声音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明月肉”这样的“用声失当”不仅存在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在学生甚至某些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即兴口语”之中,也有类似的用声失当现象。比如,一些学生在进行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练习时会出现气息紧、吐字刻板等问题,从而使整个语言面貌显得交流感不足,甚至有点儿假,但是吐字力度一旦放松之后,又会产生“吃字”现象,语言质量又无法达到广播电视的播出要求。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就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为什么越来越不会说话了”、“学播音会不会影响说话”?而一些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表现出来的“拿腔作调”和一些播音员“只敢播稿,不敢脱稿”的情况,也说明了他们在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用声及表达方面,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二、“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的教学把握
“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是涉及播音学、口语表达和发声学三个领域的一项教学实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一般特征和个性特征,确立教学目标
“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中心词是“口语”。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一词时说:“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可以看出,“口语”是与“书面语”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日常口语同书面语相比,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表现出“现想现说”、“语音稍纵即逝”、“语言灵活多样”、“语音和态势语有特殊功效”等特征。作为口语的一种,口语的一般特征在“播音主持即兴口语”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广播电视的大众传播属性对“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规范性、准确性、语言承载的信息量和语言的艺术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工作的大众传播属性,决定了播音主持即兴口语不该是生活口语的原生态,而是要尽量避免口语传播中的措辞不当、逻辑不清等问题,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即兴完成具有高度准确性的语言。与此同时,电视观众还对这种语言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对播音主持即兴口语提出了“准确清晰、圆润动听、质朴大方、富于变化”的用声要求。
(二)明确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和“表达”的关系,确立教学重点
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能力,应该是贯穿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一项教学任务。但是在学生大一年级后半段,在播音发声和普通话语音教学阶段安排“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的教学,应该有这一阶段的特殊要求。
这一时期,学生刚刚在“有稿播音”中找到一点用声感受,但很多人在口语交流中还没有形成科学用声的习惯。因此,我们在进行即兴口语教学时,首先要保护学生已经取得的学习成果,注意巩固学生在有稿状态下的“用声”状态;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播音发声学理论和自身学习经验,在播音主持即兴口语中科学地使用声音,达到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的“用声”要求,并最终实现自然流畅的即兴口语状态。
另外,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间非常短,只有三周,而播音主持即兴口语表达涉及的范畴又非常多,因此对于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可能充分展开。如果对学生表达的内容关注过多,反而容易让学生背上思想包袱,因为害怕说的不精彩而变得不爱说话。这样形成的结果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不大,而口语状态下的用声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将“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做一些简单的要求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