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点儿闲钱就能发财的创富模式
48053700000024

第24章 “风鹅”风行天下

朱自清先生曾说:“扬州是吃得好的地方,这个保你没错儿。”确实如此,扬州以“三把刀”著名,而“三把刀”之一即指厨刀,也就是指扬州饮食之精美。在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的扬州美食中,有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它就是以低脂肪、高蛋白、皮薄肉嫩、鲜香爽口的特点而独树一帜的扬州风鹅。

在新世纪之初的2000年,有这样一位扬州青年,他眼光独到、敢于开拓,让风鹅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翱翔于美食的园林,他实现了传统风鹅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梦想,谱写出零点起飞、一飞冲天的发展神话,从而风鹅也铸就了“馋神”这个响当当的品牌。他就是被评为“扬州市当代儒商”的张明海。如今的他,早已从农村的穷小子华丽转身成了资产上亿的企业人。

现在就让我们来解读他的成功密码。

创业的酝酿阶段

张明海出生于仪征市一个贫穷的家庭,家中排行第四。初中毕业以后,小小年纪的他为谋生路,就跟着一个师傅学习剪裁,他凭着聪慧和好学,很快就学会了一身的好手艺。之后几年,二十出头的张明海就凭着娴熟的剪裁手艺,先创办裁缝培训班,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带着学徒在南京六合区承包服装厂,然而未能如愿的是,因竞争激烈和经营不善,一下子亏损了30多万元。这30多万元对还不到30岁的张明海尤其在那个年代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人们都以为张明海再也没有信心了,但张明海没有垮,并且很快就振作起来了,失败能激发人的潜能,这句话在张明海身上特别合适。

张明海拖着有些残疾的腿一步一步地继续前行。原来贫穷的仪征城在仪征化纤公司建成以后,一下子涌进了3万多拿着优厚工资的产业工人,他们巨大的消费潜力让张明海看到了这是一个新的商机,于是他的创业欲望再次被激发。为了偿还巨额的债务,更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张明海凭着敢于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在仪征市做起了水果生意。

张明海先是摆水果摊点,然后渐渐地逐步扩大规模,搞水果批发。他在日常销售的基础上,又尝试着进军集团消费领域。一次与化纤厂的老总谈集团消费,张明海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当时那化纤厂分管厂长没说几句话,就离开办公室去开会了。张明海没有放弃,他相信诚心能感动上帝。为了做成这笔生意,他没有回家,就在厂长办公室门口足足站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当分管厂长来上班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张明海那略显矮小的身影。当他听说张明海一夜没睡觉在办公室等他时,他被张明海的毅力感动了,当场拍板与张明海签订了集团消费协议。后来仪征化纤厂3万多名职工,每年中秋节、春节都消费张明海供应的又鲜又甜的水果,而张明海也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人脉资源。

掘了第一桶金的张明海并没有小富即安,他用敏锐的目光继续寻觅着商机。三四年后,张明海又在消费能力进一步增长的仪征化纤生活区内,开办了鑫华大排档,进行第二次创业。

为了让大排档取得更好的效益,张明海实施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他特别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高薪聘请了淮扬菜特级厨师,并且在仪征招募了一批素质较高的服务员,每个星期都对服务员进行集体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在张明海的精心培养下,鑫华大排档扬名仪征内外,连许多外地人都成为他的回头客。

创业的起步阶段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经营大排档过程中,积累了资金和管理才能的张明海对客人们经常点的一道菜——风鹅,产生了极大兴趣。

他大量地查阅资料,据《中华美食大典》记载:淮扬一带流行风鹅,风鸡,风鱼。扬州食鹅之风气,可以上溯到汉代枚乘的《七发》。清人寓居扬州的盐商董岳荐所著《调鼎集》中,记载当日扬州鹅的制作,即有坛鹅、罐鹅、烧鹅、炙鹅、洋炉鹅、熏鹅、糟鹅、风鹅多种。无论是吟诗作画的才子佳人,还是大宴宾朋的达官贵人,凡是有扬州生活经历的人,他们都对这一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风鹅美食情有独钟。然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扬州的风鹅一直以手工作坊为主,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不能满足市场营销需求,影响了这一特色美食产品进入全国市场。

在开大排档之初的时候,张明海第一次尝试风鹅,就感觉不错,这激起了他强烈的投资兴趣。风鹅被引进大排档后,深受消费者喜爱,食客们反映很不错,有一次无意中听到一些流连忘返的顾客说:“要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这些美味那该多爽心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让张明海产生了无限想象。他认为味道好就有人吃,有人吃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商机,有商机就有利润。这样推理好像很合理。但是也有朋友规劝说:“明海,这行当搞不大,你每年在化纤厂批发水果,开着大排档,轻轻松松就挣几十万,干吗冒这个险?”此时,家里人也极力反对:“这辈子钱也用不完,千万不要搞风鹅。”然而,张明海的心志远不在这些,他考虑的是长远的规划,他明白不能一辈子靠化纤做生意,不发展总有一天会穷途末路,要有自己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实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时的风鹅均是小作坊生产,完全靠自然的力量制作,受到季节和制作时间的限制,每年生产的量很少。要想真正在风鹅上大做文章,就只有走产业化、规模化道路,缩短制作时间,这也是决定再次创业成败与否的最关键问题所在。

然而,万事开头难。当时除了头脑中有这么一座华美的现代化风鹅加工厂景象之外,其它的一无所有。现实中也是困难重重,当时即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相应的设备,何况国内也没有技术及参数。但张明海拿出勇气,几经周折,租下了原省军区的汽车修理厂。场地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设备怎么办?张明海就到上海、南京向畜禽专家咨询,寻求规模化之路的各项要求,回来后自己钻研,自行设计。设计出来后谁来生产?为此,他跑遍了江苏的各个冷冻仪器生产厂家,苦口婆心的希望他们能合作生产出想象中的仪器,由于技术参数的缺乏,绝大多数厂家不敢接受这一挑战。最后常州一家冷冻厂被他的诚意所打动,答应试着给他制造风干机。根据要求,工厂专家现场制作,做了改,改了做,反反复复,最终把仪器从“理想产品”变成了“现实产品”,所设计的风干器能保持恒温18摄氏度,仅需3天的时间即可制作出风鹅。厂房、设备都有了,没有配方怎么办?他找到上海市食品协会的专家,请他们分析研究传统的风鹅配方,制定出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新型工艺配方。终于在21世纪之初,蓝天风鹅厂正式投入生产。当年生产风鹅10万只,产品一炮打响。年底竟然出现了有人凌晨4点钟到厂区门口排队等货的意想不到的喜人局面。

创业的波折阶段

在建厂生产后的第二年,张明海的蓝天风鹅厂又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导致气温20摄氏度以上生产的风鹅全都变成了变质产品,张明海忍痛带领职工将所有变质产品处理掉,许多职工都流下了眼泪。当时,流动资金也用完了,跑了多家银行,都不愿意贷款,风鹅厂顿时陷入了里面没有粮草而外面又没有援兵的困境。这时又有朋友对张明海建言说:“现在关闭企业还来得及,生产风鹅这东西不可能成功。”但张明海依旧没有动摇信心,最后,市建设银行伸出援助之手,贷款200万元,使他更新了设备并扩大了生产能力,每天生产1500只风鹅。这使张明海和员工们信心大增。

不过紧接着问题又来了,产量扩大了,因此就需要新的市场来消化,新的销售渠道来营销出去,然而市场在哪里?外地的食客们是否会认同这一口味?下一步拓展市场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厂子未来的发展命运。经过再三考虑,顶着重重压力,张明海决定派销售员进驻大都市上海,将上海作为向外发展的第一步。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决定多年后厂里的人回忆起来都纷纷说,幸亏当时勇敢地走了出去。然而,当时的情况是,销售员们到达上海后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上海人根本不了解风鹅。“这是什么东西啊,腌老鹅啊,拿走拿走”,许多销售员为此打了退堂鼓。张明海绝不允许自己迈出的第一步就这样不了了之。随即他亲自到上海督战,到达上海后就制定了新的营销策略,对留下的人进行整编,鼓励他们要有信心,相信这场攻坚战一定能打赢,大家发扬“走遍千家万户,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阻”的精神。张明海和销售员们同舟共济,艰苦奋斗,仅靠上海租赁的二居室套房和每人一辆单车,通过多方努力,销售量芝麻开花——节节高,终于敲开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大门。最后他们做到了只要想进的宾馆酒店都能进去的地步。此时此刻,张明海的风鹅企业在经历了山穷水尽后迎来了产销两旺的大好局面。紧接着几年,蓝天风鹅厂又用最快的速度在全国设立了51家分公司、办事处和80多家代理商,彻底改变了落后的面貌,使得一大批营销经理更加坚定了信心,积极进取,因销售风鹅而拥有了套房、轿车,走上了致富之路。

创业的成功阶段

在企业创办的3年后,扬州市市长陪同省领导来视察时说:“明海,你的企业要走向高标准,如果今年能通过ISO9000认证,政府奖励你5万元。”第二天张明海就召开经理办公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然而不少高层领导却有畏难情绪,甚至一位副总说1年内能通过ISO9000认证,他一年的工资不拿。当时,张明海一拍桌子:“为什么不能,硬件条件我们具备了,软件除我以外,在座各位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就这样定,谁出问题谁负责。”经过一年的奋斗,这项当时“不可能”的目标达到了。

同年初夏,张明海在北京遇到了香港富商、中国景泰蓝大王陈玉书的夫人黄柏龄女士,他热情地邀请她到公司参观,寻求合作。通过一个月的短暂交往,黄女士深深认同了这个本土创业的企业家,并邀请张明海去香港商谈合作事宜。2002年9月,张明海独自去香港谈判。临行前,原陈集镇党委书记王庆山说:“明海,能行吗?”张明海自信地答道:“王书记,你放心,我肯定能谈成功。”4天后,他不但带回了合资合同,还带回了1000万港币。回忆在香港谈判期间,十几个经理提出了近百条问题,其中做过30年美国某公司香港分公司经理的王老问道:“张董事长,台湾人、日本人很精明,加入大陆做风鹅行业,以他们的实力抢占市场,你的‘馋神’怎么办?”张明海自信且有力地回答:“王老,您应该知道世界500强企业中,从事管理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中国人,我会有办法的。”

就这样,合资后有了资金,2002年“馋神”迈入了快车道,一举收购了山东省枣庄市固定资产达3000多万元的冷藏厂,组建了枣庄市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使“馋神”成功走出了“快鱼吃慢鱼”的资本扩张路线。同年,又在陈集镇工业园区投资2000万元,按照产品出口标准建成了现代化的风鹅加工厂。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扬州馋神鹅业研究基地”,使公司从单一的加工型企业壮大成为种鹅养殖、苗鹅孵化、菜鹅养殖为一体的产业集团型企业。当年,在首届江苏省农业博览会暨第二届江苏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荣获“市民最满意产品”奖。更让张明海感到自豪的是,他是国内投资风鹅的第一人,并使它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三年前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创业的辉煌阶段

树大招风,面对扬州周围一夜之间仿效“馋神”蜂拥上马的50多家风鹅加工企业,面对价格日渐上涨的原料资源,张明海没有与他们开展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而是立足高远,从源头做起,实行从控制优质原料入手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放眼全国择优兴建原料生产基地。

短短几年时间,“馋神”在“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组织模式下,开创了从标准化牧场到规模化市场的完整的产业链,出色的市场营销业绩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拉升能力,累计带动了10多万户养鹅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成功跻身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馋神”品牌荣获江苏省名牌产品,2008年又获得“中国民众满意十佳品牌”。而张明海早已从一个农村青年转身成为一个资产上亿的富翁。

《中庸》论道

《中庸》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话用在商界上,就是人很少次数就能创业成功的,我一次次的去尝试;别人十次就能达到的效果,我千百次去努力。如果真能这样,虽然经验欠缺,也必然能获得商业精髓;虽然弱小卑微,也必定能够做大做强。张明海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成功了——创业之初,承包服装厂赔了30万,别人都以为他要垮了,但他又卖起了水果,水果稍有起色后,他又开起了大排档,大排档生意不错,别人劝他见好就收,家里人也说“钱这辈子都用不完”,但出于对“坐吃山空”的忧虑,他又投资开发风鹅,至此才可以说是踏上了令他最后辉煌的创业之途。不过艰难险阻也伴随而来,但张明海就是靠着一路的摸爬滚打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最终上演了零点起飞、一飞冲天的大戏。

张明海的成功,没什么特别有特色的地方,就是一个很朴素的创业的例子,不过也揭示了一个朴素的创业道理:在追求财富梦想的道路上,其实有时候没什么技巧可言,靠的就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