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一百句
48068100000012

第12章 养“心”

◎ 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曾说过:“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如能得到培养,没有东西不会生长;如失去培养,没有东西不会丧失。就人而言,他认为,人的身体和本性都需要得到培养和呵护。人的身体需要护养这好理解,人的本性如何护养?孟子提出了“养心”。

人之所以要“养心”,原因有二:其一,虽然人人都有“良心”、“本心”,但在原初阶段它们只是“端”,所以需要培养,孟子把这又称之为“扩充”,如同让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让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其二,人放失的“心”收回来后,更需呵护、培养和扩充,否则不知那一天它又可能“逃”走了。

尽管人的身体和本性都需要护养,但两者之间是有主次、小大之分的,不能颠倒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孟子提出,相对人的“心”说,身体其他部分如肌肤、耳目之类是次要的,所以前者是“大体”,后者是“小体”。他举例说明:人的耳目等感官如离开人的思想就等于是没用的。记得《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与孟子说的是一样的意思。“心”就是人的思维器官(见前《说“心”》),其功能就是思想、思考或反思。孟子想强调的是,一个人通过思想、思考、反思,就能得到本就存在于他身上的“四端”之心——“良心”或“本心”;反之,不思想、思考、反思就得不到。然后孟子又告诫我们:“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究竟想做“大人”还是“小人”?你自己看着办吧!人当然都愿意做“大人”,即使真“小人”也不愿意自认“小人”。那何为“大人”?传统有两解,一是有德之人;一是国君,引申为长官、领导。我以为孟子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前者,因为他曾解释过“大”字,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者,婴儿也,刚生下的小孩,皮肤是粉红色的,所以叫赤子。“赤子之心”,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童心”。童心最纯朴、最真诚,“大人”能始终保持一颗纯朴而真诚的心。但婴儿会长大——童年而少年而青年而壮年而老年。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也跟着变坏了,天生的好东西越来越少,后天的坏东西越来越多。或许只能在记忆中或在梦中,偶尔才会有童心的一闪而过,就如清人龚自珍诗中吟得:“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当然,这个大人的“赤子之心”只是比方,并非真的让大人们都回到妈妈那里去吃奶。佛教禅宗有三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个很妙!“不失赤子之心”当是第三境,只是此“山”此“水”已非那“山”那“水”。

至于“养心”的工夫如何做?孟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寡欲”。减少了“味”、“色”、“声”、“臭”、“安佚”这类欲望,就减少了影响人丧失其“本心”的外在因素,这对修身养性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知道,尽管儒家学者大多认同“寡欲”工夫,但“寡欲”并非儒家的“专利”。道家的老子先生在孟子之前早就倡导“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少私寡欲”了,如其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可见,“寡欲”工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后来从印度传进来的佛教那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寡欲”当然是不错的。但话说回来,它也容易引出误解,尤其是容易被统治者利用来压制老百姓正常的物质欲望。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时代就是如此,“寡欲”、“灭人欲”成了统治者的口头禅,连皇帝的居所也美其名曰“养心”殿,但他们可从来也没有“寡欲”过。所以,“寡欲”并不等于灭欲,这必须分清了,否则一定会生出流弊。

原文

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

注释

贱、小:喻指口腹。贵、大:喻指心志。大人:有德君子。今译

人对于身体,所有部分都爱护。所有部分都爱护,那所有部分都得保养。没有一块肌肤不爱护,便没有一块肌肤不保养。所以看他对身体保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只看他注重身体的哪一部分罢了。身体的部分有重要和次要、小和大(如口腹和心志)的区别。不要因为小的而损害大的,也不要因为次要的而损害重要的。只注意保养小的是小人,能注意保养大的是有德之人。

原文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今译

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能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它们与外物一接触,就只能被外物所引诱罢了。心的官能是思考,思考就能得到(人的善性),不思考便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的。首先确立起大的东西(善性),那次要的东西就无法与之争夺了。成为有德之人的道理仅此而已。

原文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注释

赤子:婴儿。

今译

(所谓)有德之人,就是不丧失婴儿般(纯朴真诚)心的人。

原文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注释

存:存其本心。

今译

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他的为人,减少了欲望,虽也会失去善性,但失去不多;他的为人,增多了欲望,虽也会保存善性,但保存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