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一百句
48068100000023

第23章 大丈夫精神

◎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儒家强调做人要讲修养工夫。这工夫是分层次的,其境界也不尽相同,而做人的最高境界,可称之为理想人格。

从孔子开始,理想人格就成为儒家所始终追求的人生目的。儒家所讲的理想人格,就是强调一个人的自觉与超越。通俗点讲,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指作为知识阶层的“士”——应该提高精神境界,讲求修身养性,培养气节,锻炼意志,自我节制,重视品德操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执着地追求真、善、美;同时要发奋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救邦国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也就是说,他应该(注意是“应该”而不是必然)具备天下为公、嫉恶好善、激浊扬清、悲天悯人、拯世济民、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等崇高品德。

孟子最佩服的是孔子的人格,他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注意一般的水流了;在圣人门下游学过的人就难以注意别的言论了。)为什么?我想主要是因为孔子首先确立起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孔子认定,一个读书明理之人,就应该追求理想的人格,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中太多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就是要继承孔子高标的理想人格,并加以发扬光大。他有一系列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而“大丈夫”精神最为传神。

所谓“大丈夫”,并不仅仅就如有人所理解的那种身材伟岸、络腮胡子、胸口长着横七竖八胸毛、嗓门特大、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男子汉”;当然也不必排斥这些。更不是指那些有权有势、气使颐指的达官显贵。当与孟子同时、习纵横术的景春崇拜纵横家公孙衍、张仪,认为他们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一发怒诸侯们便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此说一出便遭到孟子的痛斥。在孟子看来,公孙衍、张仪之流,屈从贪得无厌的诸侯们,不讲原则,摇唇鼓舌,搬弄是非,唯利是图,这只能算是“妾妇之道”——小女人的把戏!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居仁由义”,站得直、行得正、坚定不移,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为正义的理想目标而不懈奋斗;真正的大丈夫,是自强不息、才能卓越的“豪杰之士”;真正的大丈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与大“道”相始终;真正的大丈夫,富有“以斯道觉斯民”、“舍我其谁”的担戴精神。这种“大丈夫”精神的原动力源自何方?就源自于一个人的“浩然之气”。

应该说,孟子讲“大丈夫”精神时轻视妇女,实在没什么道理。但这是历史上儒家的传统,也不必过分责怪孟子,孔夫子不也说过,“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如若不论此点,那“大丈夫”精神还真的不错,它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代表了旧时代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是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即使在今天,“大丈夫”精神还是值得充分肯定和提倡。

原文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

注释

兴:奋起。今译

要等待文王出现然后才奋起的,是普通百姓。至于杰出人士,即使没有文王也会奋起的。

原文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

注释

殉:顺从。

今译

天下清明,以道与自身相从;天下黑暗,以自身与道相从。

原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

广居、正位、大道:喻仁、礼、义。

今译

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时,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独自施行这个原则;富贵不能诱惑,贫贱不能动摇,威武不能屈服,这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原文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

今译

上天降生这些百姓,是要使先知的人帮助后知的人知道,使先觉的人帮助后觉的人觉悟。我,就是上天降生的百姓中先觉悟的人,我将以这个(尧舜之)道去帮助那些百姓觉悟。不是我去帮助他们觉悟,又是谁去呢?