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纷纭,人情复杂。有的人襟怀坦白,清澈如水;有的人阴险狡诈,深不可测。然而,或为自我保护,或为谋取私利,许多人都戴有不同的面具。为使自己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中广结良师益友,避免所交非人,就要掌握必要的识人方法和智慧。唯其如此,才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原文:君子以同而异。(《易经?睽?象》)
句解:君子求大同,存小异。
原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易经?升?象》)
句解:君子遵循道德原则,积累小的善行,以成就崇高的品德。
原文: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易经?困?彖》)
句解:置身于穷困之中而不失亨通的前途,也许只有君子能够做到这一步。
原文:蒙以养正,圣功也。(《易经?蒙?象》)
句解:在童稚的时候培养纯正的品质,是造就圣人的办法。
原文:君子以果行育德。(《易经?蒙?象》)
句解:君子用果断坚毅的行为,来培育高尚的品德。
原文: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易经?干传?师》)
句解:创立和治理国家,不能任用品德卑劣的人。
原文: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诗经?小雅?小曼》)
句解:只肯听些浅薄之语,还要争吵辩论,好像建房时询问过路人一样,最终没法建成房屋。
原文: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宛》)
句解:早早起床劳作,晚晚睡下休息,不要有愧于生身父母。
原文: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诗经?小雅?小弁》)
句解:君子不要轻易说话,因为隔墙有耳。
原文: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尚书?周官》)
句解:贤明的君主订立政法,不光是设立一个职位,还要为这些职位选出称职的官员。
原文:稽于众,舍己从人。(《尚书?大禹谟》)
句解:考察公众的言论,放弃个人的偏见,服从公众正确的意见。
原文: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君陈》)
句解:每天孜孜不倦的劳作,不敢贪图安逸享乐。
原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尚书?皋陶谟》)
句解:能识别人才就是智慧,能任用人才,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恩惠。
原文: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尚书?周官》)
句解:所举荐的人能胜任官职,说明你也具有能力;所举荐的人不能胜任官职,说明你也不能胜任这一职位。
原文:惟治乱在庶官。(《尚书?说命中》)
句解:国家稳定或混乱,关键在于所任命的官员是否尽职。
原文:使能,国之利也。(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文公六年》)
句解:任用有才干的人,这对国家是有好处的。
原文: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隐公六年》)
句解:善良不可以失去,邪恶不可以生长。
原文:唯善,故能举其类。(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三年》)
句解: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推举和自己类似的人。
原文:不以一眚而掩大德。(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僖公三十三年》)
句解:不因一次过失就掩盖了崇高的品德。
原文: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昭公四年》)
句解:如果有利于国家,就要视死如归全力以赴。
原文:惟善人能受尽言。(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句解: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接受真诚坦率的话。
原文: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上》)
句解:不选择粗大的木料做栋梁,就不能承受沉重的压力。重量莫过于国家,栋梁莫过于德行。
原文:不忘恭敬,社稷之镇也。(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句解:不忘记恭敬的礼仪,是国家的栋梁。
原文:贤者宠至而益戒,不足者为宠骄。(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句解: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的人面临荣宠时会更加谨慎,才能不足、品德一般的人会因为得到荣宠而骄傲。
原文:不厚其栋,不能任重。(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
句解:不加固栋梁,它就不能撑住房屋的重量。
原文: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句解:君子说话直爽坦率,办事公平正直,不花言巧语而谋取财富,不委屈行事而谋取地位。
原文: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句解:君子尊崇他所听闻的义理,就高超聪明;实行他所听闻的义理,就宽广博大。高超聪明、宽广博大,不是其他人,而是他的志向得到了扩展。
原文: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礼记?文王世子》)
句解:懂得了父与子、君与臣、长与幼的关系,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战国?墨翟《墨子?亲士》)
句解:不能胜任却担任一定的职务,这样的人不适合处于其位。
原文: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战国?墨翟《墨子?尚贤》)
句解:奖赏不给予德才兼备的人,刑罚不对准残暴凶恶的人,因此德才兼备的人就得不到鼓励,也不能打击残暴之徒的嚣张气焰。
原文:弓先调而后求劲,马先顺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春秋?辛妍《文子?上德》)
句解:只有先调好弓弦,才能求其强劲;只有先驯服骏马,才能求其优良,人只有先拥有诚信的品格才能求其贤能。
原文:勇者可令进斗,不可令持坚;重者可令固守,不可令凌敌;贪者可令攻取,不可令分财;廉者可令守分,不可令进取;信者可令持约,不可令应变。五者,圣人兼用而材使之。(春秋?辛妍《文子?自然》)
句解:可以命令勇敢的人前进战斗,不可命令勇敢的人坚守不出;可以命令稳重的人稳固防守,不可命令稳重的人进攻敌人;可以命令贪财的人攻取城池,不可命令贪财的人分发钱财;可以命令廉洁的人坚守本分,不可命令廉洁的人进攻夺取;可以命令守信的人坚守约定,不可命令守信的人随机应变。以上五个方面,圣人都要分别采用并根据下属的才能而使用他们。
原文: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富即观其所施,穷即观其所受,贱即观其所为;视其所患难,以知其所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观其仁;振以恐惧,以观其节。如此,则人情可得矣。(春秋?辛妍《文子?上义》)
句解:观察人的方法:高贵的人观察其举动,富有的人观察其施予,贫穷的人观察其所受,卑贱的人观察其行为;根据其所面对的困难观察其勇气;用欢喜和快乐感动他的内心以观察其操守;把财物交给他管理以观察其品德;用恐吓威胁他以观察其气节。这样就能获得人心。
原文:贤不必得时也,不肖不必失命也。是故贤者守时,而不肖者守命。(春秋?鹖冠子《鹖冠子?备知》)
句解:才能出众的人不一定能得到时机,才能低下的人不一定没有命运。所以才能出众的人把握时机,才能低下的人持守命运。
原文: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鬼谷子?反应》)
句解:别人侃侃而谈,是动;自己沉默不已,是静。要根据他人的谈话内容,通过其词汇,了解其心理和思想。
原文: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句解:君子不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原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句解: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喜爱别人,才能厌恶别人。
原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句解:君子安详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安详。
原文: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句解:刚强、果断、质朴、出言谨慎的人接近于仁德。
原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句解:假如有个具备周公那样才能和美德的人,如果他骄傲而且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谈了。
原文: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句解:等到周文王到来才肯发奋的人,是平庸的人。至于世间的豪杰,即使没有周文王也能奋发有为。
原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句解:秤一秤之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之后,才知道长短。所有事物都是如此,而人心尤其要这样。
原文:人主无贤,如瞽无相。(战国?荀况《荀子?成相》)
句解:君主没有得力的助手,就仿佛盲人没有人相扶持。
原文:下亲上则上安。(战国?荀况《荀子?正论》)
句解:处于下位的人爱戴上级,那么上级就会高枕无忧了。
原文:上明而政平,上暗而政险。(战国?荀况《荀子?天论》
句解:君主贤明政治就会稳定,君主昏庸政治就会危险。
原文: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战国?荀况《荀子?非相》)
句解:君子贤良却能容纳无德无才的人,智慧却能容纳愚蠢的人,渊博却能容纳浅薄的人,纯粹却能容纳驳杂的人,这就是兼容并蓄容纳各种人的办法。
原文: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战国?荀况《荀子?臣道》)
句解:仁义的人一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有一定的方法。对贤良的人就崇拜而尊重他,对品德不端的人就敬畏而尊重他;对贤良的人就亲近而尊重他,对品德不端的人就疏远而尊重他。
原文: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贤,则案不肖也。(战国?荀况《荀子?臣道》)
句解:仁义的人一定尊重别人,一个人如果不贤良,就是品行不端的人。
原文: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战国?荀况《荀子?臣道》)
句解:别人贤良而不尊重人家,这是禽兽的行为;别人品行不端而不尊重人家,这是在戏耍老虎。如果是禽兽就会搬弄是非,如果戏耍老虎就会遭遇危险,这样灾祸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原文: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战国?荀况《荀子?天论》)
句解:君子重视自身的努力,而不羡慕天生的东西。小人放弃自身的努力,而羡慕天生的东西。
原文: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一。为知道,无知也。(战国?荀况《荀子?天论》)
句解:万物是自然规律的一个方面,一物是万物的一个方面,愚蠢的人只对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有所理解,却自以为掌握了事物的规律,这是无知的。
原文:上周密则下疑玄。(战国?荀况《荀子?正论》)
句解:如果君主掩盖实情,那么国民就会迷惑。
原文:上幽险则下渐诈。(战国?荀况《荀子?正论》)
句解:如果君主阴险毒恶,那么国民就会虚伪狡诈。
原文: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战国?荀况《荀子?王制》)
句解:若想使国家繁荣昌盛,没有比君主崇尚礼义、尊敬读书人更有效的了。
原文: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战国?荀况《荀子?天论》)
句解:因为君子重视自身的努力而不羡慕天生的东西,所以每天进步;由于小人放弃自我努力而羡慕天生的东西,因此每天退步。
原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战国?韩非《韩非子?说疑》)
句解:举荐贤才应该对内不回避亲近的人,对外不排除结有仇怨的人。
原文:以功受赏,臣不德君。(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句解:因立功而受到奖赏,臣子是不会对君主感恩的。
原文:以罪受诛,人不怨上。(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句解:由于有罪而受到诛杀,有罪的人不会怨恨君主。
原文: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战国?韩非《韩非子?八说》)
句解:以功劳大小予以奖赏,以才能高低安排职务。
原文: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句解:让有专门才能的人处于专门的位置,让有特殊才能的人做特殊的事情。
原文: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句解:人有困厄贫穷之时,但义理却没有不通的时候。
原文: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句解:人没有纯正美好的志向,尽管很勇猛也一定会受到伤害。
原文: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句解:有从无中产生出来,实从虚中产生出来。
原文: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句解:所谓的无不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而采取行动。
原文: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句解:军队作战时的胜与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
原文: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句解:不汲干池水捕鱼,不焚烧树林狩猎。
原文: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句解:生存取决于所从事的事业符合道义而不在于强大,灭亡取决于所从事的事业违背道义而不在于弱小。
原文:因民而虑,天下为斗。(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句解:按照国民的心愿行事,全体国民就会为国家而战斗。
原文:当世而乐其业。(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句解:人生在世,安居乐业。
原文: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句解:治理国家要有固定的法律,最根本的是要有利于国民。
原文: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汉?刘安《淮南子?傲真训》)
句解:智慧是心灵之府,思想公正心灵就会平静。
原文:智之所不知,辩弗能解也。(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
句解:智者不知道的东西,善于辩论的人也不能解释。
原文: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句解:只凭借智慧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
原文: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句解:只凭借智慧不足以治理天下,只凭借勇敢不足以变得强大。
原文:荐贤贤于贤。(汉?韩婴《韩诗外传》)
句解:推荐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要比他们更具有才能和品德。
原文: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汉?扬雄《法言?君子》)
句解:君子忠诚于别人,何况自己呢?小人连自己都欺骗,何况别人呢?
原文: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汉?扬雄《法言?孝至》)
句解:有别人能看到时就做,没有别人能看到时就停止,这叫虚伪。观察别人,只是审视他是真实行动,还是虚伪罢了。
原文:人才早成,亦有晚就。(汉?王充《论衡?实知》)
句解:人才有青年时期成功的,也有大器晚成的。
原文:凡敢为大奸者,才必有过于众,而能自媚于上者也。(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句解:所有敢做奸邪之事的人,他的才能一定超过普通人,而且善于阿谀奉承处于上位的人。
原文: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汉?王符《潜夫论?明暗》)
句解:国之君主善于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采纳臣子正确的建议,那么位高权重的大臣就不敢胡言乱语。
原文:人君之治,莫美于教,莫神于化。(汉?王符《潜夫论?德化》)
句解:国君的治国方法,没有比教育更有效的,没有比感化更神奇的。
原文:吏不贪,民安静。(汉?王符《潜夫论?班禄》)
句解:为官的人不贪赃枉法,国民就会安分守己。
原文:上下交让,道路雁行。(汉?桓宽《盐铁论?世务》)
句解:处于上位的人与老百姓彼此礼让,那么路上的人就会像大雁飞翔一样有秩序。
原文:不患其不足,患其贪而无厌。(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句解:不担心他能力有限,只怕他贪得无厌。
原文:见机不遂者陨功。(汉?桓宽《盐铁论?击之》)
句解:错失良机而不采取行动的人,就不会立下功劳。
原文:去邪无疑,任贤勿贰。(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句解:去除恶人要毫不犹豫,任用人才要毫不怀疑。
原文:子曰:“吾不仕,故成业;不动,故无悔;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
句解:文中子说:“我不担任官职,因此能成就事业;不轻举妄动,因此不会后悔;不广泛索取,因此能得到快乐;不分心杂学,因此能理解道义。”
原文: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句解:把给予当作获取的手段,是为政的法宝。
原文:上下争利,国则危矣。(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句解:国君与民众争利,国家就会危险了。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句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以此夸耀,因此才是有品德的人。
原文:上好下必甚,矫枉直必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
句解:上级喜好,下属必定更加喜好,矫正邪恶的尺度必须超过正直的界限。
原文:小辩破言,小言破道。(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元传》)
句解:狭隘的辩论损害言辞,狭隘的言辞损害道义。
原文:吉凶之机,间不容发。(唐?姚思廉《陈书?虞寄传》)
句解:吉凶之间的缝隙容不下一丝头发。
原文:名下无虚士。(唐?姚思廉《陈书?姚察传》)
句解:大名之下没有不相符合的人。
原文:怀宝迷邦。(唐?姚思廉《陈书?后主纪》)
句解:身怀卓越的才能却不愿做官。
原文:幼有大度,喜怒不形于色。(北齐?魏收《魏书?世宗纪》)
句解:年幼时胸襟大度,高兴和愤怒的情绪不在脸上表现出来。
原文:风尘之言,不足介意。(北齐?魏收《魏书?王慧龙传》)
句解:世间的风言风语,不必牵挂于心。
原文:小人幸臣,易合于意。(后晋?刘昫《旧唐书?柳泽传》)
句解:君主所崇信的小人和近臣,他们最善于迎合君主的心意。
原文:凡人有言,未必有德。(后晋?刘昫《旧唐书?苏味道李峤崔融卢藏用徐彦伯传》)
句解:一个人有动听的言辞,未必有高尚的品德。
原文:小人得势,必排于君子。(明?宋濂、王祎《元史?刘秉忠传》)
句解:奸臣小人一旦得势,一定会排斥君子。
原文:为将慎重,不可恃勇轻进。(明?宋濂、王祎《元史?郑鼎传》)
句解:作为将领,应当行为谨慎持重,不能依凭勇气而轻易冒进。
原文: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用人就像使用兵器,每一种兵器都要发挥它的特长。
原文: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能也。(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魏纪》)
句解:治理国家的关键,莫过于善用人才;而发现人才的方法,只有圣贤之人才能知道。
原文:荐人勿问亲疏。(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举荐人才不必论关系远近。
原文:选用以公,赏刑以信,则谁不尽力!(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选用人才保持公正,奖赏惩罚讲求信用,那么谁会不尽心尽力!
原文: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汉纪》)
句解:不努力培养人才,而想得到出色的人才,如同不雕琢璞玉,而想得到美玉。
原文: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敬;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周纪》)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才华横溢的人被人敬佩;由于喜欢所以容易亲密,由于尊敬所以容易疏远;因此观察一个人容易仅仅重视才能而忽略道德修养。
原文: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提升一个人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一个人是为了惩罚他的过失,这两种方法可以交替循环采用。
原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周纪》)
句解:家境贫寒时就想得到贤妻,国家昏乱时就想得到良相。
原文: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寻求人才最重要的是广泛,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专精。
原文: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汉纪》)
句解:在用人时要根据他的主张而不是他的为人,要看实际能力而不是看他的名声。
原文: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纪》)
句解:当官的选择下属必须要看他的才能,如果才能低下,即使关系亲密也不能任用。
原文: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元?许名奎《劝忍百箴?辱之忍》)
句解:能够忍受屈辱的人,一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原文:见事易,任事难。(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句解:看准事情容易,做好事情却很难。
原文: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明?洪应明《菜根谭?六十二》)
句解:真正清廉的人,并不刻意追求所谓清廉的名声,那些追求清廉名声的人,其实贪欲旺盛,真正聪明的人,不耍小聪明,而玩弄小聪明的人,其实是笨拙。
原文:未用兵时,全要虚心用人;既用兵时,全要实心活人。(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没有用兵作战时,必须要虚心地使用人才;用兵作战时,必须要真心地爱惜士兵的生命。
原文: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神人的话微妙幽深,圣人的话简约深刻,贤人的话浅显明了,常人的话繁琐冗长,小人的话无聊虚妄。
原文: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能接受别人好的意见和建议,就仿佛商人赚钱一样,一丝一毫、一点一滴地逐渐积累,最终自然能成为富翁。
原文:君子置得丧穷通于度外,而无时不自得也;小人置得丧穷通于度内,而无时不患失也。(明?薛应旗《薛方山纪述》)
句解:君子将得与失、穷与通置之度外,心中无时无刻不感到怡然自得;小人将得与失、穷与达看得高于一切,因此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自己的损失。
原文: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皆一定之理。君子知之,故行义以俟命;小人不知,故行险以侥幸。(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孔子说:“死生自有命运,富贵在于天道。”这话确实有很深的道理。君子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施行仁义时服从天命;而小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铤而走险以求侥幸。
原文:成大事功,全仗着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二》)
句解: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完全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胆识,真正有气节的人,才算是铁面无私、不畏强权的硬汉。
原文: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句解:先去掉私心,然后才可以治理公事;先打消成见,然后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原文:经济学问,经济方有本源。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类》)
句解:经世济民,管理国家之道,都来自于学问,经世济民,才是学问的本源。有心性,才能成就事业,这样心性,才能圆满。如果舍弃了事业和功德,就不会有学问,而追求心性之道,就只能依靠文章。
原文:律身惟廉为宜,处世以退为尚。(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要求自己,只有廉洁最好。面对世事,以忍让为上。
原文: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喜欢听到别人的过错,不如喜欢检讨自己的过错,喜欢说自己的优点,不如喜欢说别人的特长。
原文: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不自重、不自爱的人,自取其辱,不谨慎、不自量的人,自招灾祸,不自满、不自足的人,收获裨益,不自以为是的人,见闻广博。
原文: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对待品德卑劣者应当宽容,防范品德卑劣者应当严密。
原文: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凡是被外物所击败的人,都是修养不够,凡是被奸邪打垮的人,都是正气不足。
原文:在家者不知有官,方能守分。在官者不知有家,方能尽分。(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类》)
句解:在家的人,不知道去当官,才能安守本分。当官的人,忘记了自己有家,才能尽职尽责。
原文: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清?金缨《格言联璧?惠言类》)
句解:知道满足,就能常常感到快乐。能够忍耐,就会安静平和。
原文: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清?金缨《格言联璧?惠言类》)
句解: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总难令人称心如意,其实知足就能称心如意,山上花竹,自然美景,没有永远的主人,有清闲安逸之心,仔细观赏的人,就是主人。
原文: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句解:严于律己之外,没有可以胜过别人的办法;自强不息之外,没有可以超过别人的办法。
原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战国?屈原《卜居》)
句解:尺虽长也有所短之处,寸虽短也有所长之时。
原文: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汉?东方朔《答客难》)
句解:得到贤才的就可以强盛,失去贤才的则会灭亡。
原文:勤于求贤,而逸于得人。(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句解:经常勤于寻求优秀的人才,就容易得到优秀的人才。
原文: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三国?魏?曹操《求贤令》)
人生指南:《说文》:“吾,我自称也。从口,五声。”
句解:只要是人才,就一定要推荐他,得到后一定要重用他。
原文:大匠构屋,必大材为栋梁,小材为榱橑,苟有所中,尺寸之木无弃也。(晋?傅玄《傅子?授职篇》
句解:优秀的木匠盖房时一定用大材当栋梁,用小材当屋椽,所有能使用的木材,无论多么小都不会抛弃。
原文: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唐?韩愈《送穷父》)
句解:面对利益在众人之后,承担责任在众人之前。
原文: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
句解:公正无私的人,对待下属的态度是或任用或舍弃或提拔或免职,从来不考虑关系的亲疏远近。
原文:大木为杗,细木为桷。(唐?韩愈《进学解》)
句解:用大木材做栋梁,用小木材做屋椽。
原文: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唐?韩愈《原毁》)
句解:要肯定人一个方面的特长,就不能苛求其它的方面,肯定一个人如今的表现,就不要追究过去。
原文: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句解:选择有才能的人从而委以重任,选择正确的见解从而予以采纳。
原文:见贤举之如不逮。(唐?武则天《臣轨上》)
句解:看到品德和才能出众的人,唯恐来不及举荐。
原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
句解:处理政务最重要的是用人得当,假如用非其才,国家必然难于稳定。
原文:惟至公不敢私其所私,私则不正。(宋?欧阳修《三年无改问》)
句解:惟有极其公正的人对自己才不敢存有私心,一旦有私心就会丧失公正。
原文:知人而善用之,若己有焉。(宋?苏辙《历代论?汉光武上》)
句解:能了解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就等于自己拥有别人的才能。
原文: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句解:人的行为,有的性情善良而业绩不佳,有的内心奸诈而冠冕堂皇,有的善恶兼具相差悬殊而难以判断,有的业绩大于名望,有的名望大于业绩。
原文: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宋?欧阳修《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句解:任用人才的原则,关键是不能猜疑。
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宋?苏轼《贾谊论》)
句解:拥有才能并不难,能使才能充分发挥却实在很难。
原文: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天下之人才。(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立事书》)
句解:教育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只要有一方面失误,就足以毁灭天下的人才。
原文:彼为相者,诚能开诚布公,廓焉无我。己有不能,举能者而用之;己有不知,举知者而用之;己有不敢言,举敢言者而用之。如是则彼之所能,皆我有矣。必欲一身而无众人之事,虽大圣大贤有所不能。(元?张养浩《庙堂忠告》)
句解:身为宰相之人,确实应当开诚布公、坦然无私。自己能力不足,就要举荐有能力的人去做;自己有所不知,就要举荐了解情况的人去做;自己不敢谏言,就要举荐敢于谏言的人去做。这样那些人的能力就成为了自己的能力。假如想依靠个人的能力来完成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事,即便是圣贤也做不到。
原文:天子之职,莫重择相;宰相之职,莫重用贤。然则何以知其贤,询诸人则知之,察其行则知之,观所举则知之。(元?张养浩《庙堂忠告》)
句解:天子的职责没有比选择宰相更重要的,宰相的职责没有比任用贤良更重要的。但是怎样才能识别贤才呢?询问众人的意见就能识别贤才;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识别贤才;观察他人所推举的是什么人就能识别贤才。
原文: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向隅。(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
句解:办事出于公心就能事事顺畅,办事存有私心就会处处碰壁。
原文:朝有谔谔尽规之臣,无不昌也;任用阿谀唯唯之士,无不亡也。(晋?段灼《上表陈百事》)
句解:朝廷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没有不繁荣昌盛的;如果任用阿谀奉承、唯唯诺诺之人,没有不灭亡的。
原文:忠厚积则致太平,浅薄积则致危亡。(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句解:忠厚的品德不断积蓄,国家就会获得太平;浅薄的品行不断积蓄,国家就会走向危亡。
原文: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宋?王安石《上时政疏》)
句解:贤良的人才不予任用,国家的法律不去执行,苟且偷安,如果侥幸也许一时不会出现变乱,但时间长久,就未必不会酿成天下大乱。
原文:带船到江,心补漏迟。(元?关汉卿《救风尘》)
句解:船到江中之后才补漏洞,太晚了。
原文:取时难,得后悭。(元?白仁甫《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第二折》)
句解:获得时经历过千辛万苦,得到后就会倍加珍惜。
原文:枕虎以寝,能无啮乎!(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杂问》)
句解:睡觉时把老虎当枕头,能不被老虎吃掉吗?
原文: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明?刘基《苦斋记》)
句解:井水由于甘甜而被汲干,李子由于苦涩而能保存;夫差由于沉湎于酒色而灭亡,勾践由于卧薪尝胆而复兴。
原文:室何以倾?梁柱弱。家何以衰?礼义薄。国何以亡?无德泽。(明?方孝孺《柱铭》)
句解:房屋因为什么倒塌?是由于梁柱虚弱。家道因为什么衰落?是由于礼义寡薄。国家因为什么灭亡?是由于无道德无恩泽。
原文:惑者知反,迷道不远。(明?杨慎《风雅逸篇?卷八》)
句解:走错方向的人知道返回,说明他在迷途上走得并不很远。
原文: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明?刘基《郁离子下?多疑不如独决》)
句解:众人齐心协力,就会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